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調色師馬平:為影片補妝,年賺500萬
創業第一步網2017-08-01 11:57:10
閱讀(20399)
電影《白鹿原》中金黃的麥浪、滄茫的雪地、大紅的棉襖,油畫般的色彩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無人區》取景自國內,上映時卻以極高的畫面質感和飽和度,釋放出美國西部片粗獷凝重的風格……
電影《白鹿原》中金黃的麥浪、滄茫的雪地、大紅的棉襖,油畫般的色彩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無人區》取景自國內,上映時卻以極高的畫面質感和飽和度,釋放出美國西部片粗獷凝重的風格……這一部部國產大片的出爐,都離不開「中國第一電影調色師」馬平的鬼斧神工。他能讓一幀幀平淡無奇的電影畫片變得精彩而唯美!
電影調色師雖可年入百萬,可這一新興行業人才匱乏,目前全國從業人員僅十多人!如何才能成為這種時尚的「影片美容師」?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怎樣?
讓我們走近——
受老外打擊,北漂小夥誓當「調色先鋒」
39歲的馬平出生在西安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14歲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主修力學,因為父親是一名科學工作者。
後來馬平才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電腦和影像藝術。1994年畢業後,馬平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去西安電視臺當了一名臨時工,做節目剪輯、混音等影視後期工作。
業餘時間瘋狂鑽研IT技術的馬平,漸漸成為圈內小有名氣的「正義黑客」,他曾讓日本一個網上參拜靖國神社的左翼網站陷入癱瘓,也曾通過「非常手段」,幫留學美國的朋友追回過被盜的頂級網遊帳號。
1998年,他獨自漂到北京,幹的仍是影視後期處理工作。接不到活時,馬平在租住的地下室裡啃過兩周冷饃頭,也曾因沒錢交租而被房東趕到大街上過夜……但他對於影像製作的愛好與堅持,始終不減當年。
2002年,馬平進入中國影視集團旗下專做後期的華龍電影數字製作有限公司,負責特效處理,直到這時他才有了一種「臨時工轉正」的感覺。因喜歡影像製作,英文不錯,又有IT底子,此後他接觸了不少新設備和新技術,漸漸修煉成了圈內高手。就在這時,他領略到了電影調色技術的美妙。
電影調色師的工作,就是通過專業設備和軟體,在後期給電影的每一幀畫面調光、調色與美化,讓它在放映時產生許多實拍達不到的藝術效果,為觀眾奉上一道道視覺上的饕餮盛宴!他們被稱作「影片化妝師」,其技術直接影響著一部電影的氣質。電影調色最早誕生於美國,2000年,好萊塢影片《逃獄三王》最先使用該技術,隨後美國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隊伍發展到100多人。
2005年之前,中國沒有本土職業調色師,國產電影拍攝完之後都是送到美國、韓國進行調色,花費高昂,調色周期經常被無理延長。可技不如人,中國電影人往往是敢怒不敢言。
馬平曾隨同事到好萊塢的影視後期製作公司調過片子,並有意接近美國著名調色師,想學點技藝。不料,識破馬平的用意後,一位美國調色大師竟毫不客氣地說:「你來自中國?你們還是先學好拍電影,再談學調色吧。」馬平聽了羞憤交加,面如死灰。他發誓:一定要成為中國電影調色技術的開拓者,讓國產影視劇不出北京,就能打造出脫俗的氣韻!
2003年,馬平先後到美國和韓國的影視學院進修。因為有相關的專業底子,馬平上手很快,一年後就能像模像樣地為影視劇調色了。更為難得的是,他的藝術嗅覺很好,總能緊貼著影視導演的思路和片子的主題,用飽滿的畫面色彩十分到位地去烘託劇情。
2004年7月,韓國一家影視集團向正在其下屬公司實習的馬平發出邀請函,表示願以兩億韓元(約合12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聘請他為專業調色師。馬平謝絕了,他只想回國。
苦「調」兩年,《南京!南京》締造行業傳奇
2005年初,中影集團花200多萬元購置了影片調色設備,任命馬平為首席調色師。
同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數字電影《太行山上》。為這部片子調色時,八一廠和中影集團的領導,都屏聲斂息地站在馬平身後看「稀奇」。馬平選擇了《太行山上》的兩個場景做樣板,演示起了調色的全過程。一番技術處理後,兩幅內容相同的畫面,出現在屏幕上。乍一看影片的原始畫面並沒有什麼問題,可一旦與調色處理後的那幅相對比,反差極大:後者色彩飽滿、畫面極富質感,無疑讓電影變得更完美了!大家紛紛鼓掌,說馬平為影片「化妝」的技術簡直是鬼斧神工。
隨後,中國第一部由本土調色師操刀的電影《太行山上》橫空問世。該片上映後反響強烈,觀眾無不為它高質量的畫面和色彩所折服。
膠片時代,拍電影要看天氣,還要選擇光線較好的時候拍攝。進入數字攝影時代,導演無須看天拍電影,對光線的要求也沒有以前那麼嚴格,因為光線問題可以交給電影調色師去處理。比如馬平為電影《雲水謠》調色時,將連續拍攝了十多天的鏡頭,調成同一天的環境色彩。
為多部國產大片成功調色後,馬平漸漸在業界奠定了不可動搖的「江湖首席」地位。2007年8月,他接手了一塊「燙手山宇」——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這部片子的調色難度之大,過程之坎坷,令馬平永生難忘。
《南京!南京!》放映後,大家看到的是高度清晰的黑白片,連一些電影人都沒有發現,該片是用彩色膠片拍攝和製作拷貝的,經過費盡周折的後期調色處理,才「變成」黑白影像。
剛接到這部投資8000萬元打造的抗戰史詩片,馬平很激動,也很輕鬆,彩色調成黑白,不就是色彩飽和度降到零嗎?後來他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簡單!色彩飽和度降低之後,呈現的黑白偏了色,這種似是而非的色彩感極大地幹擾了觀影的感受,而且使得整個影像顯得很「髒」,完全沒有了黑白影像應有的那種純淨的質感。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還是由於膠片材料的問題。
技術難關一時無法攻克,導演和投資方又催得很緊,馬平只得求助國內外的專家。但他們的答案都特別簡單:彩色膠片拍的片子,不可能百分百還原成黑白。
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馬平不知疲憊地折騰了半年後,終於將《南京!南京!》的色彩殘留縮減至1%,可這一個點的著色,卻怎麼都去不掉。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馬平又做了200多次調色試驗。一天深夜,他終於找到了合適的方法,解決了印片工藝固有的缺陷,將彩色片調成乾乾淨淨的黑白片!這同時意味著,他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了用彩色拷貝片呈現純黑白影像的工藝。
調色的費用一般佔整部電影投資的2%,花費並不算大,卻能改變一部片子的美感乃至票房。2009年4月22日,《南京!南京!》在全國首映後票房一路飄紅,最終斬獲3.6億元,並讓導演陸川在第5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金貝殼獎。幕後英雄馬平獲得了150萬元報酬。
年賺500萬,致力於培養「後備軍團」
2009年後,電影人紛紛拋棄膠片,改用先進的數字攝影機拍片。為了趕工期,拍攝時往往不再追求完美的天氣和光線……一部電影上映前做調色處理,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這為職業電影調色師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馬平卻感到分身乏術,他接的活兒太多了,不「招兵買馬」根本幹不完。2010年5月,他擴大了工作室的規模,招募了一些有影像處理基礎的員工。
那麼,電影調色師的工作量有多大呢?「一部電影的所有鏡頭都需要調色,我調過一個動作片有3600多個鏡頭,這是我從業以來碰到擁有最多鏡頭的一部電影,花了半個多月時間才完成。」馬平說,動作片鏡頭最多,而文藝片和情感類的電影節奏慢,只有幾百個鏡頭,工作量相對較小。
《太行山上》、《墨攻》、《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南京!南京!》、《建黨偉業》、《白鹿原》、《無人區》……從業11年來,馬平調色的電影已經超過200部,他在新技術的浪潮中不斷獨自摸索前行,通過自己的天賦與努力,為我們打造出了一幅幅唯美動人的畫面,一處處深邃悠遠的意境。如今,他的工作室每年創收500萬元以上。但同時馬平也是孤獨的,在國內,職業電影調色師的數量目前僅為10多人,這一數量和中國電影產業的大市場並不匹配。
為什麼本土職業電影調色師人數少?馬平說,畢竟電影調色技術還是一個新事物,大家有一個認知過程。而且,目前全世界幾乎沒有開設調色專業的院校。為了給業界培養後續力量,馬平經常受邀去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做講座。2014年下半年,他還準備開設一所專門的電影調色師培訓學校。
相關了解:
2009年是膠片時代與數字時代的一個分水嶺。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使用數字攝影機拍攝電影的比例達到了99%。這為電影調色技術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電影市場越做越大,如今每年生產上千部電影,而真正使用職業調色師的電影約佔20%。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勢必對職業電影調色師有更多的需求。
數字攝影時代,對影像的處理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這一變化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電影調色師,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後期給電影的每一個鏡頭調光、調色與美化,他們被稱作電影化妝師。他們手中掌握的技術直接影響電影放映的畫面效果。
目前,電影在上映前已經少不了調色處理這一環節。電影調色技術最早誕生於美國,2000年,美國電影《逃獄三王》最先使用該技術,隨後美國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隊伍發展到100多人。2005年之前,中國並沒有本土職業調色師,多部國產電影到美國、韓國等國進行調色。
2005年,中國出現了第一位本土的職業電影調色師——馬平。可以說,馬平是幸運的,他成為電影調色技術的先鋒和開拓者。2003年,出於對新技術的熱愛,他進入電影調色領域,進行了一年多的學習準備。2005年,他正式為電影《太行山上》調色。在隨後的8年時間裡,他從一名新兵,成長為國內最專業的電影調色師之一。至今,他已經為《太行山上》、《南京!南京!》、《白鹿原》、《雲水謠》、《建黨偉業》等150多部電影調色。但他也是孤獨的,在國內,職業電影調色師的數量是個位數。這一數量和中國電影產業的大市場並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