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流傳甚廣的諺語寫出了蘇州的美麗、繁榮和富庶,令人神往。去過蘇州之後,最喜歡的是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它是如此的舒緩,沒有一點壓抑;它是如此的悠閒,沒有一絲浮躁;它是如此的恬靜,沒有半點嘈雜,讓人來了就不想再走。
在蘇州,處處可見小橋和流水。出門小走幾步便是小橋流水,開窗滿眼都是小橋流水,小橋流水是蘇州的靈魂。 唐代杜荀鶴《送人遊吳》中有這樣的詩句:「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 水港小橋多。」蘇州的水域面積佔了45%,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有東方威尼斯之稱。蘇州水港縱橫交錯,河上小橋林立,河邊是粉牆黛瓦的人家,人家盡枕河,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城市風貌。
蘇州的橋特別的多,無論城內城外,河道上的橋梁一座接一座,數目非常可觀。據史籍記載,唐宋時的蘇州城內,有橋梁300餘座。唐代時都是木橋,髹以紅漆,故白居易在《正月三日閒行》詩中寫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明代初年,由盧熊編纂的《蘇州府志》上,記載著蘇州的橋梁,城內外共有428座,其中城內309座,城外119座。據有人統計,蘇州的橋平均每平方公裡有15座,橋梁之多為世界之最,遠遠超過了世界著名水城義大利威尼斯每平方公裡一座橋的密度。
蘇州的橋,大小有別,造型不同,姿態各異,每一座橋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有的橋非常短小,幾步就可以跨過。但也有很長的橋,如寶帶橋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中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有拱橋,平橋,廊橋,曲橋,梁橋;有單孔橋,也有多孔橋;有橋連橋的雙橋,也有橋中橋。有的如長虹臥波,雄偉壯麗;有的小巧玲瓏,酷似小家碧玉;有的石階連雲,仿佛是天梯;有的如千古磐石,散發著原始的渾厚樸拙;有的橋面上有飛簷翹角的小小亭榭,供人避雨歇息;有的石板平鋪,質樸小巧,步履舒坦;有的稍許迂迴,悠悠繞行,富有情趣。
蘇州橋的命名也獨具特色,富有創意。有的是以飛禽走獸為名的,如烏鵲橋、鳳凰橋、青龍橋等;有的是以花草樹木命名的,如桃花橋、青山橋、綠水橋、花橋、採蓮橋;有的是以喜慶吉祥安康之意為名的,如福壽橋、永福橋、平安橋、興隆橋、吉利橋、長慶橋等;有的是以寺院名勝為名的,如祥符寺橋、開元寺橋、崇真宮橋、承天寺橋、白塔寺橋等;有的是以人名和官名來命名的,如錢駙馬橋、尚書橋、吳王橋、柳毅橋、孫武子橋、周通橋、張廣橋等;有的是以姓氏命名的,如梅家橋、毛家橋、顧家橋、徐家橋等;有的以市場為名的,如谷市橋、醋坊橋、棗市橋、果子行橋、木柴橋、魚行橋、絲行橋等。還有不少橋名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如泰讓橋是紀念泰伯禪讓的,寶帶橋的名字則來自於蘇州刺史王仲舒,因為他為運河的漕運暢通捐出了自己的寶帶,飲馬橋和接駕橋與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其中最聞名遐邇的還是楓橋。 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使得它由封橋更名楓橋,因此「詩裡楓橋最有名」。
走三橋是蘇州舊時的風俗。蘇州人把走三橋當作消災祛難吉祥安康的象徵,每當節日、結婚、生子、做壽、開業等都要在歡快的鞭炮聲中去「走三橋」。要一口氣走過三橋,不準回頭,便可以來年平安如意,趕走厄運,表達出人們對幸福的企求。如: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全家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祝君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又說:小把戲走三橋,讀書聰明,成績年年好。小姑娘走三橋,天生麗質,越長越漂亮。小夥子走三橋,平步青雲,前程無限好。老年人走三橋,鶴髮童顏,壽比南山高。新郎新娘走三橋,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橋是了解蘇州風景的最好處,佇立橋頭,看枕水人家,看遊船如織。沿河的居民住宅,青一色的粉牆黛瓦。粉者,白也;黛者,黑也。白的純潔,黑的莊嚴,體現了蘇州人淡雅素淨的傳統情懷。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一些嬌美的水巷女子在河旁浣衣,搗衣聲聲聲入耳,平添幾分鄉愁。河內的遊船,往來穿梭,小巧而靈活。坐在船頭,櫓聲欸乃,水聲譁譁,清風徐來,楊柳依依,人似畫中遊。
中國人居住講究依山傍水,以山水陶冶情操,「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說仁愛之人喜愛傍山而居,希望像山一樣的巍峨屹立,堅韌挺拔,頑強不屈。智者樂水,則是指充滿智慧的人喜愛依水而居,希望像水一樣的蜿蜒靈活、容納百川。蘇州,人家就「枕」在河流上,生活就「枕」在河流上,人與自然相依相靠,息息相通,這正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