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十而立,是說人在三十歲前後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有一定的事業基礎。但是現在的社會中,卻出現"啃老一族」,他們雖然已經成年,心智成熟,肢體健全,卻不願意參加工作,選擇在家「啃老」,這種人也可以稱之為「巨嬰」。
但是今天所說的這個巨嬰,卻不太一樣,因為他不是簡單地啃老或者不工作,而是整個人沒有走出嬰兒的狀態,內心一直認為自己是兩歲的嬰兒。他叫傑克,33歲的他從外形上來和成年男性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體重只怕比同齡人還要重一些,但是他內心卻一直認為自己還是個嬰兒。
傑克睡在一張特製的嬰兒床上,穿著超大號的紙尿褲和超大碼的連體衣,牙齒已經長全的傑克仍然在用奶瓶喝水、喝牛奶、喝咖啡,還總喜歡叼著安撫奶嘴,對家長的需求比真正的小嬰兒還多。傑克不玩網路遊戲,也不喜歡玩手機,每天就是玩玩積木和布娃娃啥的,跟真正的嬰兒差不多。
傑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是不是他的身體和腦子有什麼問題?其實並沒有。傑克很健康,之所以會變成一個「成年巨嬰」都是由於父母的溺愛。傑克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所以當他出生時,父母就對他格外的關心照顧,什麼事都幫傑克安排好,不讓傑克動手。每當父母不滿足他的需求,傑克就會耍賴發脾氣大哭大鬧一直到別人把他哄好,從小到大一直如此。
父母的溺愛讓傑克外表雖然長大,心理卻沒有成熟,他一直覺得自己還是個兩歲的孩子,雖然現在已經33歲了,但是他依然經常說自己只有兩歲。只是現在父母年紀大了,無力繼續供養傑克。60歲的老母親說:「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還能餵養母乳,但是我現在已經老了,再也沒有辦法給他喝母乳了。」
其實所有的巨嬰,背後都有溺愛的家長,他們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不用動手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父母不教育,不鼓勵甚至不允許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溺愛的家長對孩子往往無底線縱容,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麼不合理的要求都會儘量滿足孩子。
像傑克這種極端情況確實少見,但現在我們身邊的「巨嬰」真的有很多,他們要麼心智和年齡不匹配,要麼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沒有道德約束。這樣的人不僅給別人帶來麻煩,而且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很受限,也讓家長陷入困境。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注意什麼才能避免自家孩子變成這種巨嬰,「媽寶男」呢?
一:四個捨得
首先家長要捨得放手。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離開的過程,獨立的過程,家長不能一直把孩子留在身邊。要捨得放手讓他們去闖一闖。其次對孩子要捨得讓他們吃苦,沒有幾個人一路都順順利利。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怕吃苦就讓他放棄、迴避。
第三對孩子要捨得批評。管教孩子打罵是不妥當的方式,但完全由著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也是不對的。孩子從小養成的好習慣和壞習慣會伴隨他很多年甚至是一生,並不是長大自然就懂事了,而需要通過不斷地改正錯誤。第四是對孩子要捨得拒絕,要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是有底線和原則的。在孩子對家長提出無理要求或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我們要捨得拒絕他,否則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得寸進尺」。
二:相信孩子
什麼是相信?就像雖然今天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但是依然相信明天會有太陽。對孩子也是一樣,先選擇相信,才能看見孩子的成長。孩子需要信任和支持,這樣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勇敢向前。
三:看見愛
孩子希望自己被看見,自己的需求被看見,自己的成長被看見,自己的成績被看見……孩子覺得自己被看見了,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就會充滿力量,而這種力量會轉變為他們對新事物的關注和熱情。
教育孩子不是玩遊戲,可以重新開一把,廢了就真的廢了。對孩子來說,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家長不要以愛的名義去傷害孩子了,愛是包容不是縱容,是鼓勵不是包辦。孩子應該是參天大樹而不是溫室中的花朵,應該是翱翔的雄鷹而不是只會躲在母雞身下的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