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就是這句話,點燃了印度的宗教衝突

2021-01-11 海疆在線

導讀: 引導年輕人重拾「經典傳統」,向外國人(甚至異教徒)傳播「文化瑰寶」,和政壇要人談笑風生,蘭德福在印度的社會能量和政治影響力可見一斑。可就是他這樣一個頭面人物,居然絲毫不避諱曾引發內亂而使印度損失慘重的社群主義(communalism),以無關宏旨的宗教口號為藉口向其他族群發出死亡威脅,這背後藏有的隱情引人深思。

最近,圍繞一句帶有濃厚印度教意味的口號「神母印度萬歲(Bharat Mata Ki Jai)」,印度各地發生了一系列耐人尋味的社會政治事件。先是2016年3月16日,馬哈拉施特拉議會穆斯林議員瓦瑞斯·帕坦(Waris Pathan)因為拒絕高呼這句「神母印度萬歲(Bharat Mata Ki Jai)」而被暫停議員資格。[1]緊接著,3月30日,德裡的三名伊斯蘭經文學校學生因為拒絕頌唱「神母印度萬歲」而被嚴重毆打,打人者被追究刑事責任。[2]而將系列事件推向高潮的則是4月5日,印度著名世界級瑜伽上師和宗教尊者(godman)巴巴·蘭德福(Baba Ramdev),在哈裡亞納邦的一次和印度人民黨有關政治集會上宣稱:「如果不是出於對憲法和法律的尊重,我們真應該將千千萬萬拒絕讚頌『神母印度萬歲』的不肖之徒砍頭。」[3]

蘭德福此話一出,輿論譁然。畢竟,太多的矛盾和不可思議都聚焦在他一個人身上:原本應該清淨無為的「伽上師居」開始涉足政治,而且是最粗鄙的民粹政治;原本應該勸人從善的「宗教尊者」居然口出狂言,赤裸裸地向其他族群發起挑釁;原本應該引導人們尋找內心平靜的「靈魂大師」居然磨刀霍霍,毫不諱言威脅讓千百萬人頭落地。與之前的一系列事件聯繫在一起看,蘭德福的「反常舉動」恰恰可能反映的是一種印度社會政治的「新常態」——印度教民族主義不甘心蜷縮在文化領域,開始全面影響政治、經濟。

蘭德福是誰?

這場關於「砍頭」的言論之所以引發輿論狂潮,和蘭德福顯赫的地位和超強的影響力有關。蘭德福原名叫斯瓦米·蘭德福(Swami Ramdev),作為一名印度教尊者和瑜伽上師,他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傳媒成功傳播了他的免費心靈理念和瑜伽課程,通過萬人瑜伽營「在年輕一代中重新點燃印度教傳統之火」而聞名。他的課程極為火爆,根據印度媒體DNA的報導,蘭德福在全世界有超過八千五百萬追隨者,經常通過各種途徑的聆聽、練習他的課程。他的理念還包括「呼吸冥想治百病,瑜伽生病不用藥」,甚至還宣稱他的「呼吸療法」能夠治療現代醫學無法完全根治的癌症、愛滋病等疾病。

印度教尊者和瑜伽上師巴巴·蘭德福

蘭德福的瑜伽營極為火爆,幾萬人同時練功頗為常見

除了在年輕一代中引領「文化傳統復興」,蘭德福另一個讓印度人津津樂道之處就在於他還將印度的「文化瑰寶」傳向世界。他曾作為印度第一個非穆斯林在北方邦的一家伊斯蘭神學院發表公開演講,甚至引得巴基斯坦瑜伽大師約吉·海德(Yogi Haide)讚賞蘭德福是他的引路人;他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地也開設了瑜伽營,吸引了大量國際追隨者;2006年,他居然還受到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nan)的邀請,在聯合國減貧大會上做了一場主旨演講。[4]因此,很多印度人堅信蘭德福是印度的軟實力武器,能夠在世界上更好地宣講印度的現代人文理念和「傳統文化精粹」。

此外,蘭德福和印度政要關係也極為密切。雖然他曾試圖組黨參與印度政治角逐,但現在更多是以印度人民黨和現任總理莫迪支持者的形象出現。通過組織萬人瑜伽營,蘭德福發現這是一項極具政治價值的活動,因為他可以通過「教誨」和「引導」使成千上萬零散的選民步調一致,發揮可怕的「集團投票(block voting)」效應。在2014年印度人民黨和國大黨選戰正酣之際,蘭德福不出所料打算舉辦大規模瑜伽營,以此激發他的大群追隨者,把選票引向莫迪。不過,他的這一舉動被印度選舉委員會裁決為「帶有政治目的操控」,最終被叫停。

雖然選舉季瑜伽營被官僚機構叫停,不影響蘭福德和莫迪談笑風生

引導年輕人重拾「經典傳統」,向外國人(甚至異教徒)傳播「文化瑰寶」,和政壇要人談笑風生,蘭德福在印度的社會能量和政治影響力可見一斑。可就是他這樣一個頭面人物,居然絲毫不避諱曾引發內亂而使印度損失慘重的社群主義(communalism),以無關宏旨的宗教口號為藉口向其他族群發出死亡威脅,這背後藏有的隱情引人深思。

這句口號是什麼來頭?

「神母印度萬歲(Bharat Mata Ki Jai)」的英文翻譯是「Hail Mother India」,直譯為「向印度母親致敬」。在外人聽起來,這句口號並沒有格外濃重的宗教或族群意味,也聽不出有挑釁之處,然而放在印度特殊的歷史文化語境下,這句口號所映射的主題卻意味深長。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出現各種各樣的反殖民思潮。很快,深受宗教影響的印度人就把反殖民主題和宗教元素結合在一起。一位來自孟加拉地區的藝術家按照印度教神母杜爾迦(Durga,「難近母」)的形象,第一次用繪畫的形式把「印度」這個抽象概念擬人化,稱為「神母印度(Bharat Mata)」。此後,這個藝術形象在印度各地流傳的過程中,被逐漸賦予了神性,很多印度教徒開始崇拜神母印度,並開始唱誦「神母印度萬歲(Bharat Mata Ki Jai)。」

在當時,把「印度」這個抽象概念擬人為「神母」其實相當具有創新精神

當時開創性地糅合了宗教元素和政治意味,「神母印度萬歲」慢慢成為了風靡一時的口號。甚至當時很多世俗的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也認為,這種「宗教復興主義(religious revivalism)」是動員印度民眾投身反殖民獨立運動的極好槓桿,因此對於「神母印度萬歲」一度喜聞樂見。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隨著印度獨立運動的社會基礎擴大,越來越多的貧民、苦工等中下層民眾加入到反殖民隊伍中來,「神母印度」的形象反而開始走下坡路。[5]當時印度的穆斯林和賤民等社群開始在獨立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他們對印度教卻沒有好感,甚至有牴觸情緒。穆斯林崇尚唯一真主,且嚴禁偶像崇拜,因此讚頌來自印度教多神之一的神母更是難以接受。

很多世俗的獨立運動領袖也意識到,「宗教復興主義」雖然能量很大,但這種能量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如果過於強調某一種宗教或族群元素,其他族群就容易受到離間、疏遠,而熟諳「分而治之」的英國人就可以利用這種分裂,分化、瓦解印度獨立運動。畢竟,幾百年來,用穆斯林、錫克教徒、印度教徒牽制彼此,是英國維護印度殖民統治的不二法寶。有鑑於此,「神母印度萬歲」這種狹隘且可能引發內訌的口號在運動中逐步淡出也在情理之中。後來,「Jai Hind(印度必勝)」、「Hindustan Zindabad(印度萬歲)」和「Inquilab Zindabad(革命萬歲)」這種淡化印度社會內部差異,強調國家認同、使命認同的口號就逐漸佔據了主流地位。

古董口號復興的根源

既然蘭德福可以做一名優雅的宗教尊者,而「神母印度萬歲」則不過是一句帶點狹隘的古董口號,那為什麼這些元素會湊到一起,還引發了這麼多亂子?這就和莫迪上臺以後,印度教民族主義大肆抬頭有關。印度人民黨脫胎於印度教民族主義運動,和宗教色彩極為濃烈的國民志願團(RSS)關係密切。因此,目前頗為強勢的印度人民黨往往會直接或間接地碰撞、擠壓原來國大黨和各種左翼政黨奉行的世俗化體制,突出「印度教之治」或「印度教徒主義(Hindutva)」的意識形態。

如果說印度人民黨作為政黨還需有所顧忌憲法中有關政黨世俗化的規定,那麼國民志願團作為「文化組織」就無所顧忌了,在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大路上一路狂奔。正是國民志願團首長莫漢·巴格瓦特(Mohan Bhagwat)在今年3月初把「神母印度萬歲」帶入公眾視野,他宣稱「現在是時候灌輸印度下一代頌唱『神母印度萬歲』了,這種頌唱理應是印度年輕人自發、真實、全面發展的必要部分。」不出意外,他的這種帶有宗教強制性的說辭引起強烈反彈,比如政黨「全印度穆斯林聯盟理事會」的領袖奧瓦斯(Owaisi)就發誓:「即使你拿刀子架著我喉嚨上,我也不會說『神母印度萬歲』……憲法並沒有這樣的要求。」

2013年9月,印度北方邦穆扎法爾訥格爾鎮發生宗教衝突,導致至少31人喪生,多人受傷

顯然,關於該不該喊口號的問題,已經在印度引發了極強的震動。在這個節骨眼上,主張恢復古代傳統、弘揚印度教文化的蘭德福就氣急敗壞地跳了出來,為正在浪頭上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站臺。蘭福德代表了印度的「愛國」宗教上師的集大成者(或者叫「國師」?),只不過他刻意混淆了愛國主義和社群主義,將宗教色彩強加到理應中立、世俗的愛國主義上,並把這種宗教影響當作愛國的前提。

也許,蘭福德只是說出了莫迪想說但不敢說的話?畢竟,加強印度教特色的敘事,能通過印度教這個貫穿於印度不同語言、民族和種姓(不包括宗教)集團的「最大公約數」,來為執政者獲取最大限度的民意支持。

在一百年前,印度獨立運動的先驅們已經意識到,狹隘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弊大於利,因此逐步淡化了「神母印度萬歲」的口號,選擇了以世俗化為底色的政治制度。在一百多年後,聲稱代表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的印度人民黨居然開起了歷史倒車,開始從宗教中尋找社會動員力、乃至執政合法性,也算一大奇觀。

[注釋]

[1]http://www.ndtv.com/opinion/bhagwat-owaisi-both-benefit-from-bharat-mata-row-1288512

[2]http://www.ibtimes.co.in/delhi-3-madrasa-students-beaten-not-chanting-bharat-mata-ki-jai-672631

[3]http://www.bbc.com/news/blogs-trending-35968775

[4]http://www.rediff.com/news/2006/oct/12baba.htm

[5]http://www.ndtv.com/opinion/bhagwat-owaisi-both-benefit-from-bharat-mata-row-1288512

相關焦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5期:印度發展面臨的挑戰
    其實很多國家都是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共存,包括我們中國,但我們是以共性為主,多元之中孕育著一體。為什麼印度會出現這種狀態呢?我就講兩點我的觀察。第一是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有句話叫「地理是歷史之母」,印度歷史上一大特色就是它的原住民不斷地被外來民族徵服,然後新的民族又被更新的民族徵服,所以從來沒有形成它的主體民族、主流文化長期積累和發展的狀態。
  • 毛克疾:印度電影《P.K.》差點成了查理周刊
    因此對於導演希拉尼來說,想要在印度社會這個體系下完成對宗教的反思和批判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對這個已經將宗教內化的體系,導演只能從外部引入強力元素,用最荒誕手法挑戰這些早已深入骨髓的現象。「面對電腦遊戲中無法克服的bug,按部就班不可能贏,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作弊器。」
  • 印度宗教衝突致數百死傷,埃爾多安猛抨擊:這是對穆斯林大屠殺
    近日,印度爆發宗教暴力衝突,導致數百死傷,其中至少33人死亡。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星期四猛烈抨擊印度對穆斯林的「大屠殺」。土耳其官方通訊社阿納多盧通訊社2月27日報導,埃爾多安抨擊道,「印度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大屠殺非常普遍的國家。對誰的大屠殺?
  •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何衝突不斷?
    雖然事後雙方協商,巴方已歸還俘虜的飛行員,但這場衝突,讓本來已經在去年籤訂停戰協議、開始逐漸趨於緩和的兩國關係瞬間又變得劍拔弩張起來。今天所熟知的嚴重阻礙印度發展的種姓制度,就是過去印度教的產物。,這讓印度人民爆發了一次全民族的大起義。
  • 毛克疾: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印度很委屈
    【文/毛克疾】 在中文網際網路世界,印度是少數能夠長期保證流量的熱點話題——所謂「有印必火」,誠不我欺。「神奇」「奇葩」「開掛」已經難以形容這個國家,圍繞印度還演化出「老仙」「恆河水」「布朗運動」「十天十夜都沒想通」等一套接著一套的黑話切口,足見其火爆程度。 隨著近期中印邊境局勢升溫,一大波涉印文章再度被熱炒。
  • 梅新育:民族宗教極度多元 是印度軍隊的致命軟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梅新育】 印度軍隊很可能是當前中國民眾最關注的一支外軍,而對這支軍隊內部凝聚力、戰鬥力損害最大的隱患之一就是,其極端複雜的民族宗教構成。 這支軍隊的戰史已經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甚至今日美軍類似的「多元化」(儘管程度遠遠不及印軍)也是可資其對手利用的潛在突破口。
  • 「解讀」毛克疾:談了7年卻退出,印度為何不加入RCEP?
    印度退出談判的舉動仍是其站在國家利益角度權衡利弊的結果。印度國內政治局勢走勢也對莫迪的決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員毛克疾,文章來源於「觀察者網」。」11月4日,印度於在曼谷舉行的東協峰會上正式宣布,決定退出正在進行的《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鑑於印度在此前多輪談判中一再臨時提出新的要求,導致談判多次拖延,這次印度退出談判的決定並不令人意外。
  • 科學與宗教的衝突
    不知道為什麼,我甚至在開始進行這方面討論的時候就不得不請求你們原諒。所以,我不再繼續重複有關請求大家原諒的話。不管怎麼說,我想從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談起。我或多或少地描述了我指的科學是什麼含義,我也必須告訴大家我所說的宗教是指什麼。因為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的理解,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
  • 來自緬甸的宗教衝突
    根據翁山蘇姬傳記的作者彼得·波凡姆,作為佛教徒的素季在採訪後私下忿忿地說「沒人告訴我,我會被一個穆斯林採訪」,因為這句話她被貼上「反穆斯林」的標籤。五分鐘的視頻裡她儘量表現得不傾向任何一方,稱「恐懼來自於雙方,佛教徒和穆斯林內心都有恐懼感」。 翁山蘇姬的說辭無可厚非。首先,在大選前不觸怒作為絕大多數的佛教徒選民,在穆斯林問題上表態模糊可以理解為是一名政客的理性選擇。
  • [思考]宗教衝突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考驗緬甸政府智慧
    其實,經濟和宗教衝突加劇本身就是民主化的自然代價,過去積壓的各種族群和利益團體的訴求,現在可以族群或民眾利益要求向政府提出,甚至可直接發洩到社會層面,引起國際媒體的注意,給政府決策施加壓力。這種情景在喬治亞、中東和北非出現的各種「顏色革命」中屢見不鮮,但緬甸近期發生的經濟和宗教衝突是在政治層面已經開始民主化進程之後,這考驗著佛教徒佔多數的緬族對社會混亂和財產損失的容忍程度,特別是宗教衝突引發的排外和保守情緒加強,直接影響緬甸的民主化進程。追根溯源,當前的緬甸宗教衝突是19世紀30年代英國殖民印緬時期留下的後遺症。
  • 毛克疾:莫迪伸出手,試探了下川普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毛克疾】 6月的最後一周,同樣擁有「握手神功」的莫迪和川普在白宮舉行會晤,這是莫迪就任印度總理以來第五次訪美,也是他第一次與川普會面。誠如印度前外交秘書Shyam Saran所言,在這次訪問中,能言善辯的莫迪開啟了「傾聽模式」,以最大限度了解川普的世界觀,尤其是他對中國的看法,這有助於印度在美國不斷變化的亞洲政策中擺正位置。 一般而言,評估高訪影響和成果的渠道主要有兩種:一是觀察兩國領導人在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另外一個便是研讀在各種會晤之後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
  • 衝突的觸點就是衝突的開關
    衝突的觸點衝突的觸點就是衝突的開關。衝突的觸點就如同營銷的開關,預埋在消費者的左右腦中,一旦開啟就能引發消費者的認同感,從而促成購買。所以,觸點一直都存在於我們的左腦或者右腦之中,點燃觸點,就如同點燃消費者的欲望之火,驅動著消費者購買的熱情以及對品牌的追求。觸點,就是衝突的開關。
  • 埃爾多安親手點燃「火藥桶」,這回或真要闖下大禍
    中東作為全球最危險的「火藥桶」之一,背後就有著宗教因素,伊斯蘭教和猶太教間的矛盾以及伊斯蘭教內部什葉派和遜尼派之爭尤為激烈,這加劇各方陣營的衝突,甚至使之不可調和。宗教本身就是一個「火藥桶」。在南亞,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矛盾尖銳背後,同樣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激烈衝突。
  • 《印度哲學宗教史》讀後
    這本是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與木村泰賢合著的書。以前看書雖然看過幾篇關於佛教的文章,但真的一點都不了解佛教,對印度也不了解,所以這篇讀後寫得是戰戰兢兢(也很抓狂)。作者稱讚佛教教理精密、陳義高遠、博大精深,這也是佛教徵服這麼多學者的原因吧。本書分為總敘和本論兩大部分。總敘裡介紹了印度的國土、民族、文明概況、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及發展等。
  • 《吳子兵法》中的這句話,印度可以學習一下,莫要以鄰為壑
    尼赫魯的這句話對印度影響很大,銷聲匿跡印度人肯定不甘心,但是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卻似乎比銷聲匿跡還難,但是喝恆河水整日期待輪迴改變宿命的印度人卻對印度會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深信不疑,仿佛自己身邊的種姓制度、鐵路交通以及廁所問題都不存在。
  • 宗教與文明的衝突和融合
    【作者簡介】王志勇,美國改革宗長老會維吉尼亞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倫敦三一聖經公會編輯。
  • 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試著解釋印度後殖民主義
    在這張只有120分鐘的膠捲中,我們不僅在丟失愛和尋找愛的過程中看到了賈的成長,而且從第三個角度看到了印度世界。雖然影片內容圍繞印度窮人的生活展開,但導演和編劇都來自英國。在拍攝準備後,印度電影與小說同名的這種改編被印度人反對。影片上映時獲得之後榮譽,並獲得印度整體認可。是的,在後殖民和種姓制度的衝撞下,印度表現的矛盾和暴力是前所未有的。
  • 哲學與宗教並行的印度文明,批判傳承下婆羅門與佛教的文化聯繫
    這種理論不僅僅是婆羅門教,包括日後在印度興起的多種宗教,都繼承了婆羅門教的這一哲學體系以及思想。梵也就是大我,理解成不生不滅永恆存在的。這也是婆羅門教在印度社會歷史上能夠影響得如此廣泛的原因。在這種理論體系之下,大家都認為生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狀態。但是這個發展的狀態是環形的。人生命的形態可以在不同時期有所轉變,現實社會就是其中一個形態。在時間合適的時候,我們會以另一種生命形態存在於世,這就是輪迴後的重生。而能夠進入輪迴者是小我。依然處於梵,也就是大我之下,必須要經歷輪迴的痛苦。
  • 印度作為文明古國為什麼中國人只感受到它的宗教而不是歷史,也就是...
    X 印度作為文明古國為什麼中國人只感受到它的宗教而不是歷史,也就是說中國人為什麼感受不到印度的靈魂!
  • 印度全國大亂,莫迪眾目睽睽之下,又突然摔倒在地上!
    比如,本來,按照安排,12月15日到17日,也就是莫迪摔跤的那幾天,安倍是要來印度訪問的。這本是一次精心計劃的訪問,安倍到訪中國前,先去印度交交心。安倍訪印的一項重要活動,要前往印度東北部,向和平紀念碑獻花。70多年前,日本入侵印度,曾在那裡與英印軍隊發生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