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通訊社最新消息,臺灣裕隆集團已與東風公司初步達成共識,旗下納智捷品牌不久將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不少網友表示:在此次事件中,最大輸家恐怕是加油站。
儘管網友的調侃略顯偏激,但也反映了納智捷油耗高的事實,這也普遍被認為是它退出大陸市場的原因之一。
就著這個話題,我們來聊一聊納智捷的轉身離開,究竟是為了什麼。
「納智捷車主很少接電話,因為加油站不能接電話」
納智捷的段子很多,加油站無疑是最經典的一個。「油老虎」的帽子讓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也讓很多消費者在沒接觸之前就在心裡pass了納智捷這個品牌。然而,它的油耗真的有那麼高嗎?
答案是肯定的。
以大7 SUV為例,2016款車型工信部百公裡綜合油耗為8.9L,但是在不少車主的實際駕駛中,14L以上的油耗絕對跑不了。要是駕駛風格稍微激進一點,油門給多點,油耗上18L那是輕輕鬆鬆的事。有車主一針見血地說道:「自己買的這輛破車,比老闆的4.0普拉多都費油」。
更有段子稱:剛買了一輛納智捷,不知是誰走漏了風聲,中石化連夜在家門口建了一座加油站。
當然,這些段子都有不少戲謔的成分。但現在的市場處於一個注重口碑的時代,車主的證言和市場的評價對潛在消費者的影響是巨大的,「油老虎」的戲稱一旦坐實之後,就很難再翻身了。
產品力一塌糊塗
為什麼納智捷的油耗會那麼高?關鍵原因是裕隆集團核心技術的缺失。
比如大7搭載的那臺2.2T發動機,其早在2001年就面世了,當時的最大馬力178匹,到了2017年動力也就增加了23匹。把近二十年前的技術放在現在應用,顯然是不合時宜的。這臺動力不強、技術老舊的發動機,不要說對標合資,就是和同期的自主品牌2.0T發動機對比,動力性能和燃油經濟性也相差甚遠。
不僅是發動機不行,納智捷的產品質量也有問題。包括早期的大7、後來的優6在內,水箱破損、發動機熄火、斷軸、安全氣囊無法彈出、異響、輪胎問題頻頻出現在投訴榜單上。因此,在2016年東風裕隆直接召回車輛共計8919輛。
俗話說「技術不夠,配置來湊」,納智捷的配置能「湊」上嗎?我們來看2019款優6 16.98萬的頂配車型,它只有3個安全氣囊,而方向盤全系就只有兩向調節,這合理嗎?
我們不能否認早期的納智捷大7 SUV在內飾豪華感的營造上有一定本事,但是現在的納智捷在這方面越做越差,把原本的優勢也丟得一乾二淨。在底盤上納智捷也很一般,從10萬納5到頂配27萬大7 SUV,所有納智捷產品都是「板懸」結構。如果是有著深厚調校功底的法系車,那我也就認了,可你納智捷有嗎?
一個讓二手販子顫抖的品牌
有納智捷車主在網絡上分享這麼一段經歷,在他開車去二手市場想賣掉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車商敢收他的車。原因一是納智捷的質量很不穩定,整備要花上不少錢。二是納智捷的保值率實在是太感人了,以納智捷大7 SUV為例,它的前五年平均保值率分別為:61.9%,53.9%,45.7%,39.6%,30.2%。車商也都是精明的人,誰會看著一輛車在倉庫裡飛速貶值,最後砸手裡了呢?
對於二手車消費者來說,納智捷品牌的網點少之又少,配件在市面上也不齊,買回家去不就等於供了個「大爺」嗎?因此,納智捷在二手車的交易流通中,就像被絕緣了一樣,很少有令原車主滿意的成交發生。
寫在最後
對於納智捷,筆者只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技術的品牌再怎麼樣也是白搭,更何況除了技術硬實力,納智捷軟實力上也很差勁。
納智捷的失敗也在提醒市場上的汽車品牌,「坐井觀天」只會越陷越深,正視差距,發力核心技術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