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徹底解決了唯心和唯物的問題

2020-12-11 百家我傑哥

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徹底解決了唯心和唯物的問題

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笛卡爾,曾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提到笛卡爾,我們有兩個印象。第一個印象就是他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哲學。而第二個印象,則是他與瑞典皇后的愛情。不過,對於瑞典皇后對笛卡爾的感情,很多人都說是謠言,至今沒有被任何有關資料所證實。只知道瑞典皇后總是把笛卡爾對她講課的時間定到早晨5點,導致笛卡爾最後肺炎發作死了。但是,對於「我思故我在」這句話,倒是真正的改變了世界。

首先,「我思故我在」不屬於唯心主義。這得先說明。很多人一提到這句話就認為是維心的,然後就不看了。這是錯誤的認識。這句話是在認識論範疇中說的,不是本體論範疇中。認識論分經驗論、唯理論。本體論才分唯心、唯物。這句話是唯理論。所以說,「我思故我在」並非是唯心主義。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才能接下來的探討。

其次,「我思故我在」究竟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是說,當你思考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為人的大腦很難停止思維,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也會進入夢境。所以說,人每天都在活著。而如果一個人大腦停止思維,那麼雖然也在活著,但是卻實際上已經死亡。強調了精神和意志的重要性。只有當你意識到自己精神存在的時候,你才真正的活著。

那麼,這句話是怎麼改變世界的呢?其實,笛卡爾著書著了很多。理論非常複雜深奧。一般人誰有精力和時間去閱讀這些東西?但是,這句話就比較好。因為這句話非常的好記。所以流傳度就非常的廣。如果真正的理解了這句話的話,那麼笛卡爾的深奧書籍就可以免去時間去看了,畢竟每個人都要工作,閒暇時間是非常少的。所以,以其簡潔性的語言,具有廣泛性。改變了世界。而不止廣泛性,這句話的哲理,也改變了世界。它統一了形而上與形而下。讓人知道,形而下的肉體,需要與形而上的精神相協調。

那麼,這句名言為什麼會解決唯心和唯物的問題呢?我們都知道,笛卡爾推崇二元論。何為「二元」?就是物質和精神的本源是同時存在的。可是,二元論廣受批評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講明白,物質和精神為什麼同時存在。最終只能歸於唯心。其實,這個問題老子早就講過了,那就是用「道」來統一物質和精神。而到了當代,人們又提出,用「善良、真摯、愛」等友善的事物來統一物質和精神,使得物質和精神都在向美好的方向走,這其實是一種二元論的新時代的解讀,徹底的解決了唯物和唯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唯物」與「唯心」孰對孰錯?一個問題討論了上百年,結果怎樣?
    今天回答了某網友提出問題:唯物主義哲學被叔本華證明是錯的,你對此怎麼看?這裡涉及到兩個大問題,唯物和唯心,還有對與錯。是誰將唯物與唯心對立起來?唯物的說法出現之前並不存在唯心。至少需要把「唯」字去掉。應該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注重的是形而下的作用,因而無產階級革命以其為指導綱領。而大多數形而上的哲學是務虛的,重在邏輯反思層面,追究事物終極。然而,事實證明,終極不可追問。直至今日,哲學領域提出的問題,遠比他們真正解決的問題多。
  • 論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也就是說:笛卡爾是唯心主義者,但並不是從此命題看出來的,「我思故我在」並不是唯心命題,而是純粹認識論的內容。說笛卡爾是唯心論者是縱觀他的哲學體系而得出的結論,而並不是從這一命題,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為當我懷疑其他時,我無法同時懷疑我本身的思想」。
  • 哲學界的超級疑問,究竟是我思故我在,還是我在故我思?歡迎互懟
    現在已不是意識形態很強烈的時代,沒必要一定要爭出個「唯物」還是「唯心」,很多情況下,哲學詩畫認為倒是唯心和唯物同時作用於世界的。比如我們平日說的緣分,不能單純的看做是唯物或唯心。在此,笛卡爾只是想表明:「思」之於「我」的重要性!如果我不「思想」,就好象我「不存在」一般。不思想的「我」和其它萬事萬物無異,就如同其他動物或石頭一樣。
  • 唯物、唯心與佛法哪個更究竟?
    隨著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演繹,眾生的生死輪迴「業識流」會儲存在八識田裡,即人生的感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映射,由內而外的一種本性覺知,這個過程就如同譬支佛依十二因緣而成道,春觀百花開,秋觀落葉黃,透過物相感知整個宇宙人生萬物的內在規律,所以唯物和唯心是特定時代下,提出的思想定式
  • 這個世界究竟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因為一切唯物與唯心的道理,最終都不可能徹底戰勝對方,唯心有其道理,唯物也有其道理。這二者從來沒有孰是孰非,誰優誰劣——它們只是隨著人類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呈現出的不同傾向而已,那麼,真相是什麼?心物不二。什麼不二?怎麼個不二?心外無物,物外無心。意識是無形的物質,物質是有形的意識。心與物同根同源。心與物的接觸,作用就在這一瞬間。
  • 唯物與唯心都不能自圓其說,兩個主義還在針鋒相對?
    答:意味著主觀、錯誤和荒謬,這是一個不小的誤解。唯心主義是具有唯物本色的人認識上的一大突破,人終於在物質以外找到了新的認識立場,人發現了主觀意識和絕對精神,人終於將自己置於物質之上,人不但做了物質的主人,人還要為物質立法。唯心主義打破了客觀的權威,在客觀的邏輯困境中,找到了另外一條路。
  • 海賊妥妥地唯物派,咒術暫定唯心派,還是EVA最特別二體論
    今天看《咒術回戰》七海建人(娜娜明)和真人,在糾結一個老問題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換算到動畫裡就是「先有肉體還是先有靈魂」。拋開問題探求本質,其實就是唯心派還是唯物派。破解僧,怪僧平時愛好喝酒女色(這……),對待神的態度,我管你是什麼?在亂世之中無論多大困難,也沒有神來救你。也能看出作者大大對宗教人物沒什麼好感,妥妥的唯物主義。也有人提出梅麗號的船精靈,這肯定是唯心的。(面對拆臺的,我不想搭理)可能就這一個吧,在除去惡魔果實這種魔幻的東西外,海賊核心還是唯物派。
  • 唯物和唯心,都是太極,都是無限!
    我當時回覆:你所謂的唯物和唯心,都沒有唯到極致。極致就是太極。唯物和唯心,唯到極致的話,就是一個東西。就沒有極性,這就是無極,無極生太極。大道無極,大道圓融。唯物唯到極致,在目前來看就是量子。量子實驗顯示,測量創造實相。測量結果由測量人的意志決定。數學公式中,也有類似都研究。我的文章寫過多次。
  • 為什麼說「唯心」和「唯物」的說法,早已經過時了?
    很多人喜歡用唯心、唯物區分哲學家。如把柏拉圖稱為唯心主義者,亞裡斯多德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古代王陽明是唯心主義,東漢王充是唯物主義。唯心和唯物好像成了萬金油,哪裡都好用,隨時都有用。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最為有名的命題,是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我思故我在」。後來很多人根據笛卡爾的說法,又提出了不少相似說法,像「我欲故我在」、「我動故我在」等。笛卡爾生活在以文藝復興為背景的17世紀。16、17世紀是西方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
  • 明白這點才能論證唯物和唯心,不然都是盲人摸象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針對這些問題,哲學詩畫從一位網友那裡挑選了他的部分精華論述,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的。
  • 重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物和唯心
    這是任何一個從事哲學研究的人都不能迴避的問題,它決定著哲學人的哲學派別和哲學選擇,決定著他們對於哲學問題解決前提和基礎。但是, 也有少數哲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最著名的就是康德和休謨,他們否認人的認識能力,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恩格斯也指出,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在不同程度上批判過不可知論,但由於他們各自哲學的局限和缺乏科學的時間觀點,因而不能徹底駁倒不可知論。
  • 莊子之道,是唯心還是唯物?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
    關於莊子,以前就有過廣泛地討論,莊子之道是唯心還是唯物,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其實唯心唯物的說法不能用在莊子思想上,莊子從未關心過世界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這樣的問題。往大處說,精神與物質的二分,向來就不曾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關心的問題。
  • 唯心嗎?還是唯物……
    求知,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獲取的艱苦過程,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有一個不愛學習的惰性。畢竟學習是一個十分枯燥,而又痛苦的過程。因為,人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學習,才能達到進步和改變自己的目的。因為我們前進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和相應的代價而取得。
  • 莊周夢蝶:我思故我在
    莊周夢蝶:我思故我在有一天,莊周在睡覺時,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在花間翩翩飛舞,悠遊自在,十分快樂,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原來是莊周。當莊周忽然夢醒時,才發現夢中那隻蝴蝶原來是自己。這時,莊周心想:「到底是我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才化為了我?」莊周夢蝶的故事其實是在討論「思」和「在」的辯證關係。在西方,有笛卡爾強調「我思故我在」;而在中國,有禪宗所強調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有《心經》所闡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在我看來,沒有唯心,均是唯物。比如說,神,靈魂,鬼魂,我都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還有報應,我也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要考察一個時代,就要考察一個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但是其他因素並不是完全無關的因素,只是從屬的因素。
  • 香海禪音 | 我思故我在
    當然基督教也算心理學,只不過這種心理學除了上帝和 《聖經》 之外,實在沒有太多內容可講。情況直到歐洲進入近代之後才改變,因為那時,哲學的思維又重新抬頭。笛卡爾的懷疑1619 年的一天,一位年輕人將自己關進了熱烘烘的「火爐」——後人猜測那是個帶壁爐的小房間——待了整整一天。他之所以要這麼做,不僅為了避寒,而且為了思考。
  • 重新審視我思故我在
    記得高中政治老師在講到唯心主義的時候,大家都不以為然,覺得唯心論很搞笑,然而我卻將這句「我思故我在」深深刻在了腦子裡,不時便思考其含義。終於2020年的年初,一系列的事情出現,網絡上是風起雲湧,輿論導向隨波逐流,終究消失在3月1號,讓我重新審視了這句話,我思故我在,作為一個人,要對事物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而不是盲目跟風,被別人當槍使。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多的數不勝數,尤其是今年開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這樣的事,堪稱魔幻。
  • 笛卡爾 我思故我在
    因此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們不能機械地站在一個固定的角度,隨便地徹底地否定別人,否則就是否定了哲學本身。我們對笛卡爾的了解,大部分是停留在高中數學階段,開創了解析幾何。先入為主,本能認為笛卡爾是個數學家。其實,他還有其他身份:神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還有哲學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 橫行不霸道,嚴學章的心物主義,唯物唯心辯證相融通,觀點獨到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有唯物和唯心兩大派別,各持一詞,爭吵的很厲害,也很久遠,至今未有結果,永遠不會有結果的。一切學說都是人學,根本在人。你相信唯物,世界的本源就是物;你相信唯心,世界的本源就是心。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是唯心論的翻版。又加上一句知行合一,從方法論上調和了唯心與唯物,這是王陽明的高明所在。大大的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