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9月28日訊龍燈·扛閣是一種源自河東三官廟的文化藝術形式,它和傳統的舞龍等民間表演極其相似,但又有不同,它將民間常見的龍舞和扛閣結合在一起,是河東三官廟一帶獨有的民間藝術。27日上午,全國媒體聚焦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美麗河東行大型採訪活動走進龍燈·扛閣藝術館。
源於祀神的藝術形式 在三官廟龍燈·扛閣展館裡陳列著一條青龍兩條彩龍,青龍身長50米。河東九曲街道三官廟社區54歲的楊慣秋是龍燈·扛閣的傳承人,從18歲第一次扛閣開始,便喜歡上了這項表演。現在楊慣秋主要訓練年輕人,但是如果有重要的場合,自己還會上場。
楊慣秋回憶說,龍燈·扛閣起源於村裡的祀神、求雨,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三官廟緊鄰沂河,村裡人對沂河充滿了敬畏,當然也有一些傳說。「村裡老人說,原來村裡人都說沂河裡有河神,每年逢年過節,村裡人都去祭拜。」楊慣秋說。
除了祭拜河神,還有求雨減災。每年汛期來臨時,村民就進行龍燈、扛閣表演,祈求蒼天保佑免受洪水之災,逢大旱之年,也表演龍燈、扛閣祭天求雨。「原來村裡的娛樂活動少,每到舞龍的時候,就是村裡最熱鬧的時候。」楊慣秋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龍燈·扛閣參加了迎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慶祝勝利的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喜慶節日裡傳統的文化娛樂項目。當然因為它粗狂奔放、氣勢恢宏、獨具風格,極具觀賞性,一直深受村民的喜愛,就此一直延續至今。
舞東海蒼龍 龍身長達50米龍燈·扛閣由舞龍和扛閣組成,舞龍者每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閣由十六人表演,八個成人為「下扛」,八兒童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者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演由擎珠者指揮,龍緊隨龍珠舞動。動作套路有「站龍翻騰」、「盤龍」、「雙竄龍」等,套路均以「速場」貫串連接。動作要求「竄」、「潑」一邊倒,「倒騰」要掄圓,跑站記住「活」,時刻都不閒,扛閣以「走場為主」,龍舞動作激烈時,扛閣要一側交叉變換隊形;舞龍舒緩時,扛閣即插入龍隊中穿行迴旋。龍燈、扛閣表演用打擊樂隊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風」兩種,前者節奏平穩,力度與速度視表演氣氛而定;後者節奏快而熱烈,用在舞龍激昂時(如竄龍、潑龍時)表演,進入高潮時,可由專人在場外打口哨,以渲染氣氛。
其他地方以舞大龍為主,一般7節,擺開20餘米,小而輕,而三官廟村舞的雙龍是東海蒼龍,龍身13節,大而長,擺開足有50餘米。經過傳承和發展,龍燈·扛閣一改過去單純的龍舞表現形式,將「龍燈」和「扛閣」兩種形式交織進行,龍舞所用「青龍」獨具北方地域特色。龍身巨大,龍頭也很重,一般一個龍頭要12、13斤重,所以龍燈·扛閣對舞龍者的體力要求極高。舞龍者30歲-45歲之間,「20多歲的小夥子有力氣,但耐力不好;45歲以上的人體力又差一點兒了;扛上的小孩則以2歲-4歲為主,這樣的小孩又好看體重又輕,4歲以上的就太重了,而且小孩懂事了,坐在上面就害怕了。」楊貫秋說。
舞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面臨傳承問題在龍燈·扛閣表演中,整條青龍粗狂奔放,猶如巨龍翻雲覆海之勢,扛閣疏密有致,人和龍融匯貫通,龍騰人躍;兩側各一條「荷花龍」,優美輕盈,在兩側與之輝映助興。1995年河東建區以來,臨沂三官廟的龍燈、扛閣表演隊伍連續參加了八屆河東區民間秧歌匯演,每次都被評為河東區明星秧歌隊;參加了六屆臨沂市民間秧歌會,每屆都被授予最高獎——金龍獎。1998年,龍燈、扛閣表演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臨沂市正式命名三官廟村為民間藝術之鄉。2000年10月,龍燈、扛閣表演隊參加了由文化部、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重慶·中國首屆銅梁龍燈藝術節並獲齊魯神威獎以及綜合獎項一等獎。
2011年,龍燈·扛閣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參加了上海世博園「山東周」開幕儀式展演和民間藝術選優展示活動。但是讓楊慣秋擔憂的是,即便是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龍燈·扛閣還是面臨著傳承問題。「現在年輕人都沒有時間學這個東西,舞龍人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了。」楊慣秋說。
在楊慣秋的工作室裡放著一些竹條,還有製作龍骨的各種工具,他說,村裡每年只能做一套舞龍,而且都是村裡的老人沒事的時候來做。龍燈·扛閣的龍除了在舞龍上區別於普通的舞龍,在製作上也別有講究。「隔一段就有一個一米長的龍骨硬節,這樣再舞起來的時候,龍能有應有軟,更活靈活現。」楊慣秋介紹說。但是這樣的製作技術僅僅掌握的幾個年長者的手裡,龍頭的製作最耗時,一般都是楊慣秋自己做,但是楊慣秋更擔心的如何讓這項技術傳承。「村裡現在還有年輕人喜歡這個,也只是在逢年過節或者有活動的時候,拿出點時間來練習一下,其他的時間,也沒有人有時間天天坐在這裡學習扎青龍。」楊慣秋高速記者。為了支持「龍燈·扛閣」,三官廟社區出資30萬,在社區建造了「龍燈·扛閣」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