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戈壁牧區,牧民不養牛羊,只靠撿石頭也能實現身價百萬

2020-12-24 福大人愛旅遊

我們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千裡大戈壁自駕遊之旅進入了尾聲,也到了行程中最高潮的部分。今天,我們將去到中蒙邊境地區的銀根蘇木(蘇木,蒙古語:鄉鎮)的一戶牧民家訪問,不僅能體驗蒙古族牧民的熱情好客,還可能撿到真正的寶石當紀念品。

幾部越野車在嚮導李琦的帶領下,穿梭在浩瀚的阿拉善戈壁地區,目及之處全部都是黑褐色的沙化土地。這裡雖然被稱作牧區,但卻很少見到牛羊,偶爾可以看見幾匹落單的駱駝。據說,銀根蘇木這片牧區裡的「草」,每年只有在7、8月份才會長出來一點點,而且面積十分有限,而其他季節幾乎全被毫無生機的戈壁灘和荒漠所佔據。於是,牧區也就沒有了草原。

有人說,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關閉你的一扇窗時,會給你開啟另一扇窗。內蒙古阿拉善銀根蘇木就是如此,雖然這片牧區幾乎沒有草,但戈壁灘上卻遍地都是寶石,真正的寶石——天然水晶、瑪瑙石,不計其數,因此而發大財的當地牧民也非常之多。所以別看當地牧民不牧牛羊,卻依然衣食無憂,靠的全是在自家牧場裡隨手撿來的石頭換成了厚厚的鈔票!

去往牧民家的路,看似是在無邊無際的戈壁灘上沒有規律的延伸著,因為車輪下根本沒有正常的路,可能只有常年生活在當地的牧民才能憑藉經驗帶我們到達目的地。當嚮導引領我們與居住在銀根蘇木的牧民巴依爾相見時,越野車已經停在了他家的萬畝牧場裡。這話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我們在銀根蘇木自駕遊期間,遇到的所有牧民,幾乎家家都有上萬畝的牧場(戈壁牧場),當地因為地廣人稀(人均7.3平方公裡),有的牧民家裡人口多,甚至擁有兩三萬畝的牧場領地!巴依爾家的牧場由大部分戈壁和一小塊草原構成,其中遍地都是長相奇異的瑪瑙、紫水晶和奇奇怪怪的石頭。

我看到巴依爾家到處都是裝滿了瑪瑙石的筐和盆子,據說隔三差五就會有外省的客商來他家採購。甚至就連他家蒙古包周圍鋪路用的石頭都是精美好看的瑪瑙石,奢侈程度讓人咋舌。雖然巴依爾沒有具體透露他這些年從瑪瑙奇石上賺了多少,但同行的當地朋友保守估計有7到8位數!要說巴依爾是阿拉善牧區裡一位比較富有的大財主、大土豪,恐怕沒人會反對!

隨手從筐裡撿起來幾塊天然瑪瑙石,稍作加工都可以成為有價值的工藝品。

初見巴依爾時,他正用梭梭柴燒著一口大鐵鍋,鍋裡是咕嘟嘟飄著香味的黃燜羊肉,老遠我就聞到了。巴依爾家的蒙古包,正是蒙族牧民最典型的居所,也是大家一致認為今天最理想的人文拍攝點。

巴依爾的母親在這座蒙古包裡生下了兒子,兒子也在這裡變成了男子漢,男子漢如今又有了可愛的兒子,巴依爾一家世世代代都在這座氈房裡延續著蒙古人的傳統和習俗。

趁著羊肉大餐還沒做好,隨行而來的牧民周四哥便帶著大家開車去巴依爾家的領地裡面免費撿瑪瑙石,因為這是我們造訪巴依爾家的一項重頭戲,是牧民巴依爾的待客之道。在去往瑪瑙灘的路上,四哥告訴我:「巴依爾家所在的這個嘎查(蒙古語「村莊」之意)是一個典型的『土豪』聚集地,因為這一帶總共不到100 位牧民,每家都擁有上萬畝不長草的戈壁牧場,光巴依爾一家就有30000多畝。而且,這三萬畝地裡遍地都是上等瑪瑙石和水晶石,你說巴依爾算不算是『土豪中的土豪』?」四哥頓了頓,接著說道:「這要在解放前,巴依爾就是典型的大地主,我們也都得尊稱他為『巴依爾老爺』……」

銀根蘇木,雖然也是牧區,但由於氣候乾燥少雨,所以當地的草是稀罕物,而羊也全都是山羊。

「土豪」的「事跡」還沒說完,瑪瑙灘已經到了。越野車還沒停穩,我們大家幾乎是以百米衝刺的狀態推開車門,跳下越野車,迅速跳進了閃閃發光的瑪瑙灘,沒人閒聊了,全都開始埋頭撿石頭……有意思的是,當我興奮地跳下車時,鞋底被硌了一下,抬腳一看,哈哈,原來是一塊油紅閃亮的漂亮瑪瑙石,趕緊彎腰撿起來,疼痛感頓然消失!

據嚮導介紹說,巴依爾家的這片瑪瑙灘是一片億萬年前形成的火山噴發地貌,滿眼黑褐色的火山巖層上布滿了各種漂亮的稀有奇石,金銀銅礦石、瑪瑙石、翡翠石、黃水晶、紫水晶、眼睛瑪瑙石,以及各種造型奇特、花紋精美的石頭不計其數……當年專家估值1.3億元,曾轟動一時的天然瑪瑙石「小雞出殼」(現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就出自阿拉善戈壁灘。最早撿到這塊天然奇石的牧羊人僅僅從中獲賺到了500元,而後者收藏人張某因將該石頭轉讓給北京市朝陽區政府而獲得500餘萬元的收益!

關於天然瑪瑙石「小雞出殼」的百科資料

眼看著腳下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各色寶石,我們居然無從下手,因為到處都是數不清的瑪瑙原石和套色碧玉。大家都是外行,完全不懂哪一塊的價值更高,只能反覆請牧民周四哥幫忙「掌眼」。據說,這些奇石大約來自億萬年前多次火山噴發後,那些地層深處的稀有礦石脈上,因火山運動被地下巖漿裹挾著巖漿噴發出來落在地面上形成的。如今,全成了牧民巴依爾家的私人財產。撿寶之餘,我們大家也在開玩笑似的感謝著巴依爾——「慷慨的巴依爾老爺,多謝你能讓我們來撿走你家的財寶!」

我發現剛開始撿瑪瑙石時,大家的胃口賊寬,只要是瑪瑙石就往隨身的背囊裡裝,根本不分種類、大小和成色,但漸漸地就開始變得挑肥揀瘦了,一些有裂痕的、小一點的一概不屑,後來顏色不好的也會無視,再後來形狀不喜歡的也被無情PASS掉。儘管此時的紫外線越來越強烈,但沒有人顧忌被曬黑的問題,一心撲在撿寶上。看來捨命不舍財永遠都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啊!

四哥可能實在看不過去了,告訴我們一個撿寶石的「有用的方法」——他讓大家一字排開,匍匐前進,地毯式地推進!據說這樣不會漏掉任何一塊精美的瑪瑙石。按照周四哥的方法,我們找到了更多白色、紅色、綠色等成色更棒的碧玉石。

一個小時後,大家都收穫了不少精品瑪瑙石,其中有的像小烏龜,有的像貓頭鷹,還有人撿到了精品中的精品——半白半綠的雙生眼睛石頭……聽說,這種珍貴的眼睛瑪瑙石為巴依爾的發家做了不少貢獻,也算是當地的一種特色寶石。

千百年前,銀根蘇木的牧民就失去了草原的優勢,但卻發現了另一種生存之道,甚至因此而發財致富,這正是騰格里的眷顧。如今,在阿拉善左旗這片巨大的戈壁灘裡,每年都有一批批喜歡冒險的遊客或者商人來到此地「淘石」,有人鎩羽而歸,有人盆滿缽滿。無論如何,我們最該感謝的還是這片浩如煙海的大戈壁。

相關焦點

  • 內蒙古有些牧民已養不起羊!或許一億棵梭梭能幫上忙
    一位牧民向記者描述了在阿拉善常常見到的景象: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裡照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裡埋。在蘇海圖嘎查牧民胡開竟的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屋後的羊圈空空蕩蕩。「我們家早已經不養羊了。這裡前些年就實行禁牧,靠買草料養羊不划算。」胡開竟說。由於超載放牧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蘇海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差。
  • 新疆石頭記,那些年撿過的石頭都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不可再生的寶石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那些為撿這些石頭的人每次出去大約一個星期左右,大部分人都能滿載而歸,不過這兩年也有人去,但能撿到的好石頭已不多了烏爾禾的金絲玉、寶石光、戈壁玉、泥石等吸引著大批的撿石人除了以上兩個地方,那兩年去烏爾禾撿石頭的人也不少數,每次旅遊走過戈壁灘時,遠遠的總會看到戈壁深處停著的車輛,那就是撿石人在戈壁深處撿石頭。烏爾禾裡有金絲玉、寶石光、戈壁玉和泥石等。
  • 牲畜少了 草原綠了 牧民富了——內蒙古經濟轉型
    生產調整——牲畜少了,錢袋子鼓了    8月的內蒙古大草原,放眼望去一片綠色。近年來,內蒙古通過實施圍封轉移、禁牧輪牧、草畜平衡制度,茫茫大草原重現了昔日歌謠裡的「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內蒙古不僅有效控制草原牲畜頭數,也讓草原牧民錢袋子越來越鼓。
  • 新疆牧民撿到一塊從天而降的石頭,估價8000萬元!我是該安靜的上班還是去撿石頭!
    一時間,這塊黑黢黢的「石頭」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注。據稱這塊石頭是「從天而降」的,最後落在了新疆的奇臺縣。結果被當地的牧民看見,並將其從地下挖出。然而,像這樣的事情全世界一年也出現不了幾次,所以能撿到隕石的概率真的是比中彩票還低。不過,隕石雖然難撿,但撿到玉石的概率還是很高的。
  • 牧民 牧區 蒙古包 律師傾心服務的群體和地方
    帶著對牧民的尊重,對牧區的熱愛,對蒙古包的嚮往,「普法講堂走進蒙古包」宣講服務拉開序幕。8月24日,內蒙古壯麗律師事務所巴特爾律師受邀參加由呼倫貝爾市圖書館、「五彩童年」研學基地、內蒙古自治區科普教育基地主辦的「科技抗疫、創新中國」---2020年呼倫貝爾市科技活動周暨全市第二十五屆科普活動宣傳周「諾敏朝日婭」系列蒙古語活動。
  • 五一黃金周,旅遊別忘記撿這7種石頭,也許能讓你提前退休!
    五一假期就要來了,很多玩家都在計劃著出去旅遊,但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熱門的旅遊景點都不開門,為了避免人群聚集,很多玩家選擇了一些比較清幽了,人比較少的旅遊去處,比如海邊,水邊,戈壁灘等人煙稀少的地方,可以放空自我,洗滌心靈,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旅遊,大家一定要注意,遇到這七種石頭,
  • 看牧區新變化 贊牧民新生活
    這是媒體記者們不忘初心,踐行「四力」的具體實踐活動,記者們深入我市牧區生產一線,走進牧民家感受他們身邊的變化,力求講好新時代內蒙古邊疆牧區高質量發展的呼倫貝爾故事。7月14日,本報記者隨央媒採訪團一行先後來到海拉爾區呼倫小學和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在呼倫小學,記者們參觀了校園,教學樓,宿舍樓等,聽呼倫小學校長阿日斌講解學校如何把民族團結融入教育和日常生活。
  • 「駿馬奔騰勇向前 壯美北疆盡歡歌」——新中國70年內蒙古實現跨越...
    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內蒙古僅有4家小煤礦,年產量僅35萬噸,油氣開發是空白,發電容量不足1萬千瓦。「都知道腳下有煤,卻挖不出來,更燒不起。」家住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太興村的郅文琴今年95歲,她回憶說,舊社會老百姓守著「煤海」,夜裡只能用篝火、油燈照明,冬天撿柴草燒火取暖。是新中國建設的熱潮,加快了內蒙古資源能源開發,讓內蒙古逐步崛起為北疆的一塊發展高地。
  • 上海造「北鬥數字牧場」 用衛星幫牧民趕牛羊 每戶降耗超萬元
    2014年7月,張雷和王遠飛再次赴杭錦旗,同時還帶上了中國航天772所、上海宇芯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較為完整地將「衛星放牧系統」升級為「數字農牧業」,最終實現了上海的科技原創成果與內蒙古畜牧養殖產業的精準對接與合作。  張雷介紹,利用衛星導航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大大提高了牧區的生產效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 我國有一個土豪村,靠撿石頭髮財的村子,村民有車有房年入百萬
    王安安旅行,懂你的旅行:我國有一個土豪村,靠撿石頭髮財的村子,村民有車有房年入百萬凡是喜歡遊山玩水的人,對於石頭並不陌生,其中包括高聳如雲的碩大石頭,還有小塊的迷你型石頭,另外還能找到可以讓大夥意想不到的制富石頭。
  • 能撿石頭的地方距離都很遠
    在喜歡石頭的人眼裡,能撿石頭的地方一般都距離比較遠,並不是想去就能到達的地方。有石頭多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大自然的環境裡,而現在的生活似乎離自然又越來越遠了。所以能撿石頭的地方當然也很遙遠。雖然我的附近河邊也可以撿石頭,但還是普通的石頭。我也很想到更多有石頭的地方尋找喜歡的石頭。
  • 【中央媒體看甘肅】石頭當畫筆 盡述「戈壁情」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嘉峪關石藝畫傳承人:石頭當畫筆 盡述「戈壁情」
  • 安康漢江撿石人:撿5萬多塊石頭收益近百萬
    王兆勇(錄音):這塊整體形狀還可以,個體小點,色澤還是可以的,就是文理不太好,像個人吧,這塊是兩個眼睛,可是佔得比例太大,這塊石頭是不可取的 一次偶然機會,王兆勇家裡在江邊隨意撿拾的石頭被玩石愛好者看中並出價買走,他才知道大自然的一塊普通石塊也能變現。 此後,他與石結伴,每日河岸撿石、甄選、售賣,並加入奇石協會,與行家交流,探討,深入了解漢江奇石文化。而這些行為被周邊人認為是不務正業。
  • 【焦點】為草原「解渴」 內蒙古在行動
    8月份以來,持續的高溫天氣使呼倫貝爾市牧區、農區出現嚴重旱情,草場受災情況較為突出。目前,乾旱的氣候持續侵入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著名的錫林郭勒和呼倫貝爾兩大草原已經處於極度缺水狀態。七八月的內蒙古,本來應該是「水草豐美的季節」,但現實情況是,內蒙古大部分地區並未如往年那般得到降水。到8月初,呼倫貝爾大草原沒有迎來一滴雨水。
  • ...牧民孩子享有良好的教育環境—— 走出大山,牧區孩子有了第二個家
    原標題:新疆阿克陶縣大力建設一批寄宿制學校,讓牧民孩子享有良好的教育環境—— 走出大山,牧區孩子有了第二個家家住崑崙山深處的阿佳古麗,現在新疆阿克陶縣梧桐中學八年級讀書。因為這所寄宿制學校,阿佳古麗才能走出大山,到100多公裡外的縣城接受優質教育。
  • 撿石大軍:撿到什麼樣的石頭才值錢?搞不明白,撿一車也不值錢!
    隨著文玩越來越熱鬧,全民文玩時代的到來,瑪瑙也成為了文玩圈裡的佼佼者,這也導致瑪瑙的價格一天比一天貴,而在我國的新疆西藏地區的戈壁灘上,每天都分布著大量的撿石大軍,都希望自己能夠撿到一塊天價瑪瑙,但是,在眾多的石頭當中,怎麼分辨什麼樣的石頭是瑪瑙,是什麼瑪瑙,價值如何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瑪瑙的一些知識。
  • 牧民媽媽和兒子一同參加高考被大學錄取
    」7月28 日,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巴彥朝克圖鎮新淖爾嘎查牧民娜日娜在放牧途中與兒子商量。今年43歲的娜日娜和兒子一起參加了2020年高考,雙雙過了本科線。不僅如此,兒子總成績520分,成了烏蘭察布市蒙授理科狀元,媽媽以404分的成績過了蒙授文科二本線。  8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進行一本降分補錄,娜日娜幸運的被一本院校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管理專業錄取。
  • 建立「瑪拉沁胡力奇」 牧民法律明白人隊伍 牧民找法不犯難
    建立「瑪拉沁胡力奇」牧民法律明白人隊伍牧民找法不犯難由於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地域遼闊,牧民居住分散,行政執法部門的宣傳半徑有限,過去單一的普法形式和工作力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牧民學法的實際需求。因此探索牧區普法工作新途徑,滿足牧民學法的需求,成為提升基層法治化水平的新課題。
  • 牧民媽媽和兒子一同參加高考被大學錄取
    8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進行一本降分補錄,娜日娜幸運的被一本院校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管理專業錄取。一個普通的牧區婦女緣何在四十多歲時想起參加高考呢?那是在1997年,上高三的娜日娜回家看望媽媽,她的媽媽是位聾啞人,幾個姐姐都早已嫁人。媽媽當時患了嚴重的腿疾,幾乎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錫林浩特: 居家型牧民養老園 開啟養老...
    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中國網 錫林郭勒訊(記者倫曉璇)在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達布希勒特社區的愛祺樂牧民養老園區內,退休老人斯琴高娃正在用竹板削成的薄片書寫蒙文書法作品;而在園區的另一側,老人們身著鮮豔的民族盛裝,有的進行著緊張的沙嘎比賽,有的正在縫製精美的民族服飾……  愛祺樂,在蒙語中是「 孝順、照顧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