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他們怎麼了?)
He has a sore throat and a cough.(他嗓子疼且咳嗽。)
He has a fever.(他發燒了。)
He feels tired.(他感覺累。)
What should we do?(我們應該做什麼?)
Remember W-U-H-A-N.(請記住W-U-H-A-N。)
這是萍鄉市安源區白源學校教師廖婷線上教學八年級英語下冊課文《Unit 1 What’s the matter?》中的一幕。雖然這節課在「空中課堂」已經播出了一個多月,但廖婷還是時常收到其他教師的點讚信息。
「以新冠肺炎疫情的表現導入新課,接著播放視頻如何預防疫情,尤其對『WUHAN』的解釋讓人耳目一新,這個設計簡直妙極了。」新幹縣教師聶健如如是說。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而是一個團隊的力量。」回想起錄製課程的點點滴滴,廖婷用「團結就是力量」來形容。1月31日,她接到省英語學科帶頭人、安源區教育局楊立紅老師的邀請,與安源學校教師鍾琪等三人組團,完成英語課程線上錄製。
「2月1日,開始備課。」
「2月4日,要完成第一單元前4個課時的錄製。」
這是硬任務!
「授課教師必須是省、市名師或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
這是硬標準!
以往,準備一堂公開課至少需要花半個月時間打磨。如今,幾乎沒有準備時間。早已習慣打硬仗的楊立紅,腦海裡立刻像雷達般快速「掃描」,一天之內,她便完成了團隊建設。「剛開始,團隊只有三個人。在完成兩周的課時量後,陸續有老師加入,到目前為止是八個人。」
備課是首先要啃下的「硬骨頭」。2月1日,楊立紅、廖婷和鍾琪三人團隊立即進入備課狀態。「2018年,參加萍鄉市初中英語優質課比賽時我們就是一個團隊。大家彼此都很熟悉,廖婷年紀最小,性格比較內斂,話不多;鍾琪和我都是話嘮型,較外向。我們三個人都是一個屬相,屬蛇,我和鍾琪比她正好大一輪。」楊立紅覺得這是三人的緣分,性格上的互補讓彼此合作起來也很順暢。
三人團隊,流水線作業——當過多次優質課比賽評審的楊立紅,負責教學設計;鍾琪是安源學校信息辦副主任,英語專業出身的她,專門自學了信息技術且對此特別熱衷,以她為主負責技術加工再合適不過;曾獲萍鄉市初中英語優質課比賽第一名,有過多次大賽經驗、台風穩健的廖婷,主要負責上課。
無生課堂比有生課堂難太多!老師在唱獨角戲,感受不到學生的反饋。三人團隊靜下心思考,我們的教學設計學生會有什麼反應?
「兩兩討論(pair work)和小組討論(group work )是英語課堂裡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而在無生課堂,這兩者完全用不了。」
「在兩兩討論中,我們讓老師和一名學生各自扮演角色(role-play),或讓一個學生分別扮演兩個角色;而針對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改編對話、複述文章,或者提前把導學案發放到班級群裡,孩子們把錄製好的視頻再發過來。通過布置課後作業的反饋為下一堂課作準備。」
「八年級英語下冊第一單元的話題是關於健康與急救,學生主要學習有關健康問題及處理建議的表達方式。同時藉此學習訓練相關語言結構。這不正好與武漢疫情高度契合麼!通過講解W-U-H-A-N這一口訣讓學生了解預防疫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比如要洗手、正確使用口罩、定期量體溫、避免到人群密集處、不用不乾淨的手接觸到臉等。」
一次又一次頭腦風暴,一個又一個深夜,鍾琪盯著屏幕剪輯視頻的眼睛發紅,心率不齊;廖婷因連續上課,嗓子嘶啞咳嗽;楊立紅長時間坐著備課,老毛病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疼痛不已。但是,她們設計新穎的課程,贏得了「空中課堂」內外的一致好評。
「我特意去把八年級的英語課都看了一遍,真的不錯。」
「時間緊任務重,能讓全省絕大部分老師點讚,令人佩服。」
「學生都說比自己老師上得好。」
看到各方的反饋,三人女子團隊開心地笑了。
來源:《江西教育》記者 曾維平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