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東政策雙重標準 西報籲重審「文明的衝突」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美中東政策雙重標準 西報籲重審「文明的衝突」

  原標題 西報:重新審視「文明的衝突」

  【西班牙《起義報》8月11日文章】題:重新審視「文明的衝突」

  在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最具影響力的文章中,塞繆爾·亨廷頓指出,未來「人類的最大分歧和衝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民族國家仍將是世界政治中最有力量的角色,但全球政治的主要衝突將產生於不同文明的國家與集團之間。文明的衝突將主宰世界政治。各個文明之間在地緣上的斷裂將成為未來的戰線」。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遭到了無數學術界人士、記者和公眾人物的批判,指出他的分析過於簡單化,把宗教視作「文明」概念的主要指標。我不得不承認,當時本人也加入了批判的行列。

  儘管如此,過去幾年來我對亨廷頓的理論不斷進行反思,逐步修正了我的觀點。之所以沒有公開表達過我的看法,是因為我對自己有關亨廷頓理論的態度轉變還不十分確定。然而本周我卻在通往大馬士革(更準確地說是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上看到了光明。光明來自於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在聖城耶路撒冷發表的演說。羅姆尼無條件地支持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對伊朗採取戰爭策略,他認為「文化造成了一切差異」。

  於是我意識到,美國在中東政策上使用的雙重標準原本就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樣的世界中,各種永恆不變的文化差異構成了衝突的主要來源。亨廷頓非常有預見性地指出,「一個文明衝突的世界無可避免地也是一個雙重標準的世界:人們用一種標準對待他們的同類國家,用另一種標準對待別國」。

  美國無論是對以色列的政策,還是對巴勒斯坦或伊朗的政策,都因相同文明產生的共鳴而帶有明顯的傾向性。

  事實上,以色列有關衝突的敘述被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和大部分政府成員完全接受,這只能用文化親和力來解釋。即便是那些美國政策的制定者和曾經婉轉地批評過以色列政策的評論員們也都接受了,以便讓以色列自保,避免人口的定時炸彈有一天在它面前爆炸。相反,巴勒斯坦講述的財產遭到剝奪、流放和佔領,以及在英國委任統治下巴勒斯坦的人口轉型不但被忽視,而且被看作都是虛構的。

  同樣的雙重標準也應用在伊朗核計劃問題上。最值得注意的是,中東地區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以色列——帶頭威脅要對伊朗的核設施動用武力,美國和歐洲在一旁推波助瀾,甚至對以色列表現順從。除了肯尼思·華爾茲等一些特別勇敢的專家外,西方國家中幾乎看不到一位知名的時事評論員,敢於批評以色列這一政策的愚蠢。

  執行雙重標準最令人吃驚的一個例證把北約的一個成員國也卷了進去,那就是美國對待以色列襲擊土耳其赴加薩走廊救援船這一事件的立場。以色列海軍2010年5月31日在公海襲擊了一支駛往加薩走廊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船隊,造成包括一名土耳其裔美國人在內的9人死亡,另有數十人受傷。事件發生後,美國沒有譴責的意思,甚至沒有表示任何抗議。這可能是近代歷史上第一次美國公民被外國人殺害卻沒有遭到美國政府公開抗議的一個案例。是因為這是一名土耳其裔美國公民,而被美國看作來自於西方文明之外嗎?還是因為土耳其與以色列之間的緊張關係被美國當作文明衝突的一部分,在這場衝突中美國必須與它的親友們團結在一起?

  兩種解釋都符合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因為雙重標準是一種思維方式的一部分,這種方式認為衝突都是文化差異造成的。不管是否有道理,都要支持在文化上與自己親近的一方。這種現象發生在中東或非洲時是指「部落文化」,而在西方就稱為「文明的衝突」。(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穆罕默德·阿尤布)

相關焦點

  • 中東為什麼會成為國際衝突一個長期的熱點地區
    「中東」這個地理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呢?目前國內外對此尚無準確定論,所以就形成了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中東一般是指從伊朗向西一直延伸到埃及的地理空間。長期以來中東地區就一直是國際衝突的熱點地區:自從1947年巴以分治起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就令中東地區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吸引了世人的目光。90年代的中東則因為海灣戰爭為世人所關注。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再次使中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從2011年起敘利亞戰爭成為了中東地區的新熱點。
  • 美媒:美國務院研究應對「中美文明衝突」
    參考消息網5月3日報導美國《華盛頓觀察家報》網站4月30日刊載題為《美國國務院為美中文明衝突做準備》的文章稱,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的團隊正基於「與一個完全不同的文明作戰」的理念制定對華戰略,這在美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 王毅外長接受沙特《中東報》書面採訪稿
    答:中國和沙特分別位於亞洲大陸東、西兩端,相距遙遠,但兩國交往和友誼源遠流長。自1990年建交以來,中沙關係持續、健康發展,兩國互為戰略夥伴和重要發展機遇。雙方政治互信日益增強,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務實合作不斷深化,經濟融合度日益加強,在許多領域都走在了中國同中東國家合作的前列。從2000年至2015年,沙特連續16年是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
  • 當代中東伊斯蘭教教派衝突:神學還是政治?
    巴列維時期的伊朗被譽為「海灣的憲兵」,它與沙特同持親美立場,是美國在海灣的兩大支柱。但在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在國際政治領域奉行「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理念,從巴列維國王時期的親美、親西方的戰略轉而謀求獨立自主,與美國形成對抗關係。隨著伊朗在國際體系中立場的變化,它與沙特等親美國家的關係也轉趨緊張。
  • 港媒:美在南海島礁問題持雙重標準 強詞奪理壓中國
    【環球網綜合報導】只要美國的「超前遏制戰略」思路支配著美國決策者,那麼美國一定會在它所判斷的中國「擴張」的一開始就採取強硬行動,在南海島礁問題上偏袒某些東南亞國家,持雙重標準、強詞奪理壓制中國。此前,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先於中國在南海動手「建造」。
  • 美想在中東重新洗牌?-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倪峰
    我們知道,自1991年美軍的「沙漠風暴」行動以來,美國開始全面主導中東事務,試圖在這裡建立一種「美國治下的和平」。為此老布希和柯林頓兩屆政府推行了一整套全面的中東政策。在阿以問題上,以1992年馬德裡中東和會為框架,美國大力推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實現全面和解。在安全問題上,以美國的軍事存在為核心,以與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的盟友關係為支柱,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中東安全體系。
  • 中東問題才是西方眼中真正的國際大事
    中東問題極度複雜,不光需要有政治社會歷史經濟人文的洞悉力,還需要一定的積累和悟性。中東的伊斯蘭文明一直是西方嚴重文明衝突的聚焦點——直至過去幾年,代表另一個不同制度文明的中國的逐步崛起,才讓西方將部分注意力轉移到遠東。 但即便如此,西方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從上到下仍然更加關注中東。
  • 洞察|王義桅:美國的「雙重標準」源於這個「天定命運」
    西方「雙重標準」造成的國際政治悲劇,折射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張性和掠奪性,暴露了西方文化的虛偽、自私和自以為是。西方固有的思維是「要麼你和我們一樣,否則你就是在反對我們」。這種二元對立思維在歐洲表現為對內推崇多樣性,對外推廣普世性的雙重標準;在美國表現為對內民主、對外專制的分離。
  • 賈晉京:「文明衝突的前沿」的那次爆炸——黎巴嫩的前生今世
    因為貝魯特在整個地中海地區是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是整個中東對接整個地中海,尤其是歐洲經貿圈的中心節點,位置決定了他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把整個地中海的形狀,大致想像成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樣子的話,地中海東岸就是一條直上直下的線條,而這個線條的正中間就是貝魯特。貝魯特往西去是整個地中海,往東去是黎凡特地區。
  • 「身份政治」愈演愈烈,文明的衝突在所難免?
    在中東地區,族群、宗教、文化、文明認同的相關性最明顯,最突出。舉例:敘利亞境內的人口90%為阿拉伯人,其中絕大多數為遜尼派。敘利亞總人口的15%左右為屬於什葉派穆斯林的阿拉維派(Alawite)。阿拉維派大多聚集在港口城市拉塔齊亞。阿薩德(巴沙爾)家族便來自這一派。但在正統遜尼派眼裡,阿拉維派其教義與正統穆斯林相距甚遠。
  • 西方「雙重標準」根源:要麼和我們一樣,否則就是在反對我們
    「要麼你和我們一樣,否則你就是在反對我們」——西方「雙重標準」根源馬克思說過,「當舊制度本身還相信而且也應當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時候,它的歷史是悲劇性的」。西方「雙重標準」造成的國際政治悲劇,折射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張性和掠奪性,暴露了西方文化的虛偽、自私和自以為是。西方固有的思維是「要麼你和我們一樣,否則你就是在反對我們」。
  • 暴行暗殺均難脫干係 美在中東要被「算總帳」
    暴行暗殺均難脫干係 美在中東要被「算總帳」 2020-12-13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國的雙重標準可以休矣
    5月25日,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男子喬治·弗羅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至死,在美國幾十個城市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多地發生騷亂和暴力衝突。這一事件揭示了美國社會的痼疾,點燃了美國民眾中壓抑已久的不滿和憤怒。
  • 如果上帝死了,死因一定是阿以衝突
    (本文為張翠容新書《中東現場:揭開伊斯蘭世界衝突的迷霧》書評)隨著中國對世界事務的參與日深,今日我們都成了中東現場的當事者。這不僅僅是心理上的關聯。冷戰後美國制定了「大中東計劃」,將中國的鄰邦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囊括在內。若依據這個標準,可以說地理上與政治上的中東都在我們身邊。
  • 文明衝突背景下的文明對話
    1993年,美國思想家亨廷頓在《外交》季刊上發表《文明的衝突?》一文,在全球引起熱議。三年後亨廷頓出版《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系統提出了「文明衝突論」。他認為,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表現為「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非洲文明),冷戰後國際間的衝突將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間展開,不但持久而且難以調和。2001年在紐約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殘酷實現了亨廷頓的預言。
  • 英議會:川普不會降低反會加劇中東衝突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路透社5月2日報導,英國議會委員會在5月2日的一項報告中表示,在中東政策問題上,英國不能再依賴美國的領頭作用,必須轉而加強與歐洲的合作,確保伊朗核協議繼續生效。路透社報導說,伊朗與國際社會六大國達成的核協議限制了伊朗的核計劃,作為交換,國際社會解除了對伊朗核計劃施加的石油和金融制裁。
  • 【IMES·預告】中東所即將舉辦第十二屆研究生學術月研究生專場報告會
    同時邀請中東所所長韓志斌教授、王猛副研究員、劉金虎講師等為研究生們的論文進行現場點評和指導。歡迎廣大師生踴躍參加!!!!!中東研究所第十二屆研究生學術報告安排姓名論文題目點評人高文洋摩洛哥政府與柏柏爾人民族政治關係分析王猛陳小遷90年代伊朗與巴林的外交困境:內外因素的雙重作用王猛張弛西方中東環境史研究簡述
  • 文明差異=衝突?——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再思考
    自亨廷頓著作於1996年出版以來,尤其是2001年美國「9·11」恐怖事件發生以後,就一再引起學界和媒體的熱議,儘管也曾遭到多方批評,但仍被許多人認為是對冷戰結束以後世界局面發展的預言性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某些政府的政策制定。亨廷頓確實有敏銳過人的學術眼光,早在1992年,即前蘇聯解體的第二年,他就在一次演講中探討了文明衝突的問題。
  • 川普精力旺盛,又去中東點火了!
    美制裁伊朗,貿易戰之外燃起新火堆。中東有極其複雜的內在矛盾,至少包括巴以(阿以)對立、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矛盾,以及遜尼派穆斯林與什葉派穆斯林的衝突等幾條主線。從上世紀70年代末促成戴維營協議以來,美國曾不斷嘗試推動中東各方的談判,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達成每一份協議都來之不易。
  • 孫德剛 吳思科:新時代中國參與中東安全事務:理念主張與實踐探索
    中國從中東安全事務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而不是從衝突方與中國的親疏關係出發制定政策,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的精神,提出符合各方長遠利益的折中方案。外交部部長助理陳曉東在中東安全論壇上指出:「構建中東安全,要以公平正義為基礎。《聯合國憲章》等國際法和國際共識所承載的公平正義,是一切安全解決方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