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阿波羅號麼?你知道太空站的實驗室嗎?

2020-12-19 H花花講娛樂

美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獨有的空間站天空實驗室,於1973年5月14日發射到軌道。這個重約77噸的大傢伙的生命於1979年7月11日走到盡頭。當時,天空實驗室垂直落入地球大氣層,未燃盡的大塊碎片如雨點般落入從印度洋東南部到澳大利亞西部荒漠地區的廣大區域。

1958年,剛成立的美國宇航局在對未來10年航天活動進行規劃時,提出許多發展任務,佔主導地位項目是空間站和載人登月。這兩項計劃曾引起廣泛爭論,有人建議優先發展空間站,有人則認為應該優先發展載人登月。直到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總統提出阿波羅登月計劃後,空間站和載人登月的爭論才暫時平息。空間站計劃落了下風。

1967年,美國宇航局馬歇爾航天中心獨立提出作為阿波羅應用計劃的一部分空間站計劃。該計劃從任務看,主要從科學和技術利益著眼,不像阿波羅計劃那樣帶有很大的政治冒險性後來演變為天空實驗室計劃。為了強調節省資金,加快進度,該計劃儘可能多地使用了阿波羅計劃的部件和技術。

這樣,雖然美國後來整個航天發展重心是太空梭計劃,但在投入不大的情況下,天空實驗室計劃仍可進行下去。天空實驗室的主體結構是「土星5號」運載火箭第三級J-2發動機的巨大液氫貯箱,其總長度8。9米,直徑6.6米。由於很長在改制成天空實驗室時,於中間加了一層隔板,將其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層是實驗間,下層是生活間。生活間又分為4個室:起居室、用餐室、盥洗室和實驗室。上層實驗間十分寬敞,內部裝有各種儀器設備,以進行多種大型實驗。這個改裝的天空實驗室主體稱為軌道艙,裡面除了安裝各種設備外,能為3名航天員提供22立方米活動空間。軌道艙內部充以氧氣和氮氣的混合氣體,氣-壓相當於地球的13,溫控與通風系統使得艙內氣溫保持在21。1℃軌道艙的上面是過渡艙。

它長5.3米,直徑6.6米,內部可增壓,也可減壓,為航天員提供過渡通道。過渡艙又是天空實驗室的控制中樞,裡面裝有供電控制、測試檢查、數據處理,以及生命保障、通信、軌道控制等系統。過渡艙另一端是一個多用途對接艙。它長5.2米,直徑3米頭部和側面各有一個對接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對接艙除了用於對接和作為航天員進出通道外,還用於太陽觀測、對地觀測和材料科學實驗。天空實驗室主要供電系統是兩塊安裝在軌道艙末端的太陽電池板,總面積70平方米,可產生約20千瓦的電能。天空實驗室最主要的科學儀器是阿波羅天文望遠鏡。它的主體是一個稜柱體,以構架的形式固定在對接艙上。發射時,這些構架保證望遠鏡位置與天空實驗室軸線一致。一旦進入軌道並同運載火箭分離,構架又可折轉90度,使得望遠鏡與軸線垂直。

在望遠鏡周圍安裝4塊較小的太陽電池板,總面積142.5平方米,最大輸出功率11千瓦。阿波羅天文望遠鏡裝有4種天線、都卜勒照相機、電視攝像機、主望遠鏡,還有其他一些天文儀器。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後,1973年5月14日,一枚兩級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發射。

火箭第三級的位置裝的正是天空實驗室。起飛63秒,由於發射時的高速氣流衝掉軌道艙防護罩,太陽能電池發生故障,仍然被土星5號火箭發射到離地面435千米的近圓軌道上。11天後,阿波羅飛船與天空實驗室對接,3名航天員排除了電源故障,使天空實驗室恢復了功能,工作了28天後返回地球。天空實驗室後來又接待兩批6人,分別工作59天和84天。在171天的載人飛行中3批航天員用58種儀器進行270多項天文、地理、遙感、宇宙生物學和航天醫學試驗研究。

其中,用太陽望遠鏡觀測太陽,拍攝18萬張太陽活動照片;用6種遙感儀器對地球進行觀測,拍攝4萬多張地面照片和上萬米磁帶;用7種儀器研究太陽系和銀河系情況,用醫療器械研究長期失重對人體生理影響,還進行失重狀態下材料加工試驗。

天空實驗室在離地面430千米的軌道運行,生活設施極為齊全。與狹窄的飛船相比,具有368立方米容積的天空實驗室的生活要舒適得多。它有11個食品貯藏器和5個食品冷凍器,可貯907千克食品,不同種類的冷熱食品分裝在金屬盒內。另外,生設施大為改善,有沐浴、香皂、毛巾和大小便袋等。工作艙室溫保持在15.6℃~20℃,是航天員工作和生活間,同時充當實驗室、食堂、寢室、健身房和廁所等角色航天員們還在天空實驗室進行了3項饒有興趣的太空飛行實驗。

第一項,背一個背包式推力器,在實驗室內四處飛行;第二項,在實驗室外面,用新的噴氣槍噴氣產生反作用力幫助飛行;第三項試驗最令人感興趣,航天員穿上一種噴氣鞋,幫助向前、向後、向上和向下飛行,就像中國古典小說中描寫的那個腳踩風火輪的哪吒一樣為了研究人在長期失重環境中生活,健康會不會受到影響科學家們對3批航天員分別按1個月、2個月和3個月時間,逐步延長太空生活期限,以觀察和研究人體生理變化。

美國科學家根據天空實驗室航天員頭30天鈣喪失趨勢,計算出飛行一年鈣喪失量可達300克,佔體內總鈣量的25%。自1974年2月第三批航天員返回地球之後,天空實驗室就被關閉。它實際上成了一顆近80噸重的特大型人造衛星,獨自在太空中繞著地球運行。按照原來的計劃,天空實驗室至少有10年軌道壽命,可以運行到1983年。到那個時候,美國太空梭將研製成功,可以用太空梭對將要墜落的天空實驗室進行搶救,提高它的運行軌道。

相關焦點

  • 阿波羅登月是假的?無數鐵證告訴你它是真的
    阿波羅登月是假的?無數鐵證告訴你它是真的阿波羅計劃是美國曆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的劃時代的大工程,參與總人數30萬,調動了美國非常多的機構。相比今天2020年,我們的嫦娥5號成功發射,美國竟然在50年前就完成了載人登月的偉大壯舉!可見我們依然和他們有非常大的差距!
  • 嫦娥5號帶回的月球樣本和美國阿波羅號帶回的樣品有什麼不同?
    以下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關於這個樣本的情況,它可能被證明是解開月球許多謎團的關鍵。 樣本是從哪裡取得的?嫦娥5號的著陸點和阿波羅登陸點這是人類未曾觸及的地方。 著陸器鏟起了一些表面物質,還鑽了一個2米深的洞,從洞裡挖出了土壤和巖石。
  • 嫦娥五號計劃來回23天,為什麼阿波羅11號來回只要8天?
    不過熟悉航天的朋友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阿波羅計劃當年任務執行前後總共只有8天,發射時間是1969年7月16日,返回時間是1969年7月24日,兩者相差半個月,這嫦娥五號還不如半個世紀前的阿波羅11號的技術?登月有幾條路?怎麼奔月?看著月球在哪裡,瞄準了射出火箭不就完事了麼?
  • 想知道從太空中看滿月是什麼樣子?國際太空站照片告訴你
    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日前分享了幾張在太空中拍攝的滿月照片,你可以比較一下有何不同。國際太空站於12月5日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4張從該站上拍攝的滿月照片。其文章寫道:「滿月一個月出現一次,從地球上方250英裡(402公裡)處看來,這是個壯觀的景象。」
  • 阿波羅13號事故45周年:真相公開
    因此阿波羅飛船的服務艙液氧罐中還安裝了一套內部 渦扇,就像小型船槳一般的葉輪,用於液氧罐內容物的攪拌,目的是使其更加均勻,以便對其內部液體的量更好的進行測量工作。在每一次啊阿波羅任務飛行期間,都會進行這樣的例行攪拌操作。但沒有人知道的是,對於阿波羅13號而言,每一次這樣的攪拌都將可能引發一場潛在的巨大災難——每一次啟動二號罐的攪拌葉片,電流都將會通過受損的線路。
  • 轟焦凍你要知道,白色是雅典娜給你的溫柔,紅色是阿波羅給的熱情
    那麼你還記得轟焦凍嗎?那個有著一半白色一半紅色頭髮的溫柔少年。其實轟轟真的很溫柔呢,只是童年的回憶實在是太不美好了。你知道嗎?「白色是雅典娜給你的溫柔,紅色是阿波羅給你的熱情呢。」這樣想的話是不是會開心點呢。曾經的你可能會覺得在一個人的臉上被燙傷看起來會比較醜陋,但是自從看到轟轟之後就真的不這麼覺得了。可能這就是天使所賦予你的吧。
  • 嫦娥5號取土1731克,與歷史上阿波羅號相比是技術創新嗎?
    嫦娥5號比起阿波羅號,儘管只帶回來1731克月球土壤,但這1731克月球土壤,能發揮的價值甚至要遠超阿波羅號。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底氣,僅僅兩公斤的土壤樣品,卻讓美國羨慕不已,實際原因也很簡單,很現實。並且事關美國的月球計劃。我們要明白嫦娥五號與阿波羅號的行動目標分別是什麼?
  • 五十年前阿波羅11號登月有哪些疑點?
    1969年7月20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歷史上的這一天,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地降落在月球的寧靜海區域,英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跳下登月梯,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留下腳印的人!阿波羅11號要知道在1969年,也就是50年前美國人就已經可以登陸月球了,這簡直不敢想像!
  • 阿波羅11號:超越競爭的奇蹟
    登月之旅 儘管歷經波折,阿波羅計劃仍然一步步挺進月球,最終由阿波羅11號首先抵達了人類夢寐了數千年的終點。 1969年7月16日,在土星5號巨型火箭的助推下,阿波羅11號飛船從位於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的發射場起飛,前往38萬公裡之遙的月球。
  • 嫦娥五號支架留下痕跡,阿波羅號卻沒有,美國登月又被質疑!
    嫦娥五號支架留下痕跡,阿波羅號卻沒有,美國登月又被質疑!於是極速開展了阿波羅登月計劃,1969年在一場世界矚目的直播當中,美國的阿波羅飛船成功地飛向月球,在經過了38萬公裡的飛行之後,成功的在月球上著陸。在阿波羅號,飛船上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第1個進入月球的人類。嘗到了成功的甜頭,美國先後又進行了6次登月,成功的將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徹底的穩定了自己在國際上霸主的位置。
  • 誰證明了月球表面適合阿波羅太空人登陸?
    最初來自於果殼:獲得和分享知識,鼓勵人們向他人學習並且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前噴氣推進實驗室實習生,託馬斯烏爾裡希在果殼上回答:如何證實月球的表面適合飛船的登陸是美國太空總署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葉計劃阿波羅任務時十分擔心的事情。
  • 中式教育下,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麼?
    「知道錯了麼然而,從真正教育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可取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究竟是什麼影響了家長的教育方式呢?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麼他們追捧的李現、肖戰、王一博,你們知道是誰嗎?你不知道,你就無法引領他們……」天下的爸爸媽媽們,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麼?你有尊重過他們的意願麼?
  • 人類對月球了解多少,阿波羅計劃登月之前,人類眼中的月球是這樣
    人類對月球了解多少,阿波羅計劃登月之前,人類眼中的月球是這樣。這張阿波羅 12 號登月艙的照片是指揮艙飛行員理察 · 戈登 ( Richard Gordon ) 從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當時指揮艙和登月艙剛剛別離,登月艙正準備著陸月球。
  • 科技日曆丨阿波羅8號成功發射,三名太空人完成人類首次繞月飛行
    圖片來源:NASA/1968年12月21日上午,搭載阿波羅8號任務的土星五號火箭在佛羅裡達州發射升空「阿波羅8號是我一直以來最喜歡的任務。」他和同事們只有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決定是否有可能將阿波羅8號(阿波羅8號最初是為大氣層再入大氣層而進行的一次實踐活動)重新定向到繞月旅行中去,只有幾個月的準備時間。這股熱潮引發了更多的冒險行為。
  • 阿波羅20號飛船悄悄登月嗎?傳聞美國從月球帶回三眼女屍是真的嗎
    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始於1961年,到1972年阿波羅17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標誌著阿波羅載人登月項目結束,前後歷時11年,一共有12名太空人踏上了月球表面,並帶回了月球的一些樣本
  • 阿波羅11號登月原始碼公布,其中竟隱藏莎翁名言
    上周四,一位前NASA的實習生Chris Garry在Github上公開了「阿波羅11號」登月項目計算機制導系統的原始碼,使得普通民眾也能一覽航天登月系統的內部實現邏輯。(只不過當年用彙編寫的代碼,一般人可能看不太懂就是了)其實,「阿波羅11號」登月項目的原始碼早在2003年就被科技學者Ron Burkey公布於眾,那時他不得不從一份原文的掃描版中人工將代碼一行一行地敲入計算機,並上傳到網絡。如下圖所示,照片右側一人高的紙上全是阿波羅11號登月的代碼,你就可以想像Ron Burkey是多麼有毅力的一個人。
  • 什麼比我們更了解自己:《我的朋友阿波羅》
    大學校園已經離文學那麼遠,以至於我們不知道如何安置自己的理想,安置我們心中的神明。書中發出了太多我想發的牢騷:如今每個人都寫作,就如同每個人都排便一樣;一聽到天賦這個詞,很多人就想伸手去拿槍。加裡森·基勒是對的,你說,當人人都是作家的時候,就沒人是作家了。
  • 膠囊太空站遊戲評測——有限空間裡的無限創意
    選擇界面 基地     一:遊戲配置及簡介  遊戲名稱:膠囊太空站  英文名稱:Rymdkapsel這是一款塔防類遊戲,但是同單純的塔防類遊戲又有所不同,以俄羅斯方塊來進行防禦建設的遊戲你大概是第一次見到。雖然看起來要將幾個空間站連通起來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其實每一個方塊的擺放,每一個方塊自身所代表的意義都是非常不同的,只有通過搭配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 融合了pi、GEC、雷達幣機制和算法—IPC阿波羅公鏈邀你一起與178個...
    阿波羅生態優勢●機制優勢    公鏈系統由原以太坊開發團隊成員及華爾街金融大亨注資歷時2年開發而成,由美國常春滕盟校170名成員組成IPC技術實驗室運維團隊,不受任何組織、集團控制的完全去中心化挖礦系統
  • 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 這些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原標題: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 這些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969年7月20日,美國成為第一個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國家,距今已近50年。 「阿波羅11號」成功讓人類登陸月球成為美國和世界歷史的重要一刻,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一刻如此重要? 美國為何要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