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蘭克:美國人(中文版)

2020-12-25 澎湃新聞

羅伯特·弗蘭克:美國人(中文版)

2020-05-04 1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可說是20世紀攝影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攝影集《美國人》一舉改變了現代攝影的方向,奠定了自己在攝影史上無可爭議的大師地位。而這一切距他離開自己的祖國瑞士才只有11年。提出了「非決定性瞬間」。 弗蘭克在紐約、巴黎、倫敦這些都市的拍攝,實際上成為他後來的成名作《美國人》的一次一次預演。在《美國人》中出現的那些看似隨意的開放失衡的構圖,曖昧、多義的意味指向等,都已經在他的都市攝影中有了最初的表現。都市在他的這種表現風格中顯示出極大的豐富性與複雜性。他以自己的柔軟的視線去觸碰都市,以照相機作出極其個人化的反應。他不斷以自己敏捷、敏銳的視線之手撥開遮擋在事物表面的假象,直達現代都市生活的本質。

原標題:《羅伯特·弗蘭克 美國人 中文版》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上)
    --羅伯特.弗蘭克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和路易斯·法雷爾(Louis Faurer)的個人品格、生活背景和職業生涯都不相同,但還是作為朋友相處了五十年,這些年裡兩人的人生道路和專業取向存在差異,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是對人類世界獨特的闡釋和對彼此照片的相互尊重。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下)
    弗蘭克也拍夜晚的紐約,但吸引他的不是夜晚人們聚在人行道上的景觀(美國人的遠景),而是單個人或少數幾個人,捕捉個體的姿態與細節,比如握住念珠的手或袋子中的布娃娃,主體很少被其他人物包圍,即使有也彼此孤立,人物間的情感互不關聯。
  • 羅伯特 弗蘭克和沃克 埃文斯(4)
    8月,他拍攝了於芝加哥召開的民主黨全國大會,其中最後幾張也被收錄在《美國人》裡。儘管埃文斯和弗蘭克也許會經常電話聯繫,但這個夏天的多半時間他都在歐洲投身於《體育畫報》的項目。大概是在10月,弗蘭克從芝加哥回去後,他們才又見面。那個時候,弗蘭克應該是有機會衝洗出一大批那年在路上拍攝的照片的。
  • 江湖最後一個大佬 羅伯特-弗蘭克來到中國
    「羅伯特·弗蘭克,瑞士人,謙遜,友善,帶著可以單手舉起按快門拍快照的小相機,一邊吟詠著美國感傷的詩句一邊把美國攝入膠捲,堪與這個世界的悲劇詩人們並駕齊驅。」羅伯特-弗蘭克作品   畫冊拍攝時的1950年代,適逢美國戰後騰飛,冷戰正酣,麥卡錫主義當道。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下)
    弗蘭克的詩人特質在美國人眼中蕩然無存,因為對他們而言,弗蘭克的主題是那些他們要麼看不見,要麼試圖忘記的東西。這就是凱魯亞克在序言中採用防禦性語氣的背景:那些不喜歡這些照片的人同樣也不會喜愛詩歌,明白嗎?不喜愛詩歌的人就回家去看電視吧!看電視上那些戴著寬沿帽的西部牛仔,看溫和的馬匹如何忍受著牛仔。羅伯特·弗蘭克,瑞士人,謙遜低調,友好和善,舉起他的小相機,按動快門,他用膠片譜寫了一曲美國生活的悲歌,也因此儕身於這個世界的悲劇詩人行列。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翻譯:江舟(山東)「路」從一開始就是美國文化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幾乎是從它出現之前就是了。
  • 和一個坦率的人生活在一起有時是很痛苦的|羅伯特·弗蘭克去世
    羅伯特·弗蘭克去世了,享年94歲。他的第一本攝影集《美國人》,就被譽為「現代攝影的聖經」。凱魯亞克的名作《在路上》曾被形容是《美國人》的文字版。而凱魯亞克則為《美國人》寫序說:「誰不喜歡這些照片的必然不愛詩歌。不熱愛詩歌的人直接回家去看騎著溫順馬兒的牛仔吧。」
  • 和羅伯特·弗蘭克教授的一場對話:成功來自勤奮還是運氣?
    2017年8月,筆者有幸採訪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教授,羅伯特·弗蘭克先生。 在我們的對話中,我們談到了弗蘭克教授的新書《成功與運氣》(Success and Luck)。
  • 羅伯特 H. 史密斯
    弗蘭克(Howard Frank)一起去拜訪史密斯。他們都希望讓史密斯有興趣對商學院的未來投資。史密斯告訴他們,如果學院可以拿出一份可靠的商業計劃,使學院進入全國前15位,那麼他就給予這筆捐贈。弗蘭克和科萬再次拜訪的時候就帶來了一份詳細的計劃。其中細述了學院在今後逐年裡如何吸引最好的教員和學生,以及建造最好的教學設施。
  • 破爛的《美國人》,被大風吹到了布利克大街(5)
    羅伯特.弗蘭克1970年代,隨著攝影藝術市場和媒體推動的公眾對藝術品需求的飆升,弗蘭克越來越覺察到公眾對他的藝術作品的理解與自己創造意圖之間的鴻溝,還更深切地感覺到了過去的成就帶給他的負擔。弗蘭克的過去與《美國人》仍然活著,他本人在最新的版本中仍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1985/1986戴樂比爾/萬神殿(Delpire/Pantheon)、1993斯卡拉/國家藝術畫廊(Scalo/Nationnal Gallery of Art)、2008斯泰德/國家藝術畫廊(Steidl/Nationnal Gallery of Art)幾家機構監製印刷的《美國人》各個版本。
  • 魯政委:美國對《多德-弗蘭克法案》的修訂
    為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避免危機的再次發生,在民主黨人的主導下,旨在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的《多德-弗蘭克法案》通過國會審議,並經總統籤署後於2010年正式生效。生效伊始,《多德-弗蘭克法案》受到了美國廣大民眾的歡迎。
  • 【No.6】《牛奶可樂經濟學》羅伯特·弗蘭克
    弗蘭克教授在大學教授經濟學的時候,發現即便是聽過課也並沒有很明顯的效果,後來他總結了套規律,那就是從生活的例子中來學習,邊生活邊加深印象,這樣的學習方法是最佳的。 於是他就讓學生提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再用經濟學的原理去解答。
  • 《Looking in》4-《美國人》:從宿命到覺醒 (4)
    正如弗蘭克1955年在給父母的信中寫到的,他將第二章定位到了美國人衣食住行玩樂的方式上面。它以一張7月4日國慶節的照片開始,恰如其分。然而弗蘭克向我們展示的,在紐約傑伊市城市綠地上飄揚著的那面大旗仿佛從天而降,看上去卻那樣古老、破舊,幾乎是透明的(《美國人》插圖17)。
  • 破爛的《美國人》,被大風吹到了布利克大街
    羅伯特.弗蘭克在1958年以後的幾年裡,《美國人》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對羅伯特·弗蘭克的藝術和人生都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該書像一個命運多舛又積極向上的孩子逐漸走向成熟——起步時跌跌撞撞,不久就獲得廣泛的支持,最終展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
  • 弗蘭克與「基本法律神話」
    2003-06-02 08:58:41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張海斌   美國著名法學家弗蘭克法官是美國現實主義法學頗為激進的代表人物之一
  • 《Looking in》4-《美國人》:從宿命到覺醒 (6)
    《美國人》中的這些照片,如詩歌中的詞語、類比和隱喻,在主旨、形式和主旋律上都有著精彩的押韻和變奏。它們相互碰撞,就像弗蘭克在美國自駕遊時經歷的心潮起伏一樣,每一張照片都在修正先前的照片,並以某種無法預料的方式預測未來的照片。就像一首詩,《美國人》必須反覆品讀;就像一首詩,每一個對單個作品的新見解都需要依靠對詩行、詩節,甚至整首詩進行重新評價。
  • 弗蘭克-傑克遜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弗蘭克-傑克遜弗蘭克-傑克遜(Frank Jackson)根據球員場比賽計算得到排名
  • 美國史上最牛建築師弗蘭克·賴特
    在美國愛荷華州Iowa的MasonCity,有一座屹立了將近一百年的老酒店:Parkinn公園酒店,它老態龍鍾,搖搖欲墜。但這座理所當然要被推倒的老房子,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一切只因為一百年前修建它的,是一位大師,這位大師後來被稱作美國史上最牛的建築師;而這家酒店,是他設計的所有酒店建築中僅存的一座,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應該把它留下來。
  • ...美國_時政|張家棟|博爾頓|羅伯特·奧布萊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
    奧布萊恩也很善用此事拉近與川普的關係,他曾稱讚川普在解救美國人方面,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獨家供稿騰訊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 朱海逸】"看起來就很符合這個角色(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總統川普這樣形容他最新任命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現任國務院人質事務特使羅伯特·奧布萊恩。
  • 百老匯音樂劇《變身怪醫》中文版全本土化演員唱作俱佳
    百老匯音樂劇《變身怪醫》中文版全本土化演員唱作俱佳 2017-08責任編輯:王碩     劇組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應妮)被譽為近年來最成功改編的百老匯音樂劇《變身怪醫》的中文版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