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梅縣塘頭下李氏家族存契看客家在梅州(二)——族譜的考證 ——李氏文化

2021-02-21 全球李氏群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全球李氏群」,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

二 族譜的考證 
 
李姓在中國是第一大姓,據考最興旺是盛唐時期。唐朝開國李氏當皇帝,由於歷史定製皇族才能封王,有一部分開國元勳功高蓋世,不能不封王位,特別是一些胡人,不封王不足於安撫軍心,故有部分功臣賜姓李,變成皇族。後世也延續此例,如臨淮王李光弼,原是胡人異族,因戰功賜李姓封王。唐朝從公元618年—907年共290年統治,皇族特權及賜姓,使李姓成了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 
 
因姓氏大,人口多,不可能修撰全國統一的族譜,故各地李姓均有各種不同淵源的譜牒。據我到福建省上杭縣「客家譜牒館」考察,光是客家李姓就有上百種版本的族譜,全國就無法統計有多少種版本了。 
 
雖然版本不同,但如果不是恩賜的李姓,其淵源基本相同,始祖基本上認定是公元前25世紀時舜帝的理刑官皋陶公。據我手頭的族譜資料表明,客家李姓大多是「隴西堂」的堂號,其來歷大約有兩種,一是公元552年左右,李淵的祖父虎公克權,南北朝時「兵歸北朝西魏有功」,被封為「隴西公」。虎公之子李丙,為北朝西魏大將軍,生六子:李淵、李源、李波、李濤、李海、李浪。李淵當唐高祖皇帝後,封李海為「隴西侯」,並命其居隴西南鄭隴右,就近祭祀祖父虎公之陵,此其二也。由此推斷,客家凡李火德公傳下俱為唐朝李淵五弟李海之後,故其堂號多為「隴西堂」。 
 
我手頭的族譜中,有三個歷史名人為之作序,一是北宋進士、大學士王曾;二是徵西大將軍範仲淹;三是大文學家歐陽修。現將序文順列於後: 
 
《隴西李氏譜序》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作者注)春三月朔癸卯,綠野退臾,清病無聊,坐於三友堂。維時,新雨霽月,和風清穆,客有李彩日氏,攜一譜翩翩而來,歷階而升,揖予而言曰:吾族之居金陵,且一十世矣,舊有記譜,莫能詳其先世原委,敢乞大筆,浚其源而道其流,窮其本而究其末,庶有以補其所未備,而為世之表率,幸勿以他辭也。思吾王父,自唐宋以來,而迄於今凡六世,為李氏各派婿者十人,納李氏婿一人,故知其先世原委為甚詳況,茲有請,豈可無序。序曰: 
 
譜之先世,虞皋陶大理氏支孫徽相,夏避亂於長安李氏坡,指李為姓。其後造父佐周穆王為將軍,其後裔孫斯相秦,斯子佐車為西漢功臣,居楚。至東漢忠公,封雲臺上將,至西魏虎公,封為隴西公,因邑而為郡。至唐公丙,生子淵為高祖皇帝。丙公生六子,淵、源、波、濤、海、浪,自海公傳至光弼公為九世,位居臨淮王,是汾陽郭氏婿,始居金陵烏衣巷。李氏分枝蕃衍,世族衣冠文物,代不乏人,於戲本之固者末茂,源之遠者流長,豈偶然哉。 
 
今觀彩日所刊之譜,自臨淮以下,伯叔兄弟,姓無遺者,詳其所自出也。諸立不書,諸光不書,蓋時愈更,事愈疏。各姓譜牒,未經參考,不欲以疑,似亂其故原。籲噓!餘焰以續詩書之光輝,紀實行以信鄉裡之耳目。予於彩日見之矣,第感六一夫子序,是圖之簡,予嘗取烏衣巷祖居及楚與秦實錄之,以訂李氏之譜。凡先世承傳來歷,罔或不同,乃知李氏世系,金陵始徙之地也,明矣。蓋譜牒之作,本以管攝人心,敦宗族,厚風俗,使一覽而不忘其本。苟不此是,務維引古援今,尚閥閱,誇門第,則富而不貴者可以收譜,貧而賤者皆被黜焉。詎古人作譜之意,抑失修譜之義也。彩日、彩耀皆原重端莊,恂恂純謹之君子也,斷不至此。予因其言之誠,而世締姻誼,悉其世原委,特為詳記,以訂正之。俾李氏子孫世世而閱之,皆知其先世承傳所自來,而不失其實。近代族屬,所當書而不失其親,則古人作譜之意在此矣。詩云:同源分派,時世易疏,慨然悟嘆,念茲厥初。予於李氏子孫,重有望焉!故序之,以為其後之勸雲。 
宋景祐二年乙亥歲進士第、華蓋殿大學士、欽拜仲父、 
姻世第三元王曾拜撰。 
 
北宋徵西大將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作序曰: 
 
家之譜,國之史也,遠無所援,近無所麗,側漏無所為。其家之信譜乎,何也?譜以崇本,亦以敘族,而好事者非援引先賢哲以為高輒附麗,近時顯貴於相誇,甚至於同本之中,以嫌隙,以寒薄,明置而不齒者,吾不知於崇本敘族之誼何如也。或曰不有傳信傳疑之說乎?予曰:夫既疑矣,焉用傳之,惟傳其可信乎,厥其不可信者,而譜斯重也。予自授役,以郡人譜事不少,未嘗不持是以相質證,亦庶幾逭我之誣焉耳。予友盧陵六一夫子手執一編示餘曰,此修之母族金陵李氏之譜也。修屬至戚,業既述其概而冠諸首者,唯予大夫藉焉。餘曰唯唯,受而卒業,則見其中有先世臨淮王世澤之家,與跋考其源流,篡輯其譜,綿綿繩繩,傳今數十祀,由金陵而徒洪徙閩徙粵,生齒愈蕃,流遠衍愈長,聲名文物,倍於當年,不以一編續之,將先者佚後者,紊塗人至親所必然矣。此臨淮之裔彩日、彩耀相與聚族而謀述,故匯集而觀其成,可謂知所本矣。今其譜具在,本系相承,枝派相別,疏漏不遺,典故靡缺,以之俟百世奚感焉。雖然傳則傳矣,而所由取信於世,寧系一譜也乎哉,保世元宗,將見斯人矣,惟是一族以內,若長若幼,相率以孝悌肅雍之行;若賢若才,相勉以詩書禮義之業。有不處處則縈縈,而著型範於鄉裡;有不出出則赫赫,而標勳簡於常旂。此之為昭光,此之為顯後,又奚必援古,奚必麗今,而六合其宇,蔭庇無方,矧區區族類之類,將譜之傳也,千古以為烈已。噫!為李氏後者,尚思所以,大其傳而無負今日修譜之意,亦無負爾宅相倦倦也夫! 
徵西大將軍範仲淹拜撰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作序曰: 
 
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不佞修外王父族也。修從總角即往返其間,每見其長幼秩然有序,內外肅然而有閒,上下森然而有紀,規條雖嚴謹而未始不有溫巽拳切者,寧於其中。至若冠裳文採之章,灼詩書禮採之輝煌,嘉言布行之貽,垂競爽而遽陳,日接而恃領,則為之神注而心慕焉。彩日非源遠流長未可得此,予今日已叨列仕版,奔走南北,垂十年所願,心未嘗不在金陵裡者。不幸先大孺人大故,扶櫬而歸,以襄大事,今且已畢,將有事於北轅矣。外兄彩日、彩耀顧我草堂而告曰:我李氏之先,自隴西虎公,唐丙公,臨淮王光弼以來,尚書、王侯、宰相,一時貴顯,無與倫比,其後存經離亂,遷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長安、長沙、洪州、吉安、撫州、福建、廣東、雲南,惟金陵之派金紫蟬聯,科甲接武覲之,漢晉唐末,後先輝映。彩日、彩耀相與篡輯族譜,修則報華蓋殿王、範兩夫子序之,核且詳矣,其間生齒之繁,簪纓之鬱,文物之盛,隱德淑行之,可表前作後述之,可紀較倍於前也。顧世之統系,不及今而登之,載籍將來,質之無經考之無據,勢必一弁髦同枝,而途人之不亦大可慮乎。日等乃以此意告之宗老,以迨諸子侄靡不忻躍縱。事今且稍就矣,惟以弁之首者不可以無言也,子大夫為我外兄,視先祖父輩則王侯宅相之誼也,敢鈞大雅之章,以贈此譜之光,以垂訓我子弟而不朽,惟子大夫命之,修謝不敏,而兩君之命再三也,則請聞於先達者告之,敬報王、範兩夫子之筆,以助外兄譜之光輝。 
 
蓋聞譜之為制,所以別世系,辨親疏,嚴紀載,寓儆勸而總之。以尊尊,以親親,教敬教愛之道存焉。顧尊之雲者,豈在一享祀,一裸獻之微文已哉!親之雲者,豈直一燕享,一歡洽之闊節已哉!夫祖宗功德,百代如見,故必斂吾真誠以會先祖之精意,志其志者,事其事。遺言德行,無非蓍蔡,居住嗜茹,無非羹牆。競競乎一鑑於祖訓,而毋敢遏佚先前,此為尊尊之實際也。百子千孫,總屬一派,榮顯側陋之異勢,因殷阜困窮之殊遭,明類振發,迷謬惰蓏之各稟,吾一體視之,派派流注,而且多方以恤其凍餒,極其疾苦,策勵其昏惰若痛苦之屬心,刺棘之著骨,必去其菑害,登之陵洪為浚,即安斯為親親之實際也。至尊為實尊,則朝廷燕寶無非祖宗之陟,降而敬之也,親為實親,則疏逖服屬一,皆交體之聯貫愛之也。用意而斯,孰有弁髦其先而塗人其族哉!是譜之作,一準於先世之義例而紀載之,核儆勸之寓,罔不具焉,斯可為信譜矣。考李氏之宗,其為長幼尊卑,內外之間,故皆以禮法相守,恩義相維,凡訓家之良規,昌族之遠猷,無不循循允踐,則其於百代之遠,千葉之眾,必且敬之至,愛之周也。尊尊之實際,親親之實際,自有戛戛乎,其無餘歉者。而不佞修乃腮腮焉,取所聞於先達者,亟以相告誡辱,在兄弟行,休戚善敗,彼我相通,故不敢為諛,而以規進也。雖然積不厚則流不遠,焰不密則發不光,自昔云然。金陵人物濟美,於今為烈而猶,莫盛於唐漢之日。計其先世,所為培植,所為醞釀者,今皆可考也。諸君子之於今日也,祖德之異承在我,後裔之啟佑在我。一務厚其培植,渾其醞釀,而積韜之彌遠彌光,將來不有紹隴西、臨淮之芳聲,嗣漢唐王侯宰相之再興者乎,是在諸君子勉之哉! 
 
賜進士第、內閣丞相、加封文忠公、愚表弟歐陽修拜撰 
 
以上王、範、歐陽的譜序,據我分析似有偽作之嫌,所據理由有三:一是年代不符。據考證,彩日、彩耀似為火德公之子三一郎、三三郎。火德公科舉中進士以後,仕途順利,從寧化縣教諭直至河南節度使,封關內侯。因宋朝末年,元朝初年,避亂世而到上杭縣,六十無子,被悍婦譏誚,於當年娶十九歲的陳姓女子為妾,生下三一、三二、三三郎,即彩日、彩月、彩耀三子。火德公生於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64虛歲時即是公元1269年,時乃南宋鹹淳五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據歐陽修序中有「彩日.於今日已叨列仕版。」之句,證明其曾為官出仕。從時間上推算,彩日作官應在1290年以後,其時為元朝至元二十七年。而王曾是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的進士,其時已告老在家坐於「三友堂」,從作官至退休應有三十年時間,加起來也只是公元1065年之間的人物。而範仲淹生卒年為公元989—1052年。歐陽修生卒年為公元1007—1072年。王、範、歐陽是同時代的人,而彩日、彩耀是1290年以後的人,相隔200多年,豈能後二百年之人攜譜給二百年前的人作序呢? 
 
二是源流不順。三篇序中皆多次把西魏虎公,唐高祖李淵之父丙公與臨淮王李光弼之源流相提。其實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臨淮王李光弼實是契丹胡人,因功高賜姓封王,而非李氏子孫。李光弼生卒年代為公元708—764年,與歐陽修、範仲淹相隔二三百年,三位大學問家不可能不知李光弼之身世,應不會將虎公、丙公作臨淮王的祖上吧。縱使臨淮王當年被李家收作義子,後世人亦不會將他的祖宗與李氏相聯繫。 
 
三是文風不同,王曾的文章傳世較少,而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嶽陽樓記》膾炙人口,歐陽修的散文更是洛陽紙貴,而這兩篇譜序文採並不出眾,全無二人文章風格。其遣詞造句多有雷同,疑系同出一人之手。 
 
因本人手頭資料有限,網際網路上客家研究權威資料奇少,暫時無法作進一步的考證,唯待以後再作結論。

相關焦點

  • 李氏霸氣!火德後裔了不起!為李稱頌!研究火德文化,傳承客家精神!
    現在我代表李氏大宗祠管委會就十幾年的工作向代表們作一匯報: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文化內涵深厚的客家名祠——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近三十年來,在各級黨政領導下,在稔田鎮歷屆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廣大宗親支持下,我們做了一定的工作,使李氏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光大,使李氏大宗祠走向世界,中外聞名,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成為客家名祠。
  • 李敖家譜《李氏族譜》驚現山東濰坊 待李敖確認
    本報記者丁春麗、通訊員劉鐵飛、賈春毅濟南九日電 山東濰坊寒亭區李傳德收藏的一本《李氏族譜》中出現了李敖爺爺「李鳳亭」的名字,經專家證實,該族譜確為李敖家族族譜。收藏者表示將保存好族譜,等待李敖與李文回故鄉時複製一本送給他們。    《李氏族譜》為手抄本,封面為紅色絹布製成,上有題籤:李氏族譜。題籤下方蓋一印章:民國辛未。
  • 英才輩出的寧津李氏家族——李氏文化
    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家族於明永樂年間由即墨遷居於此,來時惟伯、仲、叔兄弟3人,以勤儉耕讀世其業。至民國二十二年修譜統計,已繁衍到400餘戶近2000人。該家族明清時期考取功名者200餘人,官封五品以上的有20餘人。李家九世祖李俊,字秀儒,太學生,少時家窮,借讀外祖家。考入太學後,讀書求實踐,步入商界,在泊鎮開設棉布店,專營絲綢棉布。
  • 全國各地李氏小淵源——李氏文化
    其中記載了有關這支家族的遷衍情況。     據載,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豐城李氏家族的一個支系。其遷江西臨川的開基祖名居信,至臨種楊溪後,又繁衍為12支,他們都尊居信為始祖。        江蘇無錫李氏    其開基先祖為太保公,光緒十一年(1885)李怡延等修《夫椒李氏家乘》記載,江蘇無錫之李氏家族,其先祖自秦漢而下,以至於唐,有遷河南固始縣的,有遷福建邵武的。至宋朝,邵武房系中出了名臣李綱,他的後裔太保公,僑居梁溪(今江蘇無錫縣)之李墅,因而以太保公為梁溪李氏的開基始祖。
  • 即將消失的族譜字輩,在淡忘中尋找家族歸屬感
    但是不管到哪裡,客家先輩都有著很強的家族使命感,歸屬感,例如:李氏入閩始祖李珠(李木德,李火德之父)曾寫下:「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世流芳」十六字箴言交付諸子以作紀念。客家人的家族觀念比任何其他民系都要強,不僅是因為本身客家祖先傳承著中原傳統儒學文化,更是因為中原戰亂,客家先民南遷避亂與南方不同民系,部落相互雜居聚居的現實需要,在古代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家族團體,是很難有立足之地的 。因此不管哪個姓氏,追根溯源到得姓始祖都可以追溯到炎黃時期,在某種程度上說,除了考古發掘和歷代官方史書,家譜是唯一可以探尋過去歷史的資料。
  • 李氏家譜文獻最全版,李家人請收藏備用!
    (1883)寫本一冊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福建連城·文川李氏七修族譜口口卷首一卷藏地:福建連城縣檔案館(存卷首,卷1-22)(民國)李瑞梁等修纂1947
  • 李氏家族簡介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氏族譜1661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進入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經過8個月的戰鬥,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於1662年2月1日收復臺灣。此後,鄭成功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隨從他前往的將士,也都留在了那裡,共同開發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5個月後病死,其子鄭經嗣位,據守臺灣至1680年。
  • 《四川省仁壽縣李氏簡介》
    四川省仁壽縣李氏簡介特別說明:仁壽縣李氏信息來源主要是由各支系宗親通過網絡提供的家譜、手稿及口傳信息,收錄的李氏家譜信息內容僅以尋根、聯宗為目的,不以修譜和歷史考證為依據。如果涉及隱私,需要刪除的,或者信息有誤,需要修改的,請聯繫作者。信息在不斷收集完善中。。。
  • 梅州客家文化:慎終追遠尋百姓 澤裕後昆傳家風
    客家移民源自中原漢族,姓氏是其追本溯源,尋求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  據梅州客家聯誼會辦公室和梅州市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編纂的《客家姓氏淵源》顯示,梅州客家姓氏,不完全統計約有180多個,各姓大多編有族譜或家譜。客家有許多姓氏族人為中原士族或名人的後裔,其族譜、堂號、堂聯中記載了先人的業績和家庭歷史。追尋客家人的姓氏族譜,可以再現客家人遷徙的軌跡、梅州發展的歷史以及客家文化形成的蹤跡。
  • 捱等客家人又有中甲「梅州德比」看咯,梅縣鐵漢客場挑戰梅州客家
    5月4日晚上,梅州客家和梅縣鐵漢生態將在2019中甲聯賽的賽場上,再次展開「梅州德比」。作為第八輪的一場中甲比賽,梅州客家將坐鎮五華縣惠堂體育場,迎來梅縣鐵漢生態的挑戰。中甲梅州德比,已經來到第二個年頭了。
  • 安溪紫雲黃氏、湖頭李氏、祥華珍山陳氏這三個家族 讀書厲害了
    這其中,以安溪紫雲黃氏、湖頭李氏、祥華珍山陳氏這3個家族最為有名。昨日,記者採訪相關人士,了解背後的故事。湖頭李氏: 今年21人考上重點大學安溪縣湖頭鎮是歷史文化名鎮。歷朝以來,李氏家族崇文重教,賢才輩出。清康熙年間,官居文淵閣大學士的族人李光地注重家風家教,親自製定家訓、族規與鄉約,並以身作則,垂範後世。
  • 大水井古建築群——見證李氏家族的興衰故事
    整個建築群由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和李氏宗祠三部分組成,集西方建築與土家建築特色於一體,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體的「土圍子」。 李氏家族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湖南岳陽(巴陵縣五甲十三保)年成歉收,李家小有田產,但家大口闊(五子分別為:
  • 帶你走進梅州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看中國,中國客家看梅州。客家人很喜歡遷徙,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以獨特的文化傳承,講述著一個個悠久的遷徙歷史。如今,想要了解客家文化只有前往客家人的聚集地—梅州,才能一探究竟。來到這裡我們不僅可以從傳統民居中了解客家文化,也可以品嘗到客家傳統菜餚:盆菜宴、梅州鹽焗雞、梅州客家娘酒等美食。第二站:客家遷徙歷史,南洋碼頭文化梅州的松口鎮,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嶺南四大古鎮之一」。
  • 【各地範氏族譜及源流】從範仲淹家族遷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
    這些史料對於我們今天研究我國人口遷移史、古代宗族制度、板塊文化交融以及民俗學等方面的課題,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特別是該譜記載的族系分支涉及閩粵贛三省客家地區,這對於研究客家民系的形成,論證移居陝南、川北、鄂西等地客家群體與閩粵贛地區客家祖地的共同文化特徵,特別是揭示至今鮮為世人所知的陝南客家族群,更是彌足珍貴。
  • 望城驚現清嘉慶族譜 詳述尖山李氏出自李唐皇室
    尖山李氏部分族人齊聚谷山鵝公嶺下。(資料圖片)星辰記者 李勇攝尖山李氏部分族人齊聚谷山鵝公嶺下商量修譜事宜。(資料圖片)星辰記者 李勇攝李克明向記者介紹,「譜載我尖山李氏始祖思榮公,字定昌,明洪武七年隨父從江西湖茫遷瀏陽,後遷長沙河西尖山。」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所長尋霖介紹,據可考資料證實,尖山李氏出自江西湖茫,湖茫李氏出自李唐皇室。目前,尖山李氏族人分布省內外及全球,後裔近百萬人。
  • 湖北麻城李氏宗親來河南固始李氏宗親李店鄉尋親與家譜對接
    10月30日上午十點,由湖北省麻城市政協常委、四級調研員鍾世武先生帶領下,湖北省麻城市文史專員、武漢市武職院教授李成海宗親,湖北省麻城市李氏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少卿宗親,湖北省麻城市李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成楚宗親來到河南省固始縣李氏文化研究會李店鄉李氏分會尋親和家譜對接。
  •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人們普遍認為,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這是因為自明末清初以來,梅縣長時期是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我們知道,宋代末年,大批客家先民自贛南進入閩西汀江流域,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條件下,最終形成了客家民系。在客家民系的形成時期,汀州曾經是客家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 《鄧李氏》
    鄧李"氏主要是從李氏分派出來的,他的本姓氏和鄧姓有關,形成時間大概3、4百年,主要分布在廣西合浦閘口鎮的幾個村莊。鄧李氏,本姓李氏,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從母弟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李煜,公元937~978年,字重光,初名李從嘉,自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徐州人(今江蘇徐州),一說湖州人(今浙江湖州),公元961~975年在位,南唐元宗李璟(徐景通)的第八子,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史稱李後主,亦為五代時最為出色的詞人。
  • 「客家之最」身為梅州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全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梅州  梅州廣東省梅州市總人口約500萬,其中客家人佔97%,享有「世界客都」之稱。具有獨特的客家風情和純客家文化,被譽為「客俗桃源」和紅色旅遊勝地。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博白縣  博白古稱白州。
  • ...關於為2018全球李氏懇親大會暨李氏文化園、李曇墓、唐祖陵建設...
    捐贈儀式後,我們將通過趙郡李氏宗親聯誼會向捐贈者出具加蓋兩會印章的票據,授予捐贈人(單位)捐贈證書,如捐款人不能到現場的可委託他人進行捐款。二、捐款數額及說明。包括:(一)現金、支票、匯票、股票等;(二)李氏文化書籍、資料、族譜;(三)書法繪畫、藝術品、禮品、辦公設備等;(四)規劃範圍內的整體建築、構築物、雕塑、樹木等;(五)祭祖供品、文化義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