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孩子享有良好的教育環境—— 走出大山,牧區孩子有了第二個家

2020-12-25 雲南網

原標題:新疆阿克陶縣大力建設一批寄宿制學校,讓牧民孩子享有良好的教育環境—— 走出大山,牧區孩子有了第二個家

家住崑崙山深處的阿佳古麗,現在新疆阿克陶縣梧桐中學八年級讀書。因為這所寄宿制學校,阿佳古麗才能走出大山,到100多公裡外的縣城接受優質教育。同阿佳古麗一樣,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裡的「雛鷹」們,如今絕大多數到了縣城學校讀書,他們的命運也由此改變,未來,他們將飛得更高更遠。

像家一樣溫暖的寄宿制學校

「萬山之州」是人們對阿克陶縣所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另一個稱呼。這裡高山聳立,萬壑交織,平均海拔4670米。儘管想盡辦法改善辦學條件,打造教師隊伍,然而和城裡的教育質量相比,牧區始終有不小的差距。

面對農牧民居住分散,學生上學路途遙遠的情況,特別是針對偏遠農牧區的孩子和留守兒童實際,阿克陶縣委、縣政府多次調研,徵求農牧民意見,決定在縣城以及重點鄉鎮打造一批寄宿制學校,為牧區和高原的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從2013年開始,阿克陶縣通過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6個偏遠牧區鄉鎮場的44所學校和教學點的1544名學生與阿克陶鎮亞格恰克小學的600名學生走到了一起,都成為阿克陶縣小白楊小學的學生。

之後的2015年,阿克陶縣將巴仁鄉、皮拉勒鄉9所學校的四、五、六年級883名學生整體搬遷到縣城,成立了阿克陶縣小胡楊小學。之後,又成立了阿克陶縣雪松中學和梧桐中學。目前,阿克陶全縣共有17所寄宿制學校,其中小學9所、中學8所,寄宿學生9555人。

「雪松中學投入1.2億元建成寄宿制學校,招收了3378名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崑崙山深處的牧區。」阿克陶縣雪松中學黨支部書記張晉磊說,這裡讀書的孩子最遠的來自400公裡外,有的孩子還得騎馬騎驢才能走出大山。

為了給牧區來的孩子們營造家的感覺,阿克陶縣下足了功夫,捨得花錢,先後投入1.43億元資金,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教學樓、宿舍、學生食堂等基礎設施。「孩子學習生活吃住都在學校,學校就相當於孩子們的第二個家。」阿克陶縣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楊曉強說。

像父母一樣的寄宿制學校老師

新學期開學不久,雪松中校宿管教師阿曼古麗就發現學校不少水龍頭壞了。原來,牧區來的孩子們沒見過水龍頭,覺得好玩,扭來扭去就扭壞了。

「他們對城裡很多事物都感到新鮮,因為從未見過。」阿曼古麗沒有批評孩子們,而是耐心地教孩子們正確使用水龍頭。她利用這件事,現場教學,讓孩子們學會愛護公物,熱愛學校。「對這些孩子,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一點一點地教,讓他們慢慢適應新環境。」

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和服務非常重要。阿克陶縣把寄宿制學校宿管員隊伍建設同教師隊伍建設同等對待。「我們把宿管員也看成教師,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大部分生活時間是在宿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宿舍是一個重要場所,宿管員是一支重要隊伍。」楊曉強說。

阿克陶縣的宿管員隊伍都來自教師隊伍,很多宿管員還擔任過班主任,阿曼古麗就當了8年的班主任,帶學生的經驗十分豐富。「現在的宿管員隊伍整體素質和過去相比高出了很多。他們站過講臺,了解孩子的心理,懂得和孩子溝通,知道如何愛學生,因此深受學生喜愛。」楊曉強說,

「阿老師就是我的媽媽,很多事她比媽媽想得還周到。」初三年級學生夏巴克說。

「宿管老師特別好,把孩子放在學校,我們特別放心。」夏巴克的母親說,現在她可以外出打工,一年多掙三四萬塊錢,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

孩子們到寄宿制學校後,學會了用筷子吃飯、用牙刷刷牙、用臉盆洗漱、喝開水等健康生活習慣,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過去在牧區很難做到。

像高原雄鷹一樣飛得更高

地處崑崙山深處的奧依塔克鎮中心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329名學生全部來自牧區,最遠的離學校有20公裡。學校黨支部書記拜合提古麗說:「每周一早上,學校用校車挨家挨戶接孩子來上學,星期五下午再挨家挨戶送回家。」

雖然是一所鄉鎮寄宿制學校,但這裡的條件和城裡寄宿制學校一樣,配備了5名生活教師負責孩子們的生活起居。學校班班通、網絡教室、功能教室等一應俱全。21名教師中,音體美和心理健康教師都是專業出身。

熱依沙現在是奧依塔克鎮中心小學的四年級學生,她的姐姐和哥哥都在縣城的寄宿制學校讀書,「哥哥和姐姐將來還要到更大的城市去讀書呢!」

熱依沙用流利的普通話對記者說:「聽奶奶講,她以前上學沒有書,都是坐在石頭上,趴在泥地上寫字。媽媽上學時,是泥土房子,每天上學要走6公裡山路,中午吃個幹饢,喝點渠裡的水,很艱苦。」

「我現在,教室是新的,課桌和椅子都是新的,書是免費的,學校的飯是免費的……」熱依沙滔滔不絕地講起了故事。

「我的3個孩子都享受國家的教育優惠政策,要是沒有這些好政策,孩子們讀不到這麼多書,也不能在這樣好的學校讀書。」熱依沙的母親古麗尼莎說。

對於生活在「萬山之州」帕米爾高原的牧民們來說,讓孩子走出崑崙山,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他們渴望已久的夢想。而如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寄宿制學校,正成為帕米爾高原「雛鷹」們實現夢想的廣闊天空。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5日第3版 (蔣夫爾)

相關焦點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牧民 牧區 蒙古包 律師傾心服務的群體和地方
    帶著對牧民的尊重,對牧區的熱愛,對蒙古包的嚮往,「普法講堂走進蒙古包」宣講服務拉開序幕。8月24日,內蒙古壯麗律師事務所巴特爾律師受邀參加由呼倫貝爾市圖書館、「五彩童年」研學基地、內蒙古自治區科普教育基地主辦的「科技抗疫、創新中國」---2020年呼倫貝爾市科技活動周暨全市第二十五屆科普活動宣傳周「諾敏朝日婭」系列蒙古語活動。
  • 農村的孩子應如何教育才能走出大山
    有一項對於高考優秀生的生活環境的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是生活在城市,雖然近幾年我們會一直看到新聞有關於「貧困鄉鎮學生被高校錄取」的新聞,但這始終只是少數。小編生長在農村,但幸運的是家裡有親戚在北京生活,每年都能見識一下北京朝陽區熙攘的街道。而且大家真的對當今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仔細觀察會發現雖然他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他們對於電子遊戲或其他一些娛樂設施相較於城裡的學生更加痴迷。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第二天天一亮,她再次來到吳遠明家。孩子的父親說:「王老師,不是不想讓孩子多讀點書,但連孩子媽買藥的錢都沒有,哪還有讀書的錢。」「我知道是因為家裡窮,沒有關係,我每個月給他資助20元。」王懷軍說,只有用知識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才可以阻止再一次的貧窮。7年後,吳遠明考上石門一中讀高中。王懷軍乘車80多公裡,陪著他一起去新學校報名。
  • 看牧區新變化 贊牧民新生活
    這是媒體記者們不忘初心,踐行「四力」的具體實踐活動,記者們深入我市牧區生產一線,走進牧民家感受他們身邊的變化,力求講好新時代內蒙古邊疆牧區高質量發展的呼倫貝爾故事。7月14日,本報記者隨央媒採訪團一行先後來到海拉爾區呼倫小學和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在呼倫小學,記者們參觀了校園,教學樓,宿舍樓等,聽呼倫小學校長阿日斌講解學校如何把民族團結融入教育和日常生活。
  • 新疆電信為偏遠牧區44個孩子實現「雲上」學習夢
    中國電信新疆阿勒泰分公司為了能讓偏遠牧區的農牧民孩子和城裡孩子一樣在家也能學到新知識歡度暑假,特別成立了農村通信保障組和網上應用服務組,以最快的速度建設農村光寬帶,為博塔莫英村裡44個中小學生搭建了暑假「雲課堂」線上學習的平臺,為偏遠地區孩子們提供暑假「遠程課堂」公益服務,讓孩子們在家中的暑假也過的別樣精彩。
  • 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她用知識讓孩子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
    35年,行走在鄉村教育的第一線;教過的1600多名學生,很多都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她是湖南省師德標兵、湖南省首屆最可愛的鄉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就是王懷軍。在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前,王懷軍做了34年的鄉村教師,其中有21年,都獨自支撐著一所「一個老師的學校」。
  • 「你在過六一,我在挖蟲草」:三親教育在牧區的可能
    「我們即你們,此行必不負卿恩!」經過這次危機事件,我們跟甘達村的同胞們好像一下子親近了許多,之後兩天的交流,進行得特別順利。真情最養人,親情通人天。一次危機,讓我們有了與更多生命連接的機會;一次危機,讓我們躬下身來感恩同胞;一次危機,讓我們更加憶苦思甜,不忘初心。
  • 鄉村教師白樹德堅守山區40餘載 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冬天每到周日下午,白樹德從家裡背上柴火到學校,把6個教室的火爐生旺,細心檢查煙筒有無有害氣體洩漏,防止孩子們中毒。1987年,白樹德被調到離左家村3公裡外的南陽勝學校擔任教導主任,兩年後轉為公辦教師。在上下班途中,每當遇到下大雨,他總會護送五六個孩子蹚過兩條河道。
  • 馬背上的宣講隊:讓十九大精神的陽光灑滿牧區
    入冬後的第一場大雪,把新疆昌吉市廟爾溝鄉廟爾溝村裹了個嚴實。然而,廟爾溝村馬背宣講隊的到來,卻讓大山深處的牧民家裡暖意融融。「為了讓牧民深入了解黨的十九大精神,將黨的聲音傳遍牧區,我們已經進山宣講15天了。」廟爾溝村委會副主任沙力克·蘇力坦告訴記者。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很多人不讀書也過得挺好!」一名學生家長的反問,令韋君玉記憶猶新。那時她剛剛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得知班裡有學生打算放棄中考外出打工,便和班主任去家訪,勸說這名學生回校。「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 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人生有很多種選擇,他們卻用一生選擇平凡,選擇寂寞,選擇奉獻,只為讓山裡的孩子都有學上,看到外面的世界,走向明亮未來。人生幸事莫過於遇到一位好老師,正值教師節,向這些老師們致敬!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下面,我們就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老師,她就是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黑潭村小學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 大山孩子四年前走出去今天回來,山還是那座山,但它已是大好河山
    有句老話說的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如果可以考進一個好的大學,對於身處鄉野,大山的孩子無疑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蛻變。但是在大山的孩子,無論是學習資源,還是身邊生活環境都比城市的孩子要差一些。他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人生的逆襲,所以每年成功考取到好大學的大山的孩子,都會倍受社會的關注和大家的敬佩。
  • 淺談鄉村牧區學校管理的點滴做法
    伊敏河鎮第二小學是一所鄉村牧區民族小學, 由於距離旗、鎮較遠,所以教師流動大,我校學生單親、留守、務工子女較多,致使生源逐年減少,辦學規模萎縮,師資短缺,條件相對落後,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但近幾年我校領導班子長優化、創新了管理機制,帶領廣大師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受到了上級和學生家長的好評。我們是如何優化鄉村牧區學校管理的呢?總結起來八個字:提升自信,體驗成功。
  • 高原上的幼兒園:牧民園長和他的38個孩子
    個孩子在這裡,只有2個老師,無限極在這所高原上的幼兒園建起了一搭起一個愛心圖書室。園長盤腿坐在草坪上,看著孩子們課間活動出來玩跳格子。絕大多數時間他都是這樣,遠遠的坐著,看著孩子們打鬧奔跑,並不參與上課和管理。索南尖措除了當園長,還有一個身份——牧民,他有40多頭牛,而像絕大多數當地牧民一樣,索南尖措園長並沒有任何受教育背景,普通話也說的磕磕絆絆。
  • 內蒙古大戈壁牧區,牧民不養牛羊,只靠撿石頭也能實現身價百萬
    今天,我們將去到中蒙邊境地區的銀根蘇木(蘇木,蒙古語:鄉鎮)的一戶牧民家訪問,不僅能體驗蒙古族牧民的熱情好客,還可能撿到真正的寶石當紀念品。幾部越野車在嚮導李琦的帶領下,穿梭在浩瀚的阿拉善戈壁地區,目及之處全部都是黑褐色的沙化土地。這裡雖然被稱作牧區,但卻很少見到牛羊,偶爾可以看見幾匹落單的駱駝。
  • 高原上的幼兒園:牧民園長和他的38個孩子
    索南尖措除了當園長,還有一個身份——牧民,他有40多頭牛,而像絕大多數當地藏區牧民一樣,索南尖措園長並沒有任何受教育背景,普通話也說的磕磕絆絆。牧民們習慣夏天在山上住帳篷,冬天才下山住房,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的環境,出行就更艱難了。有很多牧民會選擇不讓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只在6歲需要讀大班的時候再把孩子送進學校。「只上大班的孩子和從小班讀上來的孩子差距特別大。」黑科村幼兒園的周毛措老師表示,「如果是小班讀上來的孩子,能很順暢的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讀大班的有時候你在講什麼他都聽不懂。」
  • 甘洛中學的90後班主任:重返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感覺自己最近頭髮掉得特別厲害,還真有一點擔心年紀輕輕便禿頭了。」王呷呷打趣地對記者說道。作為村子裡走出來的第一個本科生,這個94年出生的女孩並沒有選擇留在西昌這座城市,而是去到了偏遠的甘洛縣。「我自己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王呷呷說:「是熱愛讓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期盼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
  • 從「馬背小學」到孩子樂園
    今年43歲的桑布,蒙古族,他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憨憨地笑著說:「學校現在有97名學生,全部都是蒙古族牧民的孩子。」   「97名學生?怎麼這麼少?」記者問。「雖然人數不多,但這是鞏乃斯牧區3個村全部的適齡孩子。」桑布告訴記者,「我們牧區的入學率達到100%。」   為了97名學生,這投入,值得嗎?會不會資源浪費?