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復興中華民族必須加強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

2020-12-17 人民網

國務院參事,第十屆、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正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等兼職教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法拉比國立大學外籍博士生導師。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夢的主要內涵。但是,如何復興中華民族?如何恢復歷史上文明大國的地位?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都經歷三個層面的現代化,首先是物質層面的現代化,即經濟、軍事、科技的現代化。其次是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即建立與現代物質生活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醫療衛生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它包括制訂眾多的法律、條例和規定等。第三是精神層面或觀念層面的現代化,包括各種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倫理觀、世界觀、國家觀、民族觀、法律觀、知識觀、公私觀、義利觀、苦樂觀、榮辱觀、幸福觀、生死觀、生產觀、消費觀、審美觀等。

三個層面的現代化的表現不同,物質層面的現代化速度快,時間短,阻力小,而且沒有國界,一項新發明,很快就會傳遍世界各國。制度層面的現代化速度較慢,時間較長,阻力較大,而且有國界,如英美法等國同屬發達國家,民主制度形式卻各不相同,英國採內閣制,美國採總統制,法國採半總統制,各行其是。精神層面或觀念層面的現代化不僅速度最慢,而且難度最大,阻力也最大,國界也更明顯,各國的精神文化均不相同,各有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質層面的現代化建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迅速增強,使全世界刮目相看,國民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為世界老二。但在制度和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則相對滯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指出我國的「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內容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全方位的制度改革,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廣,是前所未有的,為全面推進位度層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現代西方發達國家屬於高層次的制度化社會,社會和文化各部分都經過高度的整合,形成制度化和規範化程度很高的社會體系。凡是制度化和規範化程度很高的社會,具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無論發生內部還是外部的衝突,都不易引起社會混亂,更不易引起社會系統崩潰。但制度化和規範化程度較低的社會,抗幹擾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較差,即使發生不劇烈的衝突,也可能引起政局動蕩。復興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加快社會文化大整合,構建與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現代社會文化新體系,形成凝聚力很強、內部聯繫緊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形成制度化程度很高的國家治理體系,才有可能保障我國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不過,如何加強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未見有較全面的規劃。應該把加強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作為今後重要的一項工作。

為什麼要加強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

(一)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滯後是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存在的許多經濟和社會問題,如腐敗問題和社會風氣不正等問題,主要是制度和精神層面現代化與物質層面的現代化不協調引起的,物質層面的現代化過快,而制度和精神層面的現代化滯後。整體論者認為,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像一個機體的各種器官,如人體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分泌系統、排洩系統、生殖系統一樣,各自發生功能,共同維持一個整體的存在。一旦某一系統發生問題,就會影響到其他系統,社會便成為病態社會。制度和精神層面的現代化速度跟不上物質層面的現代化速度,必然產生許多矛盾和衝突。因此,在加快制度層面的現代化的同時,必須加強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

(二)深層次的文化變遷是文化(社會)體系變遷的關鍵。從大文化概念的角度而言,任何一種文化都可分為上、中、下三層結構,亦即表層、中層和深層。表層文化屬於技術系統或物質系統,是體現人與自然關係方面的文化。技術系統包括生產技術、製造技術和醫療技術等,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和社會發展,運用人類自身發明的技術和工具向自然界索取並積極地探索自然,人類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類所使用的各類物質產品,無一不是來自自然界。中層文化屬於社會系統或制度系統,是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文化。人與人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之一。人類為了使社會成員和諧共處以維持集體生活而創造了社會制度和禮儀習俗等。深層文化屬於心理系統或觀念系統,它是體現人與心理關係的文化。它是人類為了滿足心理和情感需求而產生的,是內隱的,無形的,不易覺察的,它是潛藏在人的頭腦中的各種觀念、意識、信仰、知識等。

文化空間的三層結構,既有聯繫,又有差別。深層文化是文化形成、發展的基礎,是文化的核心層。中層文化起到聯結深層文化和表層文化的作用。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先有觀念、意識等,然後才有實現這些觀念、意識的行為活動,才會產生與之有關的物質和精神產品。例如,宗教信仰,先有神靈觀念和信仰,然後才會有祭祀神靈的禮儀,才會建造神廟,塑造神的偶像等。在文化變遷中,深層文化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深層文化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整個文化結構的變化。例如,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大變革。如現在我國的服飾、居住、飲食、娛樂等與改革開放前有天壤之別,其發生變化的根源在於觀念的變化。深層文化變化大,中層和表層文化也相應地發生大的變異,反之亦同。深層文化消失,中層和表層文化也隨之消亡或失去意義。歷史上許多消亡的宗教形式都是這樣,只留下一些文物被後人研究。

因此,深層次的文化變遷是文化和社會變遷最重要的因素,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小康社會、復興中華文化、民族地區的發展和穩定、反恐反分裂等,都必須注重改變深層次(觀念和意識)的文化。

(三)深層次的文化的核心是文化觀念,它包括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等,具有統領和規範物質層次和制度層次文化的作用和意義。有什麼樣的文化觀念,便有什麼樣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社會發展觀念發生了變化,不再以階級鬥爭為綱,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於是引起物質文化的迅速發展。

(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加快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無論是社會穩定還是經濟發展,都與人的觀念密切相關。西方一些學者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與16世紀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密切相關,它打破天主教神學的精神束縛,更新了宗教觀念,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傳統社會向以工業和信息化為基礎的現代社會轉換,首先必須轉換觀念。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有較大的區別,現代社會具有民主化、法制化、工業化、都市化、商品化、均富化、福利化、理性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識科學化、信息傳播化等特徵。傳統社會的競爭意識淡薄、積累和再生產觀念缺乏、宗教意識濃厚以及輕利保守的價值觀,與商品性、競爭性、開放性為主要特徵的現代社會不相適應。必須大力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消除落後的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生產、消費意識,增強人們的現代知識和理念,增強競爭意識、商品意識和成就動機,使各族人民崇尚科學理性和文明進步,反對愚昧無知迷信,以現代知識、現代理念、現代價值作為各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家園,從觀念層面解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精神動力問題。

(五)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實現長治久安必須加強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不等於長治久安,生活富裕不等於天下太平。例如,新疆自2010年5月召開首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19個省市對口支援新疆,成就輝煌,全疆各地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然而,在新疆經濟發展較快、收入大幅度提高、幹部和群眾得到較多實惠的同時,新疆的安全穩定形勢反而出現了更加嚴峻的局面。暴恐團夥越來越多,與暴恐和分裂有關的活動越來越頻繁。從國內來說,比新疆貧困的民族地區有不少,但這些地區沒有分裂和暴恐問題。從國際上來看,前蘇聯最早提出獨立的是生活最富裕的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加拿大魁北克要求獨立,不是經濟問題;英國的蘇格蘭要求獨立,也不是經濟問題。消除分裂意識和宗教極端意識是反恐反分裂的基礎,斬斷分裂意識和宗教極端意識的傳播渠道是維護新疆社會穩定的關鍵。

(六)以利益為導向的社會是不健康的社會,以價值為導向的社會才是健康、正常的社會。「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以階級鬥爭為綱,可以說是「以鬥爭為導向的社會」。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物質利益為導向,以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為主要目標。在物質利益驅動下,極大地調動了人的積極性,中國經濟發展一鳴驚人,國民生產總值成為世界老二。然而,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失去作用,新的又沒有建立起來,抑制人的私慾和維護公平競爭的機制不健全。許多個人和單位,利慾薰心,金錢至上;分配不公平,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價值失落,道德失範。這一階段可說是經濟第一、物質至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單位之間、地區之間、國與國之間,處處強調「利益」,是以利益為導向的社會。以利益為導向的社會,政治不可能清明,經濟不可能持續發展,人民不可能幸福,社會不可能穩定。

以利益為導向的社會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但這種社會是不健康的。競爭不公平的市場經濟不可能持續發展,分配不公平的國家不可能和諧穩定,貧富差距極大的社會不可能健康運行,精神空虛的人民不可能生活幸福。不重視道德、不講廉恥、不講誠信的社會,不是文明的社會。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國家不可能長久。古人說:「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後漢書?種岱傳》)因此,今後的改革必須由以利益為導向轉向以價值為導向,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

如何加強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

(一)高度重視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一是要深入研究精神層面的現代化的內涵,二是要把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三是制訂相關的規劃,採取措施,積極推進。

(二)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是大多數國家的基本目標。人類社會形成是以價值為基礎的。從廣義的概念而言,價值包括道德、規範、法則、精神、人格、國格等;狹義的價值主要指公正、民主、平等、仁愛、誠信、互助等。價值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社會的形成以共同的意識和共同的規則為基礎,沒有共同意識和共同規則的社會不成其為社會。大多數國家的基本目標都是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

以價值為導向的社會,並不是不講利益、不講競爭,而是以價值、道德、精神為最高準則,以指導人們的各種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推崇公平正義的競爭,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消除以權力、壟斷、欺詐等方式獲得的不義之財。正如古人所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道,就是合法合理之道。

(三)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報告提出了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只破不立狀況,為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價值觀是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理念。價值觀的先進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和影響力。習近平同志在2月24日主持政治局學習時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並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四)增強文化自信,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精神文化。100多年來,批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不少,有些學者對自己的文化完全沒有「自信」,甚至提出「全盤西化說」。直至今天,主張「全盤西化」的仍大有人在,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完全喪失信心。

因近代中國衰落便否定傳統,不是科學的態度。事實上,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相比,具有自己的優越性。一是唯有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而不衰。英國著名思想家羅素曾說:中華文明是「唯一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從孔子的時代以來,古埃及、巴比倫、馬其頓、羅馬帝國都先後滅亡,只有中國通過不斷進化依然生存」。 說明中華文化歷史上比古希臘羅馬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強;二是中國歷經兩千多年而保持統一,而不像歐洲那樣分成眾多國家,這也說明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優越。三是中國人創造的財富,歷史上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只是在19世紀之後,中國才開始衰落。我國的歷史獨一無二,中華文化曾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中國曾是世界強國。據有關資料,近在1820年,中國佔全球GDP的30%。四是在世界幾個大文化傳統中,中華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強,世界上三大宗教都可以在中國存在和發展,能夠與世界各種不同的文明和睦相處;五是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的古文獻資料最為豐富,不僅記載了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和歷史,而且記載了周邊許多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周邊許多國家的早期歷史,都必須從中國古代文獻資料找尋,如中亞和南亞許多國家的早期歷史等。

在現代化過程中,傳統與現代是既離不開、也擺不脫的。拋棄傳統的現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現代化的本質,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適應現代世界發展趨勢而不斷創新。歷史上成功的現代化運動大多是一個雙向運動過程,即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相反相成,既善於克服傳統因素對現代化運動的阻力,也善於使傳統文明轉換成現代文明。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血脈。不忘本源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因此,應樹立「文化自信」意識。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於中華文明的復興。

(五)加強中外的文化交流,借鑑國外優秀精華,並使之與中華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中西文化屬於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羅素認為,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鑑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中國文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長處,但不能全盤西化。他說:「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於他國的傳統。……第二,在抵制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他還說:「必須使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而我們的文明正好投其所需。然而,中國人卻又不照搬我們的全部,這也正是最大的希望之所在。」他預言,中國「將來所產生的新文明或許比西方曾經產生的各種文明更好。」

總的來說,復興中華民族,首先必須復興中華文化,因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的血脈。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文化關乎民族的盛衰。」沒有靈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沒有血脈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壯大,因此,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標誌。

復興中華文化,首先必須加強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建設,因為精神文化或深層次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只有實現精神層面的現代化,中華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復興。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相關焦點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何星亮(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幾年又在各種不同場合反覆強調這一理念。
  • 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高度,著眼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要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
  • 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深刻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召喚億萬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闊步走向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對全球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70%……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航船,是「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朝日。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社會主義的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2012 年 11 月 29 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率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 關於中華民族精神的思考
    新中國成立後的60年經歷了由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國家建設、和平崛起的發展全過程,也經歷了中國夢的展開過程。而中國夢形成熱詞並成為復興中華民族的動員令,是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之後,習近平總書記講:「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此後,實現中國夢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各界的共識。
  •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
    中華文化的軟實力體現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綿延,體現在民族危亡時的匹夫有責,體現在革命戰爭下的捨生忘死,體現在改革建設中的求真務實,體現在偉大復興路上的砥礪奮進。這些寶貴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財富,引領我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披荊斬棘,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
  •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復興的三次偉大飛躍
    「富起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價值目標,是「強起來」的經濟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階段。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論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先後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一是救國,二是興國,三是強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這三件具有內在必然聯繫的大事,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演進的大邏輯,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人民群眾一道頑強拼搏、接續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譜寫的光輝篇章。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發揚偉大的中國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不僅僅在於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更主要的在於我們這個民族,在面對各種磨難和挫折時所展現出來的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者: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三級教授魏奇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二、堅定教育使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深刻揭示了辦好教育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深刻闡明了發展教育在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 新時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即推動新時代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個新高度,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目標凝聚磅礴力量。
  • 人民日報整版闡述「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任務,為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明確了宏偉目標。今天本版刊登的幾篇文章,圍繞建設教育強國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 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凝聚精神力量
    著眼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只有把握好偉大民族與偉大時代的精神命脈,體悟好我們民族與時代的精神圖譜,一代代賡續寶貴精神基因,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精神底蘊,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 柯華慶:中華民族復興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也在第二條第二款中得到充分的闡明:"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是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是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法寶。"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振奮中華民族精神
    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講話精神,對於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古往今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
  • 聳立中華民族精神大廈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在中國大地上巍然聳立起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提供了基本遵循。   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旗幟。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在古代生產力落後和私有制條件下,勞動人民的「小康」願望難以實現,但中華民族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嚮往和追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願。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以後,迅速確定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目標。
  • 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要提高戰略認識,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凝聚戰略共識,建設中國特色研究生教育強國;推進戰略行動,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意見》的精神,要站在世界格局、國家發展、社會需求、民族復興、人類進步的高度,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出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加快研究生教育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有力的高層次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代性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期我國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對於「國家統一,民族、人民團結」的新的理論概括與提升,也反映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相關國家治理理論的體系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質是「民族精神共同體」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