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簡介

2021-02-23 李家宗親群

點上面「李氏全球群」 加入李氏大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李氏」,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氏全球」,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全球李氏大家庭。我們同心同德,弘揚李氏文化,繁榮李氏大家族。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於中國大陸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據中國大陸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人數統計

世界上有大約2-3億李姓人口,韓國、越南、朝鮮李僅次於金和阮,人口排第一位;在華人佔少數民族的美國,李姓竟排到22位,超過很多美國本土姓氏。儘管北方王姓已超過李姓,但南方及長江流域李姓都多於王姓,所以,2006-2013年國家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一直把李作為第一大姓,全世界的李姓人口聚在一起牽手能圍繞地球轉1.5圈。重要分支遷徙路線地區為:鹿邑、隴西(甘肅臨洮縣)、趙郡(河北邯鄲市西南)、福建上杭(從隴西遷出)、廣東、浙江、臺灣、東南亞。據2010年最新人口普查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為中國第一大姓,約佔全國人口的7.9%。如果加上少數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華裔李姓,李姓總人數超過1億,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大陸的李姓人口最集中分布在河南省、陝西省、湖北省、寧夏與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潮汕地區等。

李氏歷史

先秦時期

李姓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於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採邑(採邑也叫食邑、採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於段,為幹術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陝西鹹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陝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兩漢、三國時期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闢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因在膠西國做官,留居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已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如東漢時率鄉勇抗擊海賊的李久為遼東 (今遼寧遼陽)人;向西北已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東漢末三國時期大司馬車騎將軍李傕為北地(今寧夏、甘肅一帶)人;向東南又發展至今江蘇,如東漢時善風角佔候之術的李南為句容 (今屬江蘇)人;向南已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為高要 (今屬廣東)人,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為襄陽(今屬湖北)人;向西南已發展至今雲南,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在今雲南澂江縣境)人。

三國時,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設大中正,郡設中正,執掌用人權,從此形成把持政權的土族制度。在這個任人以「家世」為重的時代,「士族」行列裡沒有李姓。東晉、南朝時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級,把北方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在一郡之內的大姓望族稱為郡姓,列王、崔、盧、李、鄭為大姓。因為士族門第大抵是由祖先有聲望、代代保持富貴、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習禮教的形式和表現異於常人的風尚、能談論、有文章等各種因素構成的,說明李姓已經崛起。但是,這裡所列的大姓僅限於「山東」地區,說明當時李姓還不是全國的大姓。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從而提高了李姓聲望。

隋唐時期

隴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姓除分布於上文所述的地區外,又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但總的來說,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時間內,雖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幾乎是默默無聞。

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往閩南鎮壓「蠻獠嘯亂」,後其子陳元光繼任,平定了局勢。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功績卓著,留居當地,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武周時避禍南逃唐高宗皇后武則天,690年廢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牽連冤殺。為了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亂」南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歷時八年方被平定。這場戰亂,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難,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將、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與郭子儀一同平定「安史之亂」,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李德裕貶死崖州

始於唐穆宗時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之間將近四十年的鬥爭,史稱「牛李黨爭」。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為相,李宗閔被貶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則全遭罷斥,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東南)司戶,於850年病死,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間,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最後在福建創建閩國。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於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

兩宋時期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次年4月,金國貴族俘獲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數千人,並掠走大批珍寶器物、皇家藏書,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1127年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即宋高宗),史稱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遷揚州,後又逃到鎮江,再逃至杭州。這一時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的足跡,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其中有許多李姓官紳士民。

此外,還有抗金義軍中的李姓人輾轉南遷。如王屋(今河南濟源)人李興,領導一支抗金義軍轉戰於黃河兩岸,因作戰失利,李興率領所部義兵萬餘人南渡歸附南宋。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例如,覃懷(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舉家渡江,後居嘉興 (今屬浙江),宋理宗寶佑年間舉進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從開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陽),恭帝德祐初知潭州;開封飲食業以烹飪羊肉著名的廚師「羊肉李七兒」、以善於用肉和各種萊餚做湯聞名的「雜菜羹李婆婆」等南遷後在杭州重操舊業。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

移居臺灣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陸各省,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東渡臺灣海峽,到臺灣島求生存與發展。明朝天啟年間,顏思齊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設寨於臺灣的笨港(今北港),鄭芝龍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漢人到臺灣墾荒。當時有李魁奇為鄭芝龍守寨,這是入臺最早的李姓人。

李氏族譜1661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進入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經過8個月的戰鬥,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於1662年2月1日收復臺灣。此後,鄭成功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隨從他前往的將士,也都留在了那裡,共同開發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5個月後病死,其子鄭經嗣位,據守臺灣至1680年。鄭氏父子入臺、治臺時期,有許多李姓人追隨左右,在收復臺灣的戰鬥及開發臺灣的事業中,做出優異的成績。僅收入《臺南市志·人物誌》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鋒鎮李茂,守衛澎湖的右先鋒鎮領兵副總兵李錫,右衝鎮李昂,為鄭經襲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師二鎮先鋒營副將李富,總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將李芳,果毅中鎮下部司李升,遊兵鎮中營守備李忠,遊兵鎮管炮守備李受等多人。《臺灣通史》等文獻也有許多篇幅記述明鄭時期李氏的在臺活動,如:永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號,始於1647年,鄭成功及子經、孫克塊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遺臣李茂春隨鄭經入臺,定居承天府永康裡;永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達入墾大糠榔西堡潭;永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滄,獲準前往卑南(今臺東)採金。

清政府領有臺灣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臺灣府,不久,閩、粵李姓移民接踵擁至臺灣中部;雍正、乾隆時入臺人數日漸繁多,墾殖地不斷擴展。至清末,臺灣的平原和盆地已經被開拓殆盡,入臺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區求發展。對此,《臺灣篇》等文獻有較詳細的記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嬰進入鹿仔草堡開墾;康熙二十九年,閩人李陽,入墾他裡霧堡田頭莊;康熙三十二年,閩人李雲龍,入墾學甲堡(今臺南縣學甲鎮);康熙六十年,粵籍義民李煥挺,居於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貴之亂有功;康熙末年,粵人李貞鎬,入墾哆噦咽堡前大埔莊;康熙年間,龍溪商人李元,入臺灣府(今臺南市)開設糖廊,號「李勝興」;康熙年間,南安人李碧,與黃放合墾於大糠榔西堡港尾寮莊;雍正九年,粵籍義民李伯壽,居於彰化阿束莊附近,大甲西社番變時不幸戰死;雍正末年,李、陳、郭、蔡、尤等姓,合墾於苗慄二堡苑裡;嘉慶初年,李、謝、林三姓入墾東螺西堡寶鬥莊;嘉慶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墾奇萊荒埔(今花蓮縣);嘉慶二十三年,李、王、張三姓計140人,合力開闢井子腳的新鹽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墾奇菜荒埔……總之,三百多年來,閩、粵李姓絡繹不絕於臺海道上,他們定居臺灣後,披荊斬棘,鑿山闢田,為開發和建設臺灣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發展,早於向臺灣移民,除由於特殊歷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鮮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這些人熟悉水性,善於駕船,去琉球國(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島)後,有李榮、李傑、李敬、李進、李隆、李陸、李珍、李華、李彌、李葉等人,曾受琉球國的派遣,作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會要》記載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人。這些李姓人,後來定居於今衝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

清代以來,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開始渡海遠徙,到南洋(亞洲東南部地區,即「東南亞」)謀生,其中有許多李姓人。據有關史料顯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廣東廣州、惠州、潮州、嘉州、瓊州(今海南島)等地的男性青壯年,他們通過香港、澳門、廈門、汕頭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歷盡艱難曲折,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由於他們無力支付路費,絕大多數是以「傭工」的身份,通過中介機構被轉販到南洋的。當時的香港合安棧、新加坡廣福泰棧等,就是專門從事拐賣、販運華工的機構。他們到達南洋諸國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經過一番艱苦勞動後,有的在經濟上稍有積蓄,便做點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資金時,轉而經營商業,赴南洋者並非都能獲得成功。儘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絡繹不絕,以致一浪高過一浪。在南洋諸國擁有較多人口的李姓華人,就是這一時期遷入的。

李姓遠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歐、美各國,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1848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由於缺乏採礦勞力,便在中國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其中有閩、粵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壯年,這些華工為美國西部的早期開發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此後他們在美國各地發展繁衍,人口不斷增加,從而使美國成為美洲李姓華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法兩國為解決後勤勞力不足,經中國政府允許,又在中國上海、天津、青島、河南等地招募華工25萬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當時的蘇聯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縣招募勞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古代起,就同中國有密切關係。中國五嶺以南地區古稱交趾,遠在上古時代,帝堯南撫,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紀初,南越王趙佗置交趾,轄境相當今越南北部。漢武帝時,交趾為13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內西北,東漢移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稱交州,長期為交趾郡。唐代,交趾為安南都護府地。10世紀30年代(五代後晉時)獨立,始形成封建國家。北宋封其王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國王,此後即稱其國為安南國,直到1802年才改國號為越南。正由於中國與越南這種密切關係,從秦漢時期開始,中原地區許多人持續不斷地遷往那裡,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葉,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護,子孫留居安南。北宋時,李象古的裔孫李公蘊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揮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樹被雷擊,留下斑斑痕跡,於是他就藉機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語,利用人們迷信符瑞的心理,製造李氏應為國王的輿論。

1009年,黎臥朝帝死,李公蘊被擁立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羅城,改城名為升龍(今河內)。越地李朝歷8主216年,實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大體都仿照中國。其中,曾長期採用賜姓的手段來加強統治,賜給有功的文臣武將以李姓,從而使李姓人口急劇擴充,發展成為越南的大姓。

朝鮮李姓,朝鮮歷史和文化悠久,從古代起就同中國有友好往來。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與唐朝有密切聯繫。據朝鮮著名地理學家李重煥《擇裡志》載:「自新羅末通中國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則皆無有也。」936年建立高麗王朝後,「始仿中國民族,頒姓於八路,而人皆有姓。」於此可見,古代朝鮮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於中國與朝鮮為唇齒相依的鄰邦,關係密切,長期以來有不少中國人移居朝鮮,其中就有李姓。據說李氏朝鮮的創建者李成桂,其先祖為遼東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戰亂而遷至朝鮮。李成桂出身貴族,本為王氏高麗將領,參與軍機中樞,1388年舉行兵變,廢舊王禍,立新王昌,次年廢昌立恭讓,獨掌大權。1392年,逐恭讓王,即位,改國號朝鮮,都漢城。李氏朝鮮歷27王519年,曾於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至1910年朝鮮被日本侵佔,李氏朝鮮滅亡。李氏在統治朝鮮的500多年時間裡,曾下令將王氏高麗所賜的王姓一律恢復其原姓,同時採取「賜姓」的辦法以加強統治,賜予許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鮮李姓人口急劇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將李如松的子孫及明廷遺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難遷入朝鮮。如今,在朝鮮常用的143個姓氏中,李姓為第二大姓。

遷徙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龍門堂:以望立堂。

郡望

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

柳城李氏

略陽李氏

雞田李氏

武威李氏

代北李氏

高麗李氏

範陽李氏

渤海李氏

西域李氏

河南李氏

京兆李氏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範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梁 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字輩

李氏政權

李氏先後建立的政權及其領導人有:  

政權全名存在時期創始人姓名歷代領導人成漢,帝國304年——343年李雄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西涼帝國400年——421年李皓李皓,李歆,李恂大唐帝國618年——907年李淵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顯、李旦、武則天、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誦、李純、李恆、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曄、李拀李吳政權619年——621年李子通李子通後唐,帝國923年——936年李存勖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南唐,帝國937年——975年李昪李昪,李璟,李煜越南,李朝1010年——1125年李佛瑪李佛瑪,李日尊,李乾德,李陽,煥,李天祚,李龍翰,李旵,李佛金西夏國1038年——1227年李元昊李元昊,李諒,祚,李秉常,李乾順,李仁孝,李純佑,李安全,李遵頊,李德旺,李睍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李成桂李成桂、李芳果、李芳遠、李祹、李珦、李弘暐、李瑈、李晄、李娎、李隆、李懌、李峼、李峘、李昖、李琿、李倧、李淏、李棩、李焞、李昀、李昑、李祘、李玜、李奐、李升、李熙、李坧大韓民國1948年至今李承晚李承晚,尹潽善,樸正熙,崔圭夏,全鬥煥,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新加坡共和國1965年至今李光耀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
歷史名人

李賀:(公元790~816年),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號詩鬼。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世稱李昌谷。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裡克,或訛作李兌、季充等。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廣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縣),漢武帝寵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

李傕:字稚然,東漢末軍閥;大司馬、司隸校尉、池陽侯;性詭譎殘忍。原本是董卓部下武將,後成為涼州軍的首領。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時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藥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將領。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勳,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部)。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責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遊),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他於唐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右衛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與大唐皇帝一脈相承,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若論其輩分,李林甫還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輩。

李輔國:(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靜忠,因擁立唐肅宗即位有功,任元帥府行軍司馬事,故更名輔國。著名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頡利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人曾屢次侵擾唐朝,咄苾與思摩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擾唐時,被唐軍俘獲並送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將領。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鹹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勳起義軍有功,升為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後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後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鬥,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雲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忠:奚族人,原為範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後,張忠志獻恆、趙、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其祖先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黃河曲流處),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有功,於大曆年間被唐朝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滄德棣州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恆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勳:回鶻族(即回紇)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勳。

李存勖:後唐莊宗。

李棟:宋代官員,李氏入粵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後主,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夢陽:(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鮮卑党項族後裔。原名鴻基。尊党項族李繼遷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粵劇名演員。清未天地會領袖,攻廣西建大成國。

李漁:(公元1611 ~1680年),戲曲理論家、作家。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

李開芳:(公元?~1855年),壯族,廣西鬱林州人,衝鋒破陳,與林鳳祥齊名。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太平天國將領。初名以文。廣西藤縣大黎裡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49年,二十六歲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參加太平軍。

李鴻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漢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軍政重臣、清朝淮軍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

李宗仁:(公元1891-1969年),廣西臨桂人,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李大釗:(公元1889年~1927年),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質學家。

來源

第一個來源:源於嬴姓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徵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徵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第二個來源:他族改姓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布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約有七百三十萬人。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臺)。

第三個來源:他姓改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載,唐開國元勳諸將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如李元昊原是党項拓跋氏。由此,李姓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

第四個來源:虎圖騰說

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五個來源:老姓說

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

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

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

相關焦點

  • 英才輩出的寧津李氏家族——李氏文化
    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家族於明永樂年間由即墨遷居於此,來時惟伯、仲、叔兄弟3人,以勤儉耕讀世其業。至民國二十二年修譜統計,已繁衍到400餘戶近2000人。該家族明清時期考取功名者200餘人,官封五品以上的有20餘人。李家九世祖李俊,字秀儒,太學生,少時家窮,借讀外祖家。考入太學後,讀書求實踐,步入商界,在泊鎮開設棉布店,專營絲綢棉布。
  • 《四川省仁壽縣李氏簡介》
    四川省仁壽縣李氏簡介特別說明:仁壽縣李氏信息來源主要是由各支系宗親通過網絡提供的家譜、手稿及口傳信息,收錄的李氏家譜信息內容僅以尋根、聯宗為目的,不以修譜和歷史考證為依據。如果涉及隱私,需要刪除的,或者信息有誤,需要修改的,請聯繫作者。信息在不斷收集完善中。。。
  • 安溪紫雲黃氏、湖頭李氏、祥華珍山陳氏這三個家族 讀書厲害了
    這其中,以安溪紫雲黃氏、湖頭李氏、祥華珍山陳氏這3個家族最為有名。昨日,記者採訪相關人士,了解背後的故事。湖頭李氏: 今年21人考上重點大學安溪縣湖頭鎮是歷史文化名鎮。歷朝以來,李氏家族崇文重教,賢才輩出。清康熙年間,官居文淵閣大學士的族人李光地注重家風家教,親自製定家訓、族規與鄉約,並以身作則,垂範後世。
  • 大水井古建築群——見證李氏家族的興衰故事
    整個建築群由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和李氏宗祠三部分組成,集西方建築與土家建築特色於一體,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體的「土圍子」。 李氏家族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湖南岳陽(巴陵縣五甲十三保)年成歉收,李家小有田產,但家大口闊(五子分別為:
  • 新加坡李氏家族向澄海區捐贈23處房產,總價值約1400萬元!
    3月15日、16日,新加坡李氏家族眾位鄉親在新加坡澄海會館會長李秀炎先生的帶領下蒞澄訪問,並在16日上午舉行李氏家族房產捐贈儀式,向我區人民醫院無償捐贈位於汕頭市金平區的系列房產,這也是澄海區到目前為止接收的最大一筆華僑資產捐贈。
  • 全國各地李氏小淵源——李氏文化
    其中記載了有關這支家族的遷衍情況。     據載,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豐城李氏家族的一個支系。其遷江西臨川的開基祖名居信,至臨種楊溪後,又繁衍為12支,他們都尊居信為始祖。浙江壽昌李氏    其開基始祖為茂十公 ,清國子監博士熊士鵬所撰《道光五年(1825)李氏宗譜序》中說,浙江壽昌的李氏家族的開基始祖叫茂十公,當時從江西遷住浙江壽昌,其後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眾。
  • 重陽節:奉賢李氏後人"見賢思齊" 族人立志繼承好家風
    奉賢李氏家族曾出過一位「大賢人」——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李待問,是李氏家族「見賢思齊」的楷模。作為奉賢李氏家族24代傳人,李伯才說:「老祖宗傳下來的好家風——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多做好事多行善事,我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李氏家族的祖訓和先輩的感人事跡,始終激勵著李伯才的工作與人生。去年12月 18日,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竹岡李氏家族成立了「宗親會」,李伯才被選為會長。
  • 陝西河南李氏家族300年的牽手
    把我們整個李氏家族維繫在一起的,是我們的始祖李麥珍。
  • 從梅縣塘頭下李氏家族存契看客家在梅州(二)——族譜的考證 ——李氏文化
    「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全球李氏群」,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二 族譜的考證  李姓在中國是第一大姓,據考最興旺是盛唐時期。思吾王父,自唐宋以來,而迄於今凡六世,為李氏各派婿者十人,納李氏婿一人,故知其先世原委為甚詳況,茲有請,豈可無序。序曰:  譜之先世,虞皋陶大理氏支孫徽相,夏避亂於長安李氏坡,指李為姓。其後造父佐周穆王為將軍,其後裔孫斯相秦,斯子佐車為西漢功臣,居楚。至東漢忠公,封雲臺上將,至西魏虎公,封為隴西公,因邑而為郡。至唐公丙,生子淵為高祖皇帝。
  • 火德公後裔--平南李氏開族始祖明鬥公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李氏家族」,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李敖家譜《李氏族譜》驚現山東濰坊 待李敖確認
    本報記者丁春麗、通訊員劉鐵飛、賈春毅濟南九日電 山東濰坊寒亭區李傳德收藏的一本《李氏族譜》中出現了李敖爺爺「李鳳亭」的名字,經專家證實,該族譜確為李敖家族族譜。收藏者表示將保存好族譜,等待李敖與李文回故鄉時複製一本送給他們。    《李氏族譜》為手抄本,封面為紅色絹布製成,上有題籤:李氏族譜。題籤下方蓋一印章:民國辛未。
  • 《鄧李氏》
    鄧李氏,南唐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
  • 李氏家族人丁興旺!李勝珠懷孕後,李勝龍的妻子也懷了
    李氏家族人丁興旺 ,綜合格鬥精神代代傳承!
  • 李氏家譜文獻最全版,李家人請收藏備用!
    點上面「李氏家族總群」加入李氏家族!
  • 中華李氏家譜字輩【安徽】
    點上面「李氏傳奇群」加入李氏家族!
  • 復盤李氏家族:三代人都被詛咒了
    而他的家族,整整三代人都無法走出悲情的宿命。那些驅散不去的厄運,李廣及其子孫在世時就無法解釋,只能承受。如果「命中注定」的說法能夠給這個家族些許安慰,那麼,王朔的解釋也值得回味吧。▲漢武帝畫像3李廣的自殺換來了後世的同情,但現實的影響卻是,李氏家族面臨沒落。他生前對手下士卒很不錯,「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他家無餘財,死前「終不言家產事」。
  • 《紅高粱家族》內容簡介
    《紅高粱家族》內容簡介 2012-10-11 22:30:30  來源: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編輯: 周娜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懷寧李氏家族28代為明代將軍柳升守墓600年 只為秉承祖訓
    為了一個世代相傳的祖訓,安慶市懷寧縣清河鄉柳林組李氏家族28代恪守諾言,為明代將軍柳升看管侯墓。17歲時,李達節從父親肩上接過重擔,50年來,為細心照看墓園,他鮮少出遠門。每逢清明,必定守在家中,迎接遠道而來的柳氏家人,放下手中活,備好飯菜,熱情招待,一遍又一遍地講述將軍歷史。他的守墓義舉,為柳升之墓點亮一盞長明燈,照亮一個家族信守諾言的前進路。
  • 李鵬程/車塘李氏傳說
    車塘李氏傳說李鵬程  李錫和七百年來,或許念記那個李氏朝代,於是就有了天子與車塘李氏的故事。時至今日,在周旺、灘頭、雨山等地還在傳說。一、李家出天子,巖塘祭刀子李唐皇朝崩潰後,進入五代十國,再進入趙宋皇朝。但他們的施政,總離不開李唐軒昂的影子,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變著花樣對李氏後裔進行了血腥的鎮壓和屠殺,旨在防止李唐的復興。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李氏霸氣!火德後裔了不起!為李稱頌!研究火德文化,傳承客家精神!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      稔田有著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是李、陳、丘、黃、劉、遊等客家姓氏的發祥地,保留著不少周禮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