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職業體驗課程」為載體,上好勞動教育這門「必修課」
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朱婭君
新時代學生如何開展勞動教育?
當前,在物質條件如此充分,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社會服務如此便利的背景下,我們希望通過勞動教育讓孩子獲得什麼呢?這些問題,都是我校開展勞動教育以來,一直在思考的。
問題描述
勞動教育成了受忽視的教育
勞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獲取知識,幾乎是人類文明起源發展的最重要手段,勞動教育曾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傳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關鍵一環,曾經很長一段時期,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學校都開設勞動課。
但在今天,勞動教育已成為受忽視的教育。據調查,72%的學生認識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勞動,56.2%的學生認為社會上沒有最低賤的勞動,但只有6.8%的學生願意將來做一個有技術的農民和工人。隨著學段的升級,這個比例還呈下降趨勢,可見現實情況並不樂觀。當勞動教育一再缺位和異化,學生就只能在「紙面上」完成所謂的「成長」。
我曾教過這樣的兩個學生。他們家住同一小區,家長也在同一單位工作,但兩家的家庭教育差別很大。同樣是做樓梯衛生,一個學生先用溼拖帕將樓梯拖乾淨,再用幹拖帕抹一遍,而另一個學生拖地時有氣無力,只把明顯髒的地方拖一遍。我問他為什麼不把每一塊地磚都擦一遍,他滿不在乎地說,這樣就可以了。我仔細留意了這兩個學生,發現他們做每一件事情的態度都和拖地一樣。認真拖地的那個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人緣好,後來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參加工作以後也很受單位好評。另一個學生儘管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溝通能力較差,做事馬虎,參加高考時因疏忽填錯答題卡,與嚮往的大學失之交臂。
追問原因
是什麼讓學生的身體躺在了書本中?
我們對勞動教育中「勞動」概念的理解過於窄化。
有數據表明,64.7%的中小學生認為所謂勞動教育就是社會實踐課,而社會實踐活動就是春遊、秋遊和參觀;70%的學生認為,勞動技術就是信息技術,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要更新觀念。
勞動不能簡單理解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體現為教育,它是知識的躬身修行;體現於社會生產,它是創造真實價值的手段。
勞動用更多的詞彙描述它,可以是務實、做事、操作、實踐,這幾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認知和學習勞動教育的意義,貴在讓學生用身體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
解決之道
如何開展勞動教育?
(一)生活化的教育
那麼,在小學階段,怎麼開展勞動教育呢?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繫。」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除了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內容外,還得是由學生體驗、自我發現為主。而體驗要有一定的「抓手」,這個抓手最好是生活中固有的,必需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
遵循此原則,我們充分挖掘「生活元素」,構建完整的職業勞動教育內容體系。根據學生年段特點,研發低、中、高段校本課程,以收入和消費這一板塊中職業為例:低段認識職業,在生活中了解父母並向同學介紹父母的職業;中段體驗父母的職業,懂得金錢要通過誠實勞動來獲得的道理;高段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知道不同職業收入不同,樹立職業無貴賤的觀念。
(二)「社會化」的學校
我們學校的孩子,平時不僅要上學,還要「上班」,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校園的「光華幣」,學校就是一個 「大社會」。
1.打造職業體驗館
我校成立「sunshine銀行」,發行「光華幣」,職業體驗館裡有光華電影院、水吧、光華超市等體驗場所,每個孩子可以通過各項模擬實踐活動。學校就是一個虛擬的「社會」。
2.提供系統職業體驗角色
在體驗館裡,各項職位應運而生,「小行長」「小售貨員」「校園110」等崗位由此產生。孩子們第一次選擇崗位,大部分都是衝著薪資高的職位而去,當他們體驗了各種崗位的異同,慢慢地會將關注的目標從薪資高過渡到自己的興趣及特長上去。「選擇周薪5元還是3元的工作」,成為了學生需要面對和考量的問題。在職業的實踐中,學生對職業付出和勞動收入等概念,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思考。
3.開展職業體驗課程
中小學生基本遠離生產、分配等環節,因而,他們對錢沒什麼概念,不珍惜勞動,不能體會父母在創造財富過程中勞動的艱辛。因此,我們的職業體驗課程為孩子提供一個完整的生產、分配、消費的閉合環節。附小職業體驗課程開設至今,經過實踐、提煉和總結,歸納出了「三課九法」的學生學習方式,即:調查、記錄、思考;交流、合作、展示;實踐、體驗、探究。
在職業體驗課程中,孩子們儼然體會到職業生活中的嚴謹有序、各司其職、按勞分配、合作共贏的特點,對於勞動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有學生在反思中寫道:奔著銷售員的高工資,真正上崗才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個職位,比如薄臉皮的我……
五年級的一位學生說:「以前看到一樣東西,只要喜歡,不管價錢,掏錢就買,經過課程實踐,現在我會貨比三家,買便宜好貨。」
(三)教學做合一
1.打破學科局限,使「跨界教學」成為常態的模式
打破學科壁壘,嘗試學科間「常態跨界」,通過職業體驗,打通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繫。如藝術類課程與職業體驗課程融合形成課程群,如:財經創意工坊、財經博物館、尋找財經圖譜等課程;語言人文課程與職業體驗課程融合形成課程群,如:我是小小推銷員等口語交際課程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想像力和獨特的表達能力等;綜合實踐類課程與職業體驗課程融合形成課程群,如:設計成都一日遊等研學課程。
2.打破空間束縛,使課堂教學無限延伸
走出學校、延伸課堂、創意教學成為我們建構職業體驗課程群的重要探索經驗。無處不課堂,無時不教學。課堂打破學校教室的限制,孩子們在牆壁上創畫財經故事,在走廊上讀財商繪本,在地面上玩財商桌遊,在生活體驗館裡製作並售賣商品;課堂打破學校班級的限制,在班與班之間進行商品推銷,在年級與年級之間進行市場調查;課堂打破學校圍牆的限制,走進銀行,實踐模擬,走進社會,研學體驗。孩子們在這樣一個個「打開」的課堂上習得收穫。
在學校看來,職業體驗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教學理念,一種打通孩子學習與生活的關鍵力所在,根據不同職業課程的特色,將它的學習方式運用到不同的課程教學中去。「形式上以職業體驗,內涵上以能力提升」,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