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動物園》:51歲跨界當作家,作品背後有多少相聲文化滲透?

2020-12-16 桃花月球

1:"相聲皇后"跨界玩提到相聲,不用說,網友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德雲社。

提到誰是德雲社的一哥,也不用問,肯定會異口同聲的說,當然是于謙!

他是大家公認的"相聲皇后",都說他是演員中的演員,"委屈的恰當,承認的實誠,反殺的時候郭老師也擋不住。"

但于謙老師卻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在相聲這行多麼了不起。他自曝,自己最喜歡的是玩,是個喜歡"抽菸、喝酒、燙頭"的俗人,平常沒事就是待著數動物,想辦個私人動物園玩票。

但郭德綱卻深知他的內在,一言概之:"玩兒家有很多,玩兒的種類無數,各有巧妙不同。雖說玩兒家眾多,但我只認識一位,德雲社的官中大爺于謙。"

仔細盤點一下,于謙老師確實是喜歡玩。相聲不好好說,偏要去開動物園,去騾馬市裡,養長頸鹿,養豬養狗,還養蟈蟈。養殖開到半路不好好做,偏偏做影視演員,居然順便拿了影視界的大獎。

如今,于謙老師跨界玩的毛病又犯了,這一次不是拍電影,也不是養動物,而是當起了作家,寫了一本文化韻味深厚的書《于謙動物園》。聽說,他之前也曾寫過一本,難道這次是癮又犯了嗎?

在這本書中,他將家族傳承的古典文化,行業繼承的相聲文化,跨界玩票的民俗文化,都融入了進去,讓我們跟著他一起從動物開始,回溯到了遙遠的歷史,紮根到了民族文化的深處,也侃到了人性的骨子裡。

2:主線是動物,內質卻是家學與傳統文化的傳承

于謙老師之所以能寫書,還要從他的家學淵源說起。很多人覺得說相聲的都是為了餬口,大多出身平凡。

但于謙老師卻不一樣,他的家世如果扒出來絕對驚豔。

郭德綱曾經在一檔小品節目中,調侃于謙的父母:"于謙的爸爸穿衣服講究"。其實這還真不是調侃。

于謙是地道的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是一位名士,學貫東西,父親是一位知識分子,職位做到副局級幹部,母親也是煉油廠的專家。

很多人說于謙,"打魚摸蝦,耽誤莊稼;年紀輕輕,玩物喪志;提籠架鳥,不務正業;八旗子弟,少爺秧子;清朝遺風,未老先衰。"大

概就是這種從骨子裡面傳承下來的家族文化,在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于謙說:"很小的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動物飼養。"

自曝寫作初衷,除了資料閱讀,也有幼時對於這些文玩鳴蟲的好奇與家庭文化耳濡目染的影響。

于謙老師的書,雖然寫的是這些年養動物的事,但是他對於與每一種動物相關聯的文化都解讀得相當的細膩。

愛默生說:"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大概就是從中國文化上,于謙看到了動物帶給認知的不同。

書中說,"在飼養動物的過程之中,處處透著講究。"

比如,他講養錦鯉,要先養水,把水養好了,錦鯉養活很簡單。他說養錦鯉與中國文化的審美有關,有點崇尚畸形美,比如栲盆景,女人裹腳等等,都與畸形有關係。

他講養鳴蟲,養蟲的器械。以此盤點了從《詩經》時代的螽斯,到唐代李世民用蛐蛐治療失眠症,明清時代《聊齋志異》促織中的隱形社會。

他講養豬,說豬涉及中國古代的圖騰崇拜。他說上古社會,沒有出現龍之前,民族文化崇拜的圖騰就是豬。在"家"這個文字的構成之中,也暗含了這種含義。

你看,不起眼的動物,實際有一個很大的文化鏈在銜接。

它的底子是中國的農耕文化。動物是人類生存和文明的物質基礎。是中國人文化圖騰崇拜的基礎,也與中國的祭祀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早期中國文明的符號標。

裡德說:"文化不能從上向下壓,因為它應該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

老師正是以小見大串聯了這些文化。

3:事件是玩票,精髓卻是民俗文化的呈遞

雖然,于謙的文化氣息與專注息息相關,但是他卻戲稱自己不過是"玩票"。

玩票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味道,漫溢著民俗的氣息。民俗文化是一種基礎文化。北京的寵物圈,在于謙的筆下流淌。

從皇上到街頭百姓,一點一點展開,原來從古至今養寵物,就是個習慣。皇城根的古玩市場,六裡橋的五顯財神,北京的各路廟會。養狗的,養叼貂的,養黃大仙的等等......

皇城裡乾隆爺的寵物是貂。慈禧特別喜歡養狗,而且認為,狗的前面有一撮白毛,那是幸運星。

皇城根下,老百姓趕個廟會,請個財神爺供個灶王爺。這些財神爺的本家都是動物。廟會上賣的兔兒爺,據說是可以追溯到周文王西伯侯的時代。這與易經八卦又扯上了一些聯繫。

而我們絕對想不到,老百姓的傳說中廣寒宮的那隻兔子,原來是男性,大部分認為是西周文王的兒子變的。

馬王爺三隻眼不是什麼調侃,而是上應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官。馬市確實有講究,不報數目只伸手指頭。甚至打理馬,也有自己的套路。比如,給馬洗澡叫刷馬,刷完了馬,馬不溜,這馬八成要病等等......

百姓的大街小巷,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沉澱,約定成俗了很多東西。這不是封建思想,也非泡沫經濟。它是實打實的服務社會最基礎的部分。

《禮記·緇衣》裡說:「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則民不惑矣。"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于謙深知尊重民俗的重要性!

因為老百姓在實際生活中總結的經驗,和形成的習慣,自有它的妙處。

因為它的核心是人文、人情、人性!

4:語言是幽默風,主調是相聲藝術的滲透

于謙說了一輩子的相聲。

有人說什麼樣的工作做一輩子都有職業病,這話一點都不假。

《于謙動物園》的語言風格,簡直就是相聲藝術的翻版和文字版呈現。一捧一逗,短小精悍,字字都有笑點,句句都有逗趣。

相聲藝術,有人說它很年輕,但追溯起來,其實它有著相當漫長的歷史演變,並非只是在明清出現萌芽。它的精髓是靠對話塑造人物。最主要的特色是語言的風趣幽默,抖包袱,逗趣。它最主要的呈現形式,是寓教於樂。

因此,相聲的核心就是人們幽默經驗的大集合。它作為于謙的職業,這種風格已經滲透到了他的人生之中,也成為他文學作品最典型的特色。

書中于謙講過一個故事,有人侵犯了他的肖像權,用他的一幅肖像做了年畫。于謙非常困惑,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曾經拍過這樣一張照片,最後他恍然大悟,想起在北京扶著一隻馬駒子照過這麼一張像。只不過馬駒子被p圖成了大鯉魚,有點面目全非,自己不認識了。

他的語言風格是這樣。

"千哥,我剛才去買年畫去,買完了年畫大家送了我一張。

送了一張什麼?

過了一會兒,他給我拍了張圖發給我。

我一看我年畫上印著的是我抱著一條大鯉魚。哈哈,這一看我就樂了。」

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有包袱,有哏點,滲透著濃厚的相聲藝術氣息,雅俗共賞,趣味橫生,讀到妙處也會不由自主地從心底發出笑聲。

英國史學家亞·史密斯到底說:"文學中不朽的東西是風格,而不是思想。"

用獨特的語言手段,來體現思想和世界觀是最大的成功。成熟的寫作者都有自己的"筆調"。沒有筆調,也就沒有風格,而風格恰恰是一個人的靈魂,沒有獨特的文風,作品也會缺少相應的光彩與力量。

于謙老爺子做到了!

5:所有的尊重都有底蘊

讀完這本以動物為綱目的書,對這位藝術相聲藝術界的前輩,除了敬佩,再也沒有其他。

這本書內容上以自己喜愛養的動物為主線,卻將學問與情懷,文化與素養,解讀的比專業人士還專業。

"郭大爺是段子手,於老師是神回復。"

有人說,德雲社郭德綱老師雖然是「大哥」,但于謙老師卻是最有威望的一個。

看來,這種威望並不僅僅是通過相聲藝術本身獲得,魅力的來源多半是他本人包羅萬象的文化底蘊,厚重的人品,專注於博物勤學和熱愛。

沒有點儲備,沒有點機智,沒有點才華,沒有點閱歷,沒有點應變,于謙怎麼會撐得起德雲社一哥?

"謙"字定終身,不過是他低調沒有處處吹捧而已。共勉!

相關焦點

  • 從《于謙動物園》的京味文化,看于謙的另類北京風情
    說起于謙,大家都很熟悉,他是相聲界的「相聲皇后」、「德雲一姐」、「黃金捧哏」,從2002年起與郭德綱合作表演相聲至今,深受觀眾喜愛。除了「抽菸喝酒燙頭」,他的第四大愛好是動物。因愛成痴,他不僅自己建了一個動物園,還寫了一本書——《于謙動物園》。《于謙動物園》是一本基於民俗文化的動物科普書。
  • 《于謙動物園》:從動物們身上看到的文化傳承
    為了照顧這些動物,于謙還將家安在了離馬場不遠的地方。他曾說「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搬條板凳、沏壺茶,看著它們吃飯。」如今,他將自己養過的動物,寫進了自己的新書——《于謙動物園》裡。在這個動物園裡,有 「活不過冬天的」蛐蛐兒、智商超群的豬、精通戰術的狗、蹬死老鷹的兔、古靈精怪的鸚鵡……他將這些動物的奇聞軼事、史書傳記等內容,像說相聲段子似的一個個地抖落出來,使得這本書猶如百科全書一樣豐富,卻處處讓人感覺新鮮、有趣,讀完只覺得酣暢淋漓,見識大增。
  • 51歲于謙自曝為了兒子養1年奶牛,何猷君驚訝到捂嘴
    12月10日,于謙在某個綜藝節目中自曝曾經養過一年奶牛,只為了給小兒子喝上新鮮牛奶。節目中,于謙和眾人提起自己養過奶牛的經歷。沒想到朋友送來的奶牛隻有一個月大小,于謙只好親自養了一年,等著小牛長大生了寶寶才會產奶。
  • 澳門特別行政區資訊|于謙澳門國際電影節封帝,這位相聲皇后不簡單
    于謙澳門國際電影節封帝,這位相聲皇后不簡單近日已經舉行,我們熟悉的相聲演員于謙於大爺,憑藉在影片澳門國際電影節創辦於2009年,電影節將發揮澳門東西方文化匯聚的優勢,集中展示全球的優秀電影。在鼓勵電影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培育本澳電影、電視及動漫從業新人,搭建資本與影視項目對接的平臺,打造一流電影節應有的國際視野。這個電影節還是有一定權威性的,並不是鬧著玩的,來看看本屆電影節的陣容就知道了。
  • 白慧明天賦異稟,射箭套圈完勝于謙,但于謙才是家裡最會玩的人
    要知道在家裡,于謙才是最會玩的那個人 在節目裡,吳京家住的房子跟于謙家相隔不遠,吳京和于謙經常會聚在一起喝個小酒,還一起上山砍竹子。
  • 于謙:沒法不說相聲 願意走的早晚也攔不住(圖)
    和郭德綱說相聲時,老節目從來不排練,上新節目時,如果七點半開場,郭德綱會在五點多的時候跟他說:「哥,咱上個新段子。」然後拿出一張巴掌大的紙,上面只簡單地列著梗概甚至只有幾個關鍵詞,然後跟于謙念叨一遍,兩人就上場了。  「綱絲」和「謙絲」都知道,相聲段子裡,于謙家老爺子「姓王」。
  • 郭德綱于謙相聲裡的幾個北京方言俚語 很有趣
    常聽郭德綱于謙相聲的都會發現,他們倆的相聲不像趙本山趙家班的小品有濃厚的地方語言特色。一點也沒有也不現實,相聲本來就是出自京津,郭德綱于謙相聲裡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北京天津的個別方言詞彙。郭德綱曾經在一段相聲裡說過相聲普通話和北京話之間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的普通話又不是北京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語言。方言俚語會讓特定的人群感覺親切,當這些方言俚語被藝術大師們包裝和傳播以後,就不僅僅是對一種方言的傳播了,同時傳播的也是一個區域的文化。
  • 相聲演員劉穎:1982年到1992年,我和于謙說了十年相聲
    在于謙和郭德綱走紅之前,當時的鐵路文工團說唱團團長侯耀文,曾把這兩位新秀調進團裡,力圖打造一支國內實力最強的相聲隊伍。劉穎訪談錄劉穎:1969年生,北京人。11歲考入北京市曲藝團團帶班,同年拜李金鬥為師學習相聲,在校期間得到王世臣、王長友、高鳳山、羅榮壽等人的指導。1985年進入北京市曲藝團任相聲演員,與于謙合作演出。1992年赴日本留學,1999年回國。
  • 28年前《小龍人》演員現狀,主角進洪家班,配角于謙成「相聲皇后」
    我頭上有犄角(犄角)我身後有尾巴(尾巴)誰也不知道(知道) 我有多少秘密我是一條小青龍(小青龍小青龍)我有許多小秘密(小秘密小秘密)我有許多的秘密 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相信不少人已經跟著哼唱起來
  • 他曾參演《小龍人》,當年是不起眼小配角,如今卻已成相聲界泰鬥
    一部影視作品到底有經典,有的時候還真的是要去看一下老的作品播出了之後,又有多少人願意一遍又一遍的去回看。早在國外的小朋友們正在看《小鬼當家》的時候,國內的小觀眾正在看《小龍人》。確切地說《小龍人》的上映時間其實要比《小鬼當家》的第一部上映的時間要晚兩年。
  • 14歲於梓傑與父親于謙同臺說相聲,颱風被贊,或離不開後者教育
    【于謙助力兒子文藝匯演,於梓傑颱風很穩】12月22日,于謙去到兒子於梓傑的學校,助力兒子參加文藝匯演。可以看到14歲的於梓傑長得已經和于謙基本上一樣高了,似乎還有超過于謙的潛力啊。只是相對而言,14歲的於梓傑說相聲還是有些略顯青澀。可以看到不少網友大讚於梓傑優秀:「好沉穩」「於思洋真有範兒,穩穩噹噹」。在兩人講相聲的過程中,于謙問於梓傑:「你都讀過什麼書?」
  • 于謙:正宗的不能再正宗的北京頑主
    于謙,1969年1月24日生於北京,相聲演員、演員。1982年考入相聲班學藝,在校期間跟隨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趙世忠等老一輩人學習相聲。1985年拜師石富寬先生。2000年和郭德綱搭檔表演相聲,2004年辭掉文工團的工作,正式來到德雲社,以相聲為主業,從此名聲大噪,家喻戶曉。再被郭老師「調侃」的這些年裡,謙哥的三大愛好浮出水面,抽菸、喝酒、燙頭。雖說當中可能存在戲謔的成分,但是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于謙興趣廣泛,活得自在灑脫。
  • 郭德綱和于謙,20年泛泛之交
    此時他們在郭德綱背後,僅僅是一個腦袋加一席大褂,郭班主攜這群陌生的面孔,在「黑色八月」後榮歸,他在舞臺上的唱腔鏗鏘有力,美人尖剃得鋒利如錐。于謙保持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側身站姿,眼前是郭德綱頭上光滑的頭皮。郭德綱在謀劃一場報復性的「江山社稷」;于謙在籌劃著馬場的商業運作,也是一番壯麗山河。規矩「我怎麼讓一個做保安的成為一個相聲演員,這是有規律的。」
  • 武賓回應怎麼看待郭德綱稱跟于謙說相聲幾乎不需要排練:炒作!
    相反有一種相聲演員從來都是表演對口報紙,老先生給他說了一塊活,他一字不落的按照老先生教給他的背出來,說一輩子相聲,到死都是學員。于謙在做客某節目聊天時也提到,跟郭德綱表演的相聲中,現掛達到了百分之六七十:當郭德綱寫了新作品,會派徒弟在演出之前把于謙請過去,然後兩人單獨排練。
  • ...秀:C位郭德綱,全能于謙,Vocal嶽雲鵬,門面張雲雷,忙內郭麒麟
    身為主演之一的于謙,在影片中飾演的苗老師,表演自然,感情真摯,在感動觀眾的同時,更讓不少人感嘆:這個人真的是個專業說相聲的?更有媒體用「被相聲耽誤的演員」來評價于謙在《老師·好》中出色的表現。 實則于謙在這些年除了相聲,也的確跨界了不少行業,如影視,如搖滾。 這樣的多方跨界,也可以說是現在德雲社眾成員發展現象的一個縮影。
  • 下半年忽然消失:嶽雲鵬幹什麼去了,于謙一語道破
    作為相聲演員出身,嶽雲鵬跨界演電影上綜藝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電影和綜藝不論怎樣算,都是相聲演員的「副業」,而作為「根」,相聲這個主業不能荒廢。
  • 相聲公式博士讓郭德綱回去問問于謙,認不認識他,于謙的回覆亮了
    原來是郭德綱的新節目《相聲有新人》播出了,而這位博士正是其中的一位參賽選手。而之所以兩人會一起登上熱搜,就是因為他們二人在節目中的一段爭論引起了人們的爭議。說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是給這位博士留面子了,其實網上99%的人都在吐槽他。
  • 相聲門裡「乾爹」扎堆,于謙竟有100多個乾兒子?網友們長見識了
    其實咱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有「認乾爹」這種事,大多都是因為兩家關係好,所以從小就把彼此的孩子當成自己親生的一般對待。在相聲行業也存在「乾爹」扎堆的現象,然而最讓網友驚呆的是,于謙老師居然有一百多個乾兒子!郭德綱和于謙合作了二十年的相聲,兩人一開始也是開玩笑說以後對方的徒弟就是自己的乾兒子。
  • 于謙50歲生日,郭麒麟為省錢送一封信,觀眾為何如此稱讚?
    這期節目中,郭麒麟以書信這一傳統的方式寫了一封給師父于謙的家書。他是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的兒子、于謙的徒弟,一路上經歷了不少質疑、面臨了不少挑戰、走過了無數困境,憑藉自身的不懈拼搏,他也是愈加成熟、風格鮮明並立志闖出一片天地的青年演員——郭麒麟。
  • 于謙:「頑主」種類無數,「搖滾大爺」只有一位
    千禧年剛過,已經賦閒在家十年的于謙,忍不住技癢,又一次和郭德綱搭了段相聲。在那之前,郭德綱初入京城,被借調到曲藝團那會兒,兩人便有過幾場合作。也是那數面之緣,撞破了于謙心底平靜許久的相聲之心。京郊露天廣場上,一場《拴娃娃》贏得陣陣掌聲。下得臺來,二人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