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史觀,值不值得提倡?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

2020-12-13 騰訊網

唯物主義史觀,值不值得提倡?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在我看來,沒有唯心,均是唯物。比如說,神,靈魂,鬼魂,我都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還有報應,我也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要考察一個時代,就要考察一個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但是其他因素並不是完全無關的因素,只是從屬的因素。同時離經濟越遠的因素,就越是具有相對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有過去的殘餘,而又可以超越時代。但是這些因素,歸根結底總是要與物質因素相符合,隨著物質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唯物史觀還認為,物質的情況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大方向,而其中的英雄人物和社會差異則使得歷史發展的方式有所不同。雖然英雄人物很重要,但是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因為物質決定歷史方向,而物質是由人民生產的。

唯物史觀反對的是:「認為要依靠統治階級的自我覺醒來推動社會進步」「認為英雄造時勢,人民都是群氓」「認為歷史由人們普遍的自由理性主導發展」「認為社會的發展只有量變沒有質變(否認革命)」等等。

經濟本身是世界市場的產物,是物質交換的抽象產品,一個唯物主義者應當更關注現實的而不是抽象的東西。把唯物主義等同於唯經濟論不過是唯心主義者自己樹立的稻草人,因為他們看不見現實的物質交換和物質生產。歷史唯物主義者本身就應該立足於研究現實客觀世界的所有東西,並搞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繫,找出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和一般規律。而一些唯心主義者或者本身就對唯物主義並不了解的人,針對歷史唯物主義對於經濟和生產力的觀點就將唯物主義的主張歪曲化和庸俗化,以造成大眾認知上的誤解。

唯物辯證法要明明白白的說: 有些因素和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是根本無關的。 它們是人的思想自在自為的產物。 (好比幾千年前人們就幻想出千裡眼,順風耳)。 這些因素如果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符合了當時的物質基礎, 就會推動或阻礙歷史的發展,否則可能只能被寫進書裡束之高閣。

具體來說,就是由於一些神秘主義的因素(基因,頭腦構造,周圍環境,甚至就是上輩子英雄轉世,總之是一些神秘性的因素) 導致他同理心比別人高,反叛精神比別人強,追求自由獨立的個性比別人重。 在接受了同樣是完全出自人類思想獨立自由創造出的革命思想以後,就積極展開社會實踐。 他的實踐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符合了當時的社會實際(這樣才能反駁同時來自兩方面的攻擊,唯心主義派攻擊說,這就是只看物質基礎,忽視個人意志。 具體個人對歷史的作用有時就是很神秘的,完全不可預料的。 因為歷史本身就是有神秘性,不可預料性。 )

理論著作要看,但更要理論結合實際的歷史發展。實事求是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只看理論,也要看理論在實際中實踐的結果。 經史結合,才是實事求是。 而這一點就不是西方思想的傳統。 比如一神教人士總說,聖經是真理,完全照著做人類就幸福了。 然而他們從來都選擇性的忽視聖經理論的實踐導致的負面結果。 西方的傳統,理論是壓倒實踐的。 可以憑空創造出一個絕對正確的理論,如果實踐出了問題,都是實踐者的個人原因。 西方思想,只有理論的視域,沒有實踐的視域。

如果跳出理論的視域, 認真看看馬恩之後的共產主義的歷史發展,可以得到結論,馬恩的主要理論的根底上就是機械唯物主義。 當然,馬克思是明白自己的問題的,因為他說, 哲學是個實踐問題,而不是理論問題。 他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了。 辯證唯物主義根本上就不單純是個理論問題,而是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辯證唯物主義。 而且辯證唯物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只能實現在具體的人身上。 辯證唯物主義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看到馬克思後期在大量討論心理學的內容, 因為馬克思開始認識到, 他的理論再向前發展,就是中國哲學思想了, 儒釋道,理學,心學,知行合一這一套了。

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可以中國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哲學思想可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我覺得,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進步,也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進步。 也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回到理論上來說,辯證唯物主義, 知行合一,一定要十分明確的說出一點: 人類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是獨立於物質而產生的, 它不是物質的產物,它反倒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產生的動力。理論的價值就在於它的純粹性, 那種 既要如何如何,又要如何如何 的所謂體現了辯證邏輯思維的理論(辯證邏輯是好東西辯證邏輯更多應該體現在實踐上而不是理論上), 毫無理論價值,也沒有指導意義。

理論的價值就在於它的純粹性, 它有一個邏輯原點,以形式邏輯去進行嚴謹的推論。 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真正理論都是如此。 牛頓力學,資本論,無不如此。 那種 既要如何如何,又要如何如何 的所謂體現了辯證邏輯思維的理論(辯證邏輯是好東西辯證邏輯更多應該體現在實踐上而不是理論上), 毫無理論價值,也沒有指導意義。 這種所謂理論就一個意義, 道理都被你一人說了,封別人的嘴而已。

當下中國在理論上和西方的對抗中處於下風, 國內來說,這套理論也不吸引年輕人, 歸根結底就是這個道理。

一套理論,首鼠兩端,正反兩面的話都被你說了。 然後又發明一大堆詞來彎彎繞。 這樣的理論沒有市場的。 所謂 經濟因素歸根結底的作用是什麼意思? 用不著解釋一大堆,真正有理論價值的解釋就是最純粹的解釋: 物質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 物質產生精神。 所有的精神都是物質產生的。 而這個結論在歷史觀上的唯一推論就是, 產生力決定一切,所有的上層建築都是生產力決定的。 就是唯生產力論。 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了全部的上層建築。 舍此無他。 這種純粹的說法即便不符合實際, 但它作為理論是有理論價值的。 這種理論是可以吸引群眾的。

比如鄭莊公提倡公有制。 他就很純粹, 他認為公有制這個邏輯原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然後他以嚴格的形式邏輯從這個原點上去做推論,即便他的推論於事實嚴重不符,有些非常荒謬,但他的這種理論上的純粹性有說服力。 如果真要從理論上去反駁他,就不能靠著那種 既要 怎麼樣 又要怎麼樣 的所謂辯證邏輯的狡猾。 就要從根基上去挖去他的邏輯原點。 在一個新的邏輯原點上用形式邏輯去嚴謹的推論,這樣的東西才有理論價值,才能吸引人。

如果邏輯原點是: 所有的精神都是物質產生。 那麼在歷史觀上符合形式邏輯的唯一結論就是唯生產力論,生產力,經濟因素決定一切上層建築。 不論後來怎麼找補,怎麼強調所謂的反作用力。

這樣的推論哪怕很荒謬,但它有理論價值,能吸引到群眾。

當然,事實上唯生產力論是不符合實際的,正如同公有制不符合實際一樣。

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給理論打補丁,引進一大堆 既要這樣,又要那樣的 辯證邏輯。 (修修補補是應付一時之需,先不管黑貓白貓,讓它們去抓老鼠好了) 而是要回到邏輯原點, 建立一個新的邏輯原點。 如果現在這套老的唯物主義理論不吸引人了,不能解釋現實了,打不過西方普世價值了(至少我以為如此)。 而且已經打了三十年的補丁了, 之後該怎麼辦。 我以為,就是找到一個新的邏輯原點,建立一套新的有理論價值的理論了。

相關焦點

  • 橫行不霸道,嚴學章的心物主義,唯物唯心辯證相融通,觀點獨到
    有唯物和唯心兩大派別,各持一詞,爭吵的很厲害,也很久遠,至今未有結果,永遠不會有結果的。一切學說都是人學,根本在人。你相信唯物,世界的本源就是物;你相信唯心,世界的本源就是心。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是唯心論的翻版。又加上一句知行合一,從方法論上調和了唯心與唯物,這是王陽明的高明所在。大大的狡猾。
  • 為什麼說「唯心」和「唯物」的說法,早已經過時了?
    很多人喜歡用唯心、唯物區分哲學家。如把柏拉圖稱為唯心主義者,亞裡斯多德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古代王陽明是唯心主義,東漢王充是唯物主義。唯心和唯物好像成了萬金油,哪裡都好用,隨時都有用。
  • 重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物和唯心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一部重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是恩格斯於1886年寫成,書中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者哲學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書中詳細的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具體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理論來源和自然科學基礎
  • 唯物和唯心,都是太極,都是無限!
    有讀者在諮詢過程中,順便問了這樣一句:請問此時的您,還信奉西方的唯物主義思想嗎?您的一些智慧的觀點,跟唯物主義思想矛盾嗎?
  • 生活應該怎樣?唯心嗎?還是唯物……
    求知,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獲取的艱苦過程,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有一個不愛學習的惰性。畢竟學習是一個十分枯燥,而又痛苦的過程。因為,人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學習,才能達到進步和改變自己的目的。因為我們前進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和相應的代價而取得。
  • 唯物與唯心都不能自圓其說,兩個主義還在針鋒相對?
    答:意味著主觀、錯誤和荒謬,這是一個不小的誤解。唯心主義是具有唯物本色的人認識上的一大突破,人終於在物質以外找到了新的認識立場,人發現了主觀意識和絕對精神,人終於將自己置於物質之上,人不但做了物質的主人,人還要為物質立法。唯心主義打破了客觀的權威,在客觀的邏輯困境中,找到了另外一條路。
  • 唯物、唯心與佛法哪個更究竟?
    隨著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演繹,眾生的生死輪迴「業識流」會儲存在八識田裡,即人生的感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映射,由內而外的一種本性覺知,這個過程就如同譬支佛依十二因緣而成道,春觀百花開,秋觀落葉黃,透過物相感知整個宇宙人生萬物的內在規律,所以唯物和唯心是特定時代下,提出的思想定式
  • 「唯物」與「唯心」孰對孰錯?一個問題討論了上百年,結果怎樣?
    今天回答了某網友提出問題:唯物主義哲學被叔本華證明是錯的,你對此怎麼看?這裡涉及到兩個大問題,唯物和唯心,還有對與錯。是誰將唯物與唯心對立起來?唯物的說法出現之前並不存在唯心。至少需要把「唯」字去掉。應該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注重的是形而下的作用,因而無產階級革命以其為指導綱領。而大多數形而上的哲學是務虛的,重在邏輯反思層面,追究事物終極。然而,事實證明,終極不可追問。直至今日,哲學領域提出的問題,遠比他們真正解決的問題多。
  • 海賊妥妥地唯物派,咒術暫定唯心派,還是EVA最特別二體論
    今天看《咒術回戰》七海建人(娜娜明)和真人,在糾結一個老問題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換算到動畫裡就是「先有肉體還是先有靈魂」。拋開問題探求本質,其實就是唯心派還是唯物派。也能看出作者大大對宗教人物沒什麼好感,妥妥的唯物主義。也有人提出梅麗號的船精靈,這肯定是唯心的。(面對拆臺的,我不想搭理)可能就這一個吧,在除去惡魔果實這種魔幻的東西外,海賊核心還是唯物派。
  • 學術爭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唯物史觀意蘊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觀意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主體是中國人民,制度自信是一種不斷深化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功能、績效的價值認同和價值共識,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辯證關係的科學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科學論斷、黨和人民群眾是血肉相連關係的科學理論、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而走向成熟的科學法則。
  • 為什麼人類發展選擇了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到底是什麼?
    在一定時期、一定人群選擇了認可唯物主義,而唯物主義也更好地解釋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人類發展的解釋能更好地讓人信服。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理性思維的人也越來越多就會越來越認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相比對人類的解釋更能讓人證實,在邏輯上也能自圓其說。
  • 明白這點才能論證唯物和唯心,不然都是盲人摸象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網友論存在與意識,以及物質的概念:物質從哲學範疇上講,指的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存在,又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
  • 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目前在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主導形式,其基礎是唯物主義。在其他國家,哲學主要關注問題,如心靈哲學、分析哲學(語言)、認知哲學(認知)等,這已經脫離了傳統的唯物與唯心的劃分。嚴格說來,「唯物與唯心的差異」說法的哲學開端在於笛卡爾,他在論證我思問題的時候產生二元論,後來被恩格斯作為分析哲學史的原則確立起來。現在很少有人在這麼談論哲學了(對哲學流派定性),而更多是強調哲學與現實、問題的關係。
  • 哲學的基本問題之:唯物與唯心
    【正確答案】A【解題思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大基本派別,劃分這兩大派別的標準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則是唯心主義,所以選項A正確。【幹擾選項分析】選項B,凡是認為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的,都是可知論;凡是認為思維無法正確反映存在的,都是不可知論。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就是對「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B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
  • 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本體上,認為精神(意識)是世界的第一性質,物質是世界的第二性質。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二者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們從概念和英文詞義上理解,翻譯為物質主義和精神主義比較貼切,裡面並沒有唯一的唯,所以不知道當初是誰這樣翻譯過來的,好像我們違心就成了唯心主義,這就讓我們誤入歧途,其實這兩個詞語翻譯成物質第一主義和意識第一主義更加妥帖。
  • 唯心還是唯物?王陽明是對還是錯?
    答:真與假是唯物主義對事物的主觀判斷,其實沒有假也沒有真,只有感知的事實,感知到和沒感知到,人的活動範圍就在感知到以內,所以人不斷地擴大感知,並力求感知最大化。問:人懂得感知理念後應該如何生活?答:在感知倫理秩序下理性地生活,這就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哪個是正確的?你有什麼看法?
    拋開人的主觀意識來談論物質世界既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意義的。從唯物到唯心,從唯心到唯物一切皆正確,倒如:從磚到建築,首先必須經過思維的創造,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唯物)的美,首先得服從思維的形象(唯心)設計而建立。所以唯物論和唯心論沒有對錯。
  • 重解歷史唯物主義:路徑與意義
    其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研究上,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於為歷史唯物主義「正名」,即從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的唯物主義回復到歷史唯物主義,或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及結構中把握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的唯物主義。從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二者沒有原則區別)來定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來就有經典依據。馬克思自己並沒有提出「辯證唯物主義」之說,他更願意把自己的哲學貢獻定名為唯物史觀。
  • 趙磊:唯心主義者能接受唯物史觀嗎——唯物史觀何以唯物(之二)
    【本文為作者趙磊向察網的獨家投稿】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然而有學者說,他贊成歷史唯物主義,但並不接受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我贊成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論」;「但是哲學唯物主義,假定存在某種確定的絕對『物質』,認為這種絕對物質是宇宙的元初所在,是宇宙萬物的唯一本原,而這種哲學我不同意。我不同意,並非由於我不認為存在物質或原初的東西。而是因為宇宙乃活生生的宇宙,而物質是死的東西。
  •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