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離開了工匠生產體系,我們才可能將任何一位普通的人經過短期的訓練將其安排到生產線的某一個崗位,參與一個產品的真實製作。工業化之後,只剩少 數幾個領域還強調製作者的「親手」,這些領域的「親手」並非指製作者的手藝,而只剩為籤名的價值。因為進入工業生產之後,一個產品身上已經沒有了製作者的 痕跡,這種痕跡或許可以稱作是手澤或者 Aura,是一種製作者近身的特質,已經完全消失殆盡,替而代之的就是像納吉可以從電話中傳達的指令一般,上升到了知識性,所以即使到了以後所有產品的制 作的每一步都是機器來完成,我們不會認為這是人文性的消失。
那麼在工匠這個稱謂已經不合時宜的現在,為什麼我們呼喚工匠精神?
一種傳統觀念,在現代設計誕生之初已經產生,就是因為工業製品的粗製濫造,在現今再呼籲回到手工製作已經顯得愚蠢,那麼如今我們批判的是商人逐利第 一無視產品而出現的粗製濫造。儘管我們知道並非凡是工匠出品就是好產品,但工匠精神代表著是對品質的苛刻追求,這種苛刻來自於工匠的職業精神。
另外一項我們認為需要通過呼喚工匠精神來回歸的品質,一種可以附著產品的品質,那就是人文性。工業化後產品上的製作的近身性已完全消失,我們無法從 一件產品中感受到裝配線上工人的辛勞,就消費者的認知來說,一件產品與實際的製作是完全無關的。那麼一件工業化生產的物品上的人文性是關於什麼?產品上具 有一些文本可述的特性比如歷史的引用等可以算一種人文性,而與工匠精神相關的人文性更主要是關於產品是如何利人的,而不是商家用來獲取利益的一種交換品, 零件的組裝品。產品最終是被人使用的,那麼它是如何被用戶認識、接觸和使用,並不如這個產品是由多少配件做成的如此簡單,需要去研究一個用戶群體的整體, 而且這個從抽象的整體獲取的認識可以體現在一個個具體的消費者身上。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並不是以一個個細節去投好消費者,而是製作者同消費者建立了認知上 的共識,所以消費者才會發出「就應該這樣」的感嘆。以及思考一件人工製品如何融入環境,如果只是一件沒有智慧含量的產品,那麼就像科幻小說中廢墟之境中一 堆廢銅爛鐵,當人已經不直接製作物品了,而是由機器來生產,那麼能在一個產品上體現人的價值存在之處,就是智慧,如果消費者從產品上只看到功能的裝配,那 它只是機器的生產品。
但是,當前時代對工匠精神的呼喚最根本的是對製作物品中的唯物主義的呼喚。與哲學中對物質與意識的決定討論的唯物主義不同,物品製作的唯物主義是指 對一件物品是如何製作而成的作徹底的討論,對從一個想法指向一個產品形成的向量,對這個系統內的每一個元素和結構進行思考和辯論,不僅注重結果,對源頭的 思考更是花費心思,關注物質、材料和工藝,以及建立在對它們熟知和熟練操作基礎之上的自然結果。
工匠是物品的直接和唯一製作者,他遵循材料的特性,揮灑自己的技藝,散樸為器。當機器接管制作之後,人只能通過指令來對材料進行系列的加工,進而裝 配製成一個產品,這些指令可以形成一個個經驗,經驗可以打包成一個個解決方案,人們甚至可以通過熟悉幾個解決方案就可以完成一個物品的製作,這樣帶來的結 果就是產品的製作者變得和只追求利潤的企業家一般了,與產品以及生成這個產品的物質、材料和工藝形成了很寬的溝壑。同樣使用金屬,實用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 是完全兩種表現,實用主義者看到的是直接面對的利益,比如金屬材質的象徵意義,它代表著高檔和品質,那麼金屬在這就只能起到這個價值交換的符號意義,所以 劣等的實用主義者會不擇手段,諸如使用表面噴塗的塑料,將金屬的意義徹底地表面化;而唯物主義者會如同工匠一般――雖然不會像工匠那樣直接用手去操作―― 如探索和調查這種金屬的本質屬性,包括去思考人們為什麼喜歡金屬的背後原因而不是直接利用「喜歡金屬」這個結論,探索它的加工品性以及如何表現這種品性。
唯物主義者不僅將自己看作是設計師,同時也認為自己是一位製作者(Maker),保持與物質的接觸,與直接操作材料的工匠一樣,將物質視作是人工制 品的基礎,這些產品能夠與人作直接的接觸,將材料、工藝與產品最終形態形成一個可爭辯的從起點指向結果的向量結構,形成產品的自我完整性 (Integrity)。
《工匠精神》一文由作者Hi-iD授權舊好工作室發布,如要轉載,請直接聯繫作者本人。更多文章閱讀,可以上知乎搜索他的的專欄「Keep It Tight」,或者去他的個人博客hi-id.com。好了,祝各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