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郭德綱要在雲鶴九霄中選下一個「德雲一哥」,但節目說白了就是德雲社的團綜+「洗白」+捧人,還有就是換種方式賺錢,要知道在疫情期間,德雲社不管是小園子還是商演的演出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這個節目就是由小編最喜歡的一群老爺們組成,德雲社郭德綱先生,于謙老師還有德雲社眾人就不用說了畢竟德雲社團綜,更驚喜的是這檔節目的導演是小編最愛的嚴敏導演。
從定位上先告訴大家,這是一個真人秀綜藝節目,如果要來評價的話所以就應該按照真人秀的邏輯來看。
節目播出之後官媒發表了一篇名為《有鬥有笑,就是沒有好相聲》引發爭議,其實郭德綱先生早在他自己的著作《過得剛好》中提到「相聲就應該在劇場演,指望在電視上大紅大紫本身就是錯誤。」小編覺得這句話已經回應了官媒的那篇文章。
其實傳統意義上的,好的相聲創作就應該落回到原點回到相聲的劇場,那裡是真正好作品創作的地方。而電視綜藝他們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吆喝,目的是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小劇場。其實官媒的批評本身確實沒錯,小編已經追完第七期說實話確實沒有特別好的作品,但是如何把相聲說好從來不是這檔節目真正的命題。用自己心中這個答案去套另一個題目結果當然是一定是令人失望的。
很多不熟悉德雲社的觀眾還認為《鬥笑社》有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比沒有好的作品更嚴重。這個節目的底層設計是有問題的,小編覺得郭德綱老師不應該在這個節目中擁有最終解釋權。嚴敏導演在節目類型的設置上出現了偏差到底綜藝還是競技?
嚴敏導演綜藝的一大特點就在於結果不重要,贏就是輸,輸就是因為大家看的是這個故事發展的過程,重要的是出戲。輸贏其實沒有特別大的影響,但競技不一樣,競技最起碼要有一個公平的標準,這檔節目已經不是純粹的在玩遊戲了,遊戲的結果是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所以這個時候要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是郭老師的出現不是讓結果變得變幻莫測,而是讓公平變得變幻莫測。
當然以上是對不了解德雲社觀眾的看法,在小編看來這是正常的就比如第一期吃黑暗滷子面的例子,熟知德雲社的看到老郭的做法,都會笑一笑感慨一下不愧是愛徒,雖然這對一般受眾來說會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不太舒服。還有很多時候老郭更改規則其實也是為了作品更好的完整度服務,還有就是讓年輕一代跟已經比較成熟的師哥合作一下能夠學到某些東西。
有時候不得不說,拍攝周期短,標題立意新,演員年輕化等都是未來傳統舞臺藝術與網際網路快節奏綜藝融合時索要長期面對的矛盾。
總體上說,德雲鬥笑社基本上兼顧了綜藝與相聲,雖然可改進的方面還很多,至少算是一部不太成熟卻很完整的作品了。這一點可以從各種評分和觀眾反饋中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