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關係需要轉讓出去一家琴行,現在問題來了:轉讓出去的學生和琴行裡的樂器該如何估值呢?
疫情之年,很多琴行堅持營業,要繼續擴張難度很大,收縮很多時候是不可避免的。
一切只為了生存下去。
福建三明的王立初校長最近就遇到這個問題。王校長經過努力,在當地發展了三家琴行,由於疫情關係準備收縮為兩家。需要轉讓出去一家,現在問題來了:轉讓出去的學生和琴行裡的樂器該如何估值呢?
在往年,琴行之間的轉讓並不是經常發生的,而今年,由於疫情—轉讓的案例驟然增加,很多琴行都遇到這個估值的問題。
首先,琴行裡的樂器估值,這個難度並不大。其實這就是一個折舊的問題。
每種商品都有它的折舊率,樂器也不例外。相比之下,樂器在折舊問題上有兩個特點:
第一、樂器的殘值率相對較高,接近於汽車。
第二、樂器的折舊率,相對比較低。
現在說說這兩個特點。
為什麼說樂器的殘值率接近汽車?凡是工藝比較複雜的商品,他的殘值率都很高。
一輛30萬的汽車,開了七八年之後,還能夠賣個十二三萬元。
樂器也是如此,而且越複雜的樂器,殘值率越高。比如鋼琴一臺新鋼琴如果賣2萬元,那麼用了5年之後,這臺鋼琴還能夠賣到六七千元。
殘值率差不多有40%,而且是在使用的年限達到5年以上的情況。
這樣我們就可以計算樂器的折舊率了。
以鋼琴為例,一臺新鋼琴2萬元,使用兩年之後,大概率會折價13000~15000元之間。浮動因素主要有品牌因素和保養因素。如果是大品牌價格就會堅挺,雜牌鋼琴折率會更低,可能會到1萬附近。
可能有的讀者會問,你不是說要用七八年,才會降到七八千塊錢嗎?
折舊率不是平均的,先(折舊)快後慢,越接近殘值,折舊的越慢。
所以即便你買的是新的樂器,用了一年兩年,它的折舊率要在平均折舊率上翻一倍到兩倍計算,才是合理的。否則交易無法達成。
有瑕疵的樂器折舊率急劇擴大。有時會達到驚人的10倍以上,舊而有劃痕的樂器低於理論殘值也是正常的。
理論上是工藝和製造越複雜的,價格越高的折舊率越低,越簡單的折舊率越高。
以目前上市場上成交的案例為主的比如鋼琴。假如使用年限在兩年左右,保養完好。則品牌的樂器平均能夠成交的,在5成往上點,非品牌的樂器5成往下,有的甚至只到3成。
樂器是物品,有簡單的買賣關係,估值比較容易,學生怎麼估值呢?
這一直是琴行估值的難點。
其實把它分解開來處理,並不難。
單個學生購買價=學生成本*溢價率一學生剩餘學費*風險折扣率(1+x%)。
這是什麼意思?比如有甲琴行,想轉讓學生;乙琴行,想受讓學生。學生成本,就是甲琴行要招這些學生,他所要付出的成本。
每個琴行最大的一個成本就是招生。招生需要人力,需要投入宣傳,銷售,需要時間,這些都構成成本,如果把這些綜合起來,學生轉讓給了乙琴行,那麼乙琴行就省掉了這一成本,你當然要付錢了。
那麼招生的成本該怎麼計算呢?這裡排除掉一些把人工、推廣綜合起來的複雜計算方式,這個方式一般人掌握不了,也太複雜。
就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叫做銷售成本計算法。
我們賣任何東西,都是需要在銷售上進行投入的,這個投入最後要在一件商品賣出去之後折進售價裡。賣手機,賣汽車,賣任何東西銷售成本都是一個百分比,不同商品不一樣而已。
這裡要引入獲客的概念,就是獲取一個成交客戶的成本CPD(CostPer Deals)。
那麼在藝培行業,一個學生的獲客成本大概是多少呢?按照通行的主要是兩大塊,一個是營銷的成本,和人力無關,另一個是因為人力、房租及運營所產生的成本。
兩塊的成本分別大約在600~800元/人。合計在1200~1500元之間。
這個數據,只是行業的一種平均數據,不同的琴行差距當然很大,初創的琴行和已經有品牌的琴行差距也很大。
什麼是溢價率呢?
注意,溢價就是比前面的價格要多,只多不少。既然每個學生的獲客成本已經是1200~1500了,照此交易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溢價呢?
因為時間。
雖然甲琴行招這批學生,只看金錢的話,每個學生只花了1000多元,可是甲招這批學生要花很多時間成本,比如要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如果直接轉讓給乙,那你就省掉了這些時間成本了,對於乙來說也是很划算的。所以也應該支付一些溢價。所以省掉的時間作為第1個溢價理由。
還有第2個溢價的理由,轉給你的學生,並不是在你的琴行只待一年就跑了,只要經營得當,還是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能夠在你的琴行學很多年,這個也構成溢價。
兩個綜合算來,一個琴行願意為直接得到一批學生,這種收益(省時間,並成為多年老學員)支付超過100%的溢價。也就是差不多2500元到3000元之間。這是乙應該付給甲的。如果甲的學生價值比較高,這個數字還可以更高,筆者掌握的數據,最高可以計算到4000一個人頭。
這部分收入要減去剩餘學費。
因為甲琴行招的這批學生,這批學生所帶來的收入進入甲琴行的帳戶,那麼現在甲把這批學生轉讓給乙琴行,等於這一批學生剩下的課需要乙琴行來教,成本也是乙琴行承擔。那甲琴行當然需要把學生剩餘的學費支付給乙琴行。
假如一年學費是8000元,那就需要支付8000元。如果已上了半學期,還剩半學期,那就支付4000元。這個很好理解。
這個風險折扣率要由乙方來評估,要跟學生家長溝通之後,判斷有多少學生會在轉讓之後退費或退出。提前預判會退的,那就不要收購。
收購之後的風險就要自己承擔,所以在這個環節上,乙方有可能面對學生已經轉讓過來了,最後卻要求退費的情況,這是乙方難以承受的。
只能用前面的方法盡力避免,這種情況之外可以向甲方提出一定的折扣率。比如10%或者15%。
因為學費是被減項,所以乙方要求學費扣減的多一點。也就是向甲方支付的更少一點。
因此公式是:(1+x%)。
假如這種折扣,乙方認為是10%或者15%比較合適,那麼,修正後的單個學生需要轉讓(給乙)的學費就變為110%或115%。
這樣一個比較合理的收購學生的價格就出來了。
假設甲方有一批學生。每個學生每年學費8000元,已收目前上了半學期的課,還剩半學期。
現在這批學生要轉讓給乙。乙通過估值之後認為學生的招生成本,在乘以溢價率之後,大概願意支付給甲方,每個學生2500元。
同時乙認為甲方的學生有一定的比例會退費,為避免風險,扣除的學費需要再增加10%。
所以最後乙方的收購價格為(一個學生):2500元-4400元=1900元。
這就是最後的交易結果,最後的交易結果是甲方支付每個學生1900元給乙方,就能將這批學生轉讓給乙方了。
我們看看這個交易的結果,雙方滿意嗎?
首先看甲方。如果甲方繼續經營下去,很可能是經營不善會導致虧損,而且已經收了學生的錢,每個學生還剩下4000元,為了這4000元,甲方還要保持琴行存在,再上半年的課,為了維持這半年的課還得養老師,付租金。現在轉讓給乙方之後,每個學生付給乙方1900元,所有的負擔就都清理了。
對甲方來說這是滿意的。
那麼乙方呢?乙方花了1900元,得到了一個學生。還有剩下的半年的課沒有教,這半年的課得由自己的老師來教,付給老師的課時費,大概也得這個數字。
所以從現金上來看,乙方沒有一分錢的現金收益。
但乙方也很滿意,為什麼?因為招到這批學生,乙方幾乎沒有花任何時間,也不用支付任何的營銷成本,今年得到這批學生,掙不到錢,但從明年開始,這批學生就開始為乙方的琴行帶來價值。
所以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科學地評估一個學生轉讓,才能讓雙方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