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閒魚上出現了大量的「清倉出貨」、「賠本甩賣」。
(閒魚上出現了大量「實體店清倉」)
受疫情影響,一大批小本生意人陷入營生困境。
>> 實體店內門可羅雀,小本生意人的後疫情困境
誰是「小本生意人」?
放在經濟學領域,小本生意人等價於小微企業、家庭作坊和個體工商戶,在我國企業總數中大約佔到9成以上;
放在管理學領域,數量巨大的小本生意人負責撐起整個國家商業發展圖景的基石,他們既直接面向下沉市場,同時也是下沉市場本身;
放在社會學領域,小本生意人就是當代中國普通城鎮市民真實社會生活的生活群像。
他們有的在居民小區門口開著玩具店、五金鋪子或者首飾小屋;有的在隔壁街角市場盤了個小檔口賣賣應季女裝或童裝。同時,這些線下實體店面的營收利潤,很可能也就是日常生計的全部來源。
疫情爆發至今,這些原本從事線下實體經營的小本生意人,戰戰兢兢地踩在生死線上,有的可能真的已經倒閉破產,有的距離倒閉破產也只有一步之遙。
店裡積壓在倉庫,賣不出去,就回不了款,但店面的房租、水電費用和員工工資還要照常支出,幾個月下來入不敷出,經營壓力非常大。
不少小本生意人反映,店鋪營業額較疫情前暴跌七八成。
90後女老闆小劉,在杭州開了一家小東北絲綢店,受疫情影響,線下幾乎零營業額,店裡囤貨積壓,每天焦慮得睡不著覺。「疫情之前,店鋪每個月都有進帳,我老公送外賣一個月掙七八千就差不多了,結果現在,他每天不得不忙到凌晨三四點鐘。我才30歲,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90後店主小劉老公每天送外賣至凌晨三四點)
另一家賣玉石首飾的老馬則感慨,往年春節到五一都是銷售旺季,但現在疫情一來,搞得大家都沒生意,沒有客源,即使周末零零星星有人上門看貨,也都是個位數,店鋪開張就是浪費人力、浪費水電、浪費時間,純粹賠本。
不少街邊的這些實體店主開始在線上尋找自救通路。
(大量實體店嘗試線上「自救」,在閒魚低價處理、在線清倉)
>> 「閒魚模式」下,小本生意人「在線自救」經驗談
在閒魚上發布寶貝,擦亮寶貝,就可以有機會成交一單生意。
即使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直播的小本生意經營者,也可以很輕鬆地上手閒魚直播。
如今,90後的絲綢店店主小劉已經習慣了每天中午13:00在直播間裡與粉絲見面,也十分擅長用「歡迎咱們新進來的寶寶」、「沒關注主播的記得關注」等和自己粉絲互動的方式。小劉已經意識到,她在閒魚直播得越久,粉絲就越多,就越容易被曝光,給自家店裡創造成交機會創收的概率就越大,「總比天天守在店裡好」。
從沒有粉絲到擁有63個粉絲,小劉每天都在期待著漲粉。
(小東北絲綢店店主嘗試開閒魚號、做直播「自救」)
隔壁暱稱「我是香格裡推」的閒魚賣家也說,這些年做閒魚賺了十幾萬,積累了三千多位粉絲,但開通直播以來一個月內就漲了1000多個粉絲,現在每天幾乎有兩三個小時都呆在閒魚上。
(泉州友贊賣場男裝實體店通過閒魚賺了十幾萬)
來自華強北電子批發市場的數碼類商戶小胡,習慣用直播展示全景商品,向年輕的客戶展示自己的商品質量過硬。
玉石店的老馬對此也深有同感。他在閒魚上遇到的玉石客戶,明顯年輕多了,不再都是原本五六十的大叔大爺,反而多了許多好奇心與行動力齊飛的90後、00後,詢問真誠,出價乾脆,下單不磨嘰,復購率也高得多。老馬自1月下旬開通閒魚直播,第三天就出了個大單。如今,他每天會花將近10個小時在閒魚上,整理貨品、拍照上傳,逛逛同行店鋪,也看看別人怎麼做直播。——對他而言,疫情期間的那份經營焦慮,也差不多快要全部拋到腦後,而這回的在線自救,可能也離成功不遠了。
>> 走得通,就繼續穩穩地走
毫無疑問,這些原本飽受疫情陰霾困擾的小本生意人們,在閒魚上意外地打開了思路。——新的獲客渠道,新的經營理念,新的帶貨方式,新的體驗,新的希望,都可以在這裡試試了。
這場線上「自救」,甚至加速了他們實體經營形態的線上數位化轉型。
曾經的街邊實體店正嘗試通過閒魚線上雲開店。閒置交易平臺成為眾多實體店清倉囤貨的出路。
這或許是眾多通路中可以走得通的一條。
「如果今年沒有這些電商平臺,我們可能已經打包回老家了」。
「閒魚上的收入挺可觀的,挺可觀的。」
「最起碼能帶來主業的收入,而不是副業。」
「線上有無限的可能,能看到希望。」
(小型實體店店主線上雲開店)
今天,在4月22日閒魚日清倉專場上,「小東北絲綢」、「江蘇一克拉女鞋店」、「義烏商貿美衣舍」、「華強北電子市場」等實體店主紛紛開啟直播,在線清倉。
每個專場和流量的曝光,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