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6日,由培德書院主辦的「現代書院·國際教育·雙語啟蒙」微論壇在北京順義培德書院圓滿落幕。此次論壇聚焦國際教育及雙語啟蒙,通過培德書院發起人李亞鵬先生、中書培德CEO丁偉先生、培德書院執行長葉世芬博士三位嘉賓與特邀主持人新學說創始人&CEO吳越女士的精彩對話,就國際化教育展開深入交流。現場家長滿座,積極互動,氛圍十分濃鬱。
圖:吳越 葉世芬 李亞鵬 丁偉(從左至右)
在論壇上,培德書院發起人李亞鵬先生向各位家長分享了發起培德書院這樣一所書院式國際學校的初心與願景,以及作為家長如何在家庭中踐行自己獨特教育理念的點滴心得。中書培德CEO丁偉先生分享了培德書院「根深中國,盛放國際」的教育理念、理想,以及培德書院在日常教學中如何落實國際教育的目標。培德書院執行長葉世芬博士則通過自身豐富的教育經驗和學識,向家長分享了雙語啟蒙的重要性,以及作為家長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以下為精彩摘錄:
吳越:我看到您在採訪中曾經提到書院是您想用一生去做的事業,為什麼會創辦培德書院?
李亞鵬:其實文藝和演藝並不是我一生的追求,2009年正值個人演藝生涯的高峰,我決定離開演藝行業。2010年開始向「中國書院」新的人生目標前進。通過向各位大家的請教,經過2-3年的時間,慢慢對書院有了自己的認知。書院從春秋戰國孔子時期的私人書行到唐朝書院的知名,是最早的中國教育以及民俗生活重要的一個平臺。到宋朝、清朝末年,直至今天,書院在發展過程中,不是單一的傳統文化的教學場所,在當下社會,已成為非常具備先進性和與時俱進的一個文化和教育品牌。因為對女兒教育的關注,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渴求。和在座的家長一樣,我們希望找到更多樣性和更多樣化的教育選擇。這應該是每個家長的內心需求,帶著這樣一種心情,想去做一個學校,因而以書院命名。
關於對孩子的教育,無論是對於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我都不太滿足。因為孩子從小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作為家長,能夠看到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和變化。因此在創辦學校時,經過多方尋找及參觀臺灣道禾學校後,通過交流,我完全認可道禾的所有呈現。但在內地,家長的訴求未必相同,如果只是擁有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美學作為教育基礎,並滿足不了我們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期望與需求。因為我們希望培德的孩子能夠擁有全球化視野,接受國際化教育,能夠與世界接軌。在此基礎之上,還能學習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並作為一大特色,這才是我內心對教育完整的一個想像,因此創辦了培德書院。
吳越:可以聽到三個層次,第一是我們發於對傳統文化的渴求;第二在現代社會,我們希望孩子超越傳統文化;第三我們應該做到二者之間的平衡,並在培德書院體現出來。我想這應該是培德書院創辦的真正意義。通過李亞鵬先生的講述我們了解了培德書院的源起,接下來我們請丁偉先生談談您心目中的國際化教育是什麼?在培德書院國際教育怎樣實施,又帶給了孩子哪些東西?
丁偉:培德書院作為一個現代書院及教育綜合體本身,它與國際教育並不是隔離的。從最開始,培德書院就是作為一所有中國文化特色底蘊的國際學校,不管是在學前教育階段,還是其他學段,都很好的去探索教育本身的融合。所以培德書院並沒有把中華文化與國際教育對立、分割,而是從開始就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在這方面,培德書院在過去幾年中也做了在業界探索性的嘗試。包括學前教育本身的理念中,開始就有來自道德這樣一個教學的基因,同時也有國際教育理念的浸潤和植入,很好的把中華文化本身對於人格、人文情懷這樣一種培養,對於天人合一這樣一種境界的追求,尊重每一個生命,包括生命幼小階段,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與自然相應和諧,同共生。
從理念上一開始就是這樣貫通,在教學體系、課程體系上,培德書院也做了這樣一個貫通。包括外教老師,在整體全日的保育、教育體系中,外教不僅是一個外語語言的教育者,同時也是孩子生命的呵護者、責任者,和其他老師共同呵護幼小的生命。
在培德的文化裡面,也滲透了與國際教育理念一脈相承的一些基礎,如孩子是教與學所有環節的中心,孩子的生命成長有他自然的主體,而老師是呵護者、引導者和培育者,這本身就是國際教育最中心的一個理念。我們的篩選性課程,二十四節氣生活藝術美學所貫穿的課程體系本身,也代表和強調國際教育所強調的教學及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人與自然、人與人、生命與環境等各方面的交流形式。我們的教育工坊本身也是帶有一個中華文化特色的跨學科學習的抓手工具,滲透了國際教育理念,同時又把中華文化本身浸潤帶到stem、跨學科、項目制學習中。其中篩選課也可以作為PBL的一個課程,所以國際教育的理念在培德書院一開始就在貫通融合。
雖然體量很小,時間不長,但是在教育業界,在家長群體,有著教育師範的作用與社會價值。從我們自身的實踐來說,我們過去所倡導,現在在大陸教育業界所普遍推崇的教育理念,即是「根深中華,盛開國際」,它不是一個已經終結、已經可以固步自封和集大成而完成的過程,我們認為這恰恰只是開始,還在探索和不斷完善中。
其次,「根深中華,盛開國際」不是對立,恰恰是一個事物的不同呈現,是同一事物一個完整的形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在夯實,不管是在學前教育,還是以後K12其他學段,中華文化特色本身有什麼樣的呈現,同時又在雙語教學、國際視野方面,能夠更好地在培德書院做創新,這個創新是覆蓋所有維度,而不僅僅是某一個側面或維度。
國際教育中,在K12學段領域,國內也有不斷地各種創新實踐都非常好,一方面是文化開新與文明的象徵,一方面是中華文化隨著中國本身的崛起發展,走向世界。中國教育本身也會不斷走向世界,為更多不同文化、不同種族和不同國籍的生命所參照、學習和孕育,這也是書院未來非常重要的一個願景,即培德書院本身所代表的中華文化,以及中華文化與國際教育的融合不僅將來會服務於華夏子弟,還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正如德威走向中國來,培德會有一天也會走向英美走向世界。
吳越:有一個實際的問題,很多探究式的教學中,英語課只是由學科老師教授,因而孩子的英語能力較為薄弱。那麼在培德書院,外教及其他教師如何分配?
丁偉:培德書院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孩子在學前教育的生命規律及成長規律,所以在保教合一本身的教學規律之上,每班(家)有4位老師,包括2位中教老師,1位全天在班的藝術老師,1位外教老師(既是生活老師,也是體能老師)。在教授孩子語言的同時,也會帶著國際的文化視角,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互動,把生活的知識帶給他們。老師全日制,四位老師同等承擔著孩子的生命及教育的責任。
吳越:我們能看到培德書院的國際教育落在了實處,除了教學,老師也像孩子的人生老師一樣全程陪同。提到語言,在學前階段,尤其是3-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雙語教育究竟該怎樣做,效果才能更好?
葉世芬:其實國外的研究理論對雙語教育有一些負面評價,即在幼兒階段,一般接受兩種語言學習的孩子比接受一種語言的孩子稍微較弱,表達上沒有單一語言的孩子好。但是雙語教育需要積累,孩子在兩種語言的交叉學習中,慢慢就會形成自己的認知,同時邏輯和思維模式會多一個維度,所以在雙語啟蒙教育的過程中,父母都需要等待。我們看到很多學校及培訓班在孩子最初學習英語時,以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灌輸標準答案,但所學的語言是制約性的,而非在語境中了解後,形成內心內化和理解後的語言。所以雙語教育需要更多的時間,也要允許孩子犯錯。
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如果不讓孩子嘗試錯誤,他們也不會靈活使用,將語言作為一個工具。因此雙語語言的教學需要浸潤,需要允許孩子犯錯,需要他們在語境中理解之後並講出來,真正內化成語言學習。雙語教育其實是一個真實的情形,培德書院的外教老師會全天和孩子在一起,創造語境,讓孩子親近老師。在互動過程中,孩子會主動去和老師溝通。其實語言的習得很大部分來自於溝通,而不是來自於考試,尤其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如果今天語言是作為一個工具,它的目的就是用來溝通。所以我們的課時中,我們允許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去互動,隨著環境會慢慢變成最標準的語言。
李亞鵬:家長對雙語教育的認知需要調整,站在家長的角度,我們應該給予一些時間,不要期望孩子在幼兒園就能熟練地掌握英語,因為家庭環境決定了這樣的狀況。英語是最表象、最顯現的一種教育成果,所以家長不能太過度關注雙語。
丁偉:雙語、外語和母語本身是三個語言的教學體系,第二語言學習不同於外語,它還是一種浸潤式、溝通式,中間不需要母語翻譯和表達的這樣一種學習。在培德書院,雙語國際教育的教學體系本身是成功的,孩子有了與外教浸潤式的日常生活教學、體育鍛鍊、文藝創作所有環節都浸潤了語言。孩子不需要轉換思維,而且溝通能力從課堂本身的互動,戲劇表演,包括體育活動的互動以及吟誦詩詞歌賦等都做到了雙語的浸潤。當然,這也跟培德的雙語體系及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貫穿有關。
吳越:家長應當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究竟是浸潤式的第二語言的學習還是外語的學習?第二,在語言學習階段,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到底是什麼,如果希望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能用英文很好的交流,現在看來不太可能,所以需要轉變觀念。那麼假如一直在培德書院這樣浸潤式的環境中學習,孩子如何才能夠比較順暢流利的表達?
葉世芬:幼兒浸潤到第二語言的時段和成人是不一樣的,成人是透過認知和很強的理解力來學習新的語言,幼兒在學習語言時,尤其是0-3歲的孩子,在一個英文環境中,是自然而然無意識的學習。所以幼兒的語言學習是在語境中學習,通過聽和大量模仿。語言習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和別人溝通,成人怕說,因為怕有語法錯誤,而孩子在說話時卻並不在意是否有語法錯誤。
在培德書院,外教老師和孩子一起學習生活,特別是在二十四節氣活動中都是通過英文溝通,讓孩子進入語境中,自然而然的習得語言。有人認為孩子太早學英文會影響到文化認同和母語,甚至很多學者專家也提出在幼兒園不應該接觸第二語言,但其實孩子在幼兒階段接受雙語學習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第二語言和母語學習。
在精彩對話後,現場家長也與幾位嘉賓就孩子的家庭教育,未來規劃等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最後,此次微論壇在「家校」共鳴的理念交融下圓滿落幕。相信無論是對家長而言,還是學校自身,這樣的活動形式都對孩子的教育及家校關係的共建大有裨益,期待下一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