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至7日「留美與近現代中美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紐約聖若望大學召開。此次會議由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與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聖若望大學李又寧教授首先致歡迎辭。她指出中美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中國留學生成為美國高校招生的主要對象,而在歷史上留學美國與留在美國的中國學人發揮過重要作用。耄耋之年的李教授結合其五十年代留美以來的經歷與感觸談到了留學生在美的艱苦奮鬥歷程,以及面對美國社會的適應性問題。她認為留學生教育極其重要,中美社會存在很多差異,留學生在融入美國社會的時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中國是一個有傳統文化的國家,留美學生有文化優勢,需要傳承和學習。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共提交並發表了四篇論文。龍登高教授的報告《現代醫學從中外合作到本土發展——顏福慶的貢獻》,考察顏福慶出國回國創辦聞名遐邇的湘雅醫院,與其他醫學教育與醫療機構,其醫學思想得以借鑑和創新,成為中國現代醫學的奠基人。秘書長伊巍的報告《引領近現代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師:來華洋人與留學歸國》以近代中國疏浚行業的開拓者——天津海河工程局、上海浚浦工程局的工程師們為研究對象,利用兩局及MIT原始英文檔案,探討來華洋人工程師與歸國留學生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作用。王苗博士的報告《留學生歸國創業:中國現代產業的先驅—以近代化學工業「永久黃」團體為例》以化學工業這一行業為觀察對象,以近代重要的化工公司、科研機構——「永久黃」團體為切入點,探討留學生對於近代化工產業的推動之功。張姣博士的報告《留美精英與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基於清華大學百年歷史的考察》分析了清華大學百年留美歷程及背景數據,選取代表人物以知識轉移為視角闡述留美精英對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
最後龍登高教授對四場報告進行總結,他指出:第一,無論從中國近代的科學、技術、產業、高等教育等方面,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中,留學生特別是留美學生回國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有的人奠定了中國現代科學、現代產業的基礎,或者成為這些產業的先驅。
第二,在近代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即使在那樣動蕩的時代中,仁人志士克服諸多困難與不利條件,實現了創新,其中一個就是從學習引進到本土的適應性改造和創新發展,篳路藍縷,孜孜以求,可以說做出了輝煌的貢獻。在貧窮落後的時代留學生歸國仍然可以有所成就,今天依然有一些困難,包括中美關係的波動,但我們應該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
第三,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產業、企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歷程。從晚清民國以來,篳路藍縷。顏福慶創辦醫學教育與醫療機構,令人感動;南開大學的趙津教授在整理「永久黃」團體的檔案時感動流淚。中國自1949年之後經歷了一個曲折的變化,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很多人急於求成,認為自由市場不能救國,寄希望於政府主導來推動,以至計劃經濟政府控制一切。然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走上了市場經濟之路,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終於迎來了巨大發展。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一百年前留學生的歸國創業是緊密相連的。今天我們探討近代留學生與產業進步,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和他們的作為,繼承他們的事業。
來自中國的學者還有復旦大學吳景平教授,北京大學周建波教授、錢元強教授,香港大學李培德教授、南京大學沈衛威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吳原元教授、江蘇師範大學周棉教授等,與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及聖若望大學等美國學者分別從文化、科技、教育、外交、財經等探討留美學生的歷史以及他們在近現代中國中扮演的角色。來自美東各地的華人華僑參與討論,用他們的自身經歷向大家展現留學、留居美國的奮鬥歷程以及對中美關係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