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被忽略的古建築群,是江南地區現面積最大的建築群,就在南京

2020-12-22 熱愛旅遊就足夠

南京是中國古代一座極具戰略意義的城市,不僅是中國許多朝代的都城,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地域地位。說它是兵家必爭之地並不過分。此外,我國許多古都城市都有衰落的跡象,但南京卻一直非常發達,從古代發展到現在,它已經成為中國一個非常強大的城市。

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決定了它擁有許多文物,如一些古城牆,這些都印證了南京的光輝歷史,也見證了它的時代變遷。說它是南京的「基本輪廓」並不過分,但在南京也有許多古老的文化建築,它們也非常壯觀,因此受到許多人的稱讚。所以今天就介紹一個江蘇被忽略的古建築群,看完後你就知道這個建築群是多麼的令人震撼了。

它就是朝天宮。這對南京的本地人來說很熟悉。它也是南京甚至中國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建築之一。另外,它也是一個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建築群,因為它有許多古老的文化建築,可以更好地表現不同的教育意義,讓很多遊客更好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精神,所以它也是一個值得宣揚去的地方。

首先,從最基本的方面,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的獨特性,更好地看到它的吸引力是什麼值得關注。它位於江蘇南京市秦淮區水西門內,面積7萬平方米,是中國4A級風景名勝區。它所展現的是古代文化建築的獨特特徵,也是南京一個突出的建築綜合體。

更重要的是,它仍然可以得到很好地保護,這並不容易。畢竟南京歷史悠久,也讓人感到滄桑。此外,這座古建築群也是江南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並已成為南京地區乃至江蘇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建築群。

儘管它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眾多的風景名勝和壯麗的景觀,但隨著我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很多遊客甚至還沒有聽說過這座被忽視的古文化建築群。然而,它以其古老的文化建築,不應被忽視,它值得遊客們去了解。

相關焦點

  • 江南現存等級最高的古建築群,就藏在南京鬧市中,好似皇室宮殿
    提起南京的古建築群,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夫子廟、南京城牆、老門東等,卻忽略了這座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它就是位於秦淮區的「朝天宮」,一處明清殿宇式古建築群落,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藏在宮殿裡的博物館,是江南最大的古建築群,沒來這等於沒來南京
    博物館一直是一個城市發展過程的最大窗口,不知道是不是偶然,有兩個在古代宮殿建造的博物館,一個是首都北京的故宮博物館,另一個是南京朝天宮博物館,關於故宮,國人可以說想去的最多,其實南京的朝天宮也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
  • 南京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被譽為江南之首,且門票僅25元的4A景區
    江南給人的感覺是小橋流水,亭亭玉立,愜意無比,就像一個溫柔的女子,似乎從一幅畫裡悄悄走出來,而南京作為江南卻不完全是這樣,南京作為著名的古都,有時更顯大氣,南京景點很多,朝天宮不容忽視,位於秦淮區水西門,是江南地區建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官方古建築群,這是南京作為帝都最真實的見證
  • 對於江南最大,保存最好的朝天宮古建築群!你知道多少呢?
    今天和大家說到的是南京暑期超值的打卡,很少有人知道的古蹟,你值得去看看。 朝天宮古建築群 朝天宮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水西門內冶山,古建築群保存完好,是江南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
  • 江南等級最高古建築群,朝天宮的前世今生,只有去了才知道它的美
    那麼在這裡你同樣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這是一處造型精美,建築宏偉的宮苑建築群,紅牆黃瓦,庭院深深。不等到你走進,便可看到「萬仞宮牆」和「下馬坊」,「德配天地」和「道貫古今」高大的牌坊無不在向你表達著建築身份的高貴。這處古建築群便是位於南京的朝天宮。朝天宮的前世今生本人喜歡旅遊,更加喜歡去拜訪各處的古蹟。
  • 天后宮——青島市區唯一的明代古建築群
    天后,又稱媽祖、天妃、天上聖母、娘媽,據資料顯示,現今世界上約有一億多人信奉天后,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天后宮,足見其影響的深遠。相傳媽祖的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民間稱之媽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嶼的一個奇女子,暫短的生命留下了許多行善濟世,救助海難的動人傳說。歷來備受治國者的褒封,人們逐漸把她奉之為神,頂禮膜拜。
  • 廣東現「大夫第」古建築群 開發式保護刻不容緩
    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大夫第」古建築群。(王凱蕾 攝)具有典型客家圍屋風格的四角樓「大夫第」。  有關方面近期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發現了留存的300多棟客家風格「大夫第」,但目前這一罕見的建築群生存狀況堪憂,亟待開發式保護。  據史料記載,「大夫第」是中國古代高級官吏修建府邸的通稱。在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的興井村,2公裡範圍內集中了3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築,氣勢恢宏、錯落有致。
  • 南京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近代建築群,600多年歷史,見證了風雨!
    南京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築群。總統府佔地約5萬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江南的傳統園林,又有近代西風東漸的建築遺存。後來,一再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中樞,以及重大事件的策源地。南京總統府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92號,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遺址。南京總統府的歷史可以說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一百多年歷史的巨變,從清朝到近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 小官山古建築群:養在深閨待人識
    條石砌築的明代古城門、刻在峭壁上的佛面、幽深的古寺、各具特色的清代川東「豪宅」……這不是穿越劇裡的場景,而是「隱藏」在豐都多年的一處大型古建築群。打開城牆右邊的鐵門,一股濃烈的懷舊氣息撲面而來——  在豐都縣名山街道小官山彭家埡口,一座坐南向北的明代古建築群十分搶眼。
  • 浙江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被譽為「民間故宮」
    在東陽市東郊的盧宅,始建於1456年,距今有500多年,自古就是盧氏族人的聚集地,也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盧宅建築群在國內一直名聞遐邇,被譽為「民間故宮」,因此民間流傳著「北有故宮,南有盧宅」的說法。
  • 這份南京旅遊攻略,送給想去或打算去南京的您
    南京,(古稱金陵)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是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有「天下文樞」的美譽。
  • 它是目前已知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
    在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有一處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重建的古會館建築群。它是目前已知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會館群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從乾隆道光光緒又不斷進行了擴建、新建和改建,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
  • 江西南昌萬達茂建築群.世界上最大的碗
    蘇軾的這句迴文詩讓我想起了江西南昌萬達茂(現融創茂)建築群,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碗,也是唯一可以住人的碗。建築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萬達將這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賣給了融創,現改名為融創茂。為了便於勾起朋友們的記憶,還是稱萬達茂。
  • 我國4大古建築群,故宮上榜毋庸置疑,第4個佔地面積為故宮8倍
    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知名的4大古建築群。故宮這個絕對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了,故宮不僅僅是我國的一處旅遊勝地。更是享譽海內外,每年都有不少的國外遊客前往故宮,只為一覽故宮真容。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故宮,就是古代皇家宮殿,也叫做紫禁城,是皇室生活與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
  • 江蘇旅遊景點印象及南京夫子廟、南京江南貢院、中華門等旅遊景點
    一、江蘇旅遊景點印象說到江蘇,我想到江南,它原本是一個地理名詞,指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區,但江南人的思想無疑是文化意義上的,具體指江南和位於長江以南的西江東部。蘇州之旅是江蘇之旅中最精彩的部分,水鄉園林是蘇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他們幾千年來一直享有盛名,蘇州的美在於人工造景與自然創造的完美結合。
  • 它是江蘇南京的「第二夫子廟」,歷史悠久,古蹟眾多,你來過嗎?
    江蘇省會南京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單是市區之內,各類景點就多得讓人數不過來。今天給大家說的這個地方,位於南京最南端的高淳區。,它是江蘇省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也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被譽為「金陵第二夫子廟」,有「金陵第一古街」之稱。它,就是著名的高淳老街。
  • 南京現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朝天宮
    南京是六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厚。但作為多個朝代的都城,南京在改朝換代時往往成為戰爭的焦點,城市多次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儘管南京歷史悠久,但保存下來的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其實並不多,我們今天要說的朝天宮就是其中之一。
  • 南京中山北路——民國建築群宛如凝固的音樂
    南京市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北路是近代南京城市文化的縮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沿線分布著渡江勝利紀念碑、挹江門、江南水師學堂、江蘇議事園、國際聯歡社等,是最能體現南京城市近現代歷史文脈的道路之一。目前,南京市已經啟動對中山北路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 大水井古建築群——見證李氏家族的興衰故事
    大水井古建築群,位於湖北省利川市柏楊鎮水井村,東望荊楚,西連巴蜀,北接長江三峽奉節,南鄰湖南張家界,是長江中下遊目前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也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漳州文廟,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築群,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漳州文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修文西路,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築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乾隆《漳州府志》載,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於州左,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復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