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上)

2020-12-20 騰訊網

| 凡 | 是 | 攝 | 影 |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1924-1954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

翻譯:魏連軍(安徽,網名:山坡羊)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攝影師的生活不可能是漠不關心。

--羅伯特.弗蘭克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和路易斯·法雷爾(Louis Faurer)的個人品格、生活背景和職業生涯都不相同,但還是作為朋友相處了五十年,這些年裡兩人的人生道路和專業取向存在差異,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是對人類世界獨特的闡釋和對彼此照片的相互尊重。

法雷爾(Faurer)創作最多產的年代是1930年代末到1951年,那時他是一位時尚攝影師,時尚照片的拍攝佔據了他幾乎所有的時間和創作活動。弗蘭克都市生活的照片開始於他從瑞士移居美國的1947年,1950年代後期結束,而後改用電影聚焦都市生活,兩位藝術家最終又都回歸獨具特色的靜態攝影,早些年裡獲得了大量街拍照片,他們打破前輩攝影家的範式拍下了紐約混亂下的衰落與遊移不定,手持輕巧、便攜,拍照和操作都簡便的35mm相機,穿梭在城市中,觀察並掃射那些以前被忽略或其他攝影師並不在意的景象,很明顯,他們是在用一種新的方式框取和組織畫面來表現城市生活的混亂。

弗蘭克曾經寫到,這些照片「部分是對自然的記錄」,「僅有一點點是社會紀實」。影像中嵌入了攝影師的主觀感受,這點頗受爭議,兩人前期發表的作品都有明確的指向,觀看者仿佛就站在攝影師的身旁,能通過同一方式確切地看到畫面,撕去了事物的表象(1950年代也有其他攝影師呈現了類似的作品)。法雷爾(Faurer)贊同弗蘭克的觀點,攝影師要深入自己的生活,接近攝影對象生活的社會,「不能漠不關心」。他們個性化的觀念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和主題挖掘及嚴肅熱情的藝術實踐,實現了創作意圖的表達。

圖1 娛樂時間 路易斯·法雷爾 費城 賓州1938

休斯敦美術館

1947年夏秋之際,弗蘭克23歲,法雷爾31歲,他們在紐約《青年巴扎》(Junior Bazza)雜誌的攝影棚裡相遇。弗蘭克剛被著名藝術導演阿列克謝·布羅多維奇(Alexey Brodovitch)錄用,法雷爾則剛從家鄉費城搬到這裡。

在這次會面上,法雷爾向弗蘭克展示了自己的作品集,都是哪些照片已無可考,很有可能是早期拍攝的反映費城民眾生活的照片,還有其他多個城市街道上帶有櫥窗反射的景物,憑藉這些照片獲得了在影棚工作的機會,這些照片弗蘭克都看到了,法雷爾這時的照片已具有了粗獷、感性、堅韌、直率的特質(圖1),而弗蘭克才剛剛往這個方向探索,兩人立即感觸到了共同的追求方向,雜誌社的其他僱員在當時及以後都沒有這種感受。

法雷爾回憶說:「從那時起,羅伯特和我隨時都能順暢地交流,一起在周圍閒逛,笑談我們周圍發生的所有事物」,他們給其他攝影師起的綽號叫「薩米」(Sammy),這個名字來自布德·舒爾伯格(Budd Schulberg)1941年的小說《薩米何事奔忙》(Whate Make Sammy Run),是小說中的主人公,整天東奔西跑(有傻瓜的意思),另外一些人被弗蘭克稱為「賺錢人」,在此後幾十年裡,兩人在信件和照片籤名上經常互稱「薩米」(圖2)。

圖2 穿細條紋外套的弗蘭克(落款是Sammy)

路易斯·法雷爾 紐約1948 休斯敦美術館

弗蘭克回憶道:「有錢沒錢,我不太考慮,法雷爾真的非常非常慷慨,如果他有錢而我需要,他會立馬給我,我也一樣」。弗蘭克從不樂意為別人工作,如果需要他也可能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但他人生道路的選擇註定與賺錢無關,他的抱負就是攝影,一張又一張。弗蘭克的父母是成功的中產階級,經濟和情感資源豐富,雖然需要時也能隨時找到工作,但他經常接受父母的經濟資助。相反,法雷爾則沒有這些條件,他是充滿奮鬥精神的猶太移民的兒子,來自俄羅斯與波蘭的交界地區,在費城長大,父母做著低收入的工作,他必須更多地掙錢,大把的時間用在了為雜誌做時尚設計,沒有時間創作。

弗蘭克和法雷爾高中畢業後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攝影作為職業,弗蘭克不願進入父親的進口貿易公司,師從蘇黎世的商業攝影師赫曼·賽格斯(Hermann Segesser)和麥可·沃爾根辛格(Micheal Wolgensinger),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本功,並接觸到了現代藝術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北歐發展起來的清新的「新視界」風格的藝術。

法雷爾早期即展現出了繪畫的天賦,1937~1942年期間就讀於費城商業藝術與刻字學校(the School ofCommercial Art and Letting in Philadelphia ),而後在不同的影棚擔任肖像攝影師,戰爭期間作為平民攝影師為費城的美國陸軍通訊兵服務。1937年從高中的同學本恩.索莫洛夫(Ben Somoroff)那裡買了第一部照相機,開始攝影,本恩(Ben)還把他介紹給了攝影師索爾·梅德尼克(Sol Mednick)和本恩.羅斯(Ben Rose),這四個人開始了一生的友誼和專業合作。

通過這些朋友的引導,法雷爾學習了布羅多維奇(Brodovitch)的形象設計創新,布羅多維奇(Brodovitch)當時是費城工業藝術學校博物館(the Philadelphia Museum School of Industrial Art)的講師,儘管法雷爾在戰後才見到布羅多維奇並且開始為他工作,在此之前他就了解這位藝術總監的設計原則,以及他通過《紐約》雜誌和出版界對設計師們和攝影師們所產生的影響。他敬仰這位大師,聆聽他的教誨,崇拜他的芭蕾攝影作品,這也是將弗蘭克和法雷爾聯繫到一起的另一條紐帶。

弗蘭克和法雷爾兩人在攝影技術上都受到過良好的訓練,都能製作出傳統意義上品質精良的照片,作品都讓後來的批評家感到詫異,他們有意識地背棄傳統技法製作自己的負片和照片,兩人的暗房師都談到,藝術家嚴格要求通過何種衝洗方式最終獲得恰當的、清晰的影像,包括選用何種相紙和化學藥物的配比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他們打破傳統模式,按自己腦海中的想法經營畫面,例如:弗蘭克拍攝的《空中男人》(Men of Air 1947)(圖3),梅西感恩節遊行中的一個空中氣球,他設置了遠處漂浮的氣球和獨立出來的觀看者,畫面影調對比強烈,滑稽的電線在天空中造成明亮的裂痕,形成了漂浮物與人群分離的感覺,如此高的對比度不象是自然的忠實記錄,也與當時山體畫面印製採用全影調的做法背道而馳,在這幅照片中弗蘭克打破傳統推出了一個具有存在主義意義的氣球。

圖3 空中男人 羅伯特·弗蘭克 1947

同樣,法雷爾在印製他的《百老匯》(Broadway,New York,N.Y.1949-1950)圖片時,指導暗房師史蒂文·裡夫金(Steven Rifkin)調整敞篷車裡孩子們身上燈光的亮度(圖4),裡夫金(Rifkin)回憶道:「他並不要求我們儘可能地把車內光線變亮,而是要參照照片其他部分的影調來調整,要求燈光只局限在車內,好像他的性命也在那裡」。弗蘭克和法雷爾通過明暗影調的變化呈現了獨特的效果,逐漸形成了個性化的畫面風格。

圖4 百老匯 路易斯·法雷爾 紐約1950

休斯敦美術館

END

未完待續......

譯者

翻譯:魏連軍(安徽,網名:山坡羊)

關於《Looking in:羅伯特·弗蘭克的》

《Looking in:羅伯特·弗蘭克的》(英文名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是一本展示、解析弗蘭克《美國人》攝影著作的攝影畫冊,由於其資料的豐富和詳實,使其成為研究《美國人》的珍貴資料。

書中含有《美國人》中的所有照片以及另外部分攝影作品集,回顧了弗蘭克的創作歷程。另外刊登了包含策展人薩拉·格林諾夫的幾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探討了這本開創性攝影作品的淵源,以及弗蘭克在古根海姆基金幫助下的拍攝過程,《美國人》的排序,作品對此後攝影的影響等。

此外,本書還介紹了《美國人》幾個版本的不同,以及弗蘭克的書信和手稿材料等。附錄中,包括了底片展示等珍貴資料,資料的完備和詳實使其成為《美國人》的權威信息來源。

—【凡是攝影】—

| 帶你進入攝影大師的世界 |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下)
    | 凡 | 是 | 攝 | 影 |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 翻譯:魏連軍(安徽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翻譯:江舟(山東)「路」從一開始就是美國文化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幾乎是從它出現之前就是了。
  • 羅伯特 弗蘭克和沃克 埃文斯(4)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 弗蘭克和沃克 埃文斯 弗蘭克的技巧充斥著他的個人特色:敏捷、大膽、篤定、極其不拘小節,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不符合所有的攝影技法。他就像一位渾然天成的大師,欣賞他的作品是一種愉悅。我可以將他的風格比作一種專業行為。如果手握一把錘子,那他完全可以快速精準地敲幾下,就將釘子釘上。但如果不是很細心,雖然木板也會被釘牢,但木板上一定會留下錘子的痕跡。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下)
    羅伯特·弗蘭克,瑞士人,謙遜低調,友好和善,舉起他的小相機,按動快門,他用膠片譜寫了一曲美國生活的悲歌,也因此儕身於這個世界的悲劇詩人行列。弗蘭克和凱魯亞克 1959年弗蘭克和凱魯亞克似乎很快就惺惺相惜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之間沒有分歧。
  • 羅伯特·弗蘭克:美國人(中文版)
    羅伯特·弗蘭克:美國人(中文版) 2020-05-04 1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江湖最後一個大佬 羅伯特-弗蘭克來到中國
    2007年9月,83歲的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第一次來到中國,擠在人群中,明顯帶著侷促、不安。這樣的場面對他太陌生了,他和夫人已在加拿大新斯科省的MABOU小島獨自居住了30年。  10年後才獲認可  羅伯特·弗蘭克是無可爭議的仍在世的、最重要的攝影大師。
  • 和一個坦率的人生活在一起有時是很痛苦的|羅伯特·弗蘭克去世
    自從在紐約功成名就後,弗蘭克就搬到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凱波布蘭頓。買下沿海山丘上的一塊地。 大部分時間,他和妻子麗芙隱居在島上,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因為弗蘭克想「逃避一切,看海,獨處。」但生活卻給他帶來連番打擊:1974年女兒遭遇空難,那一年,兒子患上精神分裂,抗爭了20年後還是選擇了自殺。
  • 和羅伯特·弗蘭克教授的一場對話:成功來自勤奮還是運氣?
    2017年8月,筆者有幸採訪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教授,羅伯特·弗蘭克先生。 在我們的對話中,我們談到了弗蘭克教授的新書《成功與運氣》(Success and Luck)。
  • 羅伯特 H. 史密斯
    科萬(William Kirwan)和新上任的商學院院長霍華德?弗蘭克(Howard Frank)一起去拜訪史密斯。他們都希望讓史密斯有興趣對商學院的未來投資。史密斯告訴他們,如果學院可以拿出一份可靠的商業計劃,使學院進入全國前15位,那麼他就給予這筆捐贈。弗蘭克和科萬再次拜訪的時候就帶來了一份詳細的計劃。其中細述了學院在今後逐年裡如何吸引最好的教員和學生,以及建造最好的教學設施。
  • 【No.6】《牛奶可樂經濟學》羅伯特·弗蘭克
    首先這本書叫做《牛奶可樂經濟學》,聽名字就很可愛,而且牛奶可樂和經濟學貌似不怎麼搭邊,但不難看出,這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的經濟學書。 弗蘭克教授在大學教授經濟學的時候,發現即便是聽過課也並沒有很明顯的效果,後來他總結了套規律,那就是從生活的例子中來學習,邊生活邊加深印象,這樣的學習方法是最佳的。 於是他就讓學生提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再用經濟學的原理去解答。
  • 弗蘭克-傑克遜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弗蘭克-傑克遜弗蘭克-傑克遜(Frank Jackson)根據球員場比賽計算得到排名
  • 弗蘭克與「基本法律神話」
    在整個法官職業和學術生涯裡,他致力於對所謂的「基本法律神話」的揭露和批判,並將法律研究的焦點從對法律規則的關注,轉向對司法過程特別是法官行為本身的關注,從而使得許多在當時的法律語境下一直被「遮蔽」的問題,重新進入到了人們關注的視野之中。   弗蘭克的「基本法律神話」來源於他的代表作《法律與現代精神》。
  • 女作家海蓮和弗蘭克長達二十年的書信情緣
    02:女作家和弗蘭克長達二十年的書信往來,以及影響了周圍的人電影重現了女作家海蓮·漢芙和倫敦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經理弗蘭克·德爾長達20年書信往來的傳奇情緣故事。好書像真愛,可能一見鍾情,但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杳遠理解和同情卻總需要悠悠歲月。貧窮的女作家海蓮和書店經理弗蘭克,因為一個需要書,而另一個竭盡全力為她尋書,電影也好,看書也罷,都為你展現了海蓮和弗蘭克之間的濃厚純真的情意。
  • 弗蘭克:司法審判中的人格偏見和非理性因素
    美國現代法學家傑羅姆·弗蘭克,對這樣一種以法律規則為中心的司法工作體系提出質疑。他認為,規則並不能夠確保權利的實現,在現實的司法運作中,當事人的訴求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首先源於對事實的認定,而不單純依靠尋找規則。這些在法庭上「認定」的事實,決定了當事人訴求的最終命運。我們可以看到,弗蘭克區分了兩種事實,一種是已經發生了的客觀事實,另一種是被講述、被認定的主觀事實。
  • 弗蘭克:一名科技控的中國文化情緣
    當年,弗蘭克和妻子都與塗剛都結下了深厚情誼,塗剛創業尋找投資人遇到了溫州大老闆黃加園。那時,塗剛的科技企業思維在溫州還很缺乏。  「博納科技的發展方向與自己擁有的技術很匹配。與塗剛的友誼,黃加園的鼎力支持以及近幾年溫州政府對於創新企業的支持與對人才的愛惜等等,讓自己決定留下來。」弗蘭克說到。
  • 《只狼》羅伯特和父親支線怎麼樣 羅伯特和父親支線劇情分享
    支線劇情分析 1.羅伯特和父親 爆竹義手的說明:羅伯特和父親一道來到葦名,... 只狼中有很多小劇情,基本每一個NPC都有一段劇情,今天呢小編就將探索的劇情分析給大家分享一下,想要了解的不妨進來看看。
  • 美著名體育題材作家弗蘭克·戴福德去世
    美國著名體育題材作家弗蘭克·戴福德(圖左)與歐巴馬(圖右)  時光網 美國著名體育題材作家、體育記者、評論員弗蘭克·戴福德於當地時間28日在西嶼去世,享年78歲。  弗蘭克·戴福德,美國著名體育記者,曾擔任《體育畫報》主筆,他還是一位小說家,代表作品《四分鐘》、《愛到最高點》等曾被搬上銀幕,其中《愛到最高點》由丹尼斯·奎德、傑西卡·蘭格主演,評價不錯。
  • 藝術家分享,羅伯特·帕丁森在《蝙蝠俠》,穿上蝙蝠衣的概念圖
    隨著DC《蝙蝠俠》進入到了開拍的階段,馬特·裡夫斯也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分享了一段羅伯特·帕丁森穿著蝙蝠衣的樣子。在馬特·裡夫斯分享的短視頻中,我們看到了羅伯特·帕丁森穿上蝙蝠衣的樣子,由於在那個視頻中,我們僅僅看到了蝙蝠衣上半身的幾個鏡頭,所以許多粉絲都很好奇,羅伯特·帕丁森穿上蝙蝠衣究竟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 魯政委:美國對《多德-弗蘭克法案》的修訂
    然而,《多德-弗蘭克法案》實施之後,來自華爾街和大型金融機構的質疑聲不絕於耳,批評者認為:該法案大大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過分限制了金融行業投融資行為,同時也使得部分投融資需求不能很好的滿足。(二)兩黨議員齊攜手,這次不一樣隨著共和黨人再次獲得參眾兩院多數席位及總統職位,修改甚至推翻由民主黨人主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已正式提上美國國會的議事日程。
  • 快銀和緋紅女巫身世大揭秘,親生父親不是萬磁王,他們命運多桀難
    這對龍鳳胎姐弟兩的命運充滿了荊棘和苦難。1.旺達和皮特羅剛出場的時候連姓氏都沒有,他們的家庭背景完全就是兩張空白紙。2.這種情況延續到了兩人加入復仇者,姐弟兩遇到了風速羅伯特弗蘭克。弗蘭克講述了他的故事,他和他的懷孕的妻子瑪德琳喬伊斯(美國小姐)來到萬達格山度假,受到了至高進化和牛頭人波娃的接待。後來瑪德琳產下雙胞胎自己卻死亡,導致悲痛欲絕的弗蘭克逃離了萬達格。 而後旺達相信羅伯特弗蘭克就是自己的父親,雙方相認。姐弟兩改姓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