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研究學者:儒道佛三教關係為世界宗教發展提供新啟迪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多位知名宗教研究學者15日在北京表示,儒道佛三教關係為世界各宗教指明一條和而不同的道路,為世界宗教的發展提供新啟迪。

中央民族大學於當天舉行中華文化研究院成立儀式,同時召開該校知名學者牟鍾鑑新作《儒道佛三教關係簡明通史》出版座談會。

牟鍾鑑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國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明燦爛。中華民族體現著文化生態上多元通和的模式,以儒家人和文化為主導,以孔孟陽剛之道和老莊陰柔之道互補為基脈,以儒道佛三教為核心,以各民族獨特文化、地域性文化和外來文化為翼羽,相互會通,呈現出既有中心又多姿多彩的風貌。

他說,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外來宗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通過和平方式傳進來的。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和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並將為世界文明交流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富有成效的貢獻。

年近八旬的牟鍾鑑是中國知名的哲學史家及宗教學家,其新作《儒道佛三教關係簡明通史》從歷史及現實意義上對三教關係進行了系統闡釋。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牛喜平指出,當前,建立在各種學術基礎之上的文明、文化融合會通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該書的出版適應了這一趨勢並引領學術研究方向。牟鍾鑑先生的研究超越三教關係的範疇,加快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說,要將每一個文化都放在整體中國文化的層面去思考。中國儒道佛三教的理念特色是人文文化,這種文化將對今天的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他認為,所謂人文精神就是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尊嚴性,不要讓人成為神、造物主的奴隸。今天,當西方他覺他律文化使人們逐漸失去主體性、獨立性時,更要高揚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立文說,各宗教最終的價值理想是相通的,道教重自然、為養生,佛教重眾生、講慈悲,它們共通的思想就是和平、幸福及和愛。中國儒道佛三教的融通是一條康莊大道,世界宗教關係的發展可以從中獲得啟迪。任何的衝突和矛盾只要能管控在一定範圍內,就可以通過會通和合達到統一,矛盾衝突的結果應該是走向包容、融合。中國文化為今後的世界文化提供了中國方案,值得世界各宗教借鑑、學習。

據介紹,中央民族大學於2017年9月批准成立校級非獨立科研平臺中華文化研究院,牟鍾鑑任該研究院名譽院長。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知名學者,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及中國宗教界多位領袖等共80餘人應邀出席成立儀式。(完)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其中第一個板塊是三教關係視域下中國特色佛教文化傳承與發展「總論」,包括對三教關係、對佛教在與儒道文化融合發展中形成的中國特色以及中國佛教文化的當代傳承發展等問題進行總體把握和研究。第二個板塊是對三教互動的複雜關係的專題研究,包括儒佛、道佛的雙向互動以及三教關係的歷史演變及其文化影響。
  • 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土生土長的宗教?
    最終,這些被捨棄的宗教實踐不再被納入儒、道、佛三教中,學術界遂另創「民間宗教」「民間信仰」的稱謂,使之儼然成為與儒、道、佛並列的研究對象。但金澤鎮的東嶽廟在1958年被徵用為學校,今已不存。楊老爺廟供奉的黑臉楊震是東漢陝西人,生前從未踏足江南,明清以來卻在江南許多地方被人供奉,未曾獲得朝廷敕封,只能算是淫祀,但在當代卻是金澤鎮香火最旺的神祇,在三月二十八日的香汛出巡活動中已經取代東嶽大帝成為主神。其他神廟供奉的還有驅除蝗蟲有功的劉猛將、治水有功的李冰父子、財神五路神、負責管理本地失祀的孤魂野鬼的城隍神、儒道佛三教共舉的關帝等等。
  • 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博士漫談北美的中國宗教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博士(左)與副所長金澤研究員會場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2年3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博士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大會議室作了《漫談北美的中國宗教研究》的報告。其後法國的漢學研究代不乏人,葛蘭言、馬伯樂、戴密微、康德謨等等,在中國宗教研究中都留下可觀的學術成果。其後,日本的中國宗教研究以其先天的優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北美的中國宗教研究於20世紀70年代真正崛起,與法國、日本的中國宗教研究鼎足為三。其次,李建欣博士提出「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北美的中國宗教研究呢?」因為歐美學者以異質文化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宗教,會提出身在其中的學者意想不到的問題。
  • 「中國宗教研究方法的新視野」工作坊在復旦大學舉辦
    在此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之下,如何做到既能用整體的眼光看待包括儒、道、佛以及民間信仰在內的中國宗教傳統,又找到適合各自研究對象的具體方法,並且能認真地回答社會各界提出的信仰和宗教問題,是擺在中國宗教學者面前的重大問題。為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聯合發起系列研討,共同反思和推進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論。
  • 「宗教」概念的確立與「中國宗教」基本研究範式的形成
    雖然,「宗教」這個詞語,在古漢語中早已存在,「宗教」一詞首先廣泛出現於佛教的各種文獻之中,最初,佛教以佛說之理為「教」,佛弟子所說則為「宗」,「宗」為教之分派;後禪宗誕生後,以本門之「以心傳心」之法為「宗」,其他重視教理研究的派別為「教」。由六朝時期以至唐宋,「宗教」一詞在佛教文獻中俯拾即是,明治時期的日本學者,藉助這一原產中國的漢語古典概念,引申了其含義,成為religion的漢字載體。
  • 中國宗教:不講信不信、只問靈不靈
    西方的主要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大都屬於一神教。這幾個宗教都認為,只有自己的神是唯一的真神。相反地,中國人的信仰世界是一個多神共治的世界,儒家的孔子、佛教的觀音、道教的太上老君, 彼此之間可以相安無事,可以放在一個寺廟裡面一起祭祀。在中國人看來,各路神仙並不衝突,他們共同主宰著這個世界。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2006年宗教學十大觀點
    一年來,《宗教周刊》一直追蹤學術前沿,推介學說,為政界、教界、學界搭建溝通平臺,並與三界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特別是學界給予《宗教周刊》理論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方立天、湯一介、牟鍾鑑等教授學者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給理論版刊載,並提出寶貴意見。2006年在本報刊載的文章中有成熟的系統的理論,也有新提出的還不夠完善卻頗具前沿性的理論或觀點。
  • 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舉行宗教事務與宗教管理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為:「宗教事務與宗教管理」。會議由中心執行主任王頌教授主持,國家宗教局、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十餘位專家學者與會。王頌教授首先介紹了與會學者和嘉賓,以及舉辦本次研討會的背景。北京大學在宗教研究領域具有學科齊全、學者眾多的綜合優勢,本次與會的大部分學者已經組成了跨宗教傳統、跨學科的學術團隊,長期合作進行教學科研工作。
  • 美術研究|清代宮廷宗教建築所體現的宗教文化特徵!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設計宗教關係盤根錯節,宗教現象也極為複雜。清代宮廷建築作為宗教文化的載體,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徵。本文聚焦清代宮廷宗教 建築與宗教文化之間的關聯,通過分析孝道思想在宮廷宗教建築中的反映和佛、道兩教在宮廷生活中的作用,可知儒、佛、道三教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系統, 進而總結清代宮廷宗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 專家學者:優良傳統為新時代進一步推進宗教中國化提供有益啟示
    12月14日下午,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在京召開宗教界主題協商座談會。座談會邀請3位專家學者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探討相關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哲學院教授張風雷說,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紮根生長,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儒、道鼎足而三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在於它能夠自覺地與中國本土的政治、文化、社會相認同、相融合、相適應,積極主動地融入到中國的政治制度、主流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去,而且還在於它也為中國文化的繁榮昌盛、創新發展提供了新鮮資源,作出了獨特貢獻
  • 聚焦「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第九屆東南亞宗教研究高端論壇在昆明舉行
    此屆論壇以「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宗教局、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華僑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汕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黨委書記張永宏教授、雲南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馬居裡教授分別主持了開幕式與閉幕式。
  • 牟鍾鑑:中國宗教學30年(上、下篇)
    卓新平的《宗教理解》(1999年)和張志剛主編的《宗教研究指要》(2005年)都從世界文化的視野介紹外國宗教學的成就,並與中國宗教文化連接起來,推動了宗教學的發展。羅竹風主編,阮仁澤、肖志恬為副主編的《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宗教問題》(1987年)闡釋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的問題。
  • 英文季刊《中國宗教研究》創刊
    中國日報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徐偉)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消息,英文季刊《中國宗教研究》17日正式創刊。英文學術季刊《中國宗教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英國Taylor & Francis Group共同創辦,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學術期刊資助計劃的重要成果之一。
  • 世界宗教研究所召開「網際網路宗教數據分析與統計方法」學術研討會
    網際網路宗教問題是我國宗教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之一,也是宗教學界面臨的新的研究課題。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講話,加強網際網路宗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於2016年6月17日召開了「網際網路宗教數據分析與統計方法」學術研討會。
  • 第六課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2、宗教起源的自然根源 --- 自然壓迫是宗教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和自然的關係表現為自然對人的壓迫。⑤猶太教的影響●猶太教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並不多,但由於猶太教派生出兩大世界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因此,在宗教界影響很大。
  • 段世磊:批判地研究日本宗教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民族國家」特性也被吸收到了宗教的概念中。另一方面,「日本宗教」強調不同宗教的共存,力圖使日本成為一個宗教多元再造、相互影響的空間。目前大多數日本學者都強調後一方面,力圖避免僅從本土意識出發描述「日本宗教」,因為後者帶有明顯的、有可能是荒謬的民族主義情緒。    事實上, 「日本宗教」與外來宗教的關係,一直都關乎日本國民和國家建設的思想和社會資源。
  • [中國民族報]專家學者熱議推進宗教治理體系法治化
    12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主辦的「2020年中國宗教法治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是該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來舉行的第九次宗教法治研究的年度會議。專家學者和宗教界人士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宗教治理體系法治化的理論構建」「宗教治理體系法治化的實踐考察」「宗教治理體系法治化的歷史與比較考察」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必將對宗教工作法治化、完善以人為本的宗教事務管理產生重大影響。」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推進,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意到田野與文獻互補的重要性,認為宗教研究不應局限於傳統文獻的哲理闡釋而應爭取史料和方法上的突破,田野調查就是實現這一突破的重要途徑之一。「田野」是新資料的源泉,走入儀式現場可以幫助研究者獲得第一手資料,為宗教研究提供豐富而真實的素材,藉此彌補現有資料的不足。
  • 卷首語 | 從歷史把握中國宗教的特點
    如何界定「宗教」在當代中國的意義?這是新時代宗教學理論建設、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面對的問題。以往我們更多的是在移植、複製西方的宗教學理論,這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工作。在移植的過程中,我們重新概括自己的歷史與現實,不僅是知識體系有了更新迭代,而且也為自己融入國際社會、世界文明體系做好了必要的準備。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的全部工作。
  • 儒家是不是宗教?宗教與非宗教的本質區別—兩種看世界的眼光
    若想談論儒家是不是宗教這個話題,我們先得從中國三代(夏商周)的國家—民族宗教說起,儒家和國家——民族宗教之間的關係是表裡,儒家是外表。只有窺見事物本質方知其內在發生學淵源。天帝崇拜周人對天帝的神性在上述兩個方面的改變與發展,是天帝作為國家至上神的性質和形象更為全面,更為完善,能為王權的鞏固提供更有力的庇護。自周代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幾乎全盤承襲下來,對天帝的信仰與崇拜歷經兩千餘年而不變,所以要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理解這個什麼都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