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同一座圍城——錢鍾書《圍城》的存在主義哲學探析

2020-12-18 好書天天伴

題記:《圍城》是一部展示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小說,其中並沒有「高大全」的知識分子形象,作者通過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揭示了那個時代的荒誕,這無疑與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一脈相承,筆者從存在主義的幾個基本觀點來分析。

01 荒誕的世界

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自上世紀80年代重印以來,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讀者想登門探討此書,錢鍾書總是很客氣地拒絕,要麼勸讀者不要研究《圍城》,要麼回答「無可奉告」,有一次在電話裡,錢鍾書對一個英國讀者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那麼,書中的「圍城」到底暗喻什麼呢?根據寫作的時代背景和書中的內容,筆者認為,「圍城」暗喻中國的舊文化。舊的中國文化就是一座「圍城」,這座城裡,人們看重權術,做事看的主要不是能力,而是背景、關係、頭銜,在這種文化環境下,知識分子的發展受到制約,越是正直善良的知識分子,越沒有用武之地。他們孤獨、苦悶、壓抑卻又無可奈何,與他人、社會逐漸疏遠,產生了一種空虛感、無歸宿感,成為了社會的「局外人」。他們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想要,在熱鬧與孤獨並存的反差中,他們處於進退兩難境地。

20世紀開始盛行的存在主義哲學,基本觀點之一就是世界是荒誕的。在薩特的《牆》、《噁心》、《禁閉》,加繆的《局外人》,都闡述了同樣的論調。《圍城》作為同時期的作品,與之不謀而合。

方鴻漸感受到了「擁擠裡的孤獨,熱鬧中的悽涼,使他像許多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仿佛一個無湊泊的孤島」

同時,他陷入了一種不可理喻的荒誕中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隔閡,不管是父子、兄弟、夫妻、還是朋友、同學、同事,都只有壓制、猜忌、利用,沒有真正的溝通。他的內心充滿了被孤立的荒誕感。他與加繆筆下的「局外人 」莫爾索類似, 他們在任何地方都不能與他自己及其他世界建立聯繫。

但值得注意的是,《圍城》和上述幾部作品不同,它並不屬於荒誕主義文學。《圍城》描繪的是一群「無毛的兩足動物」在這個荒謬世界的絕望和掙扎,是一部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交融的作品。錢鍾書的《圍城》也展示了在客觀世界,現象的矛盾感和游離感,揭示的存在是荒誕性以及人在失去信仰和意義之源以後的孤獨和迷惘。

現代的社會雖然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卻不能給人提供真正安身立命的東西——精神、信仰、存在的意義。較之於《局外人》,這是人面對世界所感到的一種情緒,一種孤立無援的尷尬境地,個人承擔著無意義的世界,荒謬沒有盡頭。人處於一種「被拋」的境地,每個人都是西西弗斯,都是測量員K,都是局外人。

02 存在先於本質

薩特,法國哲學家、文學家,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命題。對此,他做了一個比喻,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被拋到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而這輛列車來自何處,又將駛向何方,人們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關於「我是誰」的思考,從來沒有停止過,人只有通過不斷地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的價值,來確立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本質。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空前動蕩的年代,是個孤獨和絕望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命運在諸多偶然性的支配下,到處都充斥著孤獨和絕望,人們只能在「絕望中抗爭」,但最後的結果卻只能是為絕望而期待。

與卡夫卡的《城堡》中的測量員K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進入城堡類似,「城 」成為了人類生存困境的指代。

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他們在求學、婚姻、職場的掙扎,目的就是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確立自己的本質,但是在那種大環境下,他們卻是失敗的。小說的最後,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去的去處的破門框,以及結尾處那隻祖傳的老鍾,構成了一座不可理喻的「圍城世界 」。作者通過老鍾這一意象,揭示了存在的困境。

03 自由選擇的悖論

對「圍城效應」,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城外人的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指的是人生的選擇困境。

薩特又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是有選擇的自由的。一個真正的人,不應違背自己的內心,去服從別人的意志,並且自己要對自己的一切選擇行為負責。從方鴻漸的人生軌跡來看,他的「自由選擇」是無力的。

作者描繪了一大批世故、醜陋的舊式知識分子嘴臉,比如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李梅亭;外表木訥、內心齷齪的假洋博士韓學愈;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偽君子高松年;一心攀龍附鳳的勢利小人陸子瀟等等。

面對身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方鴻漸是迷惘的、困惑的,他卻無法抗爭。在婚姻方面,他也不得不服從於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未婚妻沒有任何好感,在她逝世後,卻又不得不裝模作樣地寫信弔唁;他厭惡用人唯文憑論,將它比作亞當、夏娃下身的遮羞布,但為了生存,又不得去偽造一個假文憑,最後他又厭惡了自己的行為,直到被領導解聘。方鴻漸猶如一葉孤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中,在巨浪的衝擊下,他除了隨波逐流,沒有任何出路。這些巨浪來就是他極度厭惡但又永遠無法逃開的文化環境。正如薩特所說 「他人即地獄 」。

人自由選擇的結果,必然是不斷地突破、逃離「圍城」 。由此可以看出,方鴻漸的荒誕命運,就是一個由荒誕的時代、荒誕的文化造就出來的,如果你想以一己之力去擺脫它,結局只有自取滅亡。

結語

人生是一座無形的圍城,你無時無刻不在圍城中。如同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將世界比作一個鐵屋子,屋裡的卻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其中,每天醉生夢死;屋外的人清醒地覺察到了,但是他們卻無法砸爛這個鐵屋子,這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方鴻漸從一開始選擇離開上海,但最後又回到上海,他的人生就是一個輪迴。在進城與出城之間循環往復間,人們所看到的不僅是方鴻漸個人不幸的命運的,而是一個時代的荒誕感,這也使得《圍城》的思想提升了一個新的境界,並最終得以成為文學的經典。

相關焦點

  • 【人文素養】 錢鍾書《圍城》賞析
    一直到文革時期,大陸文學史上沒有錢鍾書的名字。80年代處中國文學界才開始研究錢鍾書的《圍城》。80年代中後期,逐漸進入文學史。錢鍾書和《圍城》在大陸默默無聲的時候,卻在世界產生了影響,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香港不斷盜印《圍城》,有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者,把《圍城》看作是中國現代最優秀的作品。
  • 讀錢鍾書的圍城:有人把它稱之為巔峰之作,我卻看像是人生哲學書
    圍城這本小說在幾十年前是不被我們文學界主流認可的一本小說,如同張愛玲的小說命運相似,一直到被一些港臺文人所提及之後,才被重新審視並發現,只因在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我們文學的價值取向還並沒有回歸到文學本身,當我們以文學的角度來對待這本小說的時候,加上又因電視劇的推出,讓這本書著實火了起來
  • 扯掉錢鍾書小說《圍城》神化的面紗
    從書裡看不出誰把婚姻看成圍城,也沒有誰想「衝出去」或「逃出來」 ,更沒有「結而離、離而結」的。那麼為什麼書名叫「圍城」呢?只有作者知道。楊絳女士在電視連續劇《圍城》片頭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 《圍城》:人生就是荒誕與虛無中進行絕望抗爭,唯有反抗才能自由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城裡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是《圍城》裡面最為大眾熟知的一句話,隱含深刻的哲學意義,人的一生都在掙扎,在痛苦,在幻滅,在一張張我們為自己織的網裡周旋掙扎,婚姻,愛情,事業,階級,無不是一個個圍城。
  • 《圍城》是一部三流的作品,還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問世後,人們對其褒貶不一。據說少年韓寒曾將這本書翻了好多遍。我將此書翻過兩三遍,說實話,還是不喜歡。但是,從書中可以看出,以錢鍾書淵博的學識,同時代的作家,很少有人跟他匹敵。錢鍾書洞察人心的智慧和哲學修養深厚。但他的哲學思考力,隱含著偏執的鋒芒。不小心就被他的文字扎傷。先甜後苦的人生,結局只有悲觀和失望;而先苦後甜的人生,卻活出了智慧和圓滿。錢鍾書用吃葡萄,將這一哲理,清晰地表達了出來。就寫小說而言,錢鍾書顯然聰明外露,而才情不足。
  • 錢鍾書《圍城》:從主題意蘊到語言特色,告訴你經典是如何造就的
    然而他即將奔赴的三閭大學,卻又是下一座「圍城」。職場上的相互傾軋、爾虞我詐再令他倍感乏味。沒等回過神來,他又身不由己地走入婚姻的「圍城」。經歷過這一切,方鴻漸意味深長地當著妻子孫柔嘉的面感慨:老實說,不管你跟誰結婚,你總會發現娶到的不是原來那個人,而是換了另外一個。
  • 錢鍾書的《圍城》寫了啥?書中經典10句話,讓你看清生活的真面目
    我會引用錢鍾書圍城裡的一句話:"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沒有讀過《圍城》的人,大概也都聽說過這句話。《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諷刺小說,於1947年首次出版,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 讀書體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圍城,有時固若金湯,有時形同虛設
    固若金湯時,他在堅守自己的本真,抗婚遠行,放蕩不羈,維繫著心中的圍城;形同虛設時,他也早已被世俗融入,打情罵俏,追逐新鮮,放飛自我。是堅守?還是突破?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只不過是衝出了一座無邊的圍城後又進入了另一座新的圍城。周而復始,未曾間斷,看似無可奈何,卻又存乎一心。既然圍城永不可脫,那新的有時總比舊的好,也許這就是圍城之外的希望和未來。
  • 愛熄滅了燈,心圍一座城,《圍城》裡的四句話道盡婚姻,說透人生
    說起《圍城》,大家都不陌生。即使沒讀過原著的人,也對這樣一句話耳熟能詳: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有「新儒林外史」之稱,首版於1947年。
  • 圍城裡外,人本孤獨。書本之外的《圍城》我們應當明白哪些道理?
    關於《圍城》,不論是否讀過,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皆是那句:「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其實這句話不是錢鍾書先生所說,而是她的夫人楊絳先生說的。《圍城》2013版 人民文學出版社深讀此書的人一定知道,錢鍾書先生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例如書中有一處,方鴻漸說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
  • 錢鍾書《圍城》中,讓人記憶猶新的6句經典語錄,戳到你的心窩子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唯一一本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作為一部諷刺小說,《圍城》也曾被陳道明、葛優等優秀演員搬上了電視螢屏,並深刻演繹。第一次看《圍城》的人,會感覺它是一部愛情小說,但是裡面的聶榮是多方面的,除了愛情,更多的是關於人生的感悟。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 「智者小說」《圍城》:世相、人生,不過如此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唯一的長篇小說。錢鍾書先生以辛辣犀利的筆觸描摹了抗戰初期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眾生世相。讀《圍城》,筆者既嘆息「閱透人情知紙厚,踏穿世路覺山平」,感慨「世事無常」,亦嘆服作者敘議相協、取譬設喻的嫻熟技法,更開始思索「圍城」的深意與人生的歸宿。
  • 錢鍾書的《圍城》寫了啥?網友:濃縮成10句話,又毒舌又犀利
    我會引用錢鍾書圍城裡的一句話:「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圍城》不光是說婚姻,也說了人生中的那些「潛規則」:年輕的方鴻漸在該努力時不努力,一直都在浮躁變動,因為平庸吃盡了苦頭!在職場生活中,方鴻漸雖然對現有的待遇不滿意,但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也只能逆來順受。
  • 錢鍾書《圍城》:裡面十句經典語錄,句句直戳人心,品悟婚姻生活
    發表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小說《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書中的角色不僅個性鮮明,其幽默風趣的語言、辛辣諷刺的創作手法,更是被喜愛錢鍾書的人當成經典,不斷傳頌著。《圍城》這部小說問世後,或許連錢鍾書自己都沒有想到,這部小說的影響會如此深遠。
  • 錢鍾書《圍城》的原型竟是在小城漣源
    一、《圍城》原型竟然就是在漣源 錢鍾書先生在他的著作《圍城》當中,有一段描述:抗戰期間,書中主人公方鴻漸曾經去過位於湘中的「三閭大學」教書,而這所「三閭大學」並非完全虛構,它的原型就是創建於湖南漣源藍田鎮,當時中國第一所獨立師範學院的國立師範學院,這裡也是當年錢鍾書執掌教鞭的地方,也是現在漣源一中的所在地。
  • 錢鍾書《圍城》裡最毒辣的一句話:你不討厭,可你這個人全無用處
    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圍城》是錢鍾書先生所著的長篇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的中國經典現代文學名著。全書以主人公方鴻漸回國求職、工作和戀愛、結婚為線索展開,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在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圖。
  • 錢鍾書《圍城》:少年不喜方漸鴻,看懂已是不惑年
    引言: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01《圍城》是錢鍾書先生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該書主要講述了上海知識分子方漸鴻從國外"學成歸來",從上海輾轉到湖南三閭大學任教的遭遇。方漸鴻的形象,也反映了那個年代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
  • 人生有許多圍城,你是城裡的局外人嗎?如何進入和離開你的圍城?
    《圍城》,圍城……不知聽了多少遍,大家肯定對它不陌生。不管你承不承認,我們每個人都處在自己的圍城裡,學校的城,社會的城,愛情的城,婚姻的城,家庭的城,事業的城……各種各樣的城包圍著我們。你喜歡你的城嗎?如果不喜歡,可以做些什麼呢?看看錢老的《圍城》,或許你能得到一點啟發和安慰。
  • 叫賣「圍城」的秘密的,大多是「標題黨」,唱的是「空城計」
    錢鍾書,在學術界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在文學、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均有巨大成就;同時,在民間也享有大名,不過,那主要的就恐怕不是因為他的學術成就了,對我們大眾來說,《談藝錄》《管錐編》等著作實在就是一座「圍城」,令我們望「牆」興嘆的;讓我們津津樂道的是幾則軼事一本書。
  • (中西鏡像)史景遷序言《圍城》英文版(圖)
    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作為錢鍾書筆下的主人公,失意潦倒的方鴻漸開始狼狽登場。方鴻漸在歐洲遊學一年有餘,涉獵文學和哲學,經濟上有親戚資助,生活比較閒適,遺憾的是學分修得太少。  為了有個學位,出於無奈,方鴻漸與一家騙人的函授學校接洽,弄了一張假文憑。1937方鴻漸乘坐一艘法國郵船,經新加坡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