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出門,就看見菜市場賣鯪魚的檔口前排了長長的人龍,不時聽見這個在喊:「我要一斤半!」那個說:「我要一斤」的話語。原來,冬至到了,大家都在買鯪魚肉,準備回家用油煎成餅,再切成絲,過冬至吃湯圓用呢。
在江門,有「冬大過年」的講法,也有吃湯圓的習慣,所以,這天的冬至湯圓是特別講究的。
我們的江門特色鹹湯圓,外皮是用糯米粉加水揉成團後,再細分成小糰子,然後包入餡料。
湯圓的餡料很豐富,豆沙、花生,芝麻都行,也有人喜歡做沒有餡的。不過,我最喜歡的是用蔗糖做的餡。因為我們的禮樂就是出名的甘蔗產地。禮樂在我小時候可是個到處蔗葉飄飄,蔗翠如竹,遠看近看都是好風景的地方呢。
用蔗糖做湯圓餡,要先把大塊的蔗糖用菜刀砍成正方形的小塊。這動作必須流暢,而且還得一氣呵成,如果稍有遲疑,那蔗糖不是破碎就是被砍得三尖八角,一包上薄薄的糯米皮,就會很容易會把皮子弄破,一煮蔗糖餡就會掉出來融化掉。
完整的蔗糖餡湯圓,一咬破皮,糯米皮是軟軟糯糯的,蔗糖還是半融化狀態。融掉的糖餡在嘴裡已經帶著蔗糖香,再把沒有完全融掉的糖粒咬碎,那甜香的感覺變得更加濃烈,這種甜蜜吃得人眉眼彎彎都笑得像月芽。
我們的湯圓,雖然餡料是甜的,但配湯圓的湯卻是鹹的。我們會加上甜水蘿蔔或者白菜,把它們切成絲,在鍋中炒熟,配上我們當地產的臘肉、臘腸和蝦米,再加上切成絲的魚餅做成一大鍋湯。
更講究的,還會加上生蠔和紫菜,有的還喜歡加上大蝦,總之這鍋用來配湯圓的鍋底可真是豐盛得不得了。
小時候還會一家大小一起做湯圓。爸爸切蘿蔔絲、臘肉絲,做魚餅絲,媽媽就先切好蔗糖餡,揉糯米粉。然後炒香蘿蔔絲加入水,等水煮沸後,我們小孩子就在一邊包湯圓。包好一個就丟一個進已經沸騰的湯鍋裡。湯圓熟了就會浮起來,一個個白白的糰子,在鍋裡上上下下,浮浮沉沉的,十分可愛。最後,再加入其他配料煮一下就可以了。
蔗糖餡配上腊味碎、魚餅絲、小蝦米,白菜絲,和蘿蔔絲,就是我們江門的特色鹹湯圓。
甜甜的蔗糖,軟糯的湯圓,鹹香的腊味,魚餅的彈牙鮮香,蘿蔔和白菜的清甜爽口,那鹹中帶甜的味道在口中不停變換,交集出特別的鮮味。這就是我家鹹湯圓的味道。這種味道一直伴隨著我長大,是我專屬的味道。
可是,現在連回家吃飯的時間也不多,更何況一家大小圍在一起包湯圓的日子?這種味道,更多的時候,只能用回憶來回味了。
爸爸媽媽總對我說:「沒關係的,冬至你們忙就不用回來吃湯圓了。」雖然爸媽這句話說得很平淡,可是我知道他們的心中還是有期盼的。所以,今年不能讓他們再失望了。
爸爸媽媽,我今晚回來過冬,吃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