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紙龍燈:指尖上的鑿刻藝術

2020-12-22 福州新聞網

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刻紙龍燈展演 陳水木 攝

彭坊村元宵遊大龍 陳道慶 攝

不久前,《我們從古田再出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心連心」藝術團赴龍巖慰問演出——永定土樓分會場走進客家土樓,「長汀客家刻紙龍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延玉等閩西老藝人帶著非遺技藝亮相央視舞臺,大放異彩。

古韻汀江,歲月悠長。長汀客家剪紙昔日以城關剪紙和童坊剪紙最為出名,而童坊鎮彭坊「刻紙龍燈」,更是享譽全國。張延玉等一批老藝人曾見證這項技藝的輝煌時刻,而今他們更盼望這項技藝能夠後繼有人,重現往昔的光彩。

古老技藝,距今三百年

老藝人在製作刻紙龍燈 胡曉鋼 攝

歲末年初,長汀縣童坊鎮彭坊村處處透著一股濃濃的喜慶。一大早,張延玉和彭慕財、彭慕喜三位老人便拎著鑿具箱來到彭氏宗祠,與村委委員們一起籌劃正月刻紙龍燈比賽,舞龍、遊龍等事宜。

祠堂正廳,68歲的張延玉抬手掀開塑膠袋,三對巨大的紙制龍頭和龍尾依舊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張延玉仔細打量這些由他親手製作的作品。「這些龍頭、龍尾都是純手工製作,前後做下來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張延玉十幾歲開始跟著叔公學藝,跟這門技藝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如今他是村裡為數不多能夠製作龍頭、龍尾的老藝人。

一條完整的龍燈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組成,整條龍的骨架用竹蔑紮成,其中龍頭、龍尾表面採用扎、刻、鑿、剪、貼、裱工藝製成,而龍身燈籠上精美細膩的圖案花樣都採用「刻、鑿」的製作工藝。

「製作龍頭龍尾的工藝十分複雜,龍身裝裱用的紙也頗講究,」張延玉說,龍身須用純手工製作、有韌性、透光性強的連素紙,貼上各種圖案,再裝裱在橢圓形八面體的燈籠上,之後固定在屋桷子木板上,即形成龍身。各龍身與龍頭龍尾通過活動撐杆進行接駁,便形成了一條五彩斑爛的刻紙龍燈。

所謂「刻紙龍燈」是用特製的數種尖刃斜口刻刀,將色紙墊在圓木上鑿刻出的「剪紙」,也稱「刻紙」。據傳,由清康熙年間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將泉州剪紙藝術、花燈藝術融入在當地的龍燈上,並加以創新組合,融合龍圖騰文化、刻(鑿)紙文化、花燈文化、客家文化等於一身的「刻紙龍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舞龍是我們村正月十三到十五的保留節目,每到這時候村裡可熱鬧了!」張廷玉說,每年元宵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動手刻紙、用竹篾扎制龍燈,晚上全村出動,有條不紊地將各家龍燈接駁在一起成為3條完整的龍燈,接駁過程稱為「駁燈」,寓意全村人相互團結、凝聚成龍。

傳承之困,後繼乏人

張延玉老人在製作刻紙龍燈 記者 賴志昌 攝

「噔噔噔…」端坐在長椅,將刻紙墊在圓木上,張延玉聚精會神地拿出小木棒有力地敲擊鋼鑿,一張普通A4大小的紙張,經他妙手輕敲細鑿,一點一點地成型變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慢工出細活。製作龍燈頗費精力與時間,一個24孔八面的燈籠,平均需耗時一天時間。「製作刻紙龍燈沒啥訣竅,心要靜、慢慢鑿,得一步一步來!」張延玉深得這項技藝的要領。

歲月漸遠,年味漸淡。如今對於張延玉等老藝人來說,刻紙龍燈是滿滿的鄉愁與回憶。「以前家家戶戶都做燈,現在做的人少了,參與這項活動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張延玉說,鼎盛時期村裡做刻紙龍燈的有四百多戶人參加,龍燈總長達千米,而今只有七十餘戶人參與,長度不超過二百米。

2011年,刻紙龍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聲名遠播。然而,與名氣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刻紙龍燈的傳承卻面臨後續乏人的局面。如何讓這門古老的民間技藝薪火相傳?這成了當下張延玉等老藝人憂心的事。

老藝人在製作刻紙龍燈龍尾 丘嘉瑞 攝

「現在和我一樣還懂得刻紙龍燈的人已經沒幾個了,有的也大多上了年紀。」提及傳承,張延玉不免感嘆,如今一些頗有造詣的刻紙老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了刻紙藝術的舞臺,有些已相繼離世,而和他一樣能夠做的老人少之又少。張延玉的四個兒女,現在大多在外打拼,沒人願意接班,「賺不了什麼錢,沒什麼人願意學」。

彭慕財是村中另一位刻紙龍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坦言,對於這項傳承事業,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甚至心有餘而力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今村裡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到外地謀生發展,留守在家的多為老年、小孩、婦女,願學者寥寥。

創新之變,傳播新風尚

賀新年,鬧元宵。傳統燈籠,製作十分精巧,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常見有「雙龍戲珠」「獅子滾繡球」「喜鵲攀枝」「五穀豐登」「馬到成功」等祈福類圖案,表現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寧、祥和的心願,也表達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彭慕財老人在展示他的作品。記者 賴志昌 攝

時代變遷,古老的技藝也在傳承中得以創新發展。翻開彭慕財老人的作品集,一張張《中國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題材的刻紙作品躍然紙上,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中國夢》是我專門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8周年而創作的,68個燈籠代表68周年,展現當代我們幸福的美好生活。」提起這幅曾送展的作品,彭慕財頗為自豪。

除了表現傳統題材外,彭慕財、彭慕喜等老藝人還別出心裁地在刻紙龍燈圖案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九大精神、鄉村振興戰略等新內容,藉助傳統文化傳播好政策、好思想。「藝術創作也要緊跟時代、貼近時代而創新,傳播當代新思想、新風尚!」彭慕財說。

老藝人對傳統鑿具進行了改良。記者 賴志昌 攝

此外,為了讓刻紙龍燈煥發新的時代光彩,他們還對傳統鑿具進行了改良、增進。「以往鑿具只有十幾根,做出的圖案比較粗糙,改良後增加到二三十根,可根據需求做出不同圖案。」彭慕喜說,改良後的鑿具更加精細、多樣,鑿刻的圖畫也更加美觀,更符合現代人審美。

刻紙龍燈「非遺進校園」 鄧啟星 攝

這些年來,儘管面臨各種困難,但為傳承刻紙龍燈這項技藝,張廷玉、彭慕財、彭慕喜等老藝人不遺餘力地四處而奔走,通過現場教授和編撰教材,推動非遺入戶、進課堂;村兩委也多方籌措資金,推動「非遺傳習所」建設,為非遺傳承奠定基礎。「我們這樣做,就是希望讓這門技藝能夠永遠流傳下去。」張延玉說。

刻紙龍燈的發展困境也照應了許多非遺項目保護的現狀,除了民間自發傳承與保護,政府也在這方面發力。

「這幾年,我們通過『採、錄、扶、助、敬、護』等措施大力傳承與保護刻紙龍燈技藝。」長汀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林永鋒介紹說,2017年至2019年,政府每年撥付童坊當地10萬元用於建設 「刻紙龍燈傳習所」,並撥付專款用於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此外,為了搶救非遺項目,相關部門還組織力量系統挖掘整理將其成果進行全息記錄,並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扶持。建立非遺類民間藝術傳習所,推動其成為集館藏展示、技藝傳承、研發創新為一體的綜合平臺,進一步傳承與保護非遺。

相關焦點

  • 元寶山細紋刻紙:指尖上的藝術,繪出大千世界!
    細紋刻紙是剪刻紙藝術的一個門類,刀法精妙線條流暢,能夠在方寸之中表現大千世界,具有功而不膩、纖而不繁的藝術效果。早在元代大德年間就曾出現相關記載,民國時期更為盛行,傳承至今已有七百餘年歷史。而赤峰市元寶山區的細紋刻紙在原有的技藝基礎上,又形成了工藝精雕細琢,題材包羅萬象的獨特面貌。
  • 內蒙「非遺」細紋刻紙:看傳統雕刻技藝裡的曲直細柔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文化長河中,細紋刻紙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耀眼奪目。細紋刻紙是剪刻紙藝術的一個門類,以纖細優美的造型與古樸粗獷的剪紙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刀法精妙,線條整齊流暢,在方寸之地表現大千世界。工而不膩,纖而不繁,紋樣細如髮絲。
  • 傳承二百多年 臨沂民間藝術龍燈·扛閣舞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齊魯網9月28日訊龍燈·扛閣是一種源自河東三官廟的文化藝術形式,它和傳統的舞龍等民間表演極其相似,但又有不同,它將民間常見的龍舞和扛閣結合在一起,是河東三官廟一帶獨有的民間藝術。27日上午,全國媒體聚焦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美麗河東行大型採訪活動走進龍燈·扛閣藝術館。源於祀神的藝術形式 在三官廟龍燈·扛閣展館裡陳列著一條青龍兩條彩龍,青龍身長50米。
  • 「知一」|博愛青春之刻紙課堂,青春不「紙」於此
    經濟與管理學院知一團隊自從立項2020年江蘇省紅十字會博愛青春暑期志願活動項目後,已陸續在金壇刻紙研究所、橫山橋科創中心、常州市圖書館開展了三場刻紙公益活動8月9日下午,經濟與管理學院知一團隊聯合常州智多星藝術培訓中心開展第四場刻紙公益活動。
  • 沙畫藝術進校園:體驗指尖上的藝術魅力
    普通的一把黃沙,經手指在沙臺上自由的拋灑,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畫面出現了。這種獨特的藝術是近些年來出現的嶄新的藝術形式——沙畫。昨日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聯合知名藝術家、青少年藝術教育導師、中國風沙畫的推動者 尹小龍老師 在校內開展了沙畫藝術進校園活動:沙畫藝術——走進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
  • 指尖上的多肉藝術,這個創意也是大寫的服氣!
    【1】指尖上的多肉藝術新浪微博@美甲師Ella:指尖上的多肉藝術,這個創意也是大寫的服氣!或者盆裡用鳥語寫上警示牌:此盆已投毒!最根本的辦法,用鳥籠子把多肉罩起來,開著門,有本事你進來啊,進來我就插門,於是你就獲得一顆殘缺的肉和一隻吃飽的鳥了。
  • 山東臨沂三官廟的「龍燈扛閣」
    龍燈扛閣的表演由擎珠者指揮,龍緊隨珠舞動,基本套路有「站龍翻騰」「臥龍翻騰」盤龍」「雙竄龍」「潑龍」「滾龍」等,套路均以「速場」貫穿連接。動作要求「竄潑」一邊倒,「翻騰」要掄圓,跑站記住「活」,時刻都不閒。
  • 洛陽幼兒師範學校優秀剪刻紙作品展!
    剪刻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手藝,《史記》記載的「西周成王剪桐封弟」是有證可查最早的剪刻作品。以拙為美,大拙即大巧,充滿濃厚的神秘氣息和鄉土味。本次剪刻紙作品,是在同學們掌握基本的陰刻、陽刻規律後,由老師指定範圍(成語故事,俚語,民間故事等),同學們自己謀篇布局刻制而成,雖然尚顯稚嫩,但也令人耳目一新。本次選登1910班和1911班部分優秀學生剪刻紙作品,以饗讀者。溫馨提醒:欣賞同時請思考作品中蘊含的成語故事。
  • 溪花汀,指尖上的詩意
    溪花汀藝術美甲連鎖品牌是世冠集團廣州溪花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家提供藝術美甲、半永久定妝、美睫、彩妝、手足護理及私人形象定製等時尚項目於一體的創新時尚連鎖機構。作為一個新興的時尚品牌,溪花汀人朝氣蓬勃,大膽的藝術創作,引領了行業的前沿。
  • 龍燈化學深挖產品價值,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
    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登記、生產、市場和技術支持為一體的農化製劑公司。秉著"專業服務,優勢互補,服務全球"及"開拓創新,持續改進"的理念穩步向前發展。龍燈化學持之以恆地研發高效、持久、低毒、低殘留和安全的產品,實現產業化,創立龍燈自有品牌,使龍燈在這訊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 龍燈化學,助力荔枝種植戶收穫豐收
    我國是世界上荔枝栽培面積最廣、產量最大的國家,商業栽培歷史悠久,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七成。我國的荔枝產區主要集中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四川和雲南等省份。為了減少大幅度減產的情況發生,從事植物保護產品業務的龍燈化學幫您掌握荔枝保花保果的要點,做好荔枝的營養管理。
  • 廟灣鎮傳統龍燈會即將開始,廟會的盛況搶先看!
    廟灣傳統龍燈廟會從農曆正月13開始,正月15結束。目前龍燈會已成為平輿縣境內最熱鬧的一個大型廟會,影響範圍已遠遠超出了平輿縣,很多外地人在這幾天內也都會慕名而來。假如天氣允許,今年的廟灣龍燈廟會人流將會更加龐大。圖為即將開始的廟灣傳統龍燈廟會。
  • 尋找濟寧文化符號②:走進微山 探索「指尖上的藝術」麥秸畫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興權 濟寧報導由一汽奔騰冠名、大眾網·海報新聞主辦、一汽奔騰濟寧天虹4S店協辦的「身在奔騰 為禮而來」一汽奔騰尋找濟寧文化符號」活動繼續走進微山,探索「指尖上的藝術」麥秸畫。麥秸工藝畫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又極富現代裝飾性和欣賞性,繼承前人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既有傳統藝術美感、又有現代生活氣息的麥秸畫,使這一民間工藝重現光彩,充分展現了微山湖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
  • 幾張便宜的卡紙,竟能做出N多剪紙、刻紙、紙藝作品
    卡紙紙藝裝飾畫,需要先在卡紙上設計出所需要的圖案,然後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再根據圖案剪出各個「卡紙小零件」,用白乳膠粘結在一起,最後組成完整的畫面。 初學剪紙、刻紙、紙藝DIY的小夥伴,可以先準備一些簡單的工具,如上圖所示:剪刀、各種規格的刻刀,馬爸爸那裡有賣「刻紙、剪紙工具套裝」,基本能達到我們的使用要求。
  • 圖文:臺鹿港鎮製作366米龍燈挑戰吉尼斯紀錄
    中新網9月28日電 臺灣鹿港鎮委託監獄服刑人製作的一隻366米世紀龍燈世紀龍燈全長366米,挑戰當前世界紀錄保持者、2000年由香港特區政府及跑馬協會製作、全長277.2米、龍燈骨架為不鏽鋼的「千禧龍燈」;由於長龍體重過重,適合擺放觀賞;而鹿港世紀龍燈不僅比千禧龍燈長,骨架採竹條編扎,可以靈活出遊踩街。  值得一提的是,這隻燈系彰化監獄20多名服刑人花了2個多月於今年初完成;龍身分120節,每10節為一段,計分12段,代表一年12月份、12種生肖。
  • 《指尖上的夢幻》紀錄片:網遊如何傳承皮影戲
    現在,《夢幻西遊》攜手《舌尖上的中國》主創團隊打造的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正式推出,與每一位觀眾一起,回憶這段西遊文化的傳承之路,感受傳承者的匠心所在。「皮影戲其實和遊戲很像」今日,國民遊戲品牌《夢幻西遊》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正式上線。
  • 臺鹿港明晚將以366米世紀龍燈挑戰吉尼斯紀錄
    預計28日晚在鎮體育場還有一場壓軸戲,鹿港世紀龍燈將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據臺灣媒體報導,鹿港鎮長黃正隆稱,目前世界紀錄最長的龍燈有277.2米,而鹿港世紀龍燈將以長366米挑戰金氏世界紀錄,28日晚6時30分將由吉尼斯公司臺灣地區負責人戴勝益主持世界最長龍燈的認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