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向於寧學習什麼?
國浩律師事務所 李淳
劉桂明導語:
一篇來自於國浩律師事務所創始人李淳律師的紀念文章,表達的絕不僅僅只是一種懷念,更應該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告訴我們的是,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於寧已經離開我們了。但是,作為一種既有重量、也有分量、更有含量的行業形象與職業精神,卻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也一直在我們心中。
八一建軍節,是一個懷念的日子,也是紀念的時節。但對我們律師來說,更是一個思考與總結的最好時機。
在於寧會長逝世後,我曾經幾次與呂紅兵、李淳這兩位國浩律師事務所創始人談起過,對於寧這樣一位從軍人到會長的法律人,我們應該如何向他學習、應該學習他什麼。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國浩律師事務所應該思考和總結的問題,更應該是我們所有中國律師應該思考和總結的課題!
一套珍藏回憶的軍裝
今天,是2018年8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建軍節,也是於寧逝世兩年零兩個月的日子。
之所以在今天來追憶於寧,並用追憶於寧的方式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是與於寧在考入北京大學之前,曾有著一段他一直非常珍視的軍旅歲月有關。
因為有著共同的軍旅經歷,加之年齡相近,儘管我們不在一個城市,但卻走得很近,走得很親。
於寧有著極強的軍人情懷。他曾跟我說過,《英雄兒女》這部電影他至少看過十遍。而每次看,他都會流淚。他還跟我說過,他留存有一套全新的軍裝,一直在珍藏著。他認為,那不僅僅是一種經歷和記憶。
一個最後分別的時刻
2016年6月7日,清晨5點,在解放軍306醫院太平間的門口。於寧夫人陸老師將一件於寧穿過的軍大衣交給我,並一再囑咐我,說這件大衣於寧一直珍藏著,每年冬天都要拿出來披一披,讓我把大衣蓋在於寧的身上並一起上路。
從解放軍306醫院到八寶山公墓幾十公裡的路上,我坐在於寧靈柩的身邊,一直抱著於寧曾經穿過但依然整潔如新的軍大衣。
在遺體告別之後進入火化環節時,我與呂紅兵、於寧之子於顥是最後與於寧告別的人。在將於寧遺體推進火化爐的最後時刻,我將覆蓋在於寧身上的黨旗拿起併疊好交給於顥,並接過於顥手中那件軍大衣蓋在了於寧身上。
2016年6月7日,11點46分,於寧身蓋著那件他鍾情的軍大衣,走了,上路了.
一段意蘊深刻的碑文
2016年6月下旬開始,受國浩執委會的委託,我參與了於寧家屬、親屬有關於寧安葬事宜的準備工作。其中一項工作便是於寧碑文的編制和定稿,僅在文字的修改、斟酌方面,就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時間。於寧夫人陸老師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親即於寧的嶽父曾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北京大學校長。於寧的親屬中有的在學校、研究所工作,有的曾在電視臺任總編輯,其中還有出任過《解放軍報》社的社長。在這樣一個有濃厚文化的家庭中,對于于寧的碑文內容,既是字斟句酌的,也是頗費心血的。
儘管在討論中,有不同的建議,也有不同的文本,但凸顯其軍旅生涯是所有人的一致想法。
我們現在看到的於寧的碑文是這樣寫的:「軍旅建功,北大精英,紀檢剛正,律政先鋒,磊落光明,崇法一生」。而「軍旅建功」之所以放在第一位置,除了是依其個人履歷和個人經歷,也體現出對於寧軍人情結和軍人情懷的尊敬和珍重。
一種銘刻於心的情懷
2018年6月1日,於寧入土安葬。在安葬現場,除了家屬和親屬,還有我和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創始院長徐建。這位院長,也是一位有著軍旅生涯和有著軍隊情懷的律師。在於寧骨灰安葬的墓園,與於寧骨灰一起埋入地下的有於寧生前鍾意的雲子圍棋、珍藏的國浩徽章、一瓶於寧珍藏15年的貴州茅臺酒,還有一副伴隨於寧多年的65式軍裝帽徽(紅五星)及領章(兩面紅旗)。
當於寧夫人陸老師將那套包裝良好的帽徽及領章交給墓地工作人員時,我渾身頓時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要知道,這樣的帽徽和領章我也戴過。
一次規模空前的送別
2016年6月1日下午6時許,於寧因突發心臟病去世。這位連任兩屆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的人,幾乎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都是非常健康的。在許多與他接觸較多的友人看來,似乎僅僅用健康還無法精準地概括於寧,只有用健壯、健碩、健魄之類的字眼,才能更符合人們對其身體狀況的評價。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曾經當過兵,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曾在著名的38軍114師醫院及坦克團服役,更不僅僅是因為他在卸任的全國律師協會會長中是年齡最小的一位。於寧喜歡運動,也確實身體力行。其實好多人並不知道,他就是在家裡的跑步機上鍛鍊時患病並倒在跑步機旁邊的。
熟悉於寧的人,大都知道他有三大愛好:一是喜歡鍛鍊。一對各15公斤重的啞鈴是他的健身最愛,有時出差都會帶在身邊;二是喜歡圍棋。早期的全國律師圍棋賽,他不僅是組織者,亦是參與者。他最早的一副圍棋是在家門口的小店裡買的玻璃的,直到他當了全國律協會長之後,他才買了一副雲子。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工作越來越忙,他非常鍾意的這副雲子和那張全新的榧木棋盤,他最終都沒能有機會和友人對弈過;三是喜歡喝酒。他的酒風亦如其軍人特質,豪爽乾脆,他尤其喜歡喝茅臺,一直講茅臺酒醇厚,入口入心。
於寧是2016年6月7日火化的。
那一天上午,在八寶山東大廳舉行了告別儀式。來自社會各界的領導和友人,差不多去了1000多人為他送行。當然,律師還是佔大多數的。其中不少律師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按照著名的律師觀察家劉桂明所言,這無疑是中國律師史上空前的一次送別。
一位亦師亦友的會長
於寧會安葬何處?何時安葬?依什麼形式安葬?兩年來,不時有朋友向我和呂紅兵問起這個事情。
時隔整整兩年,2018年6月1日,於寧得以入土安葬。
痛定思痛。於寧離世兩年,家人、同事、朋友及律師界好多人很痛心,很痛苦。兩年過去了,這種痛心和痛苦一直在延續著,從一種心理的痛心、痛苦,上升到精神層面乃至靈魂層面的痛心和痛苦。
兩年來,為選擇墓園,選擇墓地,選擇墓碑,選擇雕塑設計師,選擇碑文,於寧家屬、親屬費盡了心,國浩律師事務所上上下下也是盡其全力協助和配合的。
對我而言,於寧是友、是兄、是師。
是友。一為戰友,我們都是當過兵的人;二是朋友,並是那種最乾淨、最真摯的朋友。
是兄。於寧年長我3歲,且極具兄長的胸懷和格局。
是師。在我心目中,我一直將其視為師者。
我與於寧真正的交往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他出任兩屆全國律協會長期間,他給予我的指導和幫助。我先後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組織部分律師共同承擔了全國律協的兩個重點課題:一是《貧困地區律師生存現狀及發展研究報告》,二是《少數民族地區律師生存現狀及發展研究報告》。在這兩個調研報告選題、調研及報告形成過程中,於寧給了我及課題組很多具體且有分量的指導意見。
第二個階段是在我出任深圳律協會長期間,他給予我的幫助和支持。深圳律協不是省一級的律協,以往換屆很少有全國律師協會的負責人出席。在我的任期內,深圳律協先後有兩次換屆大會,於寧不僅都參加了,還在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於寧曾對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說,深圳律師改革及律協改革的意義相當深遠和重大。深圳作為律師體制、律協體制改革開放的窗口,有別於其他城市,應當高看一眼、厚愛三份。其實,我還要特別說起一件事,如果沒有2005年11月17日晚上於寧和徐建兩人在上海打來的近50分鐘的電話,我是沒有準備、更沒有信心去競選深圳律協會長的。
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4月在他受邀出任國浩律師事務所主席之後,他給予我的支持和關心。正是在這個期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在一起相互交流、學習、討論、思考。
我曾隨於寧一起訪問過英國、以色列、巴勒斯坦,也曾一起走訪過福建、廣東、安徽、吉林、寧夏、上海、浙江等地。無論是一起出訪還是一起走訪,都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充實,更是一種快樂。
於寧是2011年12月27日卸任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的,2012年4月份到國浩工作直至離去。
今年6月1日,紀念於寧的活動有三個部分:一是骨灰入土安葬;二是追思會;三是銅像落成揭幕。
追思會在陵園辦公樓裡舉行,近40人出席了此次追思會,司法部、全國律協的代表,中紀委、北京大學的代表、38軍的戰友代表,於寧不同階段的同學、同事、好友,國浩律師事務所在國內的所有執委會成員及部分辦公室的管理合伙人都來了。追思會歷時1小時15分鐘,十餘位代表紛紛發言。他們在追憶著與於寧在一起的歲月,講述著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於寧。
揭幕由三人完成:與於寧共事六年的全國律協前秘書長鄧甲明、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曉雷和國浩律師事務所執行合伙人沈田豐。依於寧同等身高雕塑的於寧銅像,從設計到落成經歷了兩夏一冬,用時一年多,幾經打磨,凝聚了眾多人的心血和努力。
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神
在追思會中,在銅像落成後,在揭幕儀式上,人們都說到了應該如何緬懷、紀念於寧,而更多的人說的是應該如何學習於寧。
其實,在2016年6月處理完於寧的後事,我們國浩執委會曾不止一次地討論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該如何向於寧學習,該向於寧學習什麼?
現在,於寧走了兩年零兩個月了,應該是到了可以總結和提煉的時候了。
我個人認為,在如下十個方面,於寧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尤其值得我個人全面而深入地學習:1. 堅定不移的信念;2.堅貞不渝的信仰;3.恪盡職守的擔當;4.率先垂範的品格;5.兩袖清風的情操;6.光明磊落的胸襟;7.穩重大度的氣質;8.家國情懷的責任;9.與人為善的秉性;10.舉重若輕的能力。
一部厚重豐滿的大書
於寧身上凝聚著一種精神、一種風範、一種品質,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於寧精神、於寧風範和於寧品質。
出席於寧銅像落成儀式的一位中紀委的同志對我說,於寧是一個厚道的人,也是一個厚重的人。一位與於寧同一天當兵,在同一軍營共同生活過的著名醫學教授對我說,於寧身上處處彰顯著正義,也處處彰顯著正氣。
2016年7月19日,是於寧會長逝世的第49天,國浩律師事務所編輯、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近100萬字的《紀念於寧》一書,首批印製的3000冊新書,不出一個月,很快告罄,幾乎成了「洛陽紙貴」。直到最近,總參三部幹休所的一位老同志還託人找我表示想獲閱這部書。
是啊!於寧的一生,猶如一部厚厚的書籍,值得我們久久的閱讀。
一座植入大地的豐碑
2018年6月1日晚上,在從北京返回深圳的航班起飛前,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段這樣的文字:「植入土地的是一尊偉岸的身軀,矗立心中的是一座不朽的豐碑」。
飛機降落深圳後,這條朋友圈竟獲得了三百多條的點讚和留言。
於寧,是屬於中國律師的;於寧,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
(註:本文經授權發表,在紙質媒體中將首發於《中國律師》雜誌)
編輯/宋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