2009年是膠片時代與數字時代的一個分水嶺。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使用數字攝影機拍攝電影的比例達到了99%。這為電影調色技術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電影市場越做越大,如今每年生產上千部電影,而真正使用職業調色師的電影約佔20%。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勢必對職業電影調色師有更多的需求。
《白鹿原》中鹿兆鵬逃婚,鹿子霖率人追趕至河邊這場戲,劇本中是發生在下午,實際到調色時,馬平建議導演可以調成天擦黑的氣氛,將畫面整體壓暗,之後將河水提亮,在山邊做出晚霞的效果並調出河水中對應的倒影,然後把人物手中的燈籠做出火光,人物剪影在發亮的河水映襯下,增強了整體的戲劇感,對這段故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左圖為原始畫面,右圖為放映畫面。)
數字攝影時代,對影像的處理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這一變化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電影調色師,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後期給電影的每一個鏡頭調光、調色與美化,他們被稱作電影化妝師。他們手中掌握的技術直接影響電影放映的畫面效果。
目前,電影在上映前已經少不了調色處理這一環節。電影調色技術最早誕生於美國,2000年,美國電影《逃獄三王》最先使用該技術,隨後美國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隊伍發展到100多人。2005年之前,中國並沒有本土職業調色師,多部國產電影到美國、韓國等國進行調色。
2005年,中國出現了第一位本土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馬平。可以說,馬平是幸運的,他成為電影調色技術的先鋒和開拓者。2003年,出於對新技術的熱愛,他進入電影調色領域,進行了一年多的學習準備。2005年,他正式為電影《太行山上》調色。在隨後的8年時間裡,他從一名新兵,成長為國內最專業的電影調色師之一。至今,他已經為《太行山上》、《南京!南京!》、《白鹿原》、《雲水謠》、《建黨偉業》等150多部電影調色。但他也是孤獨的,在國內,職業電影調色師的數量是個位數。這一數量和中國電影產業的大市場並不匹配。
電影背後的調色技術
當我們看到一幅幅富有意味且有質感的電影畫面時,有沒有想過畫面的背後做過怎樣的技術處理?它的原始畫面適合在電影院放映嗎?9月2日,記者前往馬平的工作室,想揭開電影調色這一幕後工作的面紗。
採訪馬平期間,他正在為一部即將上映的武俠片調色。為了讓記者對電影調色技術有形象的了解,他選擇了這部武俠片的兩個場景,為記者演示調色的全過程。記者在他工作室的電影屏幕上,看到了原始畫面與經過調色技術處理的畫面的對比,兩者的反差非常大,後者讓一部電影變得更完美。
馬平介紹,2009年是膠片時代與數字時代的一個分水嶺。幾乎一夜之間,數字攝影取代了膠片攝影。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使用數字攝影機拍攝電影的比例達到了99%。
膠片時代,拍電影要看天氣,還要選擇光線較好的時候拍攝。數字時代,不再看天拍電影,對光線的要求也沒有以前那麼嚴格,因為光線問題可以交給電影調色師去處理。馬平給記者展示了一個拍攝了10多天的電影場景是如何進行調色處理的。「一個場面拍了10多天,不可能保證這些天的天氣是一樣的,所以在原始畫面裡,在同一地點和時間發生的故事,呈現出了不同的天氣,所以要把不同天氣下拍攝的鏡頭的天氣統一起來,讓觀眾看到這個場景是在同一天發生的,這是調色師要做的一個最基本的工作。」馬平說。
數字攝影為電影調色技術創造了很大的空間。「調色師在電影後期製作中,既要調天氣,還要做化妝師,當燈光師等。實際上所有跟美術和影像相關的工作,調色師都可以去做。」馬平說。
那麼,電影調色師的工作量有多大呢?一部電影的所有鏡頭都需要調色。馬平接下來要調色的一部動作片有3600多個鏡頭。這是他從業以來碰到擁有最多鏡頭的一部電影。他說調3600多個鏡頭,大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文藝片和情感類的電影,節奏慢,只有幾百個鏡頭,工作量並不算太大。而平均一年,一位職業調色師能完成十幾部電影。
為何缺乏本土職業調色師
目前,我國的電影調色技術還處在起步階段,職業電影調色師更是鳳毛麟角。馬平做了一個保守估計,在大陸地區,本土職業電影調色師的人數是個位數。目前,國外的調色師來大陸工作的比較多。
為什麼本土職業電影調色師人數少?近兩年,我國電影產業取得快速發展,電影市場越做越大。每年生產上千部電影,數量已超過美國的電影年產量。「但畢竟電影調色技術還是一個新事物,大家有一個認知過程。」馬平說,近兩年國產電影的製作真正使用職業調色師的約佔20%,在大陸工作的國外調色師基本能滿足目前的市場需求。
大量的電影在製作過程中沒有使用職業調色師。這樣帶來的影響是,年輕人沒有太多機會進入這個行業,而且要成為一名職業調色師並不容易。馬平說:「調色師的成長非常緩慢。一個調色師在入職前需要接受一到兩年的基礎培訓,需要四五年才能看出他到底有沒有成為一個好調色師的可能性。而目前全世界沒有任何學校和專業來培養調色師。在這種前提下,需要從業者自我培訓和自我積累。」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的電影市場潛力還很大,真正爆發的時刻還未到來。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勢必對職業電影調色師有更多的需求。馬平說:「現在中國本土的職業調色師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攝影師跟國外的調色師合作過,他們認為國外的電影調色師技術沒問題,但在影像風格上分歧會比較多。如果跟同一文化背景的調色師合作,分歧和矛盾可能會減少。」
作為一名職業電影調色師除了熟練掌握技術外,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修養。馬平認為,職業電影調色師要有美術方面的修養和對電影藝術及影像有深入的理解,這些都是必備條件。「還有重要的一點,它需要與人溝通的能力。當討論色彩時,詞語特別貧乏。跟導演和攝影師溝通時,怎樣通過他們的語言,發掘出他們想要的色彩。怎麼能讓導演和攝影師接受你的想法。這就需要有很強的表達能力。」
電影界對調色的認識越來越深入
調色的費用一般佔整部電影投資的1%,投資並不大,但這個環節能改變整個電影的氣質。那麼,導演和攝影師對電影調色的接受度是怎樣的?馬平說:「特別是這幾年,大家對調色技術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剛入行時,一年服務一到兩部電影,後來找我調色的導演和攝影師逐漸增多,大家看到了這個技術的好處。」
「有些導演對影像有明確的想法,我會從劇本創作階段就開始介入。和導演、攝影師一起去討論影像、服裝、場景的選擇。在拍攝過程中,我會很快把拍攝的素材做一些調色處理,並把結果和建議反饋給攝影師,以便他們在隨後的拍攝中做出調整。」馬平說。
2009年之前,在膠片時代,調色是可有可無的。「2009年之前,一部電影調色了,會更有質感,在電影院呈現的畫面更美麗。如果不調色,上映後,影像也沒什麼問題。但技術的發展讓電影創作者不得不去適應變化。等到數字攝影機佔到99%的時候,電影上映前做調色處理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時,電影調色師的價值就會顯現。」馬平說。
從業以來,馬平對電影調色師這一職業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一開始,他是從技術角度進入這一領域的。他認為這是一門新技術,主要職責是解決技術問題,因此,以前他在調色時依賴導演與攝影師的判斷。後來,積累了一定經驗,他對影像有了新的認識,於是進入了主動創作的階段。他會根據故事和影像,給導演和攝影師提建議。電影調色師一個小小的改動有可能為電影錦上添花。「而當你意識到手中的調色工具能量越來越大時,你也會越來越謹慎,你要思考,你的調色處理是幫了電影,還是起到了負面作用。」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馬平認為,未來,職業電影調色師的作用會日益顯現,而行業對職業電影調色師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