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四種規律,將讓你的話說得更有邏輯

2021-03-01 培訓人社區

我們日常講話,一定要遵循邏輯的基本規律。提高自己說話的邏輯力,可以為話語增添分量和說服力。對HR來講,有邏輯的說話更是必不可少的職場技能。

版權資訊|文/陳慕妤 來源:「陳慕妤」 ID:chanmuyu 授權 培訓人社區 發布

一般而言,邏輯的基本規律就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這四種規律,不同程度影響著我們的表達,體現在我們說話的每一個環節。為了把話說好,我們必須好好學習這些基本規律。

一篇文章,一次講話,都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思想,這個思想貫穿整篇講話的內容。

如果去說服別人接受一件事,也需要圍繞一個目的來開口講述。

否則你想說服別人不要傷心,而你卻又不斷去講看書的好處,別人聽完也不知道你在表達什麼——除非,你能給出看書可以治癒別人傷心情緒的理由。


而這就是邏輯的同一律。

運用同一律,有兩點必須要注意:

1、概念必須要明確

這就要你在運用概念表達你的思想時,一定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如果你能對這個概念保持確定性,那麼運用的時候,就不會偏離軌道,整個談話也能夠保持確定性。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概念的正確意思,這時你的表達就難以準確具體,也就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亂,自己說著說著,都不知道說到哪裡去了。

例如你對別人說:「戀愛的技巧很重要。你技巧水平的高低,是讓你戀愛成功的重要條件。」

這句話有什麼問題呢?


問題就在於,這句話的後半句,表達的意思是技巧水平的「高低」。

也許你想表達的這個概念「戀愛技巧」,水平高了,就會容易成功;水平低了,就很難成功。但是你卻說成,「高低」都是讓你戀愛成功的重要條件。

換言之,你的話沒有理出一個清晰的頭緒,把水平低都當成戀愛成功的重要條件了。

這就是對表達的概念不明確的例證。平常我們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加以注意。


2、不能隨意轉移說話的主題

你講話的時候,必須有一個貫穿整篇談話的中心。

這一刻說話,只能有一個中心,不能同一時刻有其他的中心。否則,你的話上一句說這個意思,下一句又說那個意思,聽眾就會如墜雲霧,不知道你到底說什麼。

有人在說話的時候,很容易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逛街看到別人吃雪糕,你跟朋友說想買一個吃。說著說著,然後你就感慨為什麼想買的衣服沒有降價呢。別人聽了你說的,那麼回應你去吃雪糕好呢,還是跟你討論衣服的事情呢?#尷尬臉#

因此,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在心裡裝著一個主題,想著主題,圍繞著主題來講。不要以為平時閒聊用不著這樣做。你想跟朋友說去看電影,你也得要說想看的電影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想看吧。安慰別人,你也得圍繞著「不要傷心」這個主題做闡述吧。只不過這個過程比較短,沒有演講那麼長篇大論,所以你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但平日留意一下,你的表達會更清晰。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了。

一支可以刺穿所有東西的矛,跟一個可以防禦所有矛的盾,那麼兩者相遇,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結局呢?至少在我們這個世界,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這兩個判斷不能同時為真,至少有一個是假的。

例如,一種液體可以溶解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那麼這種液體,用什麼東西來把它裝起來呢?如果沒有東西裝得起來,那麼這種液體豈不是融掉了載體之後,就不會存在於這個世界了嗎?

所以,矛盾律不能都是真的,只能同時都是假的。

在現實生活當中,不少人在說話時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

例如你說:「這些食物我全都很喜歡吃,唯獨有一個,我怎麼都吃不下去。」

這就是自相矛盾。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些食物我基本上都喜歡吃,或者我大部分都喜歡吃,而非全部。


平時說話自相矛盾,我們很難察覺到。一般如果你無法自圓其說一件事,基本上就是自相矛盾了。

明明跟女朋友說今天去了看電影,沒想到卻被女朋友的閨蜜發現那個時間跟一個妹子在一起。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怎麼會身處兩個不同的地方呢?既然這兩件事不能同時為真,那有一個肯定是假的了。

所以在辯論中抓住對方言論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就能夠立刻駁倒對方,給予強力的反擊。

矛盾律跟排中律有點相似。

如果說,矛盾律兩個互相矛盾判斷不能同時為真,只能有一個是假的;那麼排中律,就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為假,一定要有一個是真的。

也就是說,排中律要求我們在講話中表達的思想觀點一定要鮮明,是什麼就是什麼,肯定什麼,反對什麼,贊成什麼,批評什麼,都一定要清晰明確,不能含糊其詞。

例如,聽歌對治療情緒很有用,但也不是很有用。那麼到底聽歌對於治療情緒有沒有用呢?我們聽了這話也不知道對方到底要表達什麼。

如果你說聽歌有用,你就要清晰表達這個觀點;聽歌沒用,也要明確表達這個觀點。你不能一邊說聽歌對治療情緒有用,然後又否定聽歌對治療情緒沒用,自相矛盾,相互否定。這兩者,只能有一個是真的。

充足理由律,就是說想要確定一個判斷是真的,就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

我們表達觀點,闡明思想,一定要有理有據。提出一個觀點之後,需要給出相應的證據、大量的材料來佐證,才能讓人覺得你的話有說服力。

為什麼說明一個道理的時候,要附上相應的例子,就是這個原因。

只要你舉的例子是真實存在,經得起實踐檢驗和推敲,那麼你的話就會更有邏輯的力量。如果說什麼都只能猜測、估計、憑空臆想,我相信說什麼都很難讓別人信服。

有些人說話,以為這樣就是這樣,他覺得事情是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什麼理由也說不出來,就算你的辭藻再華麗,也會讓人感到這些話的蒼白無力。


所以表達我們的觀點時,論據充分,論證有力,自然就能夠提升我們表達的力量。

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注意多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和知識,豐富講話中的論據內容,才能夠增強講話的說服力。

我之前提供的那些訓練方法,就是訓練這種邏輯力量。


相關焦點

  • 人際溝通,如何提升邏輯表達能力?掌握這兩招,把話說得條理清晰
    人際溝通中,表達能力,也就是說話的邏輯很重要。把話說得邏輯清晰,言簡意賅地表達意見,是溝通的有力武器,而邏輯混亂、前言不搭後語,是溝通的致命傷,多少人敗就是敗在了不會表達上!那麼,人際溝通,如何提升邏輯表達能力呢?掌握以下這兩招邏輯技巧,就能把話說得條理清晰。
  • 掌握這兩招邏輯技巧,把話說得條理清晰
    把話說得邏輯清晰,言簡意賅地表達意見,是溝通的有力武器,而邏輯混亂、前言不搭後語,是溝通的致命傷,多少人敗就是敗在了不會表達上!那麼,人際溝通,如何提升邏輯表達能力呢?掌握以下這兩招邏輯技巧,就能把話說得條理清晰。一、遇到不利的話題時,巧妙地用邏輯轉移話題。
  • 小白看普通邏輯:普通邏輯規律
    例如.具有屬種關係的概念內涵和外延間的反變關係、主謂項 相同的性質判斷間的對當關係、德•摩根定律(否定聯言得選言、 否定選言得聯言),等等。這些思維形式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繫,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而都具有規律的性質。實際上,每一 個永真的邏輯公式或有效的推理形式都是一條具體的邏輯規律。
  • 四種說話類型,你是哪一種?幫你明確修煉方向
    第二種:內斂低調,說話做事非常有邏輯這類人說話的時候非常有邏輯,而且他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有邏輯思維的,我們把這種表達方式的人比喻為藍色,這類人講任何的觀點都有數據、有理論、有論證、這些東西他都有。正是因為他有所有的論證,比較喜歡研究,所以他的邏輯思維比較讓人相信,但是在你講話的時候又缺少了一點點熱情,所以需要修煉的一種技能,就是你要學會像我們剛說的第一類紅色的人學習,多一點熱情會比較好。
  • 邏輯不可缺,何謂矛盾律?思鑫誠禾有話說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在這個「自相矛盾」成語典故中,就是因為這個楚人把話說太滿,導致了自己的兩個論點變成了針鋒相對的論點,說白話一點就是,自己反對自己,於是別人反對他,他也就沒話說啦從這個典故中,化用出的「矛盾」概念,也被應用到了後來邏輯規律中的「矛盾律」的解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反對或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成真,所以必定有至少一個是假
  • 獨立思考 – 掌握四種邏輯思辨能力才能擁有(下)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用這樣的邏輯向你傳授知識,你一定會指出他沒有邏輯,他講的知識是偽科學。但事實卻是,從法庭辯論到資訊新聞再到學術論述,我們接觸的99%的信息都是由論辯邏輯推理敘述而成。你肯定會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有圖有真相,我們分析一個著名的法庭辯護案例就可以認識到事實的真相了。
  • 如何讓孩子心理更強大?培養孩子這四種力量就行,父母要學會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學著提高孩子的心理資本;使得孩子的心理變得更強大一些,更有自信一些,這樣才能夠更從容的應對生活、應對之後所到來的磨難!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資本」?先讓我們來了解這4種力量。
  • 為什麼有的人短短幾句話就能打動你,怎樣鍛鍊講話邏輯
    說話有邏輯,能帶來哪些好處講話邏輯,其實反映的是思維邏輯,有句話說得好,叫「說話走心」,出的我口,入的你心,說話能打動別人,讓別人聽得懂,聽得舒服,得到內心認同,就是好邏輯。否則如「雞同鴨講」,雙方碰撞不出火花,達不到效果。
  • 注意這幾點,能讓你思考得更全面,表達更有邏輯性
    其實我們都有與多人討論問題,在公眾面前表達自我的機會,學會去思考,並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能讓一個人在人群中被看到,從而得到較多的機會。圖片來自網絡那麼,怎樣才能使得自己能夠思考得更全面,表達更有邏輯性呢?
  • 你會邏輯表達嗎?——《金字塔原理》讀書筆記
    我們都希望在表達時,能把話說到點子上,正面回答問題,而不是讓對方一味地猜測和理解。上一篇《想提高職場溝通效率?先學會表達!》主要寫了表達前要明確信息背景和表達時學會描述這兩點技能,但只會這兩點是完全不夠的,所以今天再給大家講講邏輯表達。聽眾最常用的4類疑問:是什麼?為什麼?
  • 四種寫作結構,教你寫出邏輯清晰的文章
    時間是最公平的,你把時間用在了哪裡,就會有相應的收穫。這就是用總分總的方式來寫一篇文章,讀者會對文章的主題和結論印象深刻,因為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強調。這就是很明顯的並列的結構,而且這四件事情都是為主題服務的。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我們基本也了解了,並列式結構的特點,這個結構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我們在文章中也用得很多,如果你拿不準該用什麼樣的結構,那這種結構就是最保險的。
  • 簡單教你學會血型遺傳的規律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血型,通常在需要輸血或驗血的時候醫生也會告知你的血型是什麼。尤其在一些急救場景準確預知你的血型可以為醫療救護爭取更多的時間。但人的血型是怎麼決定的呢?你的血型是否和你父母的血型有關係呢?你的血型又是怎麼影響自己孩子的血型呢?
  • 近幾年國考行測邏輯判斷的四種規律,三種應對策略!
    在國考行測考試中,判斷推理共計40道題目,分為四個部分:邏輯判斷、定義判斷、類比推理、圖形推理,而對於同學們來說當屬邏輯判斷難度最大,如果在這個部分能夠多拿分或者不失分,必然會趕超很多考生。中公網校通過觀察近七年的真題試卷,總結出邏輯判斷具有如下規律:一、提問方式更為靈活多變。比如2018國考副省級的108題,問法形式為:這項調查最能支持的論斷是?此類問法看似是加強型題目,實則考查的是結論型,所以不能單從「支持」二字進行判斷。
  •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農業發展的空間邏輯 第二個邏輯 經濟學家一般告訴大家中國以外的世界農業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我認為是四種。前面的三類是一樣的,我認為第四個是另外的獨特模式。
  • 形式邏輯和辨證邏輯的基本規律
    (接上回)第四,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1.同一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思想必須保持確定和同一。違反這一要求,就會犯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的錯誤。也即每一概念和判斷,都是確定的,不能互為混淆。違反這一要求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錯誤。例如某電站有一告示牌,上面赫然寫著:嚴禁觸摸,一觸即死,違者法辦。既然觸電身亡,怎麼法辦死者?這就違反了矛盾律的規則了。3.排中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否定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違反這一要求就會犯模稜兩可的錯誤。例如:青年人有個人志向不好,沒有個人志向也不好。
  • 男人再老實,也要學會「四種狠」,有道理
    西方有《聖經》,東方有《易經》,《易經》中的每一卦,都包含了事物發展的一種規律。最為神奇的是,只要你跟著易經做選擇,按照它說的去做,就會離成功更進一步!縱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讀過易經!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易經是能夠讓你的成功機率放大幾十倍的法寶!
  • 申論議論文寫作本是「小菜一碟」,只要你學會這招
    但很多考生似乎忽略了說理文章的「命門」:邏輯。假如 沒有嚴密的邏輯,如何以理服人?束手無策之下,要麼瞎套模板,要麼「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其實議論文寫作並不難,只要掌握一個基本方法就能突破了。下面,我以經典命題「張三壞蛋論」為例進行說明。假設某試題給定材料的主要內容是張三為害一方的劣跡,而試題要求根據給定材料,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對張三的看法。
  • 邏輯,讓世界更理性
    這得到了世界各地廣泛的響應,很多國家和地區舉行了慶祝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9年11月在巴黎舉行第40次大會,正式將每年的1月14日定為世界邏輯日。  1月14日在世界邏輯史上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1901年1月14日塔爾斯基誕生,1978年1月14日哥德爾去世,他們兩位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以1月14日作為世界邏輯日更加具有紀念意義。
  • 怎樣讓寶寶睡眠更有規律
    1歲以內寶寶的睡眠變化到底有何規律,怎樣才能抓住規律讓寶寶睡好呢?  重慶安琪兒婦產醫院兒保科主任沈潔表示,寶寶睡覺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了解不同階段寶寶睡覺的規律,可以幫助你更加輕鬆的帶娃。  剛出生的寶寶  剛離開媽媽的子宮,寶寶每天有16—18個小時都處於睡眠狀態。
  • 期末了,魅力英語宋老師有話說~
    第一個被我否定的是遠途旅遊,因為有過年這件事,你怎麼也是有幾天無法安心學習的,我可以理解。所以再安排一個遠途旅行就不行了,時間不允許,當然你去參加冬令營活動我大力贊成!那麼關於寒假作業,我想你一定得奮筆疾書,寒假作業不能安排的細水長流,天太冷,會斷流的!寒假作業請根據自身能力,看看可否在1-2周內完成,按我多年的求學經驗,這事完全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