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分新課改地區考綱取消;
2022年前,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不再制定考試大綱;
2019年語文新教材,一本的厚度是老教材的兩本厚……
取消考綱,影響最大的科目是語文;
新教材,變化最大的還是語文。
2019年考生就已經明顯覺得:
閱讀篇幅越來越長,從頭讀到尾,還是不知道文章講了啥?
選擇題讀題60秒,糾結6分鐘,最後完美避開正確選項?
主觀題寫了100字,最後只得2-3分??
.
語文怎麼備考?
大語文到底有啥玄機?
這些讓廣大考生和部分教師困惑的問題,在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高考命題研究專家王大績看來,卻都是萬變不離其宗,而且是越改越合理了!
王老師說,面對新課改,新教材,除了平時注意積累,應對高考,考生必須具備專業的答題意識與答題技巧。
語文也有答題技巧?
也有專業和業餘之分?
那專業的答題意識與技巧究竟是什麼呢?
名師王大績老師只說了四個字:「檢索加工」。
簡單的四個字,一旦悟到其中的玄機,就可以幫助你比同樣水平、但不具備專業意識和技巧的考生多考出10-30分!
不信就看看歷屆考生對王大績老師的膜拜:
李悅,來自重慶市,2019年以675分(語文132分)考入清華大學,這樣評價「檢索加工」:
「王大績老師說『語文是一個檢索加工的過程』,這個理論對我啟發比較大。對於語文,可能更多的人覺得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但應試的話就需要一定技巧,那麼這個檢索加工就是語文答題的一個技巧,檢索信息,加工信息。
「雖然檢索加工的這個過程,大家做題的時候都會經歷,但如果沒有非常清晰的檢索意識、加工意識,就會處於一個非常糊塗的狀態。我漸漸摸索出解決語文選擇題的通法,逐漸克服在選擇題這一塊的問題。而且檢索加工不單單影響著語文科目,也可以推廣到文綜的學習上。」
周匯原,來自湖北省,2017年以632分(語文從110分進步到高考132分)考入中央財經大學,他說:
「王大績老師講的檢索與加工理論頗有幾分哲學味道。我本身看書比較多,自認為語文水平不錯,但我對語文考試沒什麼明確認識,只求考個差不多,分數一直在110分左右徘徊。聽了他的課後,我的語文考試由自發到了自覺。
「王大績老師也會批評某些模擬考卷子不合理,我原來只感覺不合理,現在能憑藉王大績老師的思想明確指出什麼合理,什麼不合理了。高考時,語文卷子到手,別人發現題型變了,覺得陌生,我卻胸有成竹,思路清晰,最終拿到了132這一空前高分。」
魏來,來自貴州省,2019年以662分(語文132分)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他說:
「我讀東西比較快,但回頭找答案的時候卻很耗時間,目標不清晰,根本找不到。自從聽了王大績老師的課,尤其是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用檢索加工技巧,從起源、發展、措施,再看選項,答題準確度越來越高。」
朱林,來自山東省,2018年以674分(語文118分)考入復旦大學,他說:
「剛開始我還沒有體會到方法的重要性,就像王大績老師的檢索與加工意識,體會後再解題,按照那些看上去簡單卻系統嚴謹的方法去做,便會輕鬆許多。不僅少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提高了正確率。」
如此神奇的檢索加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怎麼在考試中應用?高考語文又怎麼考?
本文是宇恆君整理了王老師近期的一場直播,為你管窺一斑。
語文學習無外乎四個環節:聽、說、讀、寫,而作為筆答考試的高考語文只考「讀」和「寫」。除了選擇題只考讀,其他題目都是二者結合,只是側重不一樣。
例如,現代文閱讀、詩歌閱讀,以「讀」為主,但是通過閱讀答題是一個「寫」的過程;作文也是二者結合,閱讀作文題目的材料是「讀」,但顯然是以「寫」作文為主。
同時,閱讀和寫作是相關聯的。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同學,他平時的閱讀答題答得前言不搭後語,但是他的作文語言很好,這是不太可能的。
考試中心副主任在2019高考前也曾特別強調:「我們過去閱卷看閱讀題,只注意踩點給分,忽略了同學的邏輯思維,忽略了對語文連貫性的考查,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考查。」
由此看來,無論是否取消大綱,語文考的就是閱讀和寫作。所以我們要從這兩個方面來解決問題。
那無大綱下的語文該如何學習?從哪些方面來備考呢?
閱讀和寫作,考查的實質都是同學們「體味景語悟情語」的能力。其中閱讀的基本意識是據題精答,而寫作是據題發揮。
什麼叫「體味景語悟情語」?這張表格又該如何解讀呢?
景語來自於生活和書本,我們每天耳濡目染/通過感官能夠感知到、躲也躲不開的景物、畫面、人物、行為、言語、神態、事物、事件等有形的東西。
情語是不能通過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它是景語的內涵,包括事情的意義、價值,人的思想、感情、胸懷、抱負、理想、追求等「虛」的東西。
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人生面對三本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另外一本是心靈之書。有字之書我們可以理解為書本,無字之書即是生活(景語),心靈之書則是情語。
體味景語要細察、檢索;領悟情語要深思、加工。
① 從思維方式來說,要做到細察、深思
從思維方式來說,要細察、仔細閱讀(包括我們的課文、教材、試題,也包括我們的生活)、發現問題、體察思索、有所觸動,這是一個體味景語的過程;在這基礎之上,深入思考、端詳剖析、拓展延伸、有所領悟,是領悟景語的過程。
② 從運作方式來說,要檢索、加工
只有思維方式還不夠,同學們在考場上、在學習中還要有一種可以操作的運作方式,那就是檢索加工。
高考有一個原則,叫「不爭論原則」,五個老師出一道題,如果其中一個人的答案有不同意見,不爭論,這道題目作廢重新出。試想,如果老師不能統一,怎麼讓幾十萬同學接受,怎麼讓同學們心悅誠服?
所以,語文考試的答案是鮮明的、有確鑿的依據的。
但是高考的任務是選拔人才,不可能讓每道題的得分率都是100%,因此會在題目中設置幹擾信息,造成同學的失誤。
所以,高考試題都必然是「答案信息」和「幹擾信息」交織組成的;這是被客觀條件所決定,不以命題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
一張語文試卷,八千多字,將來可能到一萬字,22道題目。無論解答何種題目,根本原則就是將交織在一起的兩類信息——「答案信息」和「幹擾信息」——分割,檢索、加工「答案信息」。
說了這麼多,檢索加工到底怎麼用?
檢索:根據題目指向,從文本中提取出答案信息,這是擷取景語的過程。
(如何從一個長句中檢索出「答案信息」?三道題,讓你瞬間明白王大績老師的「檢索」↓↓↓)
「檢索」相對比較簡單,在講具體「加工」的例子之前,王大績老師先給大家總結出了加工的類別。
加工:通過推斷聯想,使答案信息實現題目要求,這是推衍情語的過程。
(同樣,一道題感受一下王大績老師的「加工」魅力↓↓↓)
全部的語文學習、考試都是在檢索加工,有大綱也好,不設大綱也罷,檢索加工能解決語文的全部問題。
總的來說,「體味景語」是細察、檢索的過程,「悟情語」是深思、加工的過程。如果再簡化一下就是一個字——「悟」。
這個「悟」,說具體一點就是聯想和想像。
聯想和想像是語文基本的思維方式,如果哪個語文老師沒有把學生帶到聯想與想像的空間裡去,他等於根本沒有上語文課;如果哪個同學不能聯想和想像,你根本沒有登上語文的殿堂。
想要成為一名專業的考生,具備「檢索、加工」的意識是必須的。看似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想要自己領悟,肯定是要花很多時間的,而且很容易一不小心就領悟錯了。
正所謂「瞎學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在學習中適當得到名師的指點,能夠讓你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