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老話裡,有一句老話專門用來形容似是而非、不懂裝懂的人: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當。民間老話裡藏著大智慧,這句話就非常典型。
1、一瓶子、半瓶子分別指什麼
這句老話裡的一瓶子、半瓶子可謂一語雙關,各有所指。從字面上理解,把一個瓶子裝滿了水,無論你怎麼搖晃,瓶子裡的水是不會發出太大響聲的。如果瓶子裡的水只盛放了一半,稍微搖晃一下就會發出咣咣噹噹的聲音。

不過,一瓶子在這裡是代指學識和內涵,形容真正有底蘊的人,表面上常不動聲色,非常低調,擁有沉默的力量。不說則罷,一說必語出驚人,富有高見。而平時咋咋呼呼,總愛顯擺炫耀的人,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一知半解甚至是內心的貧乏。
2、老話自古就有論述
「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當」這句老話不是憑空產生的,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論述和總結。其核心主旨是提示人們在做學問、為人處事中都要含蓄和內斂,少些張狂,多些沉靜,看似很有內涵,實則內心蒼白無力,切莫不懂裝懂還到處賣弄。

因此自古以來對於志學、做事,都要求「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以「少言沉默為最妙」,並且認為「厚重、靜定、寬緩」才是「進德之基」,要求我們學會「才舒放即當收斂,才言語便思簡默」。
3、老話裡有老故事
用文字表述的高深道理,老百姓用一句俗語就講得明明白白,而且用詞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說到底這句老話告訴我們,要學會適時沉默,耐得住寂寞。正如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故事所說的道理:「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北宋皇帝趙匡胤也有一段故事:南唐李煜不願歸降,派大臣徐弦進朝稱:「李煜待大宋如同兒子對待父親……」滔滔不絕了半天,趙匡胤一句話搞定:既然這樣,按傳統要求,兒子和父親能分成兩家嗎?徐弦這個在口才上愛「咣當」的,這回是徹底栽了。

4、老話有新啟示
這樣一句老話放到現在還有意義嗎?當然有!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有些人拿淺薄當知識,時時語出驚人,實則貽笑大方。有則段子是這樣的:一老闆抱怨,兒子「轉基因食品吃得太多」,經基因檢測和自己無血緣關係,稱「為下一代健康要重視食品安全」。
儘管段子有些調侃,但無知者無畏並非毫無道理。指手劃腳、好為人師者多自卑,內心豐富並強大者,通常沉靜寡言。如果對於這個道理你還不能完全領悟,也許下面這句話你也聽說過:咬人的狗狗是從來不叫的。

老話的道理並不老,即使放到現在也是大有益處。仔細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