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起來|敢闖敢拼!第一代諸暨創業者們,從一人富到共同富

2020-12-23 浙江在線

2019-10-03 19:5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楊勤業 蔡東森 費曉笑 吳帆 編輯 趙仙芳

9月29日起,由諸暨日報越視頻團隊傾力打造的年度巨製——《追夢七十年》系列,將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出,產品集合了微紀錄片、深度報導、抖音短視頻等多種融媒體形式。該系列從年初開始謀劃,製作周期長達3個月,深度採訪近20人。受訪者來自各行各業,親歷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各個重大歷史時刻,年齡從31歲跨越至98歲,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見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內容厚重溫暖,故事感人至深。

《追夢七十年》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大篇章,每個篇章都有4-8位講述者。

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富起來》。

1978年,改革開放如同一聲驚雷喚醒了這片沉睡的土地,困頓中掙扎的人民終於迎來了命運的重啟。這重啟體現在何處呢?我們找到了諸暨第一代襪機製造者、第一代珠農珠商、第一代五金從業者和第一代種糧大戶,他們在改革開放的春天裡,憑藉敢想敢闖敢拼的諸暨精神,從一貧如洗到經濟富足,從一人富到帶領全村致富,是改革開放後第一代諸暨創業者的代表,助推了諸暨三大產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最窮養珠人的翻身仗

1953年出生的詹相苗,是山下湖鎮新桔城村人,上世紀70年代,父母多病,幾乎失去勞動能力,他一個人在生產隊裡幹活,生活非常艱苦。「因為窮,我很自卑,一直到29歲才第一次談戀愛討老婆。」詹相苗說。到了80年代初,全村人都相繼砌起了平房,只有詹相苗還住在兩間草坯房裡。兒子剛出生的那段時間,天總是下大雨,家裡床上地上沒有一處是幹的,只有桌子上有一塊地方沒有被淋到,詹相苗就讓兒子在桌子上睡了好久。

詹相苗一家經濟好轉是在1981年後,那時生產隊裡有蚌塘拍賣,用詹相苗的話說,「騙」了老婆的壓箱錢去承包,沒日沒夜地幹,到了第二年,賣蚌賣了1000多元錢。「那時候諸暨的蚌源還很少,我和同伴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慈谿的蚌農,就長期跑到慈谿去收蚌」。

那個年代,去一趟外地實在不方面,自行車換乘汽車,又換乘火車,再步行……詹相苗每次去從清晨5點出發,傍晚5點才能到目的地。回來的時候租坐手扶拖拉機,又是8個小時,而且危險性特別高,有好幾次遭遇撞車,「窮怕了,所以吃再多苦都不怕」。

就這樣,買蚌源養殖,賣掉賺錢,再把錢又投入到蚌裡,詹相苗的生意不斷做大,賺到了第一桶金,1983年賺了七八千元。「村裡的草坯房我最晚拆,樓房卻是我最早蓋,我當時就蓋了兩間新樓房。」詹相苗驕傲地說。

到了1985年,詹相苗又在堂哥的介紹下,和一個香港老闆合作辦廠,賺到第二桶金,一年收入七八萬元,成了村裡的萬元戶。之後詹相苗各種生意合作調整,又開始專職收蚌賣給公營性質的工廠,到90年代末賺了上千萬元。「到95年,我一年能賺100多萬元,轎車、別墅都買進了,還在鎮裡買了地皮造房子」。

生意總歸不會老是一帆風順,1998年,詹相苗的生意出現了滑坡,他考慮再三後,從珠商轉行成為了珠農。「我開始專心養蚌,到2000年開始大面積養殖,在王家井、三都、紹興、湖南、湖州等地都有蚌塘,共有兩三千畝左右」。這期間,他遇到過大虧損,但一直沒有放棄,尋找自身原因,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挽回損失。到了2017年「五水共治」工作推進,詹相苗又主動退養,把規模縮小至300畝左右,並力推生態養殖。

「我們這一代人很勤勞,不怕吃苦,又節約,現在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一個人,就要趁著年紀輕,有能力的時候,去摸爬滾打,去發展事業。」詹相苗多年來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便是如此。

「機械天才」助推大唐襪業崛起

襪業是諸暨的支柱產業之一,但為這個產業打下基礎的人,卻曾被當地人稱為「大唐第一傻」,他的名字叫張金燦,大唐街道開元社區大松村人。張金燦自小喜歡學習,高中畢業時卻遭遇「文革」,失去了讀大學的機會,只好回鄉務農,後來到皮革廠工作,再後來到民辦學校當教師。在這期間,張金燦自學了大學數理化課程。

上世紀70年代,大唐襪業開始萌芽,張金燦所在的城山公社開辦了襪廠,他也進廠當了機修工。進廠之後,張金燦發現當時織襪的手搖襪機,經常要斷針,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憑藉自學的數理化知識,張金燦判斷容易壞的原因是鋼材不好,硬度不夠,於是他把原本的劣質鋼材換成了45號鋼和60號鋼,並進行了熱處理,這樣一來斷針現象便很少再出現了。

「有句話叫做窮則思變,那時候,一雙襪子可以賣一塊多錢,而一個勞力在大隊累死累活幹一天也只有三四角錢的分紅!而一個人一天一夜可以做50雙襪子,賺50元錢。」張金燦說。

當時有很多社員都在私底下偷偷做襪子,聽說張金燦改造過的手搖襪機經久耐用,都去找他幫忙裝配襪機。於是張金燦帶著徒弟白天在襪廠上班,晚上就在家裝配襪機,總共有五六百臺襪機從他手中傳遞到各家各戶。但在當時,私人做點生意是不被允許的。當地政府派人調查,這一查就查到了張金燦的頭上。幸虧在調查過程中,其他被調查的織襪戶都說張金燦是去幫忙的,不收錢,「我是被大家保護起來的,我也對大家很感激」。

上世紀90年代,迎來了國有和集體企業轉制潮。大唐的集體企業基本上轉出去了,就剩下市第二襪廠因為地方偏僻,轉讓價格高而無人接手,時任大唐鎮黨委書記章水土找到張金燦,希望他能幫個忙。「我想書記都來做我的工作了,就說去看看,好的我就接手。實際看了之後就覺得可以做,因為隨著襪業的發展,染色這塊會越來越重要,而第二襪廠就是染色的,我價錢也沒還就買下來了。」張金燦說。

到了1994年,政府因為大唐商業城常年虧損,便又來找張金燦幫忙。「最初他們報價800萬元,我一個人也買不起,就與幾位結拜兄弟商量後,他們都說可以的。我們認為只要調整經營模式,可以扭虧為盈」。但沒想到經當時市政府核算,價格又漲到了1350萬元。「這種情況如果碰到其他人肯定就不要買了,但我們這種人韌性很強,1350萬就1350萬,買了!」張金燦自嘲道,當時就有人說他是「大唐第一傻」,買第二襪廠不還價,800萬元沒人要的商業城,他花1350萬元去買來。事實證明,雖然把政府的「溼棉襖」脫下來自己穿上了,但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管,在政策扶持、大力推廣下,大唐商業城逐漸轉虧為盈,市場形勢越來越好。



把製冷配件製造引入諸暨

上世紀80年代初,諸暨市提出了「四個輪子一起轉,千家萬戶促翻番」的口號,在一窮二白的店口鎮金嶺村(原阮市鎮金嶺村),當時任村幹部的何伯金坐上了開往廣東的火車,跑起了供銷,開始與一些廣東、香港的商人打起了交道。

1984年,何伯金的香港朋友給他指了一條路:製冷配件。「他們說製冷配件的前景比較看好,可以試試加入這行。」受此影響,何伯金回村後創辦了全村第一家小作坊,專做製冷配件,並從外面吸取經驗,一步步成長起來。「那時候我們這邊基本上沒有其他企業,只有店口有小五金。後來受店口的影響,我們周邊有些地方也做起了小五金,但是他們做汽車配件,只有我是做製冷配件。」何伯金說。

到了1991年,何伯金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思考,該如何帶領村民致富。「我那時已經是萬元戶了,但是你一個人富大家都很窮,有什麼意義呢,大家富了,你才有意義!」在何伯金的觀念裡,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當時許多村民慕名而來,想向他取經,何伯金毫不藏私,傾囊相授。現在金嶺村裡幹得較好的企業主,很多都曾與何伯金合作,或在何伯金企業裡做過。「他們說要自己去發展,我就說你們去搞吧,要一個鏈條式的發展,滾動起來,這樣才能做大,我們整個村子做大了,也等於一個企業做大了,道理是一樣的」。

何伯金帶來的種子,在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長成大樹,如今700多戶人家的金嶺村,已有7家規模企業,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270萬元。「我們村的工業,一步步朝前走,一個創新接著一個創新,我們不斷在努力,不斷在前進」。

而何伯金創立的金菱製冷也是享譽國內外,浙江、上海、美國、日本,都有著他們產品的身影。「現在杭州地鐵的冷卻塔都是用我們的,我們還聘請了一位專家院士,幫助我們轉型升級,讓產品走向更高檔更尖端。」何伯金說。

進城浪潮中土地的守望者

陶朱街道的朱華燦是諸暨有名的種糧大戶,手下管理著上千畝土地,開辦了諸暨唯一一家糧食加工企業,年加工糧食3000噸以上。用他的話說,跟土地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

朱華燦出生於1964年,家中共有7口人,一家以種地為生。「我們60年代出生在農村家庭的孩子,基本都是種地出身。」朱華燦說那時候家裡共有六七畝地,種出的米也很硬,但只要吃得過去就好。

1989年,諸暨撤縣設市,城市發展速度加快,大量勞動力都湧向了城區,陶朱街道靠近城區,朱華燦他們村裡大多數年輕人都出去尋找工作,包括他的姐姐們。「九十年代末,都沒人種地了,幾百畝土地就這樣一直荒著,我看著心疼。」朱華燦對於土地的感情很深,他就留下來承包土地,當時的土地承包價,每畝只要35元,朱華燦一下子要了300多畝,開始養魚、養螃蟹、養珍珠。

到了2004年前後,國家鼓勵農民種糧,朱華燦響應號召,開始種稻。一開始他的規模只有100畝,僱傭了兩三個幫手一起幹農活,此後規模逐漸擴大,直到今天,朱華燦已經擁有了1100畝左右的糧田。原來的人工勞作早已無法滿足朱華燦的需要,他在這幾年間先後購置了收割機、插秧機、拖拉機、開溝機等10多種設備,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以前一個人一天到晚做做也就兩三畝地可以做,現在一個人可以管一百多畝土地,這是以前想也想不到的」。

朱華燦說這主要還得感謝政府,在2004年以前,種地還要交公糧,收入勉強能夠餬口,後來不但取消了農業稅,相反還能夠得到補助。「種糧食真正能夠賺錢的還是2012年、2013年前後,那時候糧食價格高,政府補助力度也大」。朱華燦就在那時候,創建了自己的品牌,並和諸暨一百超市、電商網絡和企事業單位對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此外,朱華燦還成立了市蒼湖農機合作社和植保合作社,在保障自己的千畝水稻田經營管理外,還對周邊開展機械作業和植保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雖然已成為種糧大戶,但朱華燦並沒有因此就停下追求發展的腳步,就在去年,他又引進了一批能高標準、全自動完成原糧清理、礱穀、碾米等各個步驟的生產線。今年2月朱華燦家的大米還被紹興市評為「越鄉好稻米」。


1570103876000

相關焦點

  •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讓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站起來,讓底子薄、人口多的中國人民富起來,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偉大祖國強起來,實現這三次歷史性飛躍,是我們黨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 新泰張蓉蓉:一人富不算富!
    「一人富不算富,更要帶動千百戶」。為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和農村婦女就業,張蓉蓉註冊成立新泰市雙宇工藝品加工廠,帶動周邊十幾個村莊的800多名農村婦女加入到製作麥稈扇的隊伍中。來源:新泰市融媒體中心◆此內容素材、圖文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所標來源並非第一原創,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 誰說富不過三代?香港第三大家族的繼承人,用實力證明富過三代
    文:小布人家都說富不過三代,可是今天和大家說的這個家族已經富過三代,財富依舊不減,還和李嘉誠家族比肩。 守住一份事業比打下一片江山來說或許更難,在磨練中創業者逐漸的成長,但對於守業者來說的話,就缺少了這種歷練。
  • 這個家族為啥富了16代,還富而不奢?
    因為其實他不僅來自於一個百年名門望族,家族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而且整個家族還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在複雜的時代大背景下,狠狠地「富了十六代」,連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都曾是他家的老宅....少年時期貝聿銘在獅子林那麼,貝氏家族到底用了啥方法,可以一直富貴繁盛這麼多年呢?
  • 所謂富不過三代是絕對的真理嗎?
    所謂富不過三代是絕對的真理嗎?歷代王侯將相也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縱觀歷史,為官也好,經商也罷,「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和富裕人家難以打破的魔咒。通過總結最近幾代人的經歷,也會發現這樣的規律:第一代人可能都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通過辛勤的勞動積累財富,同時保持著節儉的習慣。第二代人上了大學,在城裡有住處,在鄉村有田宅,穿著時髦,打扮時尚,懂得奮鬥。
  • 武鐵友:「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灤州市農民企業家武鐵友「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不僅送年貨,武鐵友還為鄉親們做了很多實事。打水井、裝路燈、辦產業園……在他的帶領下,鄉親們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日前,工作間隙,武鐵友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為鄉親們送年貨的想法的?武鐵友:這要從我的成長經歷說起。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我創業時付出了更多艱辛。
  • 改革開放之路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因此,中國道路是一條通過改革開放繼而實現「富起來」和「強起來」的道路。中國道路是切合中國具體實際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的鮮明特徵之一就是實行改革開放。因此,中國道路是一條通過改革開放繼而實現「富起來」和「強起來」的道路。
  • 「腰包鼓起來,精神也要富起來」
    「腰包鼓起來,精神也要富起來」 作者:武佳音 張海浪 2018-07-13 02:49   來源:遼寧日報   儘管下著濛濛細雨,村民們依然熱情高漲———由村「兩委」主辦的趣味運動會拉開了帷幕。  火辣的大秧歌、熱情的廣場舞、激烈的拔河角逐,精彩的籃球比賽……一項項極具農村特色的文體活動相繼展開。健碩的莊稼漢、潑辣的管家婆、硬朗的老人、活潑的孩子,都是這場趣味運動會的主角。大家聚在一起,雀躍著、歡笑著……  「這運動會就是俺們的節日。
  • 在海南,萬寧是一個重視教育敢闖敢拼的存在
    特別是萬寧人這個群體,其對教育的重視,其敢闖敢拼、團結一致的個性,是遠超於其它市縣的。以至於,在海南的商界和政界,到處可見萬寧人的身影。空說無憑,我們就來說說萬寧的教育。萬寧人重視教育是很多人知道的,鼓勵小孩讀書,重視孩子學習,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取得其它成績的重要原因。說說近年來海南合作辦學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萬寧附屬學校。
  • 孩子要富養?難道最需要富養的不應該是媽媽們嗎?|媽媽雞湯
    現在大家都在講要富養孩子,要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更有人提出「窮養媽媽,富養孩子」。對孩子好是應該的,但是也別忽略了每天為了孩子鞠躬盡瘁的媽媽們啊!除了媽媽之外,她們還是孩子的司機,家庭醫生,家教老師,甚至是貼身保姆……儘管身兼數職,優秀到無人能及,但是在很多家庭之中,依舊以孩子為家庭C位,忽略了那個一直默默付出的媽媽。所以孩子要富養,媽媽們更需要被富養。
  • 基本工資不到4000 銀行裡的富二代圖啥?
    柱子是北方人,普通小康家庭,家裡爹媽都是中學老師,在上海沒啥資源;富貴兒是蘇南人,是一個小富二代(也不算是大富豪),家裡經營紡織生意,有個小廠,據說廠子離海瀾集團不遠,富貴兒他爸有很多朋友在上海辦公司。 上大學的時候總是普通人柱子帶著小富二代富貴兒飛,期末考試、平時論文、四六級。
  • 《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出版,喜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書以習近平總書記「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重要論斷作為統領和歷史分期,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發展脈絡為「經」,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為「緯」,全景式描繪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中艱難起步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走過的崎嶇而輝煌的道路,同時也立體化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的艱辛歷程和精神風貌。
  • 國內教育現狀:富人家孩子在吃苦,窮人家孩子卻在「富養」
    我一個表弟,家在四線小城市,夫妻倆一個月工資加起來不過五千塊但他們咬牙撐著,覺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女孩嘛,就得「富養」著。看,這就是如今父母們普遍的育兒觀——窮養兒富養女。準確一點說,如今連男孩也不窮養了,因為生怕孩子一不小心會自卑,不管男孩女孩都要儘自己能力「富養」著。
  • 陳星讀書:《富爸爸窮爸爸(20周年修訂版)》泛創業者的指路明燈
    我本身是個擁有十幾年網際網路媒體從業經歷的老媒體人,也是一名有了四年企業管理經驗的創業者。從員工到一名老闆,從懵懂到帶領企業穩定盈利,我希望通過更多交流,將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和感悟分享給粉絲朋友們。
  • 敢闖敢拼,勇敢無畏,對人生充滿希望,積極進取,最上進的生肖!
    但這幾個生肖的人,就像是勵志經歷的典範,雖然人生道路艱難險阻,但他們敢闖敢拼,勇敢無畏,對人生充滿希望,積極進取,上進心極強,所以最終也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別看生肖馬的女人平時悶不做聲,他們只是不善於表現自己,其實他們內心十分強大,尤其是有了自己的目標之後,他們堅持不懈,不到最終不放棄。
  • 中國人的自信: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三個「起來」直抒胸臆,激起了濃濃的民族自豪感,讓更多普通的中國人感受到了國家的文明進步,真切體會到了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歷史性巨變。
  •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新中國70年的歷史,概括起來說就是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歷經艱難坎坷「站起來」:成立新中國和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生根本轉折今天,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之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民在水深火熱之後過上小康生活,中國在滿目瘡痍之後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 怎麼樣才能讓農村富起來?
    如何讓農村富起來?其實農村要想富起來並不難,如今國家我們農村的精準扶貧、一戶一卡深入到千家萬戶!讓農村人種地自由的發揮才能,不要有過多的限制,選好有技術的領頭人,就能夠讓農村富起來。精確的說就是讓農村剩下的一部分人富起來,改革開放後已經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讓農村扶貧過的人,能持續、穩定的脫貧、不至於再返貧,讓錢生錢、想盡一切辦法致富,才能徹底的致富!在這脫貧的過程中,儘量減少扶貧款的被攔截、扣留,甚至中飽私囊。
  • 歐洲富六代美女留學阿姆斯特丹,住學生宿舍怎麼捱?...
    所以,荷蘭不僅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年輕學子們來此求學,其中包括大量中國留學生,同時也吸引了一位來自北歐的「富六代」千金大小姐來此學習——22歲的挪威女孩Katharina Andresen像普通國際生一樣住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學生宿舍裡。然而,她銀行帳戶裡十位數的存款揭示著她與眾不同的身世。
  • 「富不過三代」如何破?|企業|管理|創新|競爭力_網易財經
    隨著中國「創一代」們逐漸老去,越來越多家族企業開始面臨接班問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創業者們對兒女的無暇顧及、過於快速的財富積累、以及傳統文化對血緣的強調,都為家族企業的順利傳承增加了難度。中國地產大亨馮侖就曾說:這一代民營企業家族的財富,八成傳不下去。中國創業者們能否破掉「富不過三代」的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