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二百多年 臨沂民間藝術龍燈·扛閣舞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19 齊魯網

齊魯網9月28日訊龍燈·扛閣是一種源自河東三官廟的文化藝術形式,它和傳統的舞龍等民間表演極其相似,但又有不同,它將民間常見的龍舞和扛閣結合在一起,是河東三官廟一帶獨有的民間藝術。27日上午,全國媒體聚焦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美麗河東行大型採訪活動走進龍燈·扛閣藝術館。

源於祀神的藝術形式 在三官廟龍燈·扛閣展館裡陳列著一條青龍兩條彩龍,青龍身長50米。河東九曲街道三官廟社區54歲的楊慣秋是龍燈·扛閣的傳承人,從18歲第一次扛閣開始,便喜歡上了這項表演。現在楊慣秋主要訓練年輕人,但是如果有重要的場合,自己還會上場。

楊慣秋回憶說,龍燈·扛閣起源於村裡的祀神、求雨,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三官廟緊鄰沂河,村裡人對沂河充滿了敬畏,當然也有一些傳說。「村裡老人說,原來村裡人都說沂河裡有河神,每年逢年過節,村裡人都去祭拜。」楊慣秋說。

除了祭拜河神,還有求雨減災。每年汛期來臨時,村民就進行龍燈、扛閣表演,祈求蒼天保佑免受洪水之災,逢大旱之年,也表演龍燈、扛閣祭天求雨。「原來村裡的娛樂活動少,每到舞龍的時候,就是村裡最熱鬧的時候。」楊慣秋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龍燈·扛閣參加了迎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慶祝勝利的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喜慶節日裡傳統的文化娛樂項目。當然因為它粗狂奔放、氣勢恢宏、獨具風格,極具觀賞性,一直深受村民的喜愛,就此一直延續至今。

舞東海蒼龍 龍身長達50米龍燈·扛閣由舞龍和扛閣組成,舞龍者每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閣由十六人表演,八個成人為「下扛」,八兒童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者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演由擎珠者指揮,龍緊隨龍珠舞動。動作套路有「站龍翻騰」、「盤龍」、「雙竄龍」等,套路均以「速場」貫串連接。動作要求「竄」、「潑」一邊倒,「倒騰」要掄圓,跑站記住「活」,時刻都不閒,扛閣以「走場為主」,龍舞動作激烈時,扛閣要一側交叉變換隊形;舞龍舒緩時,扛閣即插入龍隊中穿行迴旋。龍燈、扛閣表演用打擊樂隊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風」兩種,前者節奏平穩,力度與速度視表演氣氛而定;後者節奏快而熱烈,用在舞龍激昂時(如竄龍、潑龍時)表演,進入高潮時,可由專人在場外打口哨,以渲染氣氛。

其他地方以舞大龍為主,一般7節,擺開20餘米,小而輕,而三官廟村舞的雙龍是東海蒼龍,龍身13節,大而長,擺開足有50餘米。經過傳承和發展,龍燈·扛閣一改過去單純的龍舞表現形式,將「龍燈」和「扛閣」兩種形式交織進行,龍舞所用「青龍」獨具北方地域特色。龍身巨大,龍頭也很重,一般一個龍頭要12、13斤重,所以龍燈·扛閣對舞龍者的體力要求極高。舞龍者30歲-45歲之間,「20多歲的小夥子有力氣,但耐力不好;45歲以上的人體力又差一點兒了;扛上的小孩則以2歲-4歲為主,這樣的小孩又好看體重又輕,4歲以上的就太重了,而且小孩懂事了,坐在上面就害怕了。」楊貫秋說。

舞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面臨傳承問題在龍燈·扛閣表演中,整條青龍粗狂奔放,猶如巨龍翻雲覆海之勢,扛閣疏密有致,人和龍融匯貫通,龍騰人躍;兩側各一條「荷花龍」,優美輕盈,在兩側與之輝映助興。1995年河東建區以來,臨沂三官廟的龍燈、扛閣表演隊伍連續參加了八屆河東區民間秧歌匯演,每次都被評為河東區明星秧歌隊;參加了六屆臨沂市民間秧歌會,每屆都被授予最高獎——金龍獎。1998年,龍燈、扛閣表演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臨沂市正式命名三官廟村為民間藝術之鄉。2000年10月,龍燈、扛閣表演隊參加了由文化部、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重慶·中國首屆銅梁龍燈藝術節並獲齊魯神威獎以及綜合獎項一等獎。

2011年,龍燈·扛閣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參加了上海世博園「山東周」開幕儀式展演和民間藝術選優展示活動。但是讓楊慣秋擔憂的是,即便是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龍燈·扛閣還是面臨著傳承問題。「現在年輕人都沒有時間學這個東西,舞龍人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了。」楊慣秋說。

在楊慣秋的工作室裡放著一些竹條,還有製作龍骨的各種工具,他說,村裡每年只能做一套舞龍,而且都是村裡的老人沒事的時候來做。龍燈·扛閣的龍除了在舞龍上區別於普通的舞龍,在製作上也別有講究。「隔一段就有一個一米長的龍骨硬節,這樣再舞起來的時候,龍能有應有軟,更活靈活現。」楊慣秋介紹說。但是這樣的製作技術僅僅掌握的幾個年長者的手裡,龍頭的製作最耗時,一般都是楊慣秋自己做,但是楊慣秋更擔心的如何讓這項技術傳承。「村裡現在還有年輕人喜歡這個,也只是在逢年過節或者有活動的時候,拿出點時間來練習一下,其他的時間,也沒有人有時間天天坐在這裡學習扎青龍。」楊慣秋高速記者。為了支持「龍燈·扛閣」,三官廟社區出資30萬,在社區建造了「龍燈·扛閣」展館。

相關焦點

  • 山東臨沂三官廟的「龍燈扛閣」
    龍燈扛閣的表演由擎珠者指揮,龍緊隨珠舞動,基本套路有「站龍翻騰」「臥龍翻騰」盤龍」「雙竄龍」「潑龍」「滾龍」等,套路均以「速場」貫穿連接。動作要求「竄潑」一邊倒,「翻騰」要掄圓,跑站記住「活」,時刻都不閒。
  • 菏澤麵塑(曹州面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7民間文學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山東省莒縣2莒縣文化館18民間文學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山東省文登市2威海市文登區文化館(威海市文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19民間文學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山東省諸城市2諸城市文化館20民間文學嶗山民間故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2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9個在荔灣!
    在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中,荔灣區形成了極具鮮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三雕一彩一繡」,(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繡)被譽為「西關五寶」,是嶺南地區傳統工藝文化的傑出代表。曲藝類項目——粵曲,更是荔灣非遺名單中的一大亮色。近年來,荔灣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較好工作成效。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記者:劉軍 羅永松報導)2020年12月8日,記者在海南三亞無意中發現,有人在呼籲社會共同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講。據了解,此人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分別為: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市級215個,縣級426個。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隴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 十堰市柏林鎮獲評「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彭鋒、明勇、孫榮澤)12月15日,筆者從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獲悉,近日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2018-2020年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選結果名單,張灣區柏林鎮憑藉「草把龍燈」民俗文化表演獲評「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臨沂 河東
    龍燈扛閣   相傳三官廟村在1750年就已經有了舞龍藝術,並參加無數次龍燈比賽。2000年10月,三官廟村龍燈扛閣隊代表山東省,參加了由國家文化部社圖司、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首屆"重慶·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中華龍舞邀請賽。該隊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全力展示了舞龍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獲"齊魯神威獎"和"邀請賽紀念獎"兩項大獎,在全國參演的18支龍隊中脫穎而出,獲綜合獎項一等獎。
  • 生產性保護: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傳承
    87萬項非遺資源,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488位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數據有力展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
  • 刻紙龍燈:指尖上的鑿刻藝術
    各龍身與龍頭龍尾通過活動撐杆進行接駁,便形成了一條五彩斑爛的刻紙龍燈。所謂「刻紙龍燈」是用特製的數種尖刃斜口刻刀,將色紙墊在圓木上鑿刻出的「剪紙」,也稱「刻紙」。據傳,由清康熙年間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將泉州剪紙藝術、花燈藝術融入在當地的龍燈上,並加以創新組合,融合龍圖騰文化、刻(鑿)紙文化、花燈文化、客家文化等於一身的「刻紙龍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各種文化形式發展的基礎,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傳承。復州皮影戲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復州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在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復州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他們彈起冬不拉、用哈薩克族樸實的語言傳唱了哈薩克族民歌《故鄉》《帶羽毛的少年》等歌曲,在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使民族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 新一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出爐 湖南8地上榜
    文化和旅遊部於2018年組織開展了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工作。根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命名和管理辦法》和評審命名工作方案,經評審和公示,正式命名了新一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9月21日開幕
    而且造型遠遠望去似鴨浮水,口銜羽翎,十分美觀,是上等的美食藝術珍品。曾被康熙大帝御封「神州一奇」,素有「中華第一雞」之譽。2014年12月,「德州扒雞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守藝·傳承——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蓬萊大杆號
    齊魯網煙臺7月24日訊煙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了更好地宣傳煙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煙臺故事,傳播煙臺聲音,不斷提升煙臺的對外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煙臺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煙臺大眾網,拍攝製作《守藝·傳承——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專題片,通過視頻鏡頭,帶您領略煙臺非遺項目的魅力和風採,展示煙臺良好城市形象。蓬萊大杆號作為一種吹奏樂,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 安慶潛山市:聚焦文化自然遺產 共享多彩非遺盛宴
    (資料圖)非物質文化遺產沉澱著一個地域的歷史脈絡。近年來,潛山市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增加扶持力度、強化資料整理、提高推廣平臺、推動產業發展,在保護傳承中推動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地處皖西南的潛山市,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時為皖國所在地。
  •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新河北網保定10月9日電 保定市陶壎文化研究會9日透露,河北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通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出爐,陶壎文化榜上有名。    據了解,本次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和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門類。    據著名民間陶壎製作、傳習、演奏藝術家,保定市陶壎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於連軍介紹,陶壎被譽為「禮樂之祖」,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7000年的歷史。
  • 虞唐中心小學獲評「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
    (通訊員:歐陽建)9月14日上午,虞唐鎮黨委書記周普奎將「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的牌匾授予虞唐中心小學,虞唐中心小學成為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虞唐高蹺集戲劇、妝扮、歷史、人文、書法、剪紙、演唱、秧歌、鼓樂、響器、炮仗、紙紮、地花鼓、贊土地等於一體,它是藝術的活化石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摘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亟待保護和傳承的歷史饋贈,國家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一邊篩查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邊也大力挽救許多瀕危的項目。因此,以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鏡頭畫面保存這些漫長歷史演進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就變得非常重要。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