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疆阿克陶縣大力建設一批寄宿制學校,讓牧民孩子享有良好的教育環境—— 走出大山,牧區孩子有了第二個家
家住崑崙山深處的阿佳古麗,現在新疆阿克陶縣梧桐中學八年級讀書。因為這所寄宿制學校,阿佳古麗才能走出大山,到100多公裡外的縣城接受優質教育。同阿佳古麗一樣,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裡的「雛鷹」們,如今絕大多數到了縣城學校讀書,他們的命運也由此改變,未來,他們將飛得更高更遠。
像家一樣溫暖的寄宿制學校
「萬山之州」是人們對阿克陶縣所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另一個稱呼。這裡高山聳立,萬壑交織,平均海拔4670米。儘管想盡辦法改善辦學條件,打造教師隊伍,然而和城裡的教育質量相比,牧區始終有不小的差距。
面對農牧民居住分散,學生上學路途遙遠的情況,特別是針對偏遠農牧區的孩子和留守兒童實際,阿克陶縣委、縣政府多次調研,徵求農牧民意見,決定在縣城以及重點鄉鎮打造一批寄宿制學校,為牧區和高原的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從2013年開始,阿克陶縣通過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6個偏遠牧區鄉鎮場的44所學校和教學點的1544名學生與阿克陶鎮亞格恰克小學的600名學生走到了一起,都成為阿克陶縣小白楊小學的學生。
之後的2015年,阿克陶縣將巴仁鄉、皮拉勒鄉9所學校的四、五、六年級883名學生整體搬遷到縣城,成立了阿克陶縣小胡楊小學。之後,又成立了阿克陶縣雪松中學和梧桐中學。目前,阿克陶全縣共有17所寄宿制學校,其中小學9所、中學8所,寄宿學生9555人。
「雪松中學投入1.2億元建成寄宿制學校,招收了3378名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崑崙山深處的牧區。」阿克陶縣雪松中學黨支部書記張晉磊說,這裡讀書的孩子最遠的來自400公裡外,有的孩子還得騎馬騎驢才能走出大山。
為了給牧區來的孩子們營造家的感覺,阿克陶縣下足了功夫,捨得花錢,先後投入1.43億元資金,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教學樓、宿舍、學生食堂等基礎設施。「孩子學習生活吃住都在學校,學校就相當於孩子們的第二個家。」阿克陶縣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楊曉強說。
像父母一樣的寄宿制學校老師
新學期開學不久,雪松中校宿管教師阿曼古麗就發現學校不少水龍頭壞了。原來,牧區來的孩子們沒見過水龍頭,覺得好玩,扭來扭去就扭壞了。
「他們對城裡很多事物都感到新鮮,因為從未見過。」阿曼古麗沒有批評孩子們,而是耐心地教孩子們正確使用水龍頭。她利用這件事,現場教學,讓孩子們學會愛護公物,熱愛學校。「對這些孩子,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一點一點地教,讓他們慢慢適應新環境。」
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和服務非常重要。阿克陶縣把寄宿制學校宿管員隊伍建設同教師隊伍建設同等對待。「我們把宿管員也看成教師,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大部分生活時間是在宿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宿舍是一個重要場所,宿管員是一支重要隊伍。」楊曉強說。
阿克陶縣的宿管員隊伍都來自教師隊伍,很多宿管員還擔任過班主任,阿曼古麗就當了8年的班主任,帶學生的經驗十分豐富。「現在的宿管員隊伍整體素質和過去相比高出了很多。他們站過講臺,了解孩子的心理,懂得和孩子溝通,知道如何愛學生,因此深受學生喜愛。」楊曉強說,
「阿老師就是我的媽媽,很多事她比媽媽想得還周到。」初三年級學生夏巴克說。
「宿管老師特別好,把孩子放在學校,我們特別放心。」夏巴克的母親說,現在她可以外出打工,一年多掙三四萬塊錢,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
孩子們到寄宿制學校後,學會了用筷子吃飯、用牙刷刷牙、用臉盆洗漱、喝開水等健康生活習慣,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過去在牧區很難做到。
像高原雄鷹一樣飛得更高
地處崑崙山深處的奧依塔克鎮中心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329名學生全部來自牧區,最遠的離學校有20公裡。學校黨支部書記拜合提古麗說:「每周一早上,學校用校車挨家挨戶接孩子來上學,星期五下午再挨家挨戶送回家。」
雖然是一所鄉鎮寄宿制學校,但這裡的條件和城裡寄宿制學校一樣,配備了5名生活教師負責孩子們的生活起居。學校班班通、網絡教室、功能教室等一應俱全。21名教師中,音體美和心理健康教師都是專業出身。
熱依沙現在是奧依塔克鎮中心小學的四年級學生,她的姐姐和哥哥都在縣城的寄宿制學校讀書,「哥哥和姐姐將來還要到更大的城市去讀書呢!」
熱依沙用流利的普通話對記者說:「聽奶奶講,她以前上學沒有書,都是坐在石頭上,趴在泥地上寫字。媽媽上學時,是泥土房子,每天上學要走6公裡山路,中午吃個幹饢,喝點渠裡的水,很艱苦。」
「我現在,教室是新的,課桌和椅子都是新的,書是免費的,學校的飯是免費的……」熱依沙滔滔不絕地講起了故事。
「我的3個孩子都享受國家的教育優惠政策,要是沒有這些好政策,孩子們讀不到這麼多書,也不能在這樣好的學校讀書。」熱依沙的母親古麗尼莎說。
對於生活在「萬山之州」帕米爾高原的牧民們來說,讓孩子走出崑崙山,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他們渴望已久的夢想。而如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寄宿制學校,正成為帕米爾高原「雛鷹」們實現夢想的廣闊天空。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5日第3版 (蔣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