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端午節的民族記憶:粽子掐架 立蛋取水賽龍舟

2020-12-22 海外網

每逢端午,商家會推出各種活動炒熱節日氣氛。圖為臺北一家餐廳教大家包粽子。  本報記者 陳曉星攝

臺灣南部粽和北部粽做法南轅北轍,口味各有不同。  (資料照片)

圖為在位於新北市的碧潭舉辦的划龍舟比賽。   本報記者 陳曉星攝

端午節又至,臺灣的街頭巷尾又熱鬧起來啦。

端午節在臺灣很受重視,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每到此時,臺灣的南部粽子和北部粽子總要打一架,帥哥和健美靚妹都爭先去基隆河上賽龍舟,小朋友們則樂此不疲地玩「立蛋」遊戲,媽媽們忙著取「午時水」驅邪避瘟……臺灣端午節的習俗相當豐盛,既熱鬧又好玩。

吃粽子分南北

「包粽」=「包中」,所以粽子在臺灣很受歡迎,尤其對於有孩子上學的家庭,這種好意頭是一定要經常吃一吃、沾一沾的。

和大陸粽子分甜鹹類似,臺灣的粽子也分南北。北部粽是先將糯米與蝦米、香菇、慄子等配料拌好炒熟,再包上粽葉放入蒸籠蒸,糯米講究顆粒分明有嚼勁;南部粽則是把五花肉、香菇或熟花生和鹹蛋黃等餡料與生糯米一起包入粽葉中,整串放進滾水中煮熟,口感講求綿密、清爽。

無論南北粽,吃時都會澆上特別的醬汁,北部粽佐以甜辣醬,南部粽則會灑上花生粉及香菜,再配上甜甜的醬油膏。由於所用食材與製法南轅北轍,每到端午吃粽子時節,南部粽和北部粽的支持者們總不免在網絡上互相嘲諷一番。

但如果這兩種你都不愛吃,那不妨去臺北市的南門市場裡再挑一挑。那裡匯聚天南地北多種風味的粽子,廣東裹蒸粽、福建粽、潮州粽、嘉興粽、湖州粽……都是外省人家鄉的味道。每逢端午前後,南門市場會舉辦粽香四溢的「粽子霸主」擂臺賽,來買粽子的民眾把市場擠得水洩不通。

為迎合年輕世代的口味,臺灣商家開始在粽子的寓意和配料上創新。「百分粽」中有兩顆蛋黃寓意金榜題名,「排骨酥粽」將排骨炸酥去骨入粽,「野薑花粽」以野薑花的球根做餡,「豪華海鮮粽」則是用鮑魚、蠔幹、鰻魚肝等替代傳統蛋黃,「水果麻糬甜粽」是甜品愛好者的最愛。還有「剝皮辣椒粽」、「奶酪腊味粽」、「五穀水果粽」等,商家為了博賣點,創意都是蠻拼的。

近幾年臺灣最流行的是「冰粽」。冰粽是西式甜點與粽子的結合,外皮為糯米粉或低熱量的葛根粉,內包當季鮮果、紅豆、芋泥甚至咖啡,在暑熱初臨的臺灣大受歡迎。

有些臺南人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當地人說,此風俗與鄭成功有關。傳說鄭成功率軍入臺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粽子,並不富足的老百姓聞訊,爭著送來薯粉、花生、豆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節。相傳食用「煎堆」有「補天」的作用,臺南人認為,農曆五月正值梅雨季節,這是天空「漏」了,應設法彌補,這也有消災解厄與補運的寓意。

包粽子像初戀

市場上的粽子種類數不勝數,也「慣壞」了臺灣民眾。如今許多臺灣家庭只會吃粽子、不會包粽子。於是,各大酒店和社區都愛在端午節前後組織包粽子活動,請大廚來授課,總是能聚集不少人氣。會包粽子的人,可是受人敬佩的「手工藝者」呢。有網友就在網上留言說:「今天早上出門剛好看見鄰居在包粽子。默默覺得超強!好想走過去問他能不能教我,只是好害羞還是沒去。現在想起來好懊惱啊!」

在臺灣美食作家焦桐眼裡,包粽子是「經驗與巧手」的活兒。「水煮粽子時需預留膨脹的空間,因為繩子不能綁太緊,也不能太松,像初戀時握著對方的手,柔軟而堅定。」

焦桐感嘆,粽子的裹法多已失傳,只剩下三角形、包袱形、駝形幾種,如果沒有粽子,還剩下多少人知道屈原?一粒粽子中,包藏了中國人的世代記憶和文化想像。

「扒龍船」曬健美

和大陸一樣,臺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熱鬧的活動是賽龍舟,閩南俗稱「扒龍船」。

「扒龍船」是臺灣端午節傳統體育項目,據臺灣王詩琅《艋舳歲時記》載,端午節到了黃昏時候,淡水河上有盛大的「扒龍船」。臺灣「扒龍船」始於清乾隆29年,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各支隊伍都會提前集訓數月,每年的表現也被視為某種運勢的代表。

臺灣作家廖信忠曾寫道:「龍舟賽這個比較傳統的活動,年輕人不是太感興趣。不過這幾年各縣市消防隊紛紛組隊參加,消防小鮮肉個個身強體壯,皮膚曬成健康的古銅色,穿著小背心露出一身肌肉,每次出場都引來許多女生尖叫,結果吸引了大批年輕女性同胞熱烈關注龍舟賽。」

橫穿臺北市中心的基隆河上,每到端午,就有健美的青壯年和青春靚妹穿著時尚的服飾,喊著古老的龍舟號子,在節日裡盡情揮灑全部熱情。人山人海,彩旗飄飄,傳統的端午節也有了嘉年華的色彩。

「立雞蛋」最童趣

端午「立蛋」是深受臺灣大小朋友喜愛的節慶活動,有人甚至認為「立蛋」是臺灣端午節最有趣的活動了。大多數人從幼兒園開始,都會在端午節玩「立雞蛋」遊戲。

所謂「立蛋」,是指端午節當天正午12時,陽剛正氣匯集之極,平日不易豎立的雞蛋可以直豎在地上。據說在這一時刻誰能把生雞蛋立住,就能博得好彩頭。實際上,端午「立蛋」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風俗之一,起源於江南一帶,如今這一充滿趣味的習俗被人們漸漸淡忘。而在臺灣,這一習俗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午時水」避邪疫

在臺灣過端午,還有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即端午節中午打上來的井水,用於清潔房舍、沐浴、飲用等,以避除暑氣時疫。臺灣俗語中有「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的說法,民間普遍相信端午節當天11點到下午1點的「午時水」可避邪,沐浴或飲用可治病、灑淨房宅有洗淨效果。

傳說當年鄭成功到臺灣時,部隊開到大甲鐵砧山,急需水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祈求泉水湧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此水便被稱為「午時水」。懷著避邪納福的心願,每年端午節,臺灣民眾都會求取「午時水」,提桶的、端盆的,排成長龍,蔚為大觀。(記者 汪靈犀)

責編:侯興川

相關焦點

  • 和古代端午節俗比起來,我們今天的端午節,只剩下粽子和龍舟了?
    當時流行的一種風俗是,凡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赴考前,一定要吃家人特意給他們包的形狀細長如同毛筆的粽子,時人叫做「筆粽」,取其「必中」的諧音,討個口彩吉利。這與現代很多人高考前要吃粽子,取「高考必粽(中)」諧音彩頭,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年即將參加高考的同學,不要忘了吃粽子哦。
  • 端午節:吃粽划龍舟,端午郊遊趣!
    後來世人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投江自溺的這一天,有了包粽子的習俗,並將這天稱為端午節,因屈原愛國詩人的身分,所以這一天也叫做詩人節。相傳當時有人想要找尋屈原的屍體,所以就划著船在汨羅江上找,就演變成划龍船的習俗了。而每到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中午立蛋外,臺灣各地都會舉辦龍舟競賽。炎炎夏日也想一睹刺激的賽事嗎?
  • 端午立蛋,包粽子,好運一輩子!——2014級2班端午活動風採
    青島工貿職業學校小操場,高三二班  全體同學  獎品設置:  參加的全都是一等獎: 獎品雞蛋一枚   傳說每年端午正午12點的時候,可以將生雞蛋直立,而能把生雞蛋立起來的人  立蛋,中國節日食俗,是指端午節當天正午十二點時,因是陽剛正氣匯集之極,所以俗信平日不易豎立的雞蛋在此時便可直豎在地上。
  • 端午節,除了包粽子,玩「立蛋」,還要艾草煮雞蛋,你吃了嗎?
    端午節,除了包粽子,玩「立蛋」,還要艾草煮雞蛋,你吃了嗎?另外還有很多好玩的,快來看看吧。端午節到了,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這天要在門框上掛艾草,家裡的角落上撒雄黃酒、手腕上戴五色繩,小孩子的脖子上戴一個香囊。
  • 端午節,在農村除了吃粽子,還要「立蛋」,吃艾草煮雞蛋
    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端午節也是法定假,連上周六日,又是三天小長假。由於疫情的原因,還是不要走太遠的比較好。在家裡包粽子吃,煮雞蛋吃,一樣有過節的氣氛, 我們這邊還有系五彩繩,吃鹹鴨蛋,插艾蒿的習俗,地域不同,各地的風俗習慣也不太相同。南方地區還有賽龍舟等。
  • 端午節,在農村除了吃粽子,為啥還要「立蛋」和艾草煮雞蛋
    導讀:端午節,在農村除了吃粽子,為啥還要「立蛋」和艾草煮雞蛋端午節越來越近了,三天小長假也馬上就要到來,今年的6月25號-6月27號是端午節的三天小長假,端午節來臨,大家又開始一年一度的粽子大狂歡,購買現成的粽子、購買粽子的原料自己回去包的,
  • 英語玩轉端午節,聊粽子論龍舟手到擒來
    想當年,小編看著美味的粽子垂涎三尺(My mouth is watering-流口水了),一口氣吃了五個,結果躺床上差不多五小時起不來——脹得慌,囧。那麼,這麼一個對大家友好的節日,怎麼用英語和外國友人侃侃侃呢?
  • 【端午立蛋】,你玩過嗎?端午節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再過幾天就到端午節假期了那麼廣西人在端午節都會有什麼民俗活動呢?以往提起端午我們的記憶就是吃涼粽、賽龍舟其實廣西端午特色民俗和活動還有很多,快和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吧~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
  • 兒時的端午:吃粽子、撞蛋……你還記得哪些?
    這句詞裡的「端陽」,說的便是端午節。  從古至今,中國人過端午節的方式漸漸發生了些許變化。在一些人的童年記憶中,端午節就是要吃粽子、賽龍舟;對另一些人而言,還有做香包、插艾草……一事一物,全都浸透著濃濃的溫情。  「粽子?自己包的才好吃」  如果問端午節的「網紅食品」是啥,十個人裡大概會有一多半的回答是「粽子」。
  • 用英語說端午習俗:粽子龍舟蒲艾香包雄黃酒立蛋鍾馗端午祭
    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小吃。在廣東等南方地區,粽子裡放有五香肥豬肉和豆子。北方人則偏愛吃放了紅豆沙的甜粽子。 端午節期間,小孩通常佩帶五色絲線串成的香囊來避邪驅瘟。香囊內放有硃砂、雄黃和藥草。許多地方,端午節正午都會舉辦立雞蛋比賽。
  • 賽龍舟 品粽子 踩街遊——臺灣民眾熱鬧慶端午
    新華社臺北6月9日電(記者李來房、章利新、陳鍵興)9日端午節,臺北烈日炎炎,6歲的黃廷軒和妹妹在基隆河邊認真觀看正在這裡舉行的龍舟比賽,爸爸媽媽為他們撐著遮陽傘。  這是家住新北市的黃先生一家四口第三年在端午節參加在臺北大佳河濱公園舉辦的節慶活動。當記者問起賽龍舟的來歷時,上小學一年級的黃廷軒脫口而出:「紀念屈原。」
  • 端午節與龍舟競渡起源 傳統文化轉型成競技比賽
    中華龍舟大賽端午站的比賽即將在溫州打響,這一站比賽也被看做今年中華龍舟大賽最重要的場次之一。划龍舟和過端午自古以來就是不分家的,這一站比賽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期待和關注。  端午節在整個中華文化圈都是重要的傳統節日。
  • 吃粽子、卷薄餅、划龍舟……溫州端午的老習俗,你知道多少?
    記憶裡,大人們總是用灰湯煮粽子,所謂灰湯就是水稻杆燒成灰後,加水把灰沉澱掉,然後用來煮粽子,因為灰湯是鹼水成分而粽子是糯米做的,所以灰湯粽子吃起來比一般的粽子更加香、糯、軟、滑。 溫州地區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在南宋時的盛行由此可見一斑了。到明清時期就更加流行了,而這時已慢慢演變為紀念屈原的活動。
  • 幼兒園端午節優秀教案《粽子裡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歡歡喜喜過端午》
    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吃粽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愛祖國情感。  1. 初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 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1. 了解民俗民風。
  • 包粽子、賽龍舟、立蛋……兩岸端午玩法多 傳統節日如何創新?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龍舟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習俗很多,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賽龍舟與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主題。為歡度端午,2019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暨"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在廈門集美龍舟池舉行,來自兩岸的龍舟選手們在這裡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激烈角逐。
  • 這些習俗不能少:划龍舟、鬥蛋、塗雄黃酒...
    端午節,民間很隆重的一個節日。雖然不很了解這個節日與屈原的故事與來歷,但為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政治家,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老家農村都會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端午節自己包包子、做艾葉糰子、吃大蒜子、扎粽子、吃雞子(蛋),美其名曰:五子登科。
  • 恆大名都粽頭戲——手作龍舟&粽子DIY,好禮砸出來!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作為精神圖騰的端午節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洗禮 早已超越原始信仰有了更加深邃厚重的文化內涵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多數地方都以吃粽子來紀念他6月25日-27日恆大名都「粽」頭戲來襲包粽子、手作龍舟...
  • 從吃粽子和賽龍舟的起源,聊聊粽子的種類、吃法與端午節的食俗
    一提起端午節和粽子,人們往往以為是紀念大詩人屈原,粽子就是投入汨羅江祭這位詩人的祭品,其實並非如此。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起源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認為紀念「端午節」是我國古代南方吳越一帶先形成的,粽子的前身「竹筒食」,也是他們發明的。當時,有一個史稱「百越族」的民族,他們對龍十分崇拜,認為龍是他們的祖先。端午是龍的節日,端午這天,是他們發祥的日子。
  • 立蛋、擊鼓、佩戴香囊,這些好玩的端午習俗用英文怎麼說?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快要到了,我們昨天給大家介紹了吃粽子、賽龍舟的表達。今天,我們來聊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小遊戲吧~好玩的端午習俗Of course everyone should eat rice dumplings. But what else should we do?當然,每個人都會吃粽子。但還有什麼我們可以做的呢?
  • 端午節都吃什麼,有哪些習俗,不止吃粽子賽龍舟!
    五月初五端午節民俗活動主要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