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應該怎樣?唯心嗎?還是唯物……

2020-12-09 智慧大中原

自小我們就是在父母和老師,以及周圍人的「開卷有益」的教誨中成長的。儘管當時很不以為然,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感謝當時這樣的督促,否則現在哪裡會有這麼多的見解呢!所以說,我們應該保持一種求知的欲望,而不是生理的欲望。畢竟生命的價值就是在不斷的求知的過程中,得到更高級的延續。

求知,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獲取的艱苦過程,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有一個不愛學習的惰性。畢竟學習是一個十分枯燥,而又痛苦的過程。因為,人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學習,才能達到進步和改變自己的目的。因為我們前進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和相應的代價而取得。

當今這個時代,由於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快速化,這也給人們的求知帶來了不便。於是產生一些相對應的方式。比如,快餐式的學習方法和方式,以及碎片式的學習讀物等。而這些學習的方式,似乎和我們曾經的「開卷有益」極為類似,但卻又是大相逕庭。

「展卷有益」是在告訴我們,全面而不是片面的讀一本書,這樣的讀書方式能夠更加全面的理解書中的內容。讀書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讀書的收穫是在潛移默化之中獲得的。同時讀書也是和一個有思想的高人溝通交流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的境界更加豐富。

當我們在書籍的海洋裡遨遊的時候,我們也才能夠靜下心來,認真的反思和反省自己的不足和處世中的缺憾,從而在覺悟中努力的提高完善自我。通過「開卷有益」的學習方式,讓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通過閱讀,讓我認識到了這個世界的辨證統一性和唯物客觀性,進而更讓我產生了學習哲學的濃厚的興趣。

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物質是第一性的,而意識是物質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識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經歷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機械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個發展階段。在哲學史上,唯物主義一般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

唯心主義是與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唯心者認為物質世界是意識和精神的產物,意識和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所以我們把這種把客觀世界看成是主觀意識的體現或產物的叫做主觀唯心主義;而把客觀世界看成是客觀精神的體現或產物的則叫作是客觀唯心主義。

這兩大哲學派別,影響了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同時,唯心論和唯物論,也控制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以及人類如何發展的世界觀。所以,這也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階級立場的選擇問題。

如果我們可以拋開世界觀的階級性和立場性不說,但是我們絕對拋不開世界的客觀現實性的存在。所以,我們的世界觀、道德觀和人生觀,都體現出和代表了我們每個人的階級立場和思想覺悟。

在現實的生活中,如果說世界觀決定了我們的階級立場,那麼你的思想覺悟則是決定了你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的面對世界和人生,你的追求就是一種熱愛和奉獻。這是一種大愛,是對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的追求,犧牲小我為人民。

如果在現實的生活中,你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那麼你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等等一切的目的,則是一種個人主義至上的享樂心理,是典型的一種私心。

一個人,如果沒有更高一級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生活的目標也就是眼前的利益。為了支撐自己精神和思想上的麻木和空虛,你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去賺錢掙錢,然後就是與一群狐朋狗友的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極時行樂和極時享樂。

網絡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物質就是一種幻覺。但是物質基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則是建立在對社會的高度認知和積極實踐之上。而我們所要實現的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則是唯物世界觀的最大化。這就是在現實的世界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

積極向上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大境界,是由愛心和奉獻所累積,這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這也是客觀世界的人性所現,也顯現出了客觀世界的一種複雜性。唯心和唯物,對人生的追求大不一樣,一個自私,另一個則是大公。所以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還是應該努力的去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辯證法。

本文由 智慧大中原 原創首發 感謝分享 歡迎關注 文中所選圖片 陳東浩 張東威

相關焦點

  • 唯物、唯心與佛法哪個更究竟?
    隨著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演繹,眾生的生死輪迴「業識流」會儲存在八識田裡,即人生的感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映射,由內而外的一種本性覺知,這個過程就如同譬支佛依十二因緣而成道,春觀百花開,秋觀落葉黃,透過物相感知整個宇宙人生萬物的內在規律,所以唯物和唯心是特定時代下,提出的思想定式
  • 莊子之道,是唯心還是唯物?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
    關於莊子,以前就有過廣泛地討論,莊子之道是唯心還是唯物,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其實唯心唯物的說法不能用在莊子思想上,莊子從未關心過世界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這樣的問題。往大處說,精神與物質的二分,向來就不曾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關心的問題。
  • 唯心還是唯物?王陽明是對還是錯?
    問:人懂得感知理念後應該如何生活?答:在感知倫理秩序下理性地生活,這就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問:感知的本質是什麼?答:感知的本質就是存在運動,一切存在都在運動之中。問:所有的物質都在運動嗎?問:未被感知的物質在運動嗎?答:在感知規則以內存在的物質都在運動,運動是感知的必然形態。問:感知以外有物質嗎?答:感知規則以外有什麼與人無關,也無意義,因為不可能被感知。問: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對嗎?
  • 「唯物」與「唯心」孰對孰錯?一個問題討論了上百年,結果怎樣?
    這裡涉及到兩個大問題,唯物和唯心,還有對與錯。是誰將唯物與唯心對立起來?唯物的說法出現之前並不存在唯心。至少需要把「唯」字去掉。應該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注重的是形而下的作用,因而無產階級革命以其為指導綱領。
  • 這個世界究竟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因為一切唯物與唯心的道理,最終都不可能徹底戰勝對方,唯心有其道理,唯物也有其道理。這二者從來沒有孰是孰非,誰優誰劣——它們只是隨著人類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呈現出的不同傾向而已,那麼,真相是什麼?心物不二。什麼不二?怎麼個不二?心外無物,物外無心。意識是無形的物質,物質是有形的意識。心與物同根同源。心與物的接觸,作用就在這一瞬間。
  • 為什麼說「唯心」和「唯物」的說法,早已經過時了?
    很多人喜歡用唯心、唯物區分哲學家。如把柏拉圖稱為唯心主義者,亞裡斯多德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古代王陽明是唯心主義,東漢王充是唯物主義。唯心和唯物好像成了萬金油,哪裡都好用,隨時都有用。
  • 唯物與唯心都不能自圓其說,兩個主義還在針鋒相對?
    實際上,唯心主義是物質基礎上開出的另一朵花和結出的另一隻果,物質的存在基礎並未動搖,只不過唯物認為物質來源於客觀存在,客觀是個謎;唯心認為物質來源於絕對精神(上帝)或人心(主觀意識),上帝與心是個謎。它們認為,這些謎後面與物質是實在的,是生命的依從對象,是人寄居的家。這充分證明了唯心主義的不徹底性,即其物性本質仍然存在。所以,它不但沒有駁倒或解構唯物主義,反而鞏固了唯物主義的基礎地位。
  • 海賊妥妥地唯物派,咒術暫定唯心派,還是EVA最特別二體論
    今天看《咒術回戰》七海建人(娜娜明)和真人,在糾結一個老問題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換算到動畫裡就是「先有肉體還是先有靈魂」。拋開問題探求本質,其實就是唯心派還是唯物派。01海賊王明顯東方文化,整體上是唯物的海賊裡面還是現實元素多,儘管世界觀龐大,但是邏輯完整性控制力特別好
  • 唯物和唯心,都是太極,都是無限!
    有讀者在諮詢過程中,順便問了這樣一句:請問此時的您,還信奉西方的唯物主義思想嗎?您的一些智慧的觀點,跟唯物主義思想矛盾嗎?
  • 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在其他國家,哲學主要關注問題,如心靈哲學、分析哲學(語言)、認知哲學(認知)等,這已經脫離了傳統的唯物與唯心的劃分。嚴格說來,「唯物與唯心的差異」說法的哲學開端在於笛卡爾,他在論證我思問題的時候產生二元論,後來被恩格斯作為分析哲學史的原則確立起來。現在很少有人在這麼談論哲學了(對哲學流派定性),而更多是強調哲學與現實、問題的關係。
  •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在我看來,沒有唯心,均是唯物。比如說,神,靈魂,鬼魂,我都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還有報應,我也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要考察一個時代,就要考察一個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但是其他因素並不是完全無關的因素,只是從屬的因素。
  • 橫行不霸道,嚴學章的心物主義,唯物唯心辯證相融通,觀點獨到
    有唯物和唯心兩大派別,各持一詞,爭吵的很厲害,也很久遠,至今未有結果,永遠不會有結果的。一切學說都是人學,根本在人。你相信唯物,世界的本源就是物;你相信唯心,世界的本源就是心。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是唯心論的翻版。又加上一句知行合一,從方法論上調和了唯心與唯物,這是王陽明的高明所在。大大的狡猾。
  • 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徹底解決了唯心和唯物的問題
    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徹底解決了唯心和唯物的問題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笛卡爾,曾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提到笛卡爾,我們有兩個印象。第一個印象就是他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哲學。而第二個印象,則是他與瑞典皇后的愛情。
  • 重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物和唯心
    恩格斯指出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思維和存在,誰是世界的本原,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也就是誰決定誰的問題,「思維對存在的地位問題,這個在中世紀的集經院哲學中也起過巨大作用的問題:什麼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
  • 明白這點才能論證唯物和唯心,不然都是盲人摸象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如果物質的概念搞不清楚,就去論證唯物和唯心,那基本都是盲人摸象,都只能看到事物的其中一個側面。
  • 哲學史上的亮點:墨家學說的哲學源,流向唯物與唯心兩大陣營
    哲學史上的亮點:墨家學說的哲學源,流向唯物與唯心兩大陣營這不是直接挑釁儒家建議的貴族制了嗎,傷害了貴族集團的直接利益,水火不容啊!其二,墨家與儒家更為對立的另有墨家「三表法」哲學理念。就世界觀而言,墨子悍然提出「三表」理念:其意即統治階級不管幹任何事情,都要以「總結過去」、「尊重事實」、「國家百姓利益」為主題標準。這「三表」不要說與儒家,等於與諸子百家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了!
  • 趙磊:唯心主義者能接受唯物史觀嗎——唯物史觀何以唯物(之二)
    既接受唯物的歷史觀又接受唯心的世界觀,這樣的人在現實中是否廣泛存在,姑且不論。但是,「既接受唯物的歷史觀,又接受唯心的世界觀」,在我看來,這樣的命題在邏輯上卻難以成立。眾所周知,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依據是「物質」,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是「物質決定精神」,即: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第二性的。
  • 哲學的基本問題之:唯物與唯心
    選項D,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唯心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準,C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考點回顧】哲學及其基本問題這是馬原理當中經常考察的知識點,其主要內容有: 基本問題一: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 亞里斯多德,唯物與唯心之間搖擺
    如果說柏拉圖是客觀唯心主義,那麼亞里斯多德則在唯物與唯心之間搖擺。另外說一下,柏拉圖的哲學,充滿了比喻,因此看起來比較有趣;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則是充滿了許多嚴密的邏輯推理,看上去可能比較枯燥。柏拉圖像個詩人,而亞里斯多德像個科學家。下面看看他的思想。
  • 宇宙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現代哲學的兩個最強大的分支,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似乎整個世界都在圍繞著唯物主義來討論,唯物主義成了揭示世界真理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唯心主義就真的毫無用處嗎?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