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想在中東重新洗牌?-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倪峰

2020-12-13 搜狐網

  關於美國對伊動武的動機,人們強調最多的是銷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推翻薩達姆政權,其實美國更深層的戰略意圖是重構中東秩序,美國試圖以推翻薩達姆為契機,徹底改組中東地區的政治面貌,並按照美國認為的理想方式加以全面的改造。

  我們知道,自1991年美軍的「沙漠風暴」行動以來,美國開始全面主導中東事務,試圖在這裡建立一種「美國治下的和平」。為此老布希和柯林頓兩屆政府推行了一整套全面的中東政策。在阿以問題上,以1992年馬德裡中東和會為框架,美國大力推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實現全面和解。在安全問題上,以美國的軍事存在為核心,以與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的盟友關係為支柱,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中東安全體系。與此同時,對伊拉克和伊朗實行「雙重遏制」政策。

  通過這樣一套政策,可以說在冷戰後美國基本主導了中東地區的事務。然而,在許多方面來看,這套政策的執行並不理想。在阿以爭端問題上,雙方不僅沒有實現和解,還再次陷入了幾乎無法中止的「暴力循環」。在構建安全體系方面,美國與其阿拉伯盟友的分歧在不斷擴大。海灣戰爭期間出現的反伊聯盟出現了分裂。在對伊遏制問題上,儘管美國通過「禁飛區」、空中打擊、武器核查以及對伊制裁試圖推翻薩達姆,但是,薩達姆政權的壽命似乎比任何一屆美國政府都長,它敵視美國的政策也沒有任何改變。更讓美國人氣餒和「疑惑不解」的是,儘管美國在這一地區投入了龐大的政治、外交和經濟資源,但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主要出自這一地區。可以這麼說,911事件的發生從某種程度上表明,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遭到了失敗。

  911之後,面對這種日益感到「雞肋」和「夾生」的局面,美國開始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反思」的結果可以說與國際社會的普遍預想大相逕庭。其中有一種觀點在美國政界和學術界的保守派中日益盛行起來。其基本看法是,美國之所以在中東遭受挫折並傷及自身,主要是過去的政策過於軟弱,過於理想化。既然「雙重遏制」對伊拉克、伊朗不起作用,那麼美國就應該採取更為強硬的政策,為此,布希提出了「邪惡軸心說」,表示美國將「先發制人」。關於聯盟政策,保守派認為,主要並不是它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有問題,而是按照美國的標準,實際上像沙特、埃及、敘利亞以及海灣的阿拉伯國家「不配」做美國的盟友,這些國家不是「專制、獨裁」,就是「王權當道」,它們對內都實行「壓制政策」。美國與這些國家結盟,實際上把這些政權與國內民眾的矛盾轉移到自己身上。而中東和平之所以不能取得進展,主要是這些阿拉伯國家從中作梗,因為這些政權「害怕」一旦阿以實現和解,他們就失去了轉移日益激化的國內矛盾的渠道。而更為嚴重的是,其中的一些國家已經成為「恐怖之源」,「基地」組織的成員不是沙特人,就是埃及人,他們的經費也主要來自這樣一些國家。為此,美國在這裡「最好」的選擇應當是,重起灶,另開張,將這種「雞肋」和「夾生」的局面推倒重來,運用自己的實力另建一套「新秩序」。而對伊動武可以說是這一戰略構想的樞紐。

  我們知道,不論從戰略地位、面積、人口和資源上看,伊拉克都是中東地區舉足輕重的國家。如果能夠撥掉薩達姆這個「釘子」,不僅能夠消滅美國在這一地區的一個主要敵人,而且能夠通過戰後重建以美國自己的方式全麵塑造一個「新的」伊拉克,成為美國在這一地區新的戰略支點,美國的影響力將全面上升。通過控制伊拉克,美國不僅能控制中東地區更多的石油資源,而且可以利用伊拉克與土耳其接壤的地理特點,將美國在歐洲和中東的軍事力量貫通為一體,強化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和地緣政治優勢,對一些所謂「激進」的伊斯蘭國家如伊朗、敘利亞形成更大的壓力。而在駐軍問題上,美國不需要再看沙特的臉色。與此同時,「新的」伊拉克可以在這裡發揮輻射作用,推動整個地區的政治變革,進而達到全面改造中東的目的。正如美國的一位保守派思想家所說的那樣,「只有推翻薩達姆政權,阿拉伯世界才有可能建立民主制度,處於沙特、約旦、埃及等專制政權下的阿拉伯世界才可能點燃希望的火種。只要美國的決心不變,中東那些機會主義者就會與美國合作。美國要在整個中東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建立民主,這是美國作為自由帝國的義務,美國要建立世界新秩序。」

  事實上,在911事件後不久,美國政府內部就開始了這一醞釀,認為這才是在中東地區打擊恐怖主義的治本之策,也是目前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核心環節。但是,由於當時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需要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配合,美國才沒有對外聲張。隨著阿富汗戰事進展順利,美國在反恐行動中單極霸權地位進一步上升,美國的「帝國」野心也日益膨脹起來,開始越來越積極地將這一戰略付諸實施。例如,在巴以衝突問題上,美國更加不顧及阿拉伯國家的立場,進一步偏袒以色列,甚至否認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中的領導地位。而對美國的一些阿拉伯盟友則採取一種日漸疏遠的政策。所有這些與美國對伊動武不斷升高的調門結合在一起,美國想在中東地區重新洗牌的戰略企圖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清晰可見。

  然而,儘管美國在對伊動武背後包含的戰略企圖非常「宏大」,但實施的難度也相當的大。從政治上看,即便是美國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是遭受了美國10年制裁之苦的伊拉克人民是否會接受「改造」,應當畫一個大問號。還有中東地區錯綜複雜的政治、宗教和民族矛盾。美國的行動有可能導致許多難以預料的後果。最終的結果可能不是美國所期望的「新秩序」,而是更大的混亂。牌可能是洗了,但美國拿到的並不一定是一手好牌。

  

相關焦點

  • 倪峰:中東變局牽制美國戰略東移
    倪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中東局勢的突變,尤其是埃及的政局變動,將對美國的戰略東移產生極大的牽制。當前的中東變局是具有地區和全球影響的重大事件。目前,事變所引發的種種多米諾骨牌效應遠未充分地顯示出來,但它對美國全球戰略部署的衝擊卻是顯而易見的。
  • 倪峰:中美在很多領域依然可以加強合作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聚焦「美國大選結果對中美經貿關係走向的影響」,來自國內的頂級國際問題研究專家,就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研討會全程線上直播。
  • 川普「瞄準」伊朗 想當「戰時總統」?美中東戰略收縮「虛實」解碼
    美組建以色列「鐵穹」戰隊, 中東戰略收縮 到底是「實」是「虛」? △國際問題專家 宋曉軍
  • 社科院專家:中美建交後通過《臺灣關係法》 充分體現美國算計
    近日,中方接連對美國發起制裁,從對美在華媒體機構,到美方涉疆官員,到周二,外交部宣布了對美的新一輪制裁。與此前「對等反制」不同的是,這次是中方先聲奪人的主動制裁。美國為何挑在這個時間點對臺軍售?美國一系列對臺軍售有何政治考量?美方此舉是否有法理依據?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採訪到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和法學專家,進行深度解讀。
  • 中國專家N問希拉蕊:美國為何總站在中國對立面
    以下是部分中國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通過環球網對希拉蕊提出的問題:彭光謙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安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少將1.請問希拉蕊,為什麼美國稱南海為「西菲律賓海」?有何法律依據和相關文件支持?2.美國為何要稱釣魚島為「尖閣列島」?《美日安保條約》為何適用於釣魚島?
  • 倪峰:警惕美國特色「舉國體制」的形成
    當前各種矛盾、摩擦密集展開,應對這些棘手問題是處理中美關係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美方的躁動的背後是美國的對華認知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化,把握這些變化對於我們認清形勢、應對挑戰、把握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 【會議綜述】「中東形勢暨新時代中國的中東外交」學術研討會綜述
    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剛教授聯繫到一戰結束之百年以及中東國家體系構建中出現的問題,分析了當前中東出現的秩序構建等一系列問題。他還對中東民族國家構建的基礎重新進行了思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丁隆教授就海灣君主國政權屬性發生變化進行了闡釋。他認為海灣君主國政體呈現從傳統威權向現代威權的轉型。治國理念、治國手段和體制機制發生變化。
  • 倪峰:美國對華戰略將因何而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助理倪峰:影響美國對華戰略的核心因素可以從中美建交以來的歷史經驗中尋找,從縱向和橫向來考慮因素,大致有以下三個:第一,全球大環境。1972年尼克森來華,最主要的動因就是外部因素,當時兩國面鄰的共同敵人是蘇聯。
  • 面對美國極限施壓,伊朗「棋出險招」 中東核危機潛伏……
    專家指出,通過一系列舉動,伊朗在對美國川普政府的極限施壓做出強烈反應,美伊雙方實際均在追加談判籌碼。如果美國不重返伊核協議,伊核問題可能會迅速地升級為「核危機」。兩國關係的持續緊張,也將推高中東地區緊張態勢。資料圖:伊朗阿拉克重水廠核反應爐。  出招?
  • 「新中東和平計劃」是美國逼迫巴勒斯坦籤的城下之盟
    如果巴方反對該計劃,美方就會以此作為藉口,強行介入中東問題,使問題複雜化,美國坐收漁翁之利。所謂新中東和平計劃的提出,就是利用美以的強勢和阿拉伯世界的相對弱勢強迫巴勒斯坦籤署的投降書。按照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以及阿盟各國倡導的的「阿拉伯和平倡議」,巴以雙方以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前的邊界為國界線,建立獨立自主,擁有完整主權的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即「兩國方案」,這是解決中東問題的基礎,卻一直遭到美以的反對。
  • 中東離中國並不遙遠 美國圖謀控制危及發展環境
    未來的中東大勢將如何延展?中國在這種趨勢中又將作出怎樣的選擇?本刊記者採訪了資深中東問題專家、《環球》雜誌總編輯、新華社高級記者馬曉霖。  記者:最近黎巴嫩前總理哈裡裡遇刺,由此引發的敘黎危機給了美國一個絕好藉口,它可以藉此繼續推進其在中東的所謂「民主改造計劃」了。它通常會採取哪些手段來達到「改造」目的?
  • 美中東政策雙重標準 西報籲重審「文明的衝突」
    美中東政策雙重標準 西報籲重審「文明的衝突」 >  原標題 西報:重新審視「文明的衝突」  【西班牙《起義報》8月11日文章】題:重新審視「文明的衝突」  在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最具影響力的文章中,塞繆爾·亨廷頓指出,未來「人類的最大分歧和衝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
  • 倪峰:新冠疫情下的美國與中美關係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黨委書記倪峰,文章來源於《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2020年第4期。3月29日,美國防疫小組核心成員、白宮衛生顧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專家安東尼·福奇(Anthony S. Fauci)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透露,美國預計會有數百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大約有10萬—2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
  • 暴行暗殺均難脫干係 美在中東要被「算總帳」
    「撤軍季」澳大利亞曝阿富汗濫殺醜聞伊朗啟動復仇模式美國均難逃干係?聯軍苦戰多年卻發現敵人都在用自家武器美在中東到底「損掉」了多少盟友?△中東問題專家 李紹先△軍事問題專家 曹衛東03媒體瞭望臺5、美以試圖引誘伊朗進入戰爭04專家分析川普的任期已經所剩無幾,他能夠在剩下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完成撤軍嗎?
  • 「年度小說推薦」倪峰|菸斗
    作者簡介:倪峰,山西運城人,60後,現從事會計服務工作。為人忠實憨厚,工作兢兢業業。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開心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是生活追求的全部。「你要真想出手,我給你報個價。」我摩挲著我的那張字畫,心不在焉地點點頭。「這個怎樣?」他張開手,五指抻得直直的。「五百?」「開什麼國際玩笑!」他皺著眉,正顏厲色:「五萬!」
  • 國際丨美國「中東和平新計劃」遭遇「世紀抵制」?
    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宣布拒絕接受「中東和平新計劃」,誓言將拒絕與美國政府開展合作,並呼籲國際社會抵制以色列實施該計劃的企圖。  聯合國重申支持用「兩國方案」解決巴以問題立場。歐盟、法國、德國等域外力量也都明確支持「兩國方案」,因為這符合國際法和現有國際規則,將為中東地區帶來公正和長久和平。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也表示反對「中東和平新計劃」、支持「兩國方案」,凸顯該協議在國際上不得人心。
  • 「美國中東政策前瞻與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研討會舉行
    圖為研討會開幕式現場人民網上海11月23日電 11月22日,「美國中東政策前瞻與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研討會系首屆復旦中東研究論壇活動之一,由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國家社科基金「阿盟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組協辦,相關議題為中東地區形勢回顧與展望、美國中東政策前瞻、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中國中東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院長楊光等3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出席。
  • 同以色列「握手」後又塑造「反伊同盟」,美國在中東的如意算盤能打...
    專家指出,中東國家之間建立關係對本質上對地區和平有益,但與此同時,美國「拉偏架」借反伊朗搭建的區域同盟,可能會成為誘發「中東新冷戰」的又一不穩定因素。 在美國斡旋下,巴林、阿聯兩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相繼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此前,22個阿拉伯國家中僅埃及和約旦2國與以色列建交,茅利塔尼亞在2010年宣布同以色列斷交。 「美國廣播公司」分析,川普選擇在此時專門邀請三國赴美籤訂協議,是想在美國大選逼近的時候將自己塑造成「國際和平的締造者」。
  • 專家:民調「失算」, 美國大選啥問題?
    (原標題:專家:民調「失算」, 美國大選啥問題?) 11月9日,韓國首爾,一名行人從美國駐韓使館舉行的競選觀摩會宣傳畫前走過。(新華/美聯)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海洋)共和黨人唐納·川普在8日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逆襲」當選,這與美國多家民調機構和主流媒體預測的結果大相逕庭。
  • 大國較量重新洗牌 中國應對「海洋危機」
    鳳凰衛視5月18日《今日看世界——中國周邊的威脅》文字實錄:澳大利亞出臺新國防白皮書,渲染中國威脅論,未來20年澳大利亞將投入700億美元擴充軍力,中國周邊的軍事同盟暗流湧動,亞太地區的潛在衝突,正在大國的較量中重新洗牌,中國到底是誰的假想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