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陳芳
主編: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胎教這個名詞大家可能都已經很熟悉了,但是並沒有全面的了解過它,有些家庭甚至會將其神化,誇大了它的作用或者是用不當的方式,殊不知,這樣不僅不能幫助胎寶發育還容易損害其健康。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朋友小夏一直很喜歡音樂,因為自己和丈夫都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所以便想著要以後要讓自己的寶寶成為一名歌手。
經過一番諮詢,聽說孕期做好音樂胎教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於是她便每天聽一些鋼琴曲,而且曲風多變,有慷慨激昂的,也有柔情舒緩的……
小夏認為自己做了一個挺正確的決定,去醫院產檢的時候還特意向醫生炫耀自己的胎教經歷,沒想到卻挨了一頓批,醫生直嘆氣地說道:「你這種胎教,不僅不能給胎兒起到正面作用,還容易損傷他的聽力。」
事實上,像小夏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將胎教想得太過神奇,甚至認為它能夠幫助孩子「逆天改命」,於是盲目的採取一些錯誤的胎教方式,結果到頭來損己又傷胎。
我們首先應該清楚的是胎教並不是現代人所專有的一種行為,而是源自古代。
在古代,胎教是一種孕婦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規範,他們認為胎兒易受母體影響,孕婦必須遵守良好的禮儀行為,胎兒才能得到更好地示範。
而經過現代研究發現,胎教主要是母體身處於一個比較良好的環境,身心都能得以放鬆,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幫助胎兒發育,是一種科學且行之有效的優生方式。
不過,胎教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一種直接作用於胎兒本身的方式,而是通過母體間接對胎兒傳遞正面影響。
1、越早越好
很多孕媽在進行胎教的時候都認為越早進行胎教越好,以為時間跨度越長,對寶寶的影響越廣,其效果也會更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就胎兒的發育過程而言,聽覺系統在4周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基本形成,但是這時候還並不具備聽力,通常需要等到6個月的時候才能真正聽到外界的聲音。
而等到7個月之後,胎兒才能對外界的動靜以及聲音做出反應,所以這個時候進行胎教會比較合適。
2、音樂聲離肚子越近越好
有的媽媽總以為聲音離得遠胎寶會聽不見,為了讓她們聽見,就將音樂聲靠近甚至貼著肚子。
這種行為只會傷害胎兒的聽力,他們的耳蝸很脆弱,過大的聲音易造成刺激,應控制在70分貝以內,1000赫茲左右。
而且播放設備應該離孕婦1.5m和2m,每次的時間大約5~10min左右。
3、沒有計劃
在進行胎教的時候,很多媽媽都是想起來就聽,不管時間地點,然而在腹中的胎寶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作息時間,因此一定要按照其作息時間來進行。
通常胎動比較活躍的時候就說明寶寶處於清醒的狀態,可以進行胎教;而胎動比較微弱的時候則說明胎寶可能在休息,需避免打擾。
4、獨自進行
很多人都認為胎教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其他人沒什麼作用,可是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爸爸這個角色在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如在進行音樂胎教的時候,爸爸可在旁和寶寶說悄悄話,安撫自己的妻子,這樣不僅能讓寶媽身心愉悅,也能增加和寶寶之間的親密感。
▲撫摸胎教
運動作為胎教的一種方式,孕媽們需要對手法進行學習,在撫摸肚皮的時候應該有規律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都可以,亂摸一通容易導致臍帶繞頸。
往往有助於穩定寶寶的情緒,幫助其更好地發育。
同時最好的時間應該在晚上9點左右,通常只需要5—10分鐘。
▲語言胎教
胎兒在腹中是不具備語言能力的,但是和媽媽之間會有一種天然的聯繫,媽媽的話語他是能通過語言進行感知的,因此可以在睡前講故事以及和胎寶聊天。
▲音樂胎教
這種形式自然不用多說,只要有過胎教的媽媽就一定會採用音樂胎教。這種方式主要作用是使母體的心理得到放鬆,從而促進胎寶智力發育,這也是最主要的一種胎教方式。
但是在選擇音樂的時候不要重複選擇同一首曲子,應該多元化,以輕鬆、舒緩的音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