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下)

2020-12-25 騰訊網

| 凡 | 是 | 攝 | 影 |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

翻譯:魏連軍(安徽,網名:山坡羊)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攝影師的生活不可能是漠不關心。

--羅伯特·弗蘭克

續上篇

對兩人來說,搬到紐約是逃離一種生活又有意識地尋求另一種新生活。法雷爾曾說他來紐約的原因和弗蘭克離開瑞士一樣:「他必須這樣,就像我必須這麼做,其他人也必須這樣」。

根據歷史學家馬丁.加塞爾(Martin Gasser)的說法,弗蘭克「擺脫了瑞士小家子氣般狹隘的道德價值觀,更加注重事業的成功和社會地位的提升」。紐約的雜誌業是兩人幾年裡收入的來源,弗蘭克籍此養家餬口,而不是拍攝照片的動力,法雷爾也擺脫了青年時期的困境並很快能大手大腳地消費。

1940年代後期兩人都痴迷於這座城市的擁擠、噪音、騷動、文化及豐富的多元性,法雷爾記得弗蘭克反覆說:「多麼美麗的城市,多麼可愛的城市,多麼偉大的城市!」。

起初,兩人都是以人物照片著名,但畫面中都攝入了紐約的建築。尤其法雷爾,當電臺記者問及拍攝紐約的有關問題時,法雷爾談及對天際線的摯愛,先是費城,然後是曼哈頓。他還描述了從當年從三年級教室裡看到的景象:「我可以直接看到費城的輪廓,看到慢慢變化的太陽和灰濛的天空,我真的很喜歡這些,喜歡這些建築」。他後來回憶,十二三歲時看到的一張紐約的航拍照片「簡直驚呆了」,「我不敢相信有那麼多的大樓矗立在那裡,那麼高聳入雲」。

他一直保持這種新奇的感覺並不斷拍攝這些建築,如《麥迪遜大街的施工現場》(Construction Site on Madison Ave圖5)、《洛克菲勒中心遠望》(Looking Toward Rockefeller Certer,New York ,N.Y 1947-1949圖6)、《從52大街碼頭遠望聯合國大樓》(52nd St Pier Looking TowardsUnited Nations Building ,New York 1947 or 1950),還有很多,這些照片中行人點綴在建築之間並與建築融為一體,成為城市活力與光彩的一部分(圖7)。弗蘭克也拍過紐約的建築峽谷和現代大樓,但更多地是襯託個人的渺小,人物常常迷失在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之下,與歐洲的城市截然不同。

圖5 麥迪遜大街的施工現場 路易斯·法雷爾

圖6洛克菲勒中心遠望 路易斯·法雷爾

圖7 路易斯·法雷爾 紐約 1946

國家藝術畫廊

法雷爾在費城時就拍過很多令人難忘的照片,但來到紐約後才真正找到了拍攝的主題,1947-1951年間,這些主題引領他拍出了最好的作品,內容涉獵廣泛:火車站和地鐵站、街頭集市、影劇院、自助餐廳、百貨商店、史泰登島渡輪(the Staten Island Ferry)。

尤其鍾情時代廣場,那裡就像一場嘉年華,在那裡他偶有一次和弗蘭克一起拍攝,但已不記得那次漫遊時拍攝的是哪些照片了,法雷爾在時代廣場的照片常利用百老匯白熾燈的光芒作為表現人物的背景,比如一個吐著煙圈的女人、在沒有鋪砌的街道上漫無目的而又擁堵的行人、迷迷糊糊的拳擊冠軍、敞篷車上兜風的孩子、茫然四顧而又滿懷疲憊的一家人。

弗蘭克也拍夜晚的紐約,但吸引他的不是夜晚人們聚在人行道上的景觀(美國人的遠景),而是單個人或少數幾個人,捕捉個體的姿態與細節,比如握住念珠的手或袋子中的布娃娃,主體很少被其他人物包圍,即使有也彼此孤立,人物間的情感互不關聯。

圖8 路易斯·法雷爾 紐約 1948

兩人都對鮮花情有獨鍾,他們拍攝房間裡的花、插在頭髮上的花、別在肩上的花、拿在背後的花,還有擺在貨攤上的花,用花反襯城市的冰冷,用花強化心目中的主體(圖8),利用鮮花拍攝夫妻、兒童、工人、不幸的人有移情作用,比如法雷爾拍攝一個乞丐時,通過櫥窗裡擺放的花枝聚焦這位乞丐,將乞丐的身影與富麗堂皇的商業世界並置。他們慣用幽默的形式表現嚴肅的形象,包括將大老闆、大兵、社會名流、成功的股票經紀人放置在街區的鮮花叢中。

兩人還都注重捕捉特定的瞬間,從底片印相看這種觀念源自於自發,有些最好的照片僅是主體的輪廓或框架,印相還顯示兩人對獲取想要的照片的自信,一些著名的照片經常是對主體曝光一次後也是最後一次曝光,不再另拍。

兩人開創了「直接」攝影這一廣受業界歡迎的術語,至少在美國,勾勒出了現代攝影的輪廓,突出的進展是利用單一底片製作大量品質相似的照片,那些代表最美時刻的作品得以更廣泛地流傳,獲得更多的榮耀,美妙的作品為更多的人理解並接受。

圖9 羅伯特和瑪麗·弗蘭克在聖根那羅電影節

路易斯·法雷爾紐約1950

休斯敦美術館

弗蘭克和法雷爾都沒有宣稱是「純」攝影,也即通過一次偉大曝光就獲得了最終的成果。法雷爾偏愛窗戶和鏡子插入形成的複雜構圖,例如:在《羅伯特和瑪麗·弗蘭克在聖根那羅電影節》(Robert and Marry Frank at SanGennaro Festival,New York ,N Y 1950)中,抓取了驗光師櫥窗的反光投射到人體模特頭部兩側的瞬間,暗示了夫妻之間的心理分離(圖9),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模特的頭是開放的,弗蘭克的身影漂浮在模特的大頭上,瑪麗(Marry)的頭頂是花叢和蝴蝶,身後是節日喜慶的拱門。

為更好地表達觀點,法雷爾也會毫不猶豫地採樣雙重曝光或底片合成。弗蘭克的路徑是通過底片昭示文化模式偶像,常反覆拍攝並建立新的秩序以「獲取最佳的底片」。有些還用原片做成了書籍,如:《黑白和事物》(Black White and Thing,1952)、《瑪麗書》(Marry’s Book,1949),後者是一本小對開的攝影書,照片是他為即將成為他第一任妻子的瑪麗·洛克斯佩瑟(Marry Lockspeiser)在巴黎拍攝的。後來,在《美國人》中,弗蘭克巧妙地運用多種元素反覆呈現編織成了一個更為宏大的主題,諸如美國國旗,汽車及與汽車相關的設施—高速公路、加油站、汽車影院、路邊餐館等。

法雷爾從未將自己的照片編成過一本書而登上一個臺階,但他非常欣賞《美國人》,批評那些批評這本書的人,斥責那些接受這本書遲的人,他很快就指出:學生和攝影人是最早擁戴《美國人》的群體,雖然並不完全正確(弗蘭克總是得到美國和歐洲主要策展人的支持),採訪中他為弗蘭克的辯護反映了他們兩人友誼的另一個側面,沒有相互嫉妒,也回答了關於兩人友誼的猜測,「我們相互影響,完全沒有隔閡,完全相互接受,從不褒貶對方的照片,從不相互指責」,兩人還都對他們之間缺乏競爭發表了評論。

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有個性的藝術家,弗蘭克更加進取,永不停歇,他走出自己過去的成就繼續輕裝前進,當法雷爾決定把自己的生命和才華奉獻於還算成功的時尚攝影中的時候,他表現的相當失望,覺得更像他們曾經嘲笑的「薩米」。

法雷爾承認,弗蘭克對他背棄初衷的指責很準確也很刺耳,但遠沒有破壞他們的友誼,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是他們關係最密切的一段時光,在紐約的大街上漫步,形影不離。正是弗蘭克在休斯敦美術館發起了法雷爾的2001攝影作品回顧展和專論,安德裡亞·弗蘭克基金會(Andrea Frank Foundation)提供資金支持這一項目,弗蘭克曾這樣描述法雷爾「很聰明,好生氣,對世界滿懷激情」,甜美美妙之情溢於言表,兩人都很懷戀這段歲月,法雷爾的話或許最準確:「我們總覺得人很有趣,人們的小小憂愁更讓我們開懷大笑,我真想再認識他一次,還是那種感覺認識他,或者說是想認識以前的那個他」。

END

(全文完)

譯者

翻譯:魏連軍(安徽,網名:山坡羊)

關於《Looking in:羅伯特·弗蘭克的》

《Looking in:羅伯特·弗蘭克的》(英文名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是一本展示、解析弗蘭克《美國人》攝影著作的攝影畫冊,由於其資料的豐富和詳實,使其成為研究《美國人》的珍貴資料。

書中含有《美國人》中的所有照片以及另外部分攝影作品集,回顧了弗蘭克的創作歷程。另外刊登了包含策展人薩拉·格林諾夫的幾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探討了這本開創性攝影作品的淵源,以及弗蘭克在古根海姆基金幫助下的拍攝過程,《美國人》的排序,作品對此後攝影的影響等。

此外,本書還介紹了《美國人》幾個版本的不同,以及弗蘭克的書信和手稿材料等。附錄中,包括了底片展示等珍貴資料,資料的完備和詳實使其成為《美國人》的權威信息來源。

—【凡是攝影】—

| 帶你進入攝影大師的世界 |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上)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1924-1954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 --羅伯特.弗蘭克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和路易斯·法雷爾(Louis Faurer)的個人品格、生活背景和職業生涯都不相同,但還是作為朋友相處了五十年,這些年裡兩人的人生道路和專業取向存在差異,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是對人類世界獨特的闡釋和對彼此照片的相互尊重。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下)
    原創 翻譯:江舟 凡是攝影| 凡 | 是 | 攝 | 影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下)翻譯:江舟(山東)羅伯特·弗蘭克,瑞士人,謙遜低調,友好和善,舉起他的小相機,按動快門,他用膠片譜寫了一曲美國生活的悲歌,也因此儕身於這個世界的悲劇詩人行列。弗蘭克和凱魯亞克 1959年弗蘭克和凱魯亞克似乎很快就惺惺相惜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之間沒有分歧。
  • 羅伯特 弗蘭克和沃克 埃文斯(4)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 弗蘭克和沃克 埃文斯 翻譯:Isabel Zhang 毫無疑問,任何人都能按下快門,因為每個人都有手指。
  • 羅伯特·弗蘭克:美國人(中文版)
    羅伯特·弗蘭克:美國人(中文版) 2020-05-04 1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翻譯:江舟(山東)「路」從一開始就是美國文化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幾乎是從它出現之前就是了。
  • 江湖最後一個大佬 羅伯特-弗蘭克來到中國
    2007年9月,83歲的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第一次來到中國,擠在人群中,明顯帶著侷促、不安。這樣的場面對他太陌生了,他和夫人已在加拿大新斯科省的MABOU小島獨自居住了30年。  10年後才獲認可  羅伯特·弗蘭克是無可爭議的仍在世的、最重要的攝影大師。
  • 和一個坦率的人生活在一起有時是很痛苦的|羅伯特·弗蘭克去世
    麗芙說:「和一個很坦率的人生活在一起有時是很痛苦的,但是如果你能接受,你會發現生活的意義。」這位女畫家覺得攝影完全就是堆狗屎(mostly shit),就是機械操縱的乾枯造物。「除了羅伯特,羅伯特的作品是藝術。」她說,「我愛他,但有時候他不喜歡我。」
  • 和羅伯特·弗蘭克教授的一場對話:成功來自勤奮還是運氣?
    2017年8月,筆者有幸採訪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教授,羅伯特·弗蘭克先生。 在我們的對話中,我們談到了弗蘭克教授的新書《成功與運氣》(Success and Luck)。
  • 羅伯特 H. 史密斯
    羅伯特 H. 史密斯(會計學,1950屆)能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巨大的投資機會。作為一個建築開發商,他最成功的項目是維吉尼亞州阿林頓廣闊而四通八達的地下水晶城。「我喜歡拿到一塊未開發過的土地,然後規劃遠景,實施工程。這對開發商和消費者都有好處。」史密斯說道。
  • 【No.6】《牛奶可樂經濟學》羅伯特·弗蘭克
    首先這本書叫做《牛奶可樂經濟學》,聽名字就很可愛,而且牛奶可樂和經濟學貌似不怎麼搭邊,但不難看出,這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的經濟學書。 弗蘭克教授在大學教授經濟學的時候,發現即便是聽過課也並沒有很明顯的效果,後來他總結了套規律,那就是從生活的例子中來學習,邊生活邊加深印象,這樣的學習方法是最佳的。 於是他就讓學生提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再用經濟學的原理去解答。
  • 弗蘭克與「基本法律神話」
    在整個法官職業和學術生涯裡,他致力於對所謂的「基本法律神話」的揭露和批判,並將法律研究的焦點從對法律規則的關注,轉向對司法過程特別是法官行為本身的關注,從而使得許多在當時的法律語境下一直被「遮蔽」的問題,重新進入到了人們關注的視野之中。   弗蘭克的「基本法律神話」來源於他的代表作《法律與現代精神》。
  • 弗蘭克-傑克遜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弗蘭克-傑克遜弗蘭克-傑克遜(Frank Jackson)根據球員場比賽計算得到排名
  • 《只狼》羅伯特和父親支線怎麼樣 羅伯特和父親支線劇情分享
    支線劇情分析 1.羅伯特和父親 爆竹義手的說明:羅伯特和父親一道來到葦名,... 只狼中有很多小劇情,基本每一個NPC都有一段劇情,今天呢小編就將探索的劇情分析給大家分享一下,想要了解的不妨進來看看。
  • 弗蘭克:司法審判中的人格偏見和非理性因素
    弗蘭克根據心理學格式塔理論指出,所有的思維活動從來不是按部就班、程式化的,相反,人們對情景的反應是綜合之後的產物,是整體組合後的反應。初審法官的司法判斷也實踐著某種格式塔,也就是說,法官首先得到直覺指引下的判決結論,然後倒過來,尋找那些使他的判決在邏輯上顯得天衣無縫的事實和規則,尋找一些與他認定的事實一致的證據證詞,然後將恰當的規則涵攝這些事實。
  • 女作家海蓮和弗蘭克長達二十年的書信情緣
    02:女作家和弗蘭克長達二十年的書信往來,以及影響了周圍的人電影重現了女作家海蓮·漢芙和倫敦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經理弗蘭克·德爾長達20年書信往來的傳奇情緣故事。好書像真愛,可能一見鍾情,但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杳遠理解和同情卻總需要悠悠歲月。貧窮的女作家海蓮和書店經理弗蘭克,因為一個需要書,而另一個竭盡全力為她尋書,電影也好,看書也罷,都為你展現了海蓮和弗蘭克之間的濃厚純真的情意。
  • 弗蘭克:一名科技控的中國文化情緣
    就在一顆不老的熱愛中國文化的心驅動下,弗蘭克於2011年,正式踏上中國這片土壤。  作為世界屈指可數的幾位頂級數控技術專家之一,弗蘭克沒有選擇北京、上海、杭州等中國知名大城市,卻選擇來到溫州,位於浙江南部的三線城市,這頗讓人感到意外。  對此,弗蘭克笑意盎然,這還是源於當年大學時光那段「一見如故」的故事。
  • 快銀和緋紅女巫身世大揭秘,親生父親不是萬磁王,他們命運多桀難
    這對龍鳳胎姐弟兩的命運充滿了荊棘和苦難。1.旺達和皮特羅剛出場的時候連姓氏都沒有,他們的家庭背景完全就是兩張空白紙。2.這種情況延續到了兩人加入復仇者,姐弟兩遇到了風速羅伯特弗蘭克。弗蘭克講述了他的故事,他和他的懷孕的妻子瑪德琳喬伊斯(美國小姐)來到萬達格山度假,受到了至高進化和牛頭人波娃的接待。後來瑪德琳產下雙胞胎自己卻死亡,導致悲痛欲絕的弗蘭克逃離了萬達格。 而後旺達相信羅伯特弗蘭克就是自己的父親,雙方相認。姐弟兩改姓Frank。
  • 魯政委:美國對《多德-弗蘭克法案》的修訂
    為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避免危機的再次發生,在民主黨人的主導下,旨在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的《多德-弗蘭克法案》通過國會審議,並經總統籤署後於2010年正式生效。生效伊始,《多德-弗蘭克法案》受到了美國廣大民眾的歡迎。
  • 美著名體育題材作家弗蘭克·戴福德去世
    美國著名體育題材作家弗蘭克·戴福德(圖左)與歐巴馬(圖右)  時光網 美國著名體育題材作家、體育記者、評論員弗蘭克·戴福德於當地時間28日在西嶼去世,享年78歲。  弗蘭克·戴福德,美國著名體育記者,曾擔任《體育畫報》主筆,他還是一位小說家,代表作品《四分鐘》、《愛到最高點》等曾被搬上銀幕,其中《愛到最高點》由丹尼斯·奎德、傑西卡·蘭格主演,評價不錯。
  • 羅伯特-巴喬的近況
    他是綠茵場上的精靈,他是無與倫比的拉丁派足球大師,他是球隊的靈魂和領袖,他是憂鬱的足球王子,他就是羅伯特·巴喬。他的球風飄逸灑脫,古典雅致,他的名字寫滿了傳奇。1975年,8歲的羅伯特·巴喬加入了家鄉的卡爾德格羅足球俱樂部青年隊,從此開始足球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