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這個話題,不管是放到什麼時候,都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
那該不該和孩子聊有關於「死亡」的話題?亦或者作為成年人的你,是否真正意義上了解到了死亡代表著什麼?
我敢說,很多人對這個話題,從未真正了解過。如果真的有,那這個世界上,成年人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所以,不管是小孩也好,還是已經成年人的你,都應該大概了解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代表著什麼!
在近期熱播劇《在劫難逃》中,患有絕症的兒童小亮帶著哭腔問趙彬彬(鹿晗扮演者)死後去向的問題,擔心自己病治不好,父母以後見不到他會傷心。這對於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孩子而言,小小年紀,似乎因為某些點,早已促動他真正了解到了死亡的意義。他不怕死,只是擔心父母會擔心。
這樣的對話,挺觸動人心的。層層疊疊的時光陷阱裡,鹿晗和張皓然的表演都讓我覺得驚喜,一方面是劇情給了我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切切實實感受到了他們所要傳達的複雜情緒。
其實,這個問題,就像「該不該對孩子性教育」一樣,不應該有該不該的討論,任何時候ta都有可能要面對,面對時最好是被做過心理建設的,只是不同年齡階段,進行心理建設的方式不同,這一點要講究。
因為,在我國教育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都是缺失的,很多成人對死亡都不能正視,而死亡是無法迴避的事情。不是「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而是「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
就像花生的媽媽,自從丈夫被病魔帶走之後,面對孩子問爸爸去哪了,她是這樣回答的:「我會告訴他死亡的可怕,所以才要更加珍惜生命,我也會告訴他死亡的可怕,但是他的爸爸卻是我見過最勇敢的抗衡死亡的鬥士,請不要責備爸爸不在身邊沒有陪伴,因為爸爸給你上了另外的一個課程,這也是成長裡不可缺少的課程。」
很多人為什麼害怕死亡?因為他們對死亡沒有正確認識,也從來沒有好好活過。「好死不如賴活著」,可憐的觀念。 很多沒有經歷過死亡的人都在說:死,其實不可怕,人都要面對的。 這句話在我看來是對死亡最無力的解釋。沒有人不怕死的,死亡本來就很可怕啊,所以,將來我是不會這樣告訴我的孩子。
對於這個話題,我想給大家一個好的建議,有空去看看這部電影:《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很好地表達了有關於死亡的話題。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只要不忘記,他們永遠在!
當然,記得要實事求是地從孩子能理解的角度切入,比如死亡意味著分離,死亡就是變成一張照片,只能緬懷,不能觸摸和擁抱。切拜!千萬不要對孩子美化死亡,什麼天堂小天使這類的,孩子會心生嚮往。
一般來說,非常深刻的答案別說小孩不一定能理解,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夠給出。既然如此,就最直白地給出樸實描述就好了:
死亡就是一個人不再有呼吸心跳,不再能活動,不再能感受周圍的東西。
至於更深刻的理解,也許只能靠小孩慢慢去自己體會了。
大家對死亡的概念也是在不斷刷新的,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