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古建築群——見證李氏家族的興衰故事

2020-12-16 騰訊網

大水井古建築群,位於湖北省利川市柏楊鎮水井村,東望荊楚,西連巴蜀,北接長江三峽奉節,南鄰湖南張家界,是長江中下遊目前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也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水井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末清初,其建築規模宏大,整個建築雕梁畫柱,工藝精巧,玲瓏剔透,令人嘆為觀止。整個建築群由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和李氏宗祠三部分組成,集西方建築與土家建築特色於一體,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體的「土圍子」。

李氏家族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湖南岳陽(巴陵縣五甲十三保)年成歉收,李家小有田產,但家大口闊(五子分別為:龍虎鳳凰顯),大兒子李廷龍提出入川謀生,乃帶上二弟廷虎入川,至巫山,廷虎病死,廷龍獨力難支,於是又回家,哀告父親(雙目失明)允許,帶上三弟廷鳳入川,艱苦跋涉,歷經生死。

最後,來到夔州府(奉節龍門),告當地鄉鄰,為大戶黃氏傭工,種地煮酒,辛苦經營,後黃氏則敗落窮蕩。李廷龍、李廷鳳娶當地女子為妻,共育八房人(興發芳述德澤茂盛),分家後,勤儉持家,不斷地擴大家業。李廷龍死後,葬大水井;李廷鳳死後,葬於今天雲陽縣普安鄉的鳳凰山上,當地人稱為:「龍歸井,鳳歸山」。

李氏幾代人下來,竟買下了今天利川北部,奉節,雲陽南部大片地方,成為遠近有名的大地主,一區之內,無外姓田產。財大氣粗後,方大興土木,建李氏祠堂,建學堂廟宇,更結交州縣官員,實川東豪族、書香門第耳。

子孫中有李文郎者,官至荊襄道臺,但做了過火事,未獲善果。到民國時期,李家的末代族長李蓋五,加強莊園的武裝力量,練兵造槍,乃一方強梁,曾與匪首賀國強兵戎相見。李氏族規極嚴,族長是典型的封建家長,族內如有那個女子不守婦德,比如未婚先孕的話,那是要被抓到龍橋判處死刑的,被推到幾百米深的河谷(龍橋河)中。

但族人若在外面惹了事,外族人找上門來,族長還反倒為之極力開脫。當時人們說李家人:「逃得過國法,躲不過家法。」李蓋五是六縣的團總,還是奉節縣的參議員,他身材魁梧,在縣裡好說話,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解放後他及時順應潮流,交出了武裝,交出了土地財產,配合革命政權,得到了當時上層的明確指示:「好好保護,是個人才」。但形勢並沒有使他保全李氏一門,他本人被狂熱的農民們從奉節縣城騙回到他的莊園,被綁在火邊,活活烤死,一說餓死(或兩者兼而有之)。他守成的祠堂,興建的莊園也被破壞。李氏在各處的小族長和大大小小的地主們,多也落得個家破人亡。那些為人善良的,忠厚老實的,並且家業衰敗的,不少倒得以保存,延續後代。

其中,在今天雲陽縣普安鄉、蔈草鄉等地,保留下來了一族人。他們的派行(族譜)是:「正世光廷祖,永遠勝先宗。興隆昌萬代,國泰定英雄。」為李龍的後代。解放後,大水井一帶地方劃歸湖北省利川市管轄。在動亂中保存下來的李氏宗祠在九十年代後被保護起來,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進一步的修繕,成為一方名勝,為恩施州利川市著名景點。

大水井古建築群

李氏宗祠,土司王朝的堡壘,祠堂正面東側有口小井,周圍砌起了高高的圍牆,圍牆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來歷。宗祠修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建有大殿3個、廂房4排、天井6個,共房屋69間。三大殿均寬17米,進深10.5米,四廂房中分別設有講禮堂、倉庫、銀庫、財房、族長住房及客房等。

祠堂正面東側有口小井,砌有圍井石牆與柯堂圍成一體。水井圍牆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祠堂四周圍牆高聳,左、右、後三方為依山勢逐步升高的石牆堞垛,高6-7米,厚3米,總長為390米,全用麻條石砌成。東西側分別有「承恩門」和「望華門」供出入。

李氏莊園佔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天井24個,174間房屋,多2-3層的樓房,其中有大廳、套房、客廳、客房、小姐樓、帳房、倉房等。李氏宗詞及莊園建築宏偉,修飾華麗,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簷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彩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緻的花壇,此外,還有各種浮雕和楹聯等均保存完好。

整個莊院內窗欞花樣及柱礎浮雕多達20餘種,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風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圓,一室一景,形態各異。原室內陳設典雅精緻,床、案、椅、幾全以紅木製成,或鑲或嵌、花樣繁多。

1942年至1948年,李廷龍另一玄孫李蓋五又在龍橋東葡萄池修建住宅一座,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造型結構與大水井莊院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命名「高仰臺」。豪宅佔地2000餘平方米,有房屋40餘間。建築飛簷翹角,精雕細琢,鬼斧神工。李蓋五住宅的落成,不僅從點上增加了該建築群的密度,而且從左右兩邊進一步烘託出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從大畫面上增加了該建築群體的對稱、協調和「堂上一呼,階下百諾」的氣度。

寬闊的院壩,高大的正廳,壯觀的繡樓,整齊的配殿,錯落相間的廂房,以及精巧繁縟細膩的木核石雕,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可惜好景不長,李蓋五因兵匪之患,不得不舉家重返大水井,憑藉天險和固城掙扎著拒敵,以求守住和延續李氏土司王朝的輝煌與榮耀。

位於龍橋河上,還有一座天然「龍橋」,「橋」面距龍橋河水面207米,兩岸懸崖絕壁,唯此外行人可通,達於重慶奉節。古時這裡曾被作為李氏家庭的天然刑場,橋側有巨石一塊,突懸於河上,犯了族規的人便從此處推下。

大水井古建築群最具特色的「走馬轉角樓」、「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築格局,精雕細刻的柱礎,玲瓏剔透的窗欞,造型奇異的廊柱,曲徑通幽的走廊,精緻豪華的陳設,使整個莊園富麗堂皇而不俗氣。李氏封建的堡壘,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特點,譜寫了龐大一個家族的興衰歷程。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相關焦點

  • (楚天華章)大水井古建築群:歷史的凝固音符(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大水井古建築群位於利川市柏楊壩鎮是目前我省境內規模較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整個古建築群由大水井李氏宗祠和李氏莊園兩大部分組成。宗祠及莊園建築宏偉,修飾華麗。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簷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彩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緻的花壇、浮雕和楹聯等。
  • 小官山古建築群:養在深閨待人識
    條石砌築的明代古城門、刻在峭壁上的佛面、幽深的古寺、各具特色的清代川東「豪宅」……這不是穿越劇裡的場景,而是「隱藏」在豐都多年的一處大型古建築群。打開城牆右邊的鐵門,一股濃烈的懷舊氣息撲面而來——  在豐都縣名山街道小官山彭家埡口,一座坐南向北的明代古建築群十分搶眼。
  • 江蘇被忽略的古建築群,是江南地區現面積最大的建築群,就在南京
    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決定了它擁有許多文物,如一些古城牆,這些都印證了南京的光輝歷史,也見證了它的時代變遷。說它是南京的「基本輪廓」並不過分,但在南京也有許多古老的文化建築,它們也非常壯觀,因此受到許多人的稱讚。所以今天就介紹一個江蘇被忽略的古建築群,看完後你就知道這個建築群是多麼的令人震撼了。它就是朝天宮。
  • 山西柳氏民居:家族興衰的見證,中國古民居建築藝術絕品
    柳氏民居,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西文興村,太行、王屋、中條三山環抱,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後人--祖籍沁水的陝西華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柳姓人家世守祖訓,祖祖輩輩生活在祖上遺留下來的深宅大院裡,世代繁衍生息,長幼有序,字諱有章,家規不亂,世代傳承。
  • 英才輩出的寧津李氏家族——李氏文化
    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家族於明永樂年間由即墨遷居於此,來時惟伯、仲、叔兄弟3人,以勤儉耕讀世其業。至民國二十二年修譜統計,已繁衍到400餘戶近2000人。該家族明清時期考取功名者200餘人,官封五品以上的有20餘人。李家九世祖李俊,字秀儒,太學生,少時家窮,借讀外祖家。考入太學後,讀書求實踐,步入商界,在泊鎮開設棉布店,專營絲綢棉布。
  • 天后宮——青島市區唯一的明代古建築群
    青島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位於太平路19號的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前身是始建於明成化三年,它是青島最具有「古味」和「民俗味」的景點之一,也是市區唯一的明代古建築群。青島天后宮現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
  • 李氏家族簡介
    隋唐時期隴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姓除分布於上文所述的地區外,又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但總的來說,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 安溪紫雲黃氏、湖頭李氏、祥華珍山陳氏這三個家族 讀書厲害了
    這其中,以安溪紫雲黃氏、湖頭李氏、祥華珍山陳氏這3個家族最為有名。昨日,記者採訪相關人士,了解背後的故事。湖頭李氏: 今年21人考上重點大學安溪縣湖頭鎮是歷史文化名鎮。歷朝以來,李氏家族崇文重教,賢才輩出。清康熙年間,官居文淵閣大學士的族人李光地注重家風家教,親自製定家訓、族規與鄉約,並以身作則,垂範後世。
  • 浙江東陽盧宅明清古建築群
    東陽的這個浩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稱叫盧宅明清古建築群,嚴謹規整,左右對稱,是古建築的傑出代表 它的格局和故宮相仿,如此「超規格」的建築,可見當時其家族的勢力與威嚴!
  • 廣東現「大夫第」古建築群 開發式保護刻不容緩
    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大夫第」古建築群。(王凱蕾 攝)具有典型客家圍屋風格的四角樓「大夫第」。  氣勢磅礴的「大夫第」古建築群吸引了省內外眾多專家學者。「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密集規模、設計精美的東方古建築群,堪與世界各地古建築群媲美,應該儘早申請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康樂局文化事務署蕭麗娟總館長在參觀完興井村古建築群後驚嘆不已。  和平縣「大夫第」古建築群藏在深閨無人識,主要用於村民自住。由於年代久遠,又缺少必要維護,大多數古建築已經是「風雨飄搖」。
  • 山東首啟家族文化研究 牟氏等28個大家族影響山東
    原標題:28個大家族影響山東文化  本報濟南1月14日訊(記者 張榕博) 山東有過哪些名門望族影響過齊魯文化,這些大家族又因何而興衰?14日,記者從山東師範大學獲悉,我國首個家族研究書系《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經過4年編纂,於近期問世。
  • 山西這個古桃園村,建村至今六百年歷史:遠看像一座小布達拉宮
    山西是我國文物第一大省,由此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蹟、歷史文化名村,在山西臨汾翼城50公裡以外的歷山腳下有一個600年歷史的村子,叫古桃園村,這個村歷史悠久,村裡至今保存著原始風貌,村裡眾多古建築都是明清建築,因為遠離鬧市,地理位置偏僻,所以沒有被商業化,也沒有被開發成景區。
  • 重慶鬧市區隱匿的古建築群,距今300多年歷史,就在長江索道下
    湖廣會館算是隱匿於重慶鬧市區的一片古建築群,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多達到8000多平米。這片古建築群,頗有清代建築風格,黃牆黛瓦,從下面這張圖片的這個角度俯拍,非常有氣勢,而且黃色的建築顏色,在一片鋼筋水泥的大廈包圍當中,非常耀眼奪目。
  • 全國各地李氏小淵源——李氏文化
    其中記載了有關這支家族的遷衍情況。     據載,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豐城李氏家族的一個支系。其遷江西臨川的開基祖名居信,至臨種楊溪後,又繁衍為12支,他們都尊居信為始祖。        浙江紹興李氏    其開基始祖為樂天公,在浙江紹興,有一個李氏大宗族,明朝時期就已經是越東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廣遠。    據同治九年(1870)李向榮等修《山陰天樂李氏宗譜》載,這個李氏宗族屬大唐裔孫,即汝陽王(王進)的四世孫庶,李唐末時為避朱溫之亂,從陝西風翔,遠遷至浙江。
  • 泰國國家博物館見證著泰國興衰更迭的歷史文化
    泰國國家博物館見證著泰國興衰更迭的歷史文化曼谷是泰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最大、最發達的城市,曼谷非常開放和包容,匯聚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人們親切地稱這裡為「天使之城」。起先,曼谷只是一個小漁村。泰國國家博物館成立於1874年,原本位於大皇宮內,1887年搬遷至現地址。現在的國家博物館所在的王納宮建於1782年,原是為儲君準備的宮殿。
  • 陝西河南李氏家族300年的牽手
    把我們整個李氏家族維繫在一起的,是我們的始祖李麥珍。
  • 南京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被譽為江南之首,且門票僅25元的4A景區
    江南給人的感覺是小橋流水,亭亭玉立,愜意無比,就像一個溫柔的女子,似乎從一幅畫裡悄悄走出來,而南京作為江南卻不完全是這樣,南京作為著名的古都,有時更顯大氣,南京景點很多,朝天宮不容忽視,位於秦淮區水西門,是江南地區建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官方古建築群,這是南京作為帝都最真實的見證
  • 【探源茶船古道】千隻老茶箱見證泰和合百年興衰
    「這是石門獨一無二的東西,每一隻都是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泰和合時期使用的,見證了常德茶業的輝煌和興衰。」他說,這幾年,為了配合石門縣萬裡茶路系列遺產保護與利用,他們在民間廣泛徵集各種與茶歷史文化有關的物品,緊急搶救保護了包括這批老茶箱在內的制茶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