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文明的衝突和融合

2021-02-16 企牧


【作者簡介】王志勇,美國改革宗長老會維吉尼亞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倫敦三一聖經公會編輯。學歷為中國政法大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神學與法學。1997年在北京從律師業蒙召全職參加宣教與牧會侍奉,2000年在北京家庭教會中按立為牧師。

宗教與文明的衝突和融合

   王志勇

湯因比在觀察世界歷史發展的時候指出:當前世界和西方的碰撞從技術層面轉向精神層面(注1)。亨廷頓更是直接指出,當今世界真正的衝突就是文明的衝突。

   二十一世紀在宗教與文明上必然出現大量的衝突與融合。在這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紀,我們既要堅持我們自己在真理和信仰上的良心持守,同時也要儘量地以開放、寬容和雙贏的心態來對待其他宗教和文明。基督徒應當自覺地抵制各種形式的偏狹、狂熱和迷信。

首先是基督教內部的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基督教各大宗派之間應當消除成見,求同存異。主後1054年,西方拉丁教會與希臘東正教會分裂,前者更多強調法理神學,就是上帝所啟示的律法乃是判斷人間善惡的絕對標準,所有人都當降服在上帝的律法之下,因此逐漸建立了西方的法治文明;後者更多強調生命神學,就是個人與上帝相遇的神秘經歷,在律法方面沒有展開,因此對於社會制度也沒有產生比較大的積極影響。1563年天特會議之後,西方拉丁教會分化為天主教和抗羅宗兩大支流,前者繼續強調教皇和傳統的權威性,後者則明確否定教皇聲稱的在教義上無謬的權威性,並把教會傳統置於從屬性與解釋性的地位,因其抗議以羅馬教皇為首的當時教會在教義、治理、敬拜和生活上的敗壞,所以被稱為「抗羅宗」(Protestantism),或「更正教」,通稱「基督教」。基督教中最早成型的就是路德宗、長老宗和安立甘宗,後來又出現了浸禮宗、公理宗和循道宗,這六大宗派被稱為基督教六大宗派。十九世紀,在歐美基督教內部最大的分化就是基要派與自由派的分離。自由派否定聖經的無謬性,否定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否定傳統教義的宇宙觀和形上學體系,甚至否定神跡的存在。他們片面相信理性的權威和能力,主張基督教信仰與現代科學和哲學的發展相適應。基要派繼續持守聖經無謬、耶穌基督童貞女誕生、神跡奇事的真實性、魔鬼及其黑暗權勢的存在、耶穌基督的二次再來等傳統基督教基要教義。基要派與自由派的分離的核心標記就是以梅欽為首的一批改革宗神學家和牧者離開美國長老會(PCUSA)和普林斯頓神學院,創辦威斯敏斯德神學院、美國正信長老會(OPC)以及美國改革宗長老會(PCA)。基督教基要派普遍注重傳福音,後來又從敵視、淡化社會公共事務轉向積極關懷、參與,逐漸被稱為「福音派」。

改革宗神學是基督教福音派神學的主流,本身就是跨宗派性的神學。在教會歷史上,長老宗完全以改革宗神學為神學體系,在教會治理上則是長老制治會。聖公會的神學體系也是改革宗,當今教會比較著名的福音派神學家斯託得和巴刻在宗派歸屬上都是聖公會人士,不過聖公會在教會治理上採用的是主教制。在浸信會中,布道王子司布真在神學體系上則是明確的改革宗,教會治理則採納會眾制的形式。在公理會中,則有著名的清教徒神學三大王子之一約拿單·愛德華茲(另外兩人是約翰·歐文和巴克斯特)。在循道宗中,懷特菲爾德明確主張改革宗神學。在華人教會中,聚會所比較崇尚的注重內在生命操練的慕安德烈也是荷蘭裔的南非改革宗神學家,因此聚會所在神學和靈修源流上也與改革宗神學具有深相契合之處。正如王怡牧師所總結的那樣:「改革宗神學並不是一種宗派神學,改革宗神學就是新教神學,它本身是跨宗派的,在清教徒時代已經跨宗派了。它不僅影響長老會,他在各宗派裡面都有影響,包括聖公會和從英國分離出來的各種宗派。實際上,在新教各主流宗派中,唯有改革宗神學構成了一種普世性的神學,並對世界的文明格局造成了數百年不止息的影響。」(注2)

總之,改革宗並不是局限於長老宗的宗派神學,而是影響到基督教眾多宗派的神學,可以說是基督教或福音派教會的主流神學。因此,筆者希望堅持改革宗信仰的基督徒要有真正的聖而公的情懷,能夠與基督教各大宗派建立互補共融、彼此成全的關係。其實,即使對於猶太教、東正教和天主教,我們也應當加強了解和尊重,在堅持從早期教會共同認可的《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四大信經的前提下,展開廣泛的合作,避免互相之間的謾罵和攻擊。當然,我們應當旗幟鮮明地堅持認信的真道,特別是在因信稱義這關乎救恩的基本要道上更當如此。基督教不同宗派之間的合作和對話絕不意味著犧牲真理和良心。

其次就是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和融合。我們都共同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人類都是上帝的兒女,都在享受上帝的普遍性的恩典。所以耶穌基督強調:「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所以你們要完全,象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3-48)。人類在精神上的目標應當是三大和諧,就是我們與上帝的和諧,與他人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不必因為在宗教教義上細枝末節的事情就大動幹戈,甚至發動宗教戰爭!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身的成長和成熟,因為上帝的旨意就是容讓稗子和麥子「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太12:30)。歷世歷代、各種各樣的宗教狂熱分子就是非要馬上把稗子全部薅出來不可,但上帝的旨意非常明確:「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太13:29)。

第三就是堅決打擊各種宗教恐怖主義勢力。所謂宗教恐怖主義勢力就是藉著宗教之名,強迫其他宗教或宗派信徒皈依自己的宗教或宗派,甚至直接動用各種暴力手段進行殺戮的主張和做法。不同宗教或宗派之間,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傳講或說明自己的信仰,但不可對他人加以任何形式的威脅或強迫。基督徒深信救贖完全出自聖父上帝的揀選、聖子上帝的救贖和聖靈上帝的落實,我們不過是傳遞上帝的信息和愛心的器皿而已,「一切都是出於上帝,他借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借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上帝和好。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林後5:18-21)。

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在美德和善行上要有美好的見證,並且竭力尋求和睦,通過這樣美好的文明見證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歸向上帝:「你們所當行的是這樣,各人與鄰舍說話誠實,在城門口按至理判斷,使人和睦。誰都不可心裡謀害鄰舍,也不可喜愛起假誓。因為這些事都為我所恨惡。……所以你們要喜愛誠實與和平。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列國的人,和多城的居民來到。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說,我們要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上帝與你們同在了」(撒8:16-23)。 同時,我們強大的文明力量也足以吸收、轉化和安置大量歸信的人。筆者把這種通過強大的仁愛文明來吸引人歸主的宣教方式稱之為「文明傳道法」(evangelization through civilization),並且深信這是合乎整個聖經的教訓,特別是耶穌基督的強調的。耶穌基督所恨惡的就是那些在宗教上假冒為善的狂熱分子:「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太23:25)。我們必須發揮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山上的城和燈臺上的燈的功用,這樣就能夠吸引人歸主:「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

[1]劉遠航,《湯因比歷史哲學》,頁258。

[2]王怡,《靈魂深處鬧自由》(臺北:基文社,2012年),頁 295。

倡議:

「三一專業宣教共建平臺」倡議邀請書

往期精華推薦:

1.   獨家|企牧職場神學綱領

2.   在惡劣職場中得勝的五大秘訣

3.   最完整的跨文化培訓課程(41張PPT)排序

4.   建造有愛有真理的生活社區

5.   經商就是事奉,工作就是見證—崔立德老師「變革領導力」課程學習心得

6.   深度丨關於目前中國大陸教會與社會問題的24條論綱

7.   國家共同體的新願景:巴黎宣言《一個我們能夠信靠的歐洲》(全文)

8.   神評 | 未來三十年的課題等14則

9.   基督徒當擺脫四大狂熱,進入真密契和公共見證

10.我們時代所缺少的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社會

版權聲明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小編並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文明差異=衝突?——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再思考
    具體說來,亨氏認為,不同文明基於「歷史、語言、文化和傳統」等要素形成差異,核心要素是宗教,幾大文明的劃分主要就是依據宗教傳統來劃分的;差異性意味著衝突,儘管衝突未必總是意味著暴力,但是許多世紀以來文明的差異性確實導致了長期的和最為暴力的衝突。
  • 科學與宗教的衝突
    當他學習科學方面的課程時,這個學生面對的第二個困難是,怎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好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因為當你接受兩種不同的教育時,你就必須面對這種困境。儘管我們可以從神學上和高度抽象的哲學上論證科學與宗教是不會相互衝突的,但是,實際的情況是,當這位來自一個宗教信仰家庭的年輕人學習科學理論和接受科學教育時,他自己將會經歷激烈的思想鬥爭,並且會與他的朋友們發生某種爭論。
  • 「身份政治」愈演愈烈,文明的衝突在所難免?
    這種趨勢,同以個體自由為核心、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做出區分的現代歐洲文明,構成了尖銳衝突和巨大挑戰。幾十年來在歐洲盛行的多元文化主義和人權政治,不僅難以抵禦伊斯蘭教,反而為它的擴張提供了便利條件。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弱化了人們對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而基督教的衰落導致許多歐洲人失去了宗教的精神力量。因此,歐洲缺乏有效應對伊斯蘭教挑戰的政治和精神資源。
  • 文明6宗教不再雞肋將可宗教勝利 文明6宗教系統一覽
    6取消了外交勝利,取而代之的是宗教勝利,只要令全世界所有勢力將自創的宗教視為主流信仰即可宗教勝利,你現在可以生產單位挑起宗教戰爭,本文帶來文明6宗教系統一覽。   文明6宗教信條一覽   文明6宗教系統   遊戲開始後,文明會通過積累 信仰 首先產生原始的圖騰崇拜(原始的宗教)。這一行為和宗教分離。
  • 2009年十大宗教學觀點
    佛教的哲學內涵可以說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內涵最豐富的,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心性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就中國哲學來說,如果離開了佛教,魏晉以後的中國哲學史就不完整。二是佛教與倫理學。佛教有一套倫理道德學說體系。在中國,佛教的倫理道德經過與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的衝突與融合,逐漸與儒家的倫理道德相協調、相適應。三是佛教與文學。
  • 許嘉璐: 當今衝突世界需要儒釋道融合理念
  • 哲學與宗教並行的印度文明,批判傳承下婆羅門與佛教的文化聯繫
    說印度文明是一個宗教文明,恐怕不會有人否認。印度文明自誕生以來就與宗教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但是印度的宗教卻極具個性特點,沒有教主只有一種教派的宏觀概念。而且印度宗教極具哲學性。自成一種哲學體系,並在整個文明發展史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印度文化深深根植其中。
  • 學術界 | 極端主義是現代性文明與傳統文明間的衝突
    施展(外交學院副教授):宗教是理解極端主義的入手點       我們今日所說的極端主義,主要是指伊斯蘭宗教對於世界體系的反抗。而要理解穆斯林世界,首先要理解宗教對於塑造其意義世界的作用;二是要理解穆斯林在世界體系中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之中。
  • 中國宗教研究學者:儒道佛三教關係為世界宗教發展提供新啟迪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多位知名宗教研究學者15日在北京表示,儒道佛三教關係為世界各宗教指明一條和而不同的道路,為世界宗教的發展提供新啟迪。牟鍾鑑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國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明燦爛。中華民族體現著文化生態上多元通和的模式,以儒家人和文化為主導,以孔孟陽剛之道和老莊陰柔之道互補為基脈,以儒道佛三教為核心,以各民族獨特文化、地域性文化和外來文化為翼羽,相互會通,呈現出既有中心又多姿多彩的風貌。
  • 《文明6》宗教勝利介紹
    導 讀 文明6宗教勝利詳解   在文明6中宗教勝利也是一種勝利方式,但是很家對宗教勝利不是很熟悉,下面就給大家分享文明
  • 文明衝突——當希臘哲學遇到伊斯蘭教
    整個文明生活在單一宗教文本的規定下。這是伊斯蘭教的非凡遺產,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古蘭經,幾百年來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整個倫理和社會結構。也許在其他任何時候,書面文字很難對這麼多人的生活經歷產生如此直接的影響。隨著這種宗教的發展,最高真理的思想成為了《古蘭經》的內容。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繆思讀書會系列001
    本書的作者從文化的角度構思世界政治的秩序和衝突,將文化、文明帶入並進行解讀這種衝突。繆思讀書會系列001,Free老師為大家帶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解讀。本書是由一位美國的著名學者薩繆爾·亨廷頓所著,因「文明衝突論」享譽全球。名頭挺多,大家隨便一搜就耳熟能詳,這裡就毋庸贅言了。可以這樣理解,這是一位憂其國憂其民的「士大夫」。
  • 世界體系和天朝系統的融合與衝突
    改造,或者說演化,造成的效果是,把原先的各個政治實體劃分為國內和國外這兩組。國內的各個實體要通過憲法體制實現利益和觀點的共識,通過國家利益,統一的表達他們的利益和觀點。各國之間的交涉,要通過國家利益和國家單位進行,使原先沒有什麼明確區別的國內憲法衝突和國際間的利益衝突,從此以後劃分為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
  • 文明6宗教勝利思路分析 文明6宗教如何取得勝利
    6選擇不同的國家,是可以發展出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文明6宗教勝利思路分析,本文針對的是過神級電腦圖,採用的大多都是極限流,遊戲玩家是兩名,電腦若干,全部採用雙傳教戰術。科技落後人口低下都不用在意,因為我們走的是大傳教,其中信仰護衛者(在自家宗教的領地上戰鬥力+10)的效果儘量搶到,對前期的防禦非常有用,這個效果同樣適合軍營和基地。
  • 文明衝突背景下的文明對話
    三年後亨廷頓出版《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系統提出了「文明衝突論」。他認為,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表現為「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非洲文明),冷戰後國際間的衝突將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間展開,不但持久而且難以調和。2001年在紐約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殘酷實現了亨廷頓的預言。
  • 著名政治思想家「文明衝突」論者亨廷頓辭世
    自1980年代起,亨廷頓的關於國際政治的理論就開始在國內學界流行,隨著《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以下簡稱《文明的衝突》)一書的流行和之後9·11悲劇的發生,亨廷頓幾乎和「文明的衝突」一詞畫等號。
  • 美中東政策雙重標準 西報籲重審「文明的衝突」
    >  原標題 西報:重新審視「文明的衝突」  【西班牙《起義報》8月11日文章】題:重新審視「文明的衝突」  在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最具影響力的文章中,塞繆爾·亨廷頓指出,未來「人類的最大分歧和衝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晚年嚴復關於「國性」問題的思考,凸顯了全球轉型時代之中國文化認同的意義,是其中西融合思想的深化。民國初年,受歐洲大戰和民國秩序危機的雙重刺激,嚴復告別西方文明而復歸中國傳統。從晚清倡言「西學」到民初保存「國性」,嚴復一生徘徊於現代「文明」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思想困境,凸顯了中國文化現代化之「變革」與「認同」兩大主題的深刻張力。本文轉載自《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12期。
  • 《文明6》宗教怎麼傳教 宗教傳教及影響效果詳解
    導 讀 《文明6》中宗教勝利也是玩家取得最後勝利的方式之一,那麼我們如何做到讓自己的宗教在整個大陸上傳播呢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2006年宗教學十大觀點
    宗教學理論的開拓與創新,同社會管理工作的改革與發展,形成良性互動關係,政、教、學三界形成團結合作的局面。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仍然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提出新的理念和模式,用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宗教對話是衝突雙方的最大利益宗教之間的對話之提出,源於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