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看完第一期的期待,再看後來的幾期都顯得凌亂。截止到古北水鎮還能接受,畢竟人多 又會鬧騰,人人都是戲,後期剪輯應該很痛苦。他們和別的綜藝不一樣,都是熟悉如兄弟的一群人,他們不需要磨合期直接進入主線,看第一期選大褂就知道了,直的,賊的,愣的,慘的,傻的,一目了然。不需要節目設置,自己人之間就玩得很歡樂。所以看完第一期,每周四晚上開始有了期待。
只是從團建開始,好像感覺開始不一樣了,開始碎片化的呈現,然後越來越碎,碎到最新這一期,看一半就關了。正常來說,這種成長應該是導演很拿手的主題,極挑的時候有類似的廈門、哈爾濱和高考,有情懷有體驗有意義,感受到時代,那個過程,那些人的經歷,有觸動有感動又很溫暖。但是可能因為鬥笑社的重心在相聲,前期的環節是為了鋪墊後面的相聲表演,所以前半段的節目變得越發的零碎,突然完成任務了。
突然長大了,突然成年了,能剪輯進節目的只有兩個遊戲環節。前半段最喜歡的只有郭老師扛著牛奶看著孩子們照片的那段,很受感動,最小几歲 大一些的十幾歲就跟著他學藝,抗在肩上的牛奶一定比當年帶著這些小孩的壓力輕多了,現在一個一個都長大了,能接過那些重擔了,真的很感人很溫暖。相聲是今天才補完的,其實以前不愛看相聲,它的存在是小時候看春晚 對比歌舞類節目更喜歡看相聲而已,日常不會主動去看。
但是通過這個節目才知道,原來相聲這麼多門道,不對比不知道什麼叫好相聲。這麼多期看下來,慢慢懂得為什麼郭老師的相聲這麼受歡迎了。首先他讓人很舒服,他和於老師的相聲像是兩個熟人對話,日常談天一樣自然,沒有「注意啦,我現在在表演相聲」的感覺,他們之間的節奏、默契,就像兩個生活多年的老夫老妻,讓人不知不覺中被吸引。而他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又建立在多年的相聲功底之上。
沒有接不上的話茬,沒有使不出的包袱,而一切又那麼自然,舒適。第六期的相聲相對精彩,大家都在放開提升,每個人的形象特點也越來越明顯了,整體感覺舒適。最後強烈建議能不能對前半部分的綜藝好一點,可以像第一期一樣直接整段剪進花絮,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整條線快斷不斷硬湊在一起,整個觀感也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