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刻紙龍燈展演 陳水木 攝
彭坊村元宵遊大龍 陳道慶 攝
不久前,《我們從古田再出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心連心」藝術團赴龍巖慰問演出——永定土樓分會場走進客家土樓,「長汀客家刻紙龍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延玉等閩西老藝人帶著非遺技藝亮相央視舞臺,大放異彩。
古韻汀江,歲月悠長。長汀客家剪紙昔日以城關剪紙和童坊剪紙最為出名,而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更是享譽全國。張延玉等一批老藝人曾見證這項技藝的輝煌時刻,而今他們更盼望這項技藝能夠後繼有人,重現往昔的光彩。
古老技藝,距今三百年
老藝人在製作刻紙龍燈 胡曉鋼 攝
歲末年初,長汀縣童坊鎮彭坊村處處透著一股濃濃的喜慶。一大早,張延玉和彭慕財、彭慕喜三位老人便拎著鑿具箱來到彭氏宗祠,與村委委員們一起籌劃正月刻紙龍燈比賽,舞龍、遊龍等事宜。
祠堂正廳,68歲的張延玉抬手掀開塑膠袋,三對巨大的紙制龍頭和龍尾依舊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張延玉仔細打量這些由他親手製作的作品。「這些龍頭、龍尾都是純手工製作,前後做下來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張延玉十幾歲開始跟著叔公學藝,跟這門技藝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如今他是村裡為數不多能夠製作龍頭、龍尾的老藝人。
一條完整的龍燈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組成,整條龍的骨架用竹蔑紮成,其中龍頭、龍尾表面採用扎、刻、鑿、剪、貼、裱工藝製成,而龍身燈籠上精美細膩的圖案花樣都採用「刻、鑿」的製作工藝。
「製作龍頭龍尾的工藝十分複雜,龍身裝裱用的紙也頗講究,」張延玉說,龍身須用純手工製作、有韌性、透光性強的連素紙,貼上各種圖案,再裝裱在橢圓形八面體的燈籠上,之後固定在屋桷子木板上,即形成龍身。各龍身與龍頭龍尾通過活動撐杆進行接駁,便形成了一條五彩斑爛的刻紙龍燈。
所謂「刻紙龍燈」是用特製的數種尖刃斜口刻刀,將色紙墊在圓木上鑿刻出的「剪紙」,也稱「刻紙」。據傳,由清康熙年間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將泉州剪紙藝術、花燈藝術融入在當地的龍燈上,並加以創新組合,融合龍圖騰文化、刻(鑿)紙文化、花燈文化、客家文化等於一身的「刻紙龍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舞龍是我們村正月十三到十五的保留節目,每到這時候村裡可熱鬧了!」張廷玉說,每年元宵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動手刻紙、用竹篾扎制龍燈,晚上全村出動,有條不紊地將各家龍燈接駁在一起成為3條完整的龍燈,接駁過程稱為「駁燈」,寓意全村人相互團結、凝聚成龍。
傳承之困,後繼乏人
張延玉老人在製作刻紙龍燈 記者 賴志昌 攝
「噔噔噔…」端坐在長椅,將刻紙墊在圓木上,張延玉聚精會神地拿出小木棒有力地敲擊鋼鑿,一張普通A4大小的紙張,經他妙手輕敲細鑿,一點一點地成型變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慢工出細活。製作龍燈頗費精力與時間,一個24孔八面的燈籠,平均需耗時一天時間。「製作刻紙龍燈沒啥訣竅,心要靜、慢慢鑿,得一步一步來!」張延玉深得這項技藝的要領。
歲月漸遠,年味漸淡。如今對於張延玉等老藝人來說,刻紙龍燈是滿滿的鄉愁與回憶。「以前家家戶戶都做燈,現在做的人少了,參與這項活動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張延玉說,鼎盛時期村裡做刻紙龍燈的有四百多戶人參加,龍燈總長達千米,而今只有七十餘戶人參與,長度不超過二百米。
2011年,刻紙龍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聲名遠播。然而,與名氣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刻紙龍燈的傳承卻面臨後續乏人的局面。如何讓這門古老的民間技藝薪火相傳?這成了當下張延玉等老藝人憂心的事。
老藝人在製作刻紙龍燈龍尾 丘嘉瑞 攝
「現在和我一樣還懂得刻紙龍燈的人已經沒幾個了,有的也大多上了年紀。」提及傳承,張延玉不免感嘆,如今一些頗有造詣的刻紙老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了刻紙藝術的舞臺,有些已相繼離世,而和他一樣能夠做的老人少之又少。張延玉的四個兒女,現在大多在外打拼,沒人願意接班,「賺不了什麼錢,沒什麼人願意學」。
彭慕財是村中另一位刻紙龍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坦言,對於這項傳承事業,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甚至心有餘而力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今村裡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到外地謀生發展,留守在家的多為老年、小孩、婦女,願學者寥寥。
創新之變,傳播新風尚
賀新年,鬧元宵。傳統燈籠,製作十分精巧,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常見有「雙龍戲珠」「獅子滾繡球」「喜鵲攀枝」「五穀豐登」「馬到成功」等祈福類圖案,表現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寧、祥和的心願,也表達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彭慕財老人在展示他的作品。記者 賴志昌 攝
時代變遷,古老的技藝也在傳承中得以創新發展。翻開彭慕財老人的作品集,一張張《中國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題材的刻紙作品躍然紙上,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中國夢》是我專門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8周年而創作的,68個燈籠代表68周年,展現當代我們幸福的美好生活。」提起這幅曾送展的作品,彭慕財頗為自豪。
除了表現傳統題材外,彭慕財、彭慕喜等老藝人還別出心裁地在刻紙龍燈圖案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九大精神、鄉村振興戰略等新內容,藉助傳統文化傳播好政策、好思想。「藝術創作也要緊跟時代、貼近時代而創新,傳播當代新思想、新風尚!」彭慕財說。
老藝人對傳統鑿具進行了改良。記者 賴志昌 攝
此外,為了讓刻紙龍燈煥發新的時代光彩,他們還對傳統鑿具進行了改良、增進。「以往鑿具只有十幾根,做出的圖案比較粗糙,改良後增加到二三十根,可根據需求做出不同圖案。」彭慕喜說,改良後的鑿具更加精細、多樣,鑿刻的圖畫也更加美觀,更符合現代人審美。
刻紙龍燈「非遺進校園」 鄧啟星 攝
這些年來,儘管面臨各種困難,但為傳承刻紙龍燈這項技藝,張廷玉、彭慕財、彭慕喜等老藝人不遺餘力地四處而奔走,通過現場教授和編撰教材,推動非遺入戶、進課堂;村兩委也多方籌措資金,推動「非遺傳習所」建設,為非遺傳承奠定基礎。「我們這樣做,就是希望讓這門技藝能夠永遠流傳下去。」張延玉說。
刻紙龍燈的發展困境也照應了許多非遺項目保護的現狀,除了民間自發傳承與保護,政府也在這方面發力。
「這幾年,我們通過『採、錄、扶、助、敬、護』等措施大力傳承與保護刻紙龍燈技藝。」長汀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林永鋒介紹說,2017年至2019年,政府每年撥付童坊當地10萬元用於建設 「刻紙龍燈傳習所」,並撥付專款用於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此外,為了搶救非遺項目,相關部門還組織力量系統挖掘整理將其成果進行全息記錄,並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扶持。建立非遺類民間藝術傳習所,推動其成為集館藏展示、技藝傳承、研發創新為一體的綜合平臺,進一步傳承與保護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