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商家會推出各種活動炒熱節日氣氛。圖為臺北一家餐廳教大家包粽子。 本報記者 陳曉星攝
臺灣南部粽和北部粽做法南轅北轍,口味各有不同。 (資料照片)
圖為在位於新北市的碧潭舉辦的划龍舟比賽。 本報記者 陳曉星攝
端午節又至,臺灣的街頭巷尾又熱鬧起來啦。
端午節在臺灣很受重視,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每到此時,臺灣的南部粽子和北部粽子總要打一架,帥哥和健美靚妹都爭先去基隆河上賽龍舟,小朋友們則樂此不疲地玩「立蛋」遊戲,媽媽們忙著取「午時水」驅邪避瘟……臺灣端午節的習俗相當豐盛,既熱鬧又好玩。
吃粽子分南北
「包粽」=「包中」,所以粽子在臺灣很受歡迎,尤其對於有孩子上學的家庭,這種好意頭是一定要經常吃一吃、沾一沾的。
和大陸粽子分甜鹹類似,臺灣的粽子也分南北。北部粽是先將糯米與蝦米、香菇、慄子等配料拌好炒熟,再包上粽葉放入蒸籠蒸,糯米講究顆粒分明有嚼勁;南部粽則是把五花肉、香菇或熟花生和鹹蛋黃等餡料與生糯米一起包入粽葉中,整串放進滾水中煮熟,口感講求綿密、清爽。
無論南北粽,吃時都會澆上特別的醬汁,北部粽佐以甜辣醬,南部粽則會灑上花生粉及香菜,再配上甜甜的醬油膏。由於所用食材與製法南轅北轍,每到端午吃粽子時節,南部粽和北部粽的支持者們總不免在網絡上互相嘲諷一番。
但如果這兩種你都不愛吃,那不妨去臺北市的南門市場裡再挑一挑。那裡匯聚天南地北多種風味的粽子,廣東裹蒸粽、福建粽、潮州粽、嘉興粽、湖州粽……都是外省人家鄉的味道。每逢端午前後,南門市場會舉辦粽香四溢的「粽子霸主」擂臺賽,來買粽子的民眾把市場擠得水洩不通。
為迎合年輕世代的口味,臺灣商家開始在粽子的寓意和配料上創新。「百分粽」中有兩顆蛋黃寓意金榜題名,「排骨酥粽」將排骨炸酥去骨入粽,「野薑花粽」以野薑花的球根做餡,「豪華海鮮粽」則是用鮑魚、蠔幹、鰻魚肝等替代傳統蛋黃,「水果麻糬甜粽」是甜品愛好者的最愛。還有「剝皮辣椒粽」、「奶酪腊味粽」、「五穀水果粽」等,商家為了博賣點,創意都是蠻拼的。
近幾年臺灣最流行的是「冰粽」。冰粽是西式甜點與粽子的結合,外皮為糯米粉或低熱量的葛根粉,內包當季鮮果、紅豆、芋泥甚至咖啡,在暑熱初臨的臺灣大受歡迎。
有些臺南人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當地人說,此風俗與鄭成功有關。傳說鄭成功率軍入臺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粽子,並不富足的老百姓聞訊,爭著送來薯粉、花生、豆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節。相傳食用「煎堆」有「補天」的作用,臺南人認為,農曆五月正值梅雨季節,這是天空「漏」了,應設法彌補,這也有消災解厄與補運的寓意。
包粽子像初戀
市場上的粽子種類數不勝數,也「慣壞」了臺灣民眾。如今許多臺灣家庭只會吃粽子、不會包粽子。於是,各大酒店和社區都愛在端午節前後組織包粽子活動,請大廚來授課,總是能聚集不少人氣。會包粽子的人,可是受人敬佩的「手工藝者」呢。有網友就在網上留言說:「今天早上出門剛好看見鄰居在包粽子。默默覺得超強!好想走過去問他能不能教我,只是好害羞還是沒去。現在想起來好懊惱啊!」
在臺灣美食作家焦桐眼裡,包粽子是「經驗與巧手」的活兒。「水煮粽子時需預留膨脹的空間,因為繩子不能綁太緊,也不能太松,像初戀時握著對方的手,柔軟而堅定。」
焦桐感嘆,粽子的裹法多已失傳,只剩下三角形、包袱形、駝形幾種,如果沒有粽子,還剩下多少人知道屈原?一粒粽子中,包藏了中國人的世代記憶和文化想像。
「扒龍船」曬健美
和大陸一樣,臺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熱鬧的活動是賽龍舟,閩南俗稱「扒龍船」。
「扒龍船」是臺灣端午節傳統體育項目,據臺灣王詩琅《艋舳歲時記》載,端午節到了黃昏時候,淡水河上有盛大的「扒龍船」。臺灣「扒龍船」始於清乾隆29年,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各支隊伍都會提前集訓數月,每年的表現也被視為某種運勢的代表。
臺灣作家廖信忠曾寫道:「龍舟賽這個比較傳統的活動,年輕人不是太感興趣。不過這幾年各縣市消防隊紛紛組隊參加,消防小鮮肉個個身強體壯,皮膚曬成健康的古銅色,穿著小背心露出一身肌肉,每次出場都引來許多女生尖叫,結果吸引了大批年輕女性同胞熱烈關注龍舟賽。」
橫穿臺北市中心的基隆河上,每到端午,就有健美的青壯年和青春靚妹穿著時尚的服飾,喊著古老的龍舟號子,在節日裡盡情揮灑全部熱情。人山人海,彩旗飄飄,傳統的端午節也有了嘉年華的色彩。
「立雞蛋」最童趣
端午「立蛋」是深受臺灣大小朋友喜愛的節慶活動,有人甚至認為「立蛋」是臺灣端午節最有趣的活動了。大多數人從幼兒園開始,都會在端午節玩「立雞蛋」遊戲。
所謂「立蛋」,是指端午節當天正午12時,陽剛正氣匯集之極,平日不易豎立的雞蛋可以直豎在地上。據說在這一時刻誰能把生雞蛋立住,就能博得好彩頭。實際上,端午「立蛋」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風俗之一,起源於江南一帶,如今這一充滿趣味的習俗被人們漸漸淡忘。而在臺灣,這一習俗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午時水」避邪疫
在臺灣過端午,還有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即端午節中午打上來的井水,用於清潔房舍、沐浴、飲用等,以避除暑氣時疫。臺灣俗語中有「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的說法,民間普遍相信端午節當天11點到下午1點的「午時水」可避邪,沐浴或飲用可治病、灑淨房宅有洗淨效果。
傳說當年鄭成功到臺灣時,部隊開到大甲鐵砧山,急需水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祈求泉水湧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此水便被稱為「午時水」。懷著避邪納福的心願,每年端午節,臺灣民眾都會求取「午時水」,提桶的、端盆的,排成長龍,蔚為大觀。(記者 汪靈犀)
責編:侯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