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緯創資通(Wistron)位於印度的iPhone廠房,日前遭暴徒砸毀,損失至少43.7億印度盧比、折合港幣約4.62億元。事件震驚海內外,緯創的遭遇反映印度投資環境存在許多問題,事實上當商界討論產業鏈從中國遷印度時,也要注意連臺灣高鐵之母年前也因不堪營商條件欠佳,全身撤出印度。
事件發生在上周末(12日),緯創在印度南部薩普爾(Narsapur)為蘋果(Apple)公司代工生產iPhone的廠房,遭合共約2000名工人及民眾破壞,生產線設備嚴重損壞、車輛被燒、數千部iPhone新手機被搶走。
緯創否認事涉勞資糾紛,形容事件是暴力犯罪事件,正與當地政府合作維持公司及員工法律權益。
事件為印度投資環境響起警報,臺灣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接受媒體訪問時指,由於中國工資上漲、加上中美貿易戰恐長期化,許多臺商跟隨全球供應鏈的遷移,把原在中國的產能,轉到東南亞等其他地方。
而事件中,卻反映印度這個新的市場,在文化以及法規等投資環境、乃與社會生態方面,都存在挑戰。在印度建立完整供應鏈估計還需要10年時間,徐遵慈強調。
而緯創絕對不是唯一在印度遇上麻煩的企業。在臺灣有高鐵之母稱號,一手打造臺灣高鐵的欣陸控股董事長殷琪,過去10幾年來在印度接下許多基礎建設工程訂單,包括德裡地鐵、海得拉巴高架路橋等,是最早進入印度的臺商之一。
但是2018年,殷琪接受臺媒《天下雜誌》訪問卻宣布該公司退出印度。她解釋原因是:在印度投資基礎建設風險很高,除了棘手的地方貪汙問題外,繁文縟節導致很多工程款沒收到,並且因為該國仲裁沒有調節機制,因此每一個仲裁都要上法院,費時費力。
殷琪說,每個案子動用的備用款最後都超出預算,對營造產業來說風險太高,在印度可以生存下去,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可以生存,到月球都可以。
因此,儘管鴻海與緯創都在印度布局,但今次緯創受襲會否影響外資進入印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根據臺灣官方資料,目前臺灣投資印度金額達15億美元,並有105家臺商。
事實上,作為產業學者的徐遵慈也分析,近年來,印度莫迪政府推出在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政策,效果尚要觀察。
她舉例,印度各州的法規、文化差異極大,基礎建設不足,支持性產業尚未建立,加上投資以及勞動法規繁瑣,常造成臺商在證照申請、購地、稅務以及僱用勞工等遇到很多麻煩。
與投資數十年的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國家相比,印度的臺灣投資都才剛起步, 重點還需要印度政府積極協助外資,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