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講話,一定要遵循邏輯的基本規律。提高自己說話的邏輯力,可以為話語增添分量和說服力。對HR來講,有邏輯的說話更是必不可少的職場技能。
版權資訊|文/陳慕妤 來源:「陳慕妤」 ID:chanmuyu 授權 培訓人社區 發布
一般而言,邏輯的基本規律就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這四種規律,不同程度影響著我們的表達,體現在我們說話的每一個環節。為了把話說好,我們必須好好學習這些基本規律。
否則你想說服別人不要傷心,而你卻又不斷去講看書的好處,別人聽完也不知道你在表達什麼——除非,你能給出看書可以治癒別人傷心情緒的理由。
而這就是邏輯的同一律。
運用同一律,有兩點必須要注意: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概念的正確意思,這時你的表達就難以準確具體,也就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亂,自己說著說著,都不知道說到哪裡去了。
例如你對別人說:「戀愛的技巧很重要。你技巧水平的高低,是讓你戀愛成功的重要條件。」
這句話有什麼問題呢?
換言之,你的話沒有理出一個清晰的頭緒,把水平低都當成戀愛成功的重要條件了。
這就是對表達的概念不明確的例證。平常我們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加以注意。
有人在說話的時候,很容易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逛街看到別人吃雪糕,你跟朋友說想買一個吃。說著說著,然後你就感慨為什麼想買的衣服沒有降價呢。別人聽了你說的,那麼回應你去吃雪糕好呢,還是跟你討論衣服的事情呢?#尷尬臉#
因此,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在心裡裝著一個主題,想著主題,圍繞著主題來講。不要以為平時閒聊用不著這樣做。你想跟朋友說去看電影,你也得要說想看的電影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想看吧。安慰別人,你也得圍繞著「不要傷心」這個主題做闡述吧。只不過這個過程比較短,沒有演講那麼長篇大論,所以你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但平日留意一下,你的表達會更清晰。一支可以刺穿所有東西的矛,跟一個可以防禦所有矛的盾,那麼兩者相遇,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結局呢?至少在我們這個世界,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這兩個判斷不能同時為真,至少有一個是假的。
例如,一種液體可以溶解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那麼這種液體,用什麼東西來把它裝起來呢?如果沒有東西裝得起來,那麼這種液體豈不是融掉了載體之後,就不會存在於這個世界了嗎?
所以,矛盾律不能都是真的,只能同時都是假的。例如你說:「這些食物我全都很喜歡吃,唯獨有一個,我怎麼都吃不下去。」
這就是自相矛盾。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些食物我基本上都喜歡吃,或者我大部分都喜歡吃,而非全部。
所以在辯論中抓住對方言論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就能夠立刻駁倒對方,給予強力的反擊。
矛盾律跟排中律有點相似。也就是說,排中律要求我們在講話中表達的思想觀點一定要鮮明,是什麼就是什麼,肯定什麼,反對什麼,贊成什麼,批評什麼,都一定要清晰明確,不能含糊其詞。
例如,聽歌對治療情緒很有用,但也不是很有用。那麼到底聽歌對於治療情緒有沒有用呢?我們聽了這話也不知道對方到底要表達什麼。
如果你說聽歌有用,你就要清晰表達這個觀點;聽歌沒用,也要明確表達這個觀點。你不能一邊說聽歌對治療情緒有用,然後又否定聽歌對治療情緒沒用,自相矛盾,相互否定。這兩者,只能有一個是真的。
充足理由律,就是說想要確定一個判斷是真的,就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有些人說話,以為這樣就是這樣,他覺得事情是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什麼理由也說不出來,就算你的辭藻再華麗,也會讓人感到這些話的蒼白無力。
我之前提供的那些訓練方法,就是訓練這種邏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