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和孩子科普死亡?錯誤的普及,會害了孩子,甚至成年的你

2020-09-05 八卦精小公舉

「死亡」這個話題,不管是放到什麼時候,都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


那該不該和孩子聊有關於「死亡」的話題?亦或者作為成年人的你,是否真正意義上了解到了死亡代表著什麼?


我敢說,很多人對這個話題,從未真正了解過。如果真的有,那這個世界上,成年人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所以,不管是小孩也好,還是已經成年人的你,都應該大概了解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代表著什麼!


在近期熱播劇《在劫難逃》中,患有絕症的兒童小亮帶著哭腔問趙彬彬(鹿晗扮演者)死後去向的問題,擔心自己病治不好,父母以後見不到他會傷心。這對於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孩子而言,小小年紀,似乎因為某些點,早已促動他真正了解到了死亡的意義。他不怕死,只是擔心父母會擔心。


這樣的對話,挺觸動人心的。層層疊疊的時光陷阱裡,鹿晗和張皓然的表演都讓我覺得驚喜,一方面是劇情給了我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切切實實感受到了他們所要傳達的複雜情緒。


其實,這個問題,就像「該不該對孩子性教育」一樣,不應該有該不該的討論,任何時候ta都有可能要面對,面對時最好是被做過心理建設的,只是不同年齡階段,進行心理建設的方式不同,這一點要講究。


因為,在我國教育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都是缺失的,很多成人對死亡都不能正視,而死亡是無法迴避的事情。不是「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而是「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


就像花生的媽媽,自從丈夫被病魔帶走之後,面對孩子問爸爸去哪了,她是這樣回答的:「我會告訴他死亡的可怕,所以才要更加珍惜生命,我也會告訴他死亡的可怕,但是他的爸爸卻是我見過最勇敢的抗衡死亡的鬥士,請不要責備爸爸不在身邊沒有陪伴,因為爸爸給你上了另外的一個課程,這也是成長裡不可缺少的課程。」


很多人為什麼害怕死亡?因為他們對死亡沒有正確認識,也從來沒有好好活過。「好死不如賴活著」,可憐的觀念。 很多沒有經歷過死亡的人都在說:死,其實不可怕,人都要面對的。 這句話在我看來是對死亡最無力的解釋。沒有人不怕死的,死亡本來就很可怕啊,所以,將來我是不會這樣告訴我的孩子。


對於這個話題,我想給大家一個好的建議,有空去看看這部電影:《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很好地表達了有關於死亡的話題。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只要不忘記,他們永遠在!


當然,記得要實事求是地從孩子能理解的角度切入,比如死亡意味著分離,死亡就是變成一張照片,只能緬懷,不能觸摸和擁抱。切拜!千萬不要對孩子美化死亡,什麼天堂小天使這類的,孩子會心生嚮往。


一般來說,非常深刻的答案別說小孩不一定能理解,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夠給出。既然如此,就最直白地給出樸實描述就好了:


死亡就是一個人不再有呼吸心跳,不再能活動,不再能感受周圍的東西。


至於更深刻的理解,也許只能靠小孩慢慢去自己體會了。


大家對死亡的概念也是在不斷刷新的,不是麼?


相關焦點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需要你的智慧
    「該不該和孩子談生死」而糾結。對於已經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孩子來講,他們似乎都已經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膽怯和害怕都被堅強和接受代替。關於死亡、分離此類的嚴肅話題,該不該和幼小的孩子解釋呢?《尋夢環遊記》裡面提出三種「死亡」: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禮上,社會宣布你死亡;第三次就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世界。原來,記住和思念,並不必須意味著傷心和痛苦,而可以是溫情的,有意義的,有力量的。「死亡」並不必須是禁忌的話題,關鍵看我們如何向孩子好好地講述。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這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的話很實用
    ,他們似乎已經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膽怯和害怕都被堅強和接受代替,最後還在擔心父母見不到自己會傷心。「孩子不傻,傻的是給錯誤解釋的大人。」「我希望中國的教育能正面性教育和死亡教育。」,大腦認知能力還未發育健全的孩子,可能更加無法理解真實和虛幻、生與死的界限,內心對死亡充滿了無法遏制的疑惑,甚至不敢表達這部分的感受。
  • 9歲孩子不適合普及性教育?害了孩子的就是父母的愚昧
    最近,有一位寶媽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說自己9歲女兒有一天放學回家說班主任老師今天在學校跟他們說了懷孕的知識,還有男生和女生的區別。這位媽媽知道之後,就極其生氣,她質問老師,「我女兒才9歲,是能聽這些事情的年紀嗎?而且一個班級除了女生還有男生,你不知道要避開男生嗎?最後,這位媽媽甚至還威脅的說:「你還當班主任,別跟我說了,明天找你們校長說。」
  • 該不該送孩子去上學?請看完這三點,不然真會斷送孩子的未來
    前幾天,有位網友,應該是一個孩子的家長,給我留言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該不該送孩子去上學?要是你,你該怎麼回答他呢?我是這樣回答他的,如果你家有礦,無需奮鬥,幾輩子都衣食無憂,你可以讓你家孩子選擇不去上學。但是等你孩子長大了他會抱怨你一生的。
  • 「沒有爸爸了,我該怎麼辦啊!」淚崩過後,該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所有在場的人都忍不住淚崩,即便是隔著屏幕,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無力和哀痛。跟著她的拍攝者,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只能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口罩都送給了她。從今以後,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啊!2020年的春節,如果能重來一次,該多好啊。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關於死亡、分離此類嚴肅的話題,父母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呢?,儘量年孩子她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女兒有時會常常看天上的星星,他說是爺爺奶奶再看她呢。」@ L鹿人甲L:「是不是可以用婉轉的方法和小朋友解釋呢?例如死亡換做另一種方式存在,死亡只是暫時的分離。」
  • 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該不該談論?
    我的父母在我的青春成長期,從來沒有跟我談論過死亡,就像他們從來不跟我談論性與愛情。我認識死亡都是從旁人那裡零星地得到信息,比如說一個同學的父親因為參加山林滅火燒死了,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太震驚了,我無法想像被燒死是什麼樣子,我偷偷打量我的那個女同學,不敢認真看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兒的容顏。
  • 該不該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
    今天分享的是《該不該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有老師問我,這個課題需要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嗎?我想了好久,答案是:需要。之前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的概念是「別人家的小孩」,這個詞非常火,延伸的有別人家的男(女)朋友、別人家的老公(婆)。
  • 孩子哭了,該不該哄?你的錯誤做法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逛公園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場景:三四歲、五六歲的孩子在前面跑,摔倒了,父母在後面跟著,眼見摔的不重,但孩子哭了。父母說:寶貝,你很勇敢,自己摔倒的自己爬起來!媽媽給孩子拍拍身上的土,邊拍還邊說:你看,衣服都弄髒了,剛買的新衣服。爸爸會說:小男子漢了,這點疼算什麼,別哭了。如果是小女孩,可能會說:別哭了,再哭你就不美了!
  • 扎克伯格給孩子讀科普繪本,那些「高冷」的繪本該怎麼讀?
    看到好的科普繪本,常常會令父母產生妄想——如果孩子從小學習和掌握了這些知識,將來肯定能成學霸。可是孩子並不買帳,這就會讓父母挫敗,甚至覺得:「看來娃在科學方面沒什麼基因……」讓我們借著扎克伯格的由頭,學習一下該如何跟孩子一起閱讀科普繪本。
  • 聽話的孩子都是打出來的?孩子不乖,該不該打?
    面對孩子不聽話,大部分家長都會先吼一頓,甚至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這樣真的有用嗎?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罵?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不可否認,人這一生,的確需要對生命和規則,有敬畏之心,但絕不是「不敢」和「怕」。而是內心對生命和規則的信任,並願意為之做出讓步和遵守。
  • 孩子被鎖車內,死亡事件頻發,夏季用車該如何確保安全?
    最近發生了不少的悲劇,湖南一名警察因為疏忽將鄰居家的小孩子反鎖在車裡導致孩子死亡,山東菏澤的一名兒童被父母反鎖在車內導致死亡,廣州花都的兩名男孩兒由於到一輛陌生車裡面玩耍被反鎖導致死亡。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例子都在震撼著我們的內心,我們又該怎麼避免把孩子鎖在車內而導致的悲慘事件呢?
  • 孩子幼兒園意外死亡 趴睡該不該背鍋
    近日,湖南益陽一位4歲的小朋友在幼兒園午睡期間意外死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從公布的監控視頻來看,出現意外的孩子一直趴著睡午覺,其他小朋友陸續起床後,老師試圖通過拉衣服、拉手臂叫醒他,孩子作出了一定反應,但仍未起床,老師發現異常後將孩子送到醫院,但為時已晚。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這看起來比較合情理,但是長此下去,孩子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個比較自私的人 ,看似疼愛孩子,其實則是害了孩子。所以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存在很多錯誤的地方。李玫瑾教授曾經就說過,對於孩子的需求不能完全滿足,寵愛孩子就是把孩子推向深淵。她也曾經說過,要適當給孩子吃點苦頭,孩子才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和生活。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這看起來比較合情理,但是長此下去,孩子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個比較自私的人 ,看似疼愛孩子,其實則是害了孩子。所以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存在很多錯誤的地方。如孩子在家裡面沒大沒小,不叫父母,而叫父母的名字。雖然說一家人不用客氣,但是該有的禮儀和規矩還是要有的。比如孩子去到親戚或朋友家裡面,隨意亂動別人的東西。這很容易讓人認為這個孩子沒有教養。如果父母從小就沒有樹立起孩子的規矩意識,那麼孩子長大後,他們的法律意識也是缺乏的,因為法律意識的基礎是規矩意識,只從小缺乏規矩意識,那麼他們長大後不會把該有的法律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準和約束規範。
  • 孩子發燒難過,父母該怎麼辦?這幾種廣為流傳的方法會害了孩子!
    當孩子發燒,不少的父母的心也隨著溫度計的指數一起懸起來了。看著孩子難受的樣子,父母們難免感到心疼,想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退燒。不過,有些錯誤的退燒方式,只會給孩子帶來難以想像的傷害。另外,通過灌腸來用藥,不方便控制藥量,因為藥物會流出,導致醫生也不清楚孩子到底吸收了多少。而一旦用藥過量,就會損傷孩子的肝臟腎臟,就像新聞中的那個孩子一樣。而除了灌腸之外,還有一些錯誤的退燒方法,卻還有很多家長用過,可千萬要注意。
  • 身為父母,該怎樣愛你的孩子
    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常常被父母低估和忽視。但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卻影響深遠。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而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甚至在學業上,常做家務的孩子也往往表現得更加優異。
  • 別讓「軟色情」害了你的孩子
    ,覺得尺度太大於是性教育讀本當然下架了與此同時,侵犯孩子的老師與熟人卻越來越多但是絕大多數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們遭受了性侵我們一邊說著國家律法對於戀童癖越來越輕,一邊希望孩子純真善良,不染世事Two但是孩子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
  • 大學生因作弊跳樓,是大腦情緒失控,父母該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男孩子媽媽給他的信息回復是:「你又咋了?」,說明該名男生此前也出現過類似情緒失控的情況。也就是說,他平時在遇到大腦情緒問題的時候,很少調動大腦,甚至沒有動腦,這就導致了額葉功能越來越衰退,從此陷入惡性循環中。只要一有情緒的問題,他就會用極端的行為宣洩,不懂得動腦筋獨立思考,這是引起不良情緒蔓延的根本原因。這件事帶給我們的思考是:父母該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呢?
  • 我們該怎樣向長大成人的孩子表達愛?
    孩子高中畢業,滿十八歲了,從此以後他們就是成年人了。儘管在所有的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心中,成年以後的他們已經是獨立的社會人了。他們不再需要父母的呵護,更不需要父母過度的說教,他們想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做決定。父母過度的關注常常會讓孩子產生逃避的想法,從而使得親子關係變得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