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方接連對美國發起制裁,從對美在華媒體機構,到美方涉疆官員,到周二,外交部宣布了對美的新一輪制裁。與此前「對等反制」不同的是,這次是中方先聲奪人的主動制裁。
中方制裁美國軍火商
事情起源於7月9日,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局發表聲明稱,美國務院已批准向臺提供「愛國者-3」飛彈重新認證,總價值6.2億美元,主要承包商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在周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及此事,趙立堅回應說,中方堅決反對美售臺武器,敦促美方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售臺武器和美臺軍事聯繫,以免對中美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造成進一步損害。「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中方決定採取必要措施,對此次軍售案的主要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實施制裁。」
美國為何挑在這個時間點對臺軍售?美國一系列對臺軍售有何政治考量?美方此舉是否有法理依據?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採訪到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和法學專家,進行深度解讀。
蔡當局甘當「馬仔」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這是川普上臺後第七次對臺軍售,也是今年第二次。上次是5月19日,公布批准售臺18枚重型魚雷,金額為1.8億美元。而5月20日正是蔡英文連任的日子。在去年,蔡英文過境美國前後的7、8月,美國接連批准高達22.24億美元和80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一次次對臺軍售背後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這是繼續對蔡當局近階段堅定地衝在『倚美反中』最前線進行『獎賞』。」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向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分析,過去半年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香港事態和中美貿易摩擦等諸多重大議題上,蔡當局是川普政府唯一的鐵桿附庸,特別是全球抗疫進入下半場,美國宣布退出WHO,香港國安法落地,兩岸關係和港臺關係也更趨複雜交織。而在當下,美國正加大對華經濟制裁和科技封鎖。
蔡當局不但在政治上任美方予取予求,還竭力推動臺積電等撤離大陸、赴美設廠,並欲舉臺島之力配合美國發展5G等高新產業,全方位配合美國戰略和利益需求。川普政府因此也樂於對蔡當局這個亦步亦趨的「馬仔」一定的正向回饋,消減其作為棋子的焦慮感,刺激其更進一步貼靠美國。
「臺灣真是美國的提款機」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較去年共超過100億美元的軍售,今年兩筆加起來不到10億美元的項目,從資金上看來並不算大。但有分析人士認為,這體現了美國對臺軍售的化整為零、「常態化」趨勢。
島內軍事專家梅復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美自2007年起先後分3批宣布對臺出售愛三(2007年出售3套愛二系統性能提升,2008年出售4套愛三系統與330枚愛三飛彈,2010年出售3套愛三系統與114枚愛三飛彈)。
這次軍售案是針對臺灣現有愛國者三飛彈及防禦系統進行檢修與重新認證,確保30年壽期堪用,涵蓋歷年採購的愛三飛彈(公告總數量444枚)及地面系統(雷達、射控等)。
島內民眾直接點破,「重新認證就是過期貨重貼有效日期的意思,花錢買過期狗糧。」,「過期品重新認證就花這麼多錢,臺灣真是美國的提款機。」劉匡宇將美國背後打的「算盤」概括為:細水長流,鈍刀割肉,使美國利益最大化。
劉匡宇介紹說,從美臺預備性溝通,臺方提出發價書需求函(LOR for LOA)正式求購,再到美國各級部門審核批准生效,一次美國對臺軍售的完成需要一個為期不短的周期。但是美方可以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來選擇公布該軍售的時間點,以獲得最大的政治效益。
首先,川普政府最重視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大選進入關鍵階段,川普作為美國軍工利益複合體的首席代理人,不惜一年內兩次向臺灣出售武器來討好軍火商。美國對臺軍售有著高昂的政治溢價,雖然臺灣無力負擔巨額訂單,但美國化整為零的銷售策略可以保證軍火商有持續的高額利潤,同時又作為對話整體博弈的組合拳之一打出。
其次,深化美臺之間的戰略協同、政治互信與軍事合作。2020年以來,美國全球戰略力量部署持續向西太平洋方向調整傾斜,持續大力渲染兩岸戰爭氛圍,美軍機軍艦頻繁出入南海臺海襲擾窺伺我邊境領海,甚至有飛越臺島舉動,得到臺方配合。
可以看出,美國對臺灣的戰略地位有著新的想像,不久前,蔡當局應美方要求恢復了駐美關島代表處,本星期內臺軍「漢光演習」又粉墨登場,這一系列事件顯示,美方有意通過戰略綁定,軍售商售、聯合演訓以及秘密合作等方式,讓臺灣在美國太平洋戰區戰略鏈條上發揮更大作用。
據臺媒報導,「漢光演習」於13日開始,愛國者飛彈連已於當晚進駐木柵欄動物園前河濱停車場,為模擬大陸飛彈攻擊蔡英文辦公室,進行攔截操演做好準備。
目前,愛國者飛彈分散部署臺灣本島。「愛國者-3」飛彈最大攔截距離是70公裡,攔截高度超過24公裡,雷達搜索距離有100公裡,並可追蹤100個目標。除了具有防空功能外,「愛國者-3」也兼具反彈道飛彈功能。反彈道飛彈的攔截距離為35公裡,攔截高度為20公裡。此外,還具有全天候作戰及自動部署能力。
美國對臺軍售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沒有和臺灣建立正式邦交,但是美方稱依照其《臺灣關係法》對臺軍售,令臺灣得以自我保護。
「美國對臺軍售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問題。一是跟中美關係的狀態有關,一是跟國際格局有關。中美建交三個月後,就通過《臺灣關係法》,充分體現美國的政治算計。」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支振鋒向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介紹。
支振鋒指出,既然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就不應該向臺灣出售武器。美國用國內法的形式來規範涉及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問題,本身就是不符合國際法基本精神和原則。「所謂的《臺灣關係法》,就是利用臺灣作為棋子,利用對臺軍售作為工具,來尋求遏制中國,謀求美國的政治利益。」
劉匡宇分析稱,此次美國對臺軍售,並不會從結構上改變兩岸之間既有的軍力不對稱,而大陸真要「武統」必然是海陸空全方位多手段的應用,臺灣有限的愛國者飛彈並不足以扭轉戰局。但此次軍售的政治意涵和軍事效應並不止於此,而是美國長期強化臺灣反導和情搜能力,構建東亞的「美日韓臺小北約」戰略構想的一部分。
「我們觀察這一軍售的出發點不僅是臺方狹隘視角和利益,更多是美國自身的戰略需求。美方越深化與臺灣的軍事關係,臺灣就越不安全。所謂的『對臺軍售常態化』即便運作下去,也並不是『臺獨』可以仰賴的靠山,而是美國加緊綁定和操控臺灣這枚戰略棋子,不斷將自身意志施加給臺灣人民,破壞兩岸和平。」劉匡宇指出。
軍火商的利益
這次被中方制裁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國防工業承包商,該公司主要產品為航空航天製造、 軍用運輸機、戰鬥機、偵察機、火箭與飛彈、衛星。去年,《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任何來自中國的制裁都不會影響美國防務合同商的武器生意,因為美國企業幾十年前就已經禁止對華銷售武器,但來自中國的制裁將影響這些企業在中國的非軍事產品銷售。
洛克希德·馬丁雖沒有直接的對華軍售業務,但它在中國也有商業利益。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洛克希德·馬丁旗下的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在華成立上海西科斯基合資公司,主要業務涉及民用直升機的進口與零部件的生產。2013年,其在中國南部沿海建造10兆瓦特小型熱能轉換站,主要目的是為其客戶中國華彬集團在中國南部的大型度假村供電。2014年,洛克希德·馬丁與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籤訂合約,聯合開發與新一代核反應堆相關的系統。
軍事專家陳曦告訴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對於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公司,具體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制裁:一種就是制裁它的業務夥伴,或者是它跟其它國家間接的民用業務。另一種就是看它的股權結構,直接制裁那些背後持股的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