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調色師馬平:為影片補妝,年賺500萬

2021-01-09 吾谷網

電影調色師馬平:為影片補妝,年賺500萬

創業第一步網2017-08-01 11:57:10

閱讀(20399)

電影《白鹿原》中金黃的麥浪、滄茫的雪地、大紅的棉襖,油畫般的色彩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無人區》取景自國內,上映時卻以極高的畫面質感和飽和度,釋放出美國西部片粗獷凝重的風格……

  電影《白鹿原》中金黃的麥浪、滄茫的雪地、大紅的棉襖,油畫般的色彩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無人區》取景自國內,上映時卻以極高的畫面質感和飽和度,釋放出美國西部片粗獷凝重的風格……這一部部國產大片的出爐,都離不開「中國第一電影調色師」馬平的鬼斧神工。他能讓一幀幀平淡無奇的電影畫片變得精彩而唯美!

  電影調色師雖可年入百萬,可這一新興行業人才匱乏,目前全國從業人員僅十多人!如何才能成為這種時尚的「影片美容師」?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怎樣?

  讓我們走近——

受老外打擊,北漂小夥誓當「調色先鋒」

  39歲的馬平出生在西安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14歲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主修力學,因為父親是一名科學工作者。

  後來馬平才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電腦和影像藝術。1994年畢業後,馬平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去西安電視臺當了一名臨時工,做節目剪輯、混音等影視後期工作。

  業餘時間瘋狂鑽研IT技術的馬平,漸漸成為圈內小有名氣的「正義黑客」,他曾讓日本一個網上參拜靖國神社的左翼網站陷入癱瘓,也曾通過「非常手段」,幫留學美國的朋友追回過被盜的頂級網遊帳號。

  1998年,他獨自漂到北京,幹的仍是影視後期處理工作。接不到活時,馬平在租住的地下室裡啃過兩周冷饃頭,也曾因沒錢交租而被房東趕到大街上過夜……但他對於影像製作的愛好與堅持,始終不減當年。

  2002年,馬平進入中國影視集團旗下專做後期的華龍電影數字製作有限公司,負責特效處理,直到這時他才有了一種「臨時工轉正」的感覺。因喜歡影像製作,英文不錯,又有IT底子,此後他接觸了不少新設備和新技術,漸漸修煉成了圈內高手。就在這時,他領略到了電影調色技術的美妙。

  電影調色師的工作,就是通過專業設備和軟體,在後期給電影的每一幀畫面調光、調色與美化,讓它在放映時產生許多實拍達不到的藝術效果,為觀眾奉上一道道視覺上的饕餮盛宴!他們被稱作「影片化妝師」,其技術直接影響著一部電影的氣質。電影調色最早誕生於美國,2000年,好萊塢影片《逃獄三王》最先使用該技術,隨後美國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隊伍發展到100多人。


  2005年之前,中國沒有本土職業調色師,國產電影拍攝完之後都是送到美國、韓國進行調色,花費高昂,調色周期經常被無理延長。可技不如人,中國電影人往往是敢怒不敢言。

  馬平曾隨同事到好萊塢的影視後期製作公司調過片子,並有意接近美國著名調色師,想學點技藝。不料,識破馬平的用意後,一位美國調色大師竟毫不客氣地說:「你來自中國?你們還是先學好拍電影,再談學調色吧。」馬平聽了羞憤交加,面如死灰。他發誓:一定要成為中國電影調色技術的開拓者,讓國產影視劇不出北京,就能打造出脫俗的氣韻!

  2003年,馬平先後到美國和韓國的影視學院進修。因為有相關的專業底子,馬平上手很快,一年後就能像模像樣地為影視劇調色了。更為難得的是,他的藝術嗅覺很好,總能緊貼著影視導演的思路和片子的主題,用飽滿的畫面色彩十分到位地去烘託劇情。

  2004年7月,韓國一家影視集團向正在其下屬公司實習的馬平發出邀請函,表示願以兩億韓元(約合12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聘請他為專業調色師。馬平謝絕了,他只想回國。

苦「調」兩年,《南京!南京》締造行業傳奇

  2005年初,中影集團花200多萬元購置了影片調色設備,任命馬平為首席調色師。 

  同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數字電影《太行山上》。為這部片子調色時,八一廠和中影集團的領導,都屏聲斂息地站在馬平身後看「稀奇」。馬平選擇了《太行山上》的兩個場景做樣板,演示起了調色的全過程。一番技術處理後,兩幅內容相同的畫面,出現在屏幕上。乍一看影片的原始畫面並沒有什麼問題,可一旦與調色處理後的那幅相對比,反差極大:後者色彩飽滿、畫面極富質感,無疑讓電影變得更完美了!大家紛紛鼓掌,說馬平為影片「化妝」的技術簡直是鬼斧神工。

  隨後,中國第一部由本土調色師操刀的電影《太行山上》橫空問世。該片上映後反響強烈,觀眾無不為它高質量的畫面和色彩所折服。

  膠片時代,拍電影要看天氣,還要選擇光線較好的時候拍攝。進入數字攝影時代,導演無須看天拍電影,對光線的要求也沒有以前那麼嚴格,因為光線問題可以交給電影調色師去處理。比如馬平為電影《雲水謠》調色時,將連續拍攝了十多天的鏡頭,調成同一天的環境色彩。

  為多部國產大片成功調色後,馬平漸漸在業界奠定了不可動搖的「江湖首席」地位。2007年8月,他接手了一塊「燙手山宇」——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這部片子的調色難度之大,過程之坎坷,令馬平永生難忘。

  《南京!南京!》放映後,大家看到的是高度清晰的黑白片,連一些電影人都沒有發現,該片是用彩色膠片拍攝和製作拷貝的,經過費盡周折的後期調色處理,才「變成」黑白影像。

  剛接到這部投資8000萬元打造的抗戰史詩片,馬平很激動,也很輕鬆,彩色調成黑白,不就是色彩飽和度降到零嗎?後來他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簡單!色彩飽和度降低之後,呈現的黑白偏了色,這種似是而非的色彩感極大地幹擾了觀影的感受,而且使得整個影像顯得很「髒」,完全沒有了黑白影像應有的那種純淨的質感。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還是由於膠片材料的問題。


 技術難關一時無法攻克,導演和投資方又催得很緊,馬平只得求助國內外的專家。但他們的答案都特別簡單:彩色膠片拍的片子,不可能百分百還原成黑白。   

  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馬平不知疲憊地折騰了半年後,終於將《南京!南京!》的色彩殘留縮減至1%,可這一個點的著色,卻怎麼都去不掉。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馬平又做了200多次調色試驗。一天深夜,他終於找到了合適的方法,解決了印片工藝固有的缺陷,將彩色片調成乾乾淨淨的黑白片!這同時意味著,他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了用彩色拷貝片呈現純黑白影像的工藝。

  調色的費用一般佔整部電影投資的2%,花費並不算大,卻能改變一部片子的美感乃至票房。2009年4月22日,《南京!南京!》在全國首映後票房一路飄紅,最終斬獲3.6億元,並讓導演陸川在第5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金貝殼獎。幕後英雄馬平獲得了150萬元報酬。

年賺500萬,致力於培養「後備軍團」

  2009年後,電影人紛紛拋棄膠片,改用先進的數字攝影機拍片。為了趕工期,拍攝時往往不再追求完美的天氣和光線……一部電影上映前做調色處理,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這為職業電影調色師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馬平卻感到分身乏術,他接的活兒太多了,不「招兵買馬」根本幹不完。2010年5月,他擴大了工作室的規模,招募了一些有影像處理基礎的員工。

  那麼,電影調色師的工作量有多大呢?「一部電影的所有鏡頭都需要調色,我調過一個動作片有3600多個鏡頭,這是我從業以來碰到擁有最多鏡頭的一部電影,花了半個多月時間才完成。」馬平說,動作片鏡頭最多,而文藝片和情感類的電影節奏慢,只有幾百個鏡頭,工作量相對較小。

  《太行山上》、《墨攻》、《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南京!南京!》、《建黨偉業》、《白鹿原》、《無人區》……從業11年來,馬平調色的電影已經超過200部,他在新技術的浪潮中不斷獨自摸索前行,通過自己的天賦與努力,為我們打造出了一幅幅唯美動人的畫面,一處處深邃悠遠的意境。如今,他的工作室每年創收500萬元以上。但同時馬平也是孤獨的,在國內,職業電影調色師的數量目前僅為10多人,這一數量和中國電影產業的大市場並不匹配。

  為什麼本土職業電影調色師人數少?馬平說,畢竟電影調色技術還是一個新事物,大家有一個認知過程。而且,目前全世界幾乎沒有開設調色專業的院校。為了給業界培養後續力量,馬平經常受邀去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做講座。2014年下半年,他還準備開設一所專門的電影調色師培訓學校。

  相關了解:

  2009年是膠片時代與數字時代的一個分水嶺。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使用數字攝影機拍攝電影的比例達到了99%。這為電影調色技術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電影市場越做越大,如今每年生產上千部電影,而真正使用職業調色師的電影約佔20%。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勢必對職業電影調色師有更多的需求。

  數字攝影時代,對影像的處理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這一變化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電影調色師,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後期給電影的每一個鏡頭調光、調色與美化,他們被稱作電影化妝師。他們手中掌握的技術直接影響電影放映的畫面效果。

  目前,電影在上映前已經少不了調色處理這一環節。電影調色技術最早誕生於美國,2000年,美國電影《逃獄三王》最先使用該技術,隨後美國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隊伍發展到100多人。2005年之前,中國並沒有本土職業調色師,多部國產電影到美國、韓國等國進行調色。

  2005年,中國出現了第一位本土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馬平。可以說,馬平是幸運的,他成為電影調色技術的先鋒和開拓者。2003年,出於對新技術的熱愛,他進入電影調色領域,進行了一年多的學習準備。2005年,他正式為電影《太行山上》調色。在隨後的8年時間裡,他從一名新兵,成長為國內最專業的電影調色師之一。至今,他已經為《太行山上》、《南京!南京!》、《白鹿原》、《雲水謠》、《建黨偉業》等150多部電影調色。但他也是孤獨的,在國內,職業電影調色師的數量是個位數。這一數量和中國電影產業的大市場並不匹配。


相關焦點

  • 4天賺10萬 解密天價電影調色師
    而電影調色師這一原本並不為人所熟知的職業,卻在近兩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此,海南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電影調色師謝怡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很多人盯準這個職業就是因為它賺錢快。   調一部電影4天可賺10萬   要說電影調色師真正開始被外界所關注,還是因為去年底巨人網絡因《仙俠世界》的遊戲項目招聘電影調色師,當他們開出1萬元/小時的「天價薪酬」時,曾引起業內外的一片譁然。   所謂電影調色師,其實就是在電影後期製作的過程中,對電影畫面的色彩、感光度進行調試的專業人員。
  • 市場需要更多職業電影調色師
    2005年之前,中國並沒有本土職業調色師,多部國產電影到美國、韓國等國進行調色。  2005年,中國出現了第一位本土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馬平。可以說,馬平是幸運的,他成為電影調色技術的先鋒和開拓者。2003年,出於對新技術的熱愛,他進入電影調色領域,進行了一年多的學習準備。2005年,他正式為電影《太行山上》調色。在隨後的8年時間裡,他從一名新兵,成長為國內最專業的電影調色師之一。
  • 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拿著劇本進去 優質電影出來
    中影電影數字製作基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平對此頗為自豪,他對記者說:「任何拍電影的所需我們都能提供,任何一個門類都不需要藉助外部力量,我們都有自己的專業製作人員。」馬平是業界知名的電影調色師,在他看來,基地的製作人才是手藝人,他們都傳承了幾十年的技術和優良作風。
  • 國家中影數字基地副總經理馬平:人工智慧是中國電影科技彎道超車的...
    央廣網北京4月16日消息(記者王子衿)4D電影、VR/AR觀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技術加持之下,一批視聽效果俱佳的影片廣受歡迎。科技因素對電影而言意味著什麼?好的科技電影應當具備什麼特質?未來中國電影科技如何實現新突破?
  • 《妖貓傳》調色師張亙:調色是對電影畫面的二度創作
    張亙,著名電影後期製作公司數字王國副總裁兼首席調色師,從事電影調色工作十餘年,積累上百部電影的調色經驗,在國內是極為輝煌的履歷。《金陵十三釵》、《羅曼蒂克消亡史》、《邪不壓正》、《妖貓傳》,以及今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的胡波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均由其主導調色完成。
  • 為電影「補妝」 OLED成調色師御用裝備
    而與消費市場上的躍躍欲試不同,OLED其實早已在專業應用領域家喻戶曉,尤其對於那些常年與聲光色影相伴的電影人來說,OLED幫助他們成就一部又一部優秀的作品。顯示原理受限,低亮度畫面液晶難以還原作為影視圈裡的稀缺高端人才,調色師是個鮮為人知職業。對於電影的視覺效果呈現,調色師的角色作用非常關鍵。
  • 明基發布4K廣色域色準投影機,資深調色師張亙分享電影調色故事
    張亙,著名電影後期製作公司數字王國副總裁兼首席調色師,從事電影調色工作十餘年,積累上百部電影的調色經驗,在國內是極為輝煌的履歷。《金陵十三釵》、《羅曼蒂克消亡史》、《邪不壓正》、《妖貓傳》,以及今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的胡波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均由其主導調色完成。
  • 馬平新作:兩段生死戀 賺足讀者淚|蓉漂作家——參與生活美學的新...
    《我看日出的地方 我在夜裡說話》作者:馬平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名家簡介】馬平,1962年生於四川蒼溪,現居成都,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雖然有些評論家(包括作者自己)認為它們都屬於「深刻地反映了鄉村城鎮化、鄉村脫貧、鄉村振興的過程」的地域類型小說,但我認為,馬平除了涉及這相關內容,更超越了這個標籤。他用「生存與愛」寫出了人性在「貧窮和匱乏」狀態下的黑暗與光明。兩篇小說描寫的兩段生死戀,可謂賺足了讀者的眼淚。《我在夜裡說話》講了一個「偷生與謀愛」的故事。
  • 馬平的文字與鄉愁
    馬平  對於這些,作家馬平恰好都具備。懷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憑著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敏感和深入思考,他最終以富有個性的書寫,拿出了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作品。他巧妙地把脫貧攻堅的重大主題包裹在日常化的敘述之中,為脫貧攻堅戰略工程提供了新的文學表現。人物簡介  馬平,1962年生於蒼溪,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
  • 拍電影全流程解析——21 電影調色的流程
    畫面定剪並回套完成後,最終剪輯工程的EDL,XML或AAF文件與原始素材文件會一起交到調色師手中。一旦電影進行了鏡頭回套並獲得了藝術風格(經DP最終批准),該影片就可以準備交付了。[註:雖然色彩校正通常是影片交付前工作流程中的最後一步,但有時還是會有一些靈活性的。
  • 拍電影全流程解析——20 電影調色
    該過程對於電影的技術和藝術層面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將整個屏幕上呈現的所有內容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凝聚力和美麗的圖像,以震撼觀眾的心靈,帶動觀者情緒。數碼彩色(此處欠一連結)[注意:圍繞後期製作階段的術語可能會造成混淆。傳統上,「色彩校正」一詞指的是電影開發中的特定步驟,但正如我們在此所做的那樣,通常使用它來指代對視頻的視覺元素進行重做的整個過程。
  • 屈臣氏缺什麼, WOW COLOUR和調色師就補什麼
    同樣展店迅速的彩妝零售店還有The Colorist(簡稱調色師)。它誕生於2019年10月,截至今年8月底,調色師已有200家店。調色師的母公司是和賽曼集團同樣來自於廣東的KK集團。成立5年的KK集團拿到了華人文化、經緯中國等機構合計近17億元人民幣的多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WOW COLOUR和調色師來勢洶洶。
  • 《忍者神龜2》新片場照 福克斯補妝阿奈特變奶爸
    《忍者神龜2》新片場照 福克斯補妝阿奈特變奶爸 時間:2015.07.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薴節
  • 世界電影之最:投資1萬狂賺2億美金,成龍最危險的特技動作
    世界上票房回報最高的電影,投資1萬,7天賺了近兩億美金。電影《鬼影實錄》是一部偽紀錄片形式的恐怖題材電影,由派拉蒙影業公司2009年發行,僅用一部攝影機拍攝了七天影片,導演,編劇,剪輯均為奧倫佩裡一人完成製作費用僅僅1.1萬美元,票房卻達到了驚人的1.97億美元,回報率高達17909倍,比全球第二名《女妖布萊爾》7086倍的回報率高出了一萬多倍。
  • 都說拍電影很掙錢,一部電影就能賺幾個億票房,導演:想保本都難
    導語:都說拍電影很掙錢,一部電影就能賺幾個億票房,導演:想保本都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在解決溫飽的前提下逐漸開始享受物質生活,娛樂生活。觀眾走進電影院就是最簡單的改變,從2010年全年總票房的100億到2018年全年總票房的609億,中國的電影市場飛速發展。在良好的電影市場下也讓投資者看到了商機,各種影視公司拔地而起,各種影片也紛紛上映,據統計,2018年中國備案影片1092部,總票房609.76億,多麼龐大的數字,是不是覺的拍電影非常賺錢?一部電影就能賺幾個億的票房?
  • 2019年提名影片幕後的電影器材
    一 年一度的奧斯卡Oscar頒獎典禮即將來臨,除了關注電影本身的藝術水準之外,作為器材狂熱者,我們當然也要來扒一扒眾多影片背後究竟是使用了什麼器材啦~除了阿萊的Alexa mini,XT等作為主流機型之外
  • 法媒稱西班牙電影開始拍英文影片 只為迎合市場
    近日,不堪重負的西班牙電影產業不得不向好萊塢靠攏。    2001年時,西班牙有1254家電影院。而到2010年時,數量已縮短至860家。自2012年以後,又有114家電影院慘遭關門。同樣,觀影人數也在短短十年中,由2001年的1.45億跌至9830萬。受經濟危機嚴重影響,西班牙的電影產業急需援助。
  • 小羅伯特·唐尼一部電影暴賺5.3億,鋼鐵俠到底有什麼魅力?
    漫威的電影宇宙充滿了魅力,可愛的卡通人物。從克裡斯·埃文斯令人敬佩的美國隊長到克裡斯·帕拉特愚蠢可愛的星爵再到斯嘉麗詹森性感幹練的黑寡婦,我們喜歡的超級英雄背後的演員都為自己的角色帶來了獨特的風格。但其中最受廣大影迷喜愛的可能就是是小羅伯特·唐尼的鋼鐵俠。
  • 法國電影增加英語對白賺票房 走出小眾市場
    該做法一方面達到了捍衛法語及其文化的目的,一方面卻使得法語電影日漸小眾。在英國,除了忠實的粉絲,大多數影迷不會選擇觀看帶英語字幕的法國電影。部分英國人對法國電影的記憶還停留在多年前的經典影片,如《天使愛美麗》(2001年)、《的士速遞》(1998年)、《白日美人》(1967年)或雅克·塔蒂1953年的經典之作《於洛先生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