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李氏》

2021-02-09 李氏一族


鄧李氏,南唐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鄧李"氏主要是從李氏分派出來的,他的本姓氏和鄧姓有關,形成時間大概3、4百年,主要分布在廣西合浦閘口鎮的幾個村莊。

中文名    鄧李姓

源自       嬴姓

原始       南唐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

派別       從李氏分派出來的

基本介紹

鄧李[鄧李,讀音作dèng lǐ(ㄉㄥˋ ㄌㄧ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自嬴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南唐政權王族李衡,屬於避難改姓為氏。鄧李氏,本姓李氏,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從母弟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李煜,公元937~978年,字重光,初名李從嘉,自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徐州人(今江蘇徐州),一說湖州人(今浙江湖州),公元961~975年在位,南唐元宗李璟(徐景通)的第八子,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史稱李後主,亦為五代時最為出色的詞人。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趙匡胤率軍滅南漢政權後,李煜為了表示他不對抗宋軍,便對北宋王朝稱臣,將自己的稱呼改為「江南國主」。

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開封覲見,李煜託病不去。宋太祖大怒,即派大將軍曹彬領軍攻打南唐。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農曆12月,曹彬率軍攻克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國破,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李煜在政治上雖庸碌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無比。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詞寫得很好,悽婉動人,史無出其右者,而皇帝卻當得窩囊,不僅自己「終日以淚洗面」,且殃及子孫。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將李煜毒死,並「詔江南諸路捕南唐宗室。」此詔一下,南唐李氏家族慘遭橫禍,但南唐鄧王李從鎰之子李衡卻僥倖脫逃,他以父李從鎰的封號(鄧王)為氏,易稱鄧氏,改為鄧衡,然後削髮為僧,雲遊於嶺南閩越之間。

鄧衡的次子鄧連,後官至湖南常德府知府,在離任後卜居湖南漵浦,其次子鄧處恭由漵浦遷湖南安化潺溪坪。該家族後有族人以「鄧李」合為姓氏,稱鄧李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李姓,始於福建,。因娘家鄧姓無後,遂過繼一子繼承香火,為念養母之恩,不忘生母之情,遂用鄧李姓.

「鄧李」氏是從「李」姓派分出來的。本姓氏的形成與「鄧」姓有關,形成時間不長,約6百年。「鄧李」氏人主要有在海南,山東,廣西欽州,北海,防城,合浦閘口鎮的幾個村莊。都是客家人。

遷徙分布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北海,防城,合浦縣閘口鎮,湖南省的長沙市安化縣,江蘇省的徐州市、豐縣梁寨鎮,河南省的平頂山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安徽省的阜南市,海南,山東,臺灣省,河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加拿大等地,均有鄧李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遊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嶽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堂號

(缺)。

家譜文獻

寧都宣城鄧氏初修族譜,著者待考,始修於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安化潺溪坪宣城鄧氏族譜,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飽義公五世孫煥良、煥讓派下七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嫩省圖書館。

註:上述二譜中序稱:吾鄧氏本姓李,乃南唐烈祖李升之後,長子璟是為元宗,生子十人,而第八子名從鎰,封蔣國公。「元宗殂,後主煜,名從嘉,從鎰乃從母弟也。主甚愛之,加封鄧王,出鎮宣城。」宋太祖詔令攻金陵,城陷,李後主請降,授光祿大夫,而錄用其子弟。從鎰子衡,字天和,恥受命,乃操舟登金陵由洪都而上止新淦之金(淦)水渡,卜築於桃花溪。宋太宗即位,詔江南諸路捕南唐宗室,衡乃易李姓,以父封國鄧為氏,祝髮為僧,遊閩越間。後主殂而捕令除,衡復還桃花溪,遞傳至忠旺,生三子,長子飽仁居江西,次子飽義,名連,字仲高,由鄉薦官楚之常德府武陵郡守,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解組,偕三弟飽禮同上辰州,飽禮卜居沅陵漪溪,飽義卜居漵浦櫟楊鄉,尊飽義為一世祖,生處厚、處恭、處仁、處義四子,次子處恭由漵浦遷長沙之安化十四都潺溪坪。

文章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全國各地李氏小淵源——李氏文化
    據載,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豐城李氏家族的一個支系。其遷江西臨川的開基祖名居信,至臨種楊溪後,又繁衍為12支,他們都尊居信為始祖。     旌陽李氏的後裔有遷西裡的,有遷椿峰的,有遷東山的,還有遷上宅及隴上的。其前代世系口下:     1.陝西漢中西鄉李氏     據光緒十五年(1889)李友植等修《漢中西鄉李氏譜》所載,在今陝西漢中西鄉的李氏家族,是明朝中葉遷去的,至清朝光緒年間,已有300年的歷史了。
  • 隴西李氏十三房支你知多少——李氏文化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唐有李渤,和兄長李涉一起隱居廬山一心讀書,因隨身帶著一隻白鹿而被稱為白鹿先生,現今白鹿洞書院立有先賢祠。李遜與弟李建皆好學講習不倦。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其後有名將李靖。
  • 英才輩出的寧津李氏家族——李氏文化
    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家族於明永樂年間由即墨遷居於此,來時惟伯、仲、叔兄弟3人,以勤儉耕讀世其業。至民國二十二年修譜統計,已繁衍到400餘戶近2000人。該家族明清時期考取功名者200餘人,官封五品以上的有20餘人。李家九世祖李俊,字秀儒,太學生,少時家窮,借讀外祖家。考入太學後,讀書求實踐,步入商界,在泊鎮開設棉布店,專營絲綢棉布。
  • 李氏食品有限公司
    李氏月餅李氏月餅李氏月餅李氏月餅禮盒    李氏食品有限公司位於中國第二經濟商貿強市—臨沂市。李氏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產銷售、技術研發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食品公司。在發展中創新,不斷探索新的思路,李氏食品現已成為擁有"李氏食品"、"D-5
  • 李氏家族簡介
    >李氏」,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氏全球群」,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全球李氏大家庭。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於隴西李氏。趙郡堂:以望立堂。
  • 最新李氏字輩總匯!
    山東李氏:朝、恩、慶、友、仁。青島李氏:朝、鴻、旭、昌、文。山東棗莊:朝慶興明梁,金玉發輝光。山東桓臺:崇功象賢,本頁榮茂,文治中華,道德發家。臨沂李氏:成、守、克、傳。山東鄆城:促上自作維,傳士仰新本,善佳錦邦瑞,啟佔乃良恆。山東李氏:春紅效本,英恆大同,化齊新團。
  • 《四川省仁壽縣李氏簡介》
    四川省仁壽縣李氏簡介特別說明:仁壽縣李氏信息來源主要是由各支系宗親通過網絡提供的家譜、手稿及口傳信息,收錄的李氏家譜信息內容僅以尋根、聯宗為目的,不以修譜和歷史考證為依據。如果涉及隱私,需要刪除的,或者信息有誤,需要修改的,請聯繫作者。信息在不斷收集完善中。。。
  • ...關於為2018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暨李氏文化園、李曇墓、唐祖陵建設...
    趙郡李氏宗親聯誼會尹村分會關於為2018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暨李氏文化園、李曇墓、唐祖陵建設募捐倡議書2018全球李氏懇親大會在隆堯召開,是向世界推介隆堯、加快隆堯對外開放的主突破口,不斷擴大隆堯的知名度。趙郡李氏宗親聯誼會尹村分會高度重視此次「2018年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捐贈活動」,充分動員和號召全鎮各位社會賢達、企業家、李氏宗親和尹村籍在家、在外老鄉,為盛會的成功召開慷慨解囊,踴躍捐贈,共建隆堯李氏文化、共促隆堯跨越發展。
  • 李氏祠堂經典對聯集錦!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 >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 丞相將軍府 忠臣孝子門 福建上杭縣稔田鄉官田村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總祠) 原本隴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孫 臺灣臺北縣淡水鎮忠寮裡竹圍子李氏祖厝聯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
  • 中華李氏家譜字輩【安徽】
    安徽李氏:長,夫,東,振。安徽李氏:長,希,法,憲,昭,嘉。安徽李氏:長,正,洪,瑞,應,忠,良。安徽李氏:城,建,振,小。安徽李氏:成(承)先光世澤,德志大書聲,學義科名重。安徽李氏:大德明開,光金字美。安徽李氏:大,賢,興,德。安徽李氏:德,春,新,長,金,紅,道。
  • 湖北麻城李氏宗親來河南固始李氏宗親李店鄉尋親與家譜對接
    10月30日上午十點,由湖北省麻城市政協常委、四級調研員鍾世武先生帶領下,湖北省麻城市文史專員、武漢市武職院教授李成海宗親,湖北省麻城市李氏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少卿宗親,湖北省麻城市李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成楚宗親來到河南省固始縣李氏文化研究會李店鄉李氏分會尋親和家譜對接。
  • 李氏英語 築夢起航
    大連航運職業技術學院第五屆"李氏英語杯"英語口語演講比賽總決賽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學院全員育人教育理念,繼續推進學院雙教育(即李氏英語晨讀教育,五六七八素質教育)育人模式,進一步營造優良的學風和校風,由學院主辦,基礎部教研室,團委,學生處聯合承辦的總決賽於12月12日晚隆重啟幕。
  • 李鵬程/車塘李氏傳說
    車塘李氏傳說李鵬程  李錫和七百年來,或許念記那個李氏朝代,於是就有了天子與車塘李氏的故事。時至今日,在周旺、灘頭、雨山等地還在傳說。一、李家出天子,巖塘祭刀子李唐皇朝崩潰後,進入五代十國,再進入趙宋皇朝。但他們的施政,總離不開李唐軒昂的影子,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變著花樣對李氏後裔進行了血腥的鎮壓和屠殺,旨在防止李唐的復興。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中華李氏家譜字輩【河南、四川】
    洛陽李氏:道永學國。河南洛陽:德高俊道龍發。河南李氏:德山東清,世金書永。河南信陽:定進居中容,安建滋元春,宏大志新。河南李氏:定培有文為,孝慈昭祖德。河南商水:法方尊克修。河南杞縣:法清傳天,繼世西慶寶。河南永城:法志元安康德。河南濬縣:方興志常成,光有增輝祥。
  • 鳳林祠:閩東李氏總祠,氣勢磅礴,雄偉壯麗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 正殿為單簷硬山頂,鬥拱和藻井均有彩繪,祠內尚存宋、元古碑石兩塊,一為宋紹定四年(1231年)立的「李氏祠堂記」碑刻,一為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立的「李氏重建祠堂記」碑刻。祠前田野中有3丈多長的宋代石槽。後殿立李誨及夫人彩塑,左右神龕供奉歷代李氏列祖靈牌。兩廡設「像賢」、「名宦」、「褒功」、「節孝」四堂。鳳林祠是一座紀念閩東李氏開基祖李誨的李氏宗祠,是閩東地區李氏總祠。
  • 從梅縣塘頭下李氏家族存契看客家在梅州(二)——族譜的考證 ——李氏文化
    「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全球李氏群」,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二 族譜的考證  李姓在中國是第一大姓,據考最興旺是盛唐時期。思吾王父,自唐宋以來,而迄於今凡六世,為李氏各派婿者十人,納李氏婿一人,故知其先世原委為甚詳況,茲有請,豈可無序。序曰:  譜之先世,虞皋陶大理氏支孫徽相,夏避亂於長安李氏坡,指李為姓。其後造父佐周穆王為將軍,其後裔孫斯相秦,斯子佐車為西漢功臣,居楚。至東漢忠公,封雲臺上將,至西魏虎公,封為隴西公,因邑而為郡。至唐公丙,生子淵為高祖皇帝。
  • 簡化字「鄧」的由來
    簡化字「鄧」的由來鄧:「吳老啊,你這麼一簡化,我都不認識了!」吳:「小平同志,你對哪個字的簡化有意見,可以具體提嘛。」鄧:「別的不說,就說我這個『鄧』字吧——左邊一個『丁』,右邊一個『耳朵』,不好看。第二筆往左邊拐,第三筆還得回到右邊寫,也彆扭。」
  • 全國李氏字輩匯總!李家人收藏擴散
    山東李氏:憲、朝、士、澤、思。棗莊李氏:賢明記祖德,永受天朝恩。山東昌邑:香貴袖發百年春,瑞佔恩宏家一新。山東臨沂:祥茂廣殿恩,松德延石春,必勝元紅景,朝振方;慶華均繼順,同樂建太祥,勤家慎義後,欣敬起蘭邦……。李氏宗親點擊加入全球李氏群山東李氏:祥、壽、明、德、玉。山東淄博:興、崇、功、向。
  • 全國李氏字輩匯總!李家人收藏擴散
    山東李氏:朝、恩、慶、友、仁。青島李氏:朝、鴻、旭、昌、文。山東棗莊:朝慶興明梁,金玉發輝光。山東桓臺:崇功象賢,本頁榮茂,文治中華,道德發家。臨沂李氏:成、守、克、傳。山東鄆城:促上自作維,傳士仰新本,善佳錦邦瑞,啟佔乃良恆。山東李氏:春紅效本,英恆大同,化齊新團。
  • 李氏家譜匯總!李家人一定要看看!太全了!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