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李氏部分族人齊聚谷山鵝公嶺下。(資料圖片)星辰記者 李勇攝
尖山李氏部分族人齊聚谷山鵝公嶺下商量修譜事宜。(資料圖片)星辰記者 李勇攝
尖山李氏部分族人在祖寢地合影。(資料圖片)星辰記者 李勇攝
星辰在線-長沙新聞網1月15日訊(記者 李勇)望城區月亮島街道李克明、李自恆兄弟倆近日在整理舊櫃時,無意發現一套刻印於清嘉慶年間的《尖山李氏宗譜》。他們仔細翻閱了這套祖上傳下來的線裝家譜,共23冊,雖然紙張泛黃幾近破爛,但字跡清晰可辨。李克明向記者介紹,「譜載我尖山李氏始祖思榮公,字定昌,明洪武七年隨父從江西湖茫遷瀏陽,後遷長沙河西尖山。」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所長尋霖介紹,據可考資料證實,尖山李氏出自江西湖茫,湖茫李氏出自李唐皇室。目前,尖山李氏族人分布省內外及全球,後裔近百萬人。
宗譜祖寢展今朝子孫繁盛
族譜,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澱,流淌著割捨不斷的血緣關係,是炎黃子孫根脈相連、生生不息的歷史見證。這套嘉慶八年的《尖山李氏宗譜》,載錄了這族人的緣始與榮光。「尖山距湘江十數裡許,如笏如圭秀出天表,為長沙省會文明之應星,而吾族環居其旁,故號尖山李氏。溯自初祖思榮公明初由豫章徙居於茲垂三百餘年矣。」這套《尖山李氏宗譜》完成於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裡面詳細記敘了尖山李氏的發源、遷徙、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據李自恆、李克明發現的家譜記載,尖山李氏始祖思榮公(李定昌),系「唐高祖皇帝三十二傳苗裔也原籍隴西」,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於江西樂安縣藥師衝,始遷湖南瀏陽(與金竹衝李氏、膏田李氏、拍荊李氏同出一宗);後徙長沙河西竹子衝。思榮公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正月初二去世,葬屋門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葬馬公塘(現雷鋒大道旁)。谷山寺千年香桂浸潤,丁字灣萬年麻石託鋪。2012年初,李家祖寢之地面臨城市開發,族人移遷祖墓至祖山望城區星城鎮金甲村(現月亮島街道戴公廟村)谷山茅塘衝鵝公嶺之陽乾山巽向。
踏上谷山的二百多級臺階,就到了尖山李氏祖寢佳地。這裡,安臥著自思榮公及其後的11代先祖。立於旁邊的石刻記錄了此次遷移及族人捐資修建事宜。
尖山李氏族人中,出類拔萃者不少,其中近者以李篁仙聞名。李篁仙(1825-1894)原名壽蓉,字夢瑩,號天影庵居士,望城縣杉木橋人,系譚嗣同嶽父,為曾國藩幕僚。清鹹豐丙辰(1856年)進士,授戶部主事,轉江漢關道及蕪湖道,封榮祿大夫。他善詩文,尤工聯語,被譽為「長沙才子」,是清末湖南六大聯語家之一,著有《天影庵詩集》、《天影庵聯語》、《離騷音韻》。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歷次革命或戰爭中,尖山李氏同樣名人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